人物簡介
【生卒】:1562—1626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云從,改字存之,號景逸。萬歷十七年進士,授行人。以疏詆楊應(yīng)宿,謫揭陽典史。遭親喪,家居三十年。天啟元年,進光祿少卿,疏劾閣臣方從哲,奪祿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貪贓穢行,為閹黨痛恨,削籍歸。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xué),海內(nèi)士大夫稱高顧。時閹黨專政,東林黨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復(fù)矯旨遣人往逮,攀龍投水死。有《高子遺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云從,無錫人,萬歷己丑進士,除行人,謫揭陽典史,起光祿寺丞,歷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禎初,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忠憲。有高景逸詩。維基
高攀龍(1562年—1626年),字云從,改字存之,號景逸,直隸無錫(今江蘇)人,東林黨領(lǐng)袖,同進士出身。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進士,授行人司行人。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為趙用賢之事上疏指責(zé)首輔王錫爵,又與戶部郎中楊應(yīng)宿互相攻擊,謫揭陽縣典史,回鄉(xiāng)家居近三十年。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與顧憲成等人于東林書院講學(xué),時稱“高顧”。明熹宗即位,起用為光祿寺丞,官至左都御史。在鏟除外戚、權(quán)貴及浙黨方從哲的斗爭中發(fā)揮很大作用。又主張澄清吏治,反對恢復(fù)征商。天啟四年(1624年),因為揭露魏忠賢黨人崔呈秀貪穢而被罷官,再歸故里。天啟六年,魏忠賢命人偽造織造太監(jiān)李實的奏本,誣告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李應(yīng)升、周宗建、黃尊素七人貪污白銀十馀萬兩,高攀龍從容不迫,先去拜謁宋儒楊中立廟宇,而后跳水自沈而死,其自盡之處即為今“高子止水”。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應(yīng)萃,號同凡。天啟五年進士。為吳縣知縣。蘇州義民反對逮捕周順昌,以激憤捽旗尉。文瑞曲為解諭,護順昌出境,復(fù)捐俸倡助,為輸誣贓。又為被殺之顏佩韋等五義士營葬,立石名五丈夫墓。旋致仕去。
陳文瑞(1563年—1646年),字應(yīng)萃,號同凡,福建同安人,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文瑞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同年授吳縣知縣,五年間在勤政愛民,包括疏通學(xué)宮前的河道、提拔解元沈幾與楊廷樞、勸阻朝廷在當(dāng)?shù)啬急?div id="f1xcag5" class='inline' id='people_54609_1_1_comment'>洞庭當(dāng)?shù)赜蟹Q「天罡」的人聯(lián)群作惡,他秘密緝捕歸案,黨羽散去;周順昌得罪宦官惹禍,義民顏佩韋等數(shù)萬人為其怨憤毆打錦衣衛(wèi)校尉,陳文瑞就護送周順昌出境,再捐出俸祿幫助對方。不久顏佩韋等為首五人被誅殺,他負責(zé)葬事并立石為記,號稱「五丈夫墓」,吳縣人稱贊他有金剛手、菩提心之謠。因不愿意逢迎上級致仕;到隆武年間升任考功郎中,八十四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68—1641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異度。萬歷四十年舉人,出新城王象春之門。屢應(yīng)會試不第。砥行植節(jié)。與同里周順昌、文震孟、姚希孟、朱陛宣,稱吳門五君子。卜居吳門淥水園,鄉(xiāng)人稱孝節(jié)先生。
字異度,吳縣人。萬歷壬子舉順天鄉(xiāng)試尋復(fù)以賢方良正薦不就崇禎中贈翰林待詔有自廣齋集
人物簡介
丁啟浚(1569年—1636年),又名丁啟浚,字亨文,號哲初,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舉人,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士,授寶慶府、杭州府推官,后擔(dān)任戶部主事、吏部稽勛司員外郎。四十年正月起補考功員外郎,三月升驗封司郎中。四十四年七月升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四十五年二月奉使魯王府,四月以科道糾拾調(diào)任南京。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起為南京太仆寺卿管少卿事,三年四月調(diào)任北太仆寺卿、管西路驗烙少卿事,四年正月引病告歸。六年十二月起補南京太仆寺卿。崇禎即位,七年(1627年)十二月晉升為刑部右侍郎,次年轉(zhuǎn)左侍郎,當(dāng)時并無人擔(dān)任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所以啟浚兼理兩官之事。當(dāng)時禮部尚書溫體仁因為私怨彈劾浙黨,司法官員沒人敢去寫判決書,啟浚自告奮勇,寫得公公正正,折服了溫體仁。崇禎年間,皇帝整治閹黨,啟浚因為周起元、周順昌等十三位大臣被太監(jiān)李實陷害枉死,彈劾李實,并認為應(yīng)該將李實斬首。而后溫體仁拜相,啟浚只好告病回家,崇禎九年,年六十八去世。追贈刑部尚書。。在臺灣民間信仰中,被尊為丁府八千歲,云嘉地區(qū)多有奉祀。相傳曾在云林口湖下崙弭平瘟疫,因此鄉(xiāng)民建造下崙福安宮加以奉祀。
人物簡介
馬中騋,字蔚生,浙江嚴州府建德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汀州府推官,操同冰潔,獄訟一讞即決。值海氛猖熾,巡撫檄令同福州府推官周順昌視師海上,屢出奇制勝,以功擢授掌科,未任卒,囊無馀資,僚庶賻贈以歸,人咸惜其未竟所用云。墓在蓮塘。
人物簡介
寇慎(1577年—1669年),字永修,號禮亭,同官縣(今屬銅川市)人,進士出身。萬歷三十四年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登進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改工部營繕?biāo)局魇拢瑲v員外,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天啟六年(1626年)外任蘇州府知府,期間發(fā)生閹黨魏忠賢派人逮捕周順昌而引發(fā)的民亂,后因其調(diào)解最終平息此事。崇禎元年(1628年)補廣平府知府,后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昌平兵備道,奉敕監(jiān)軍,后降僉事,分巡冀寧,再遷山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朔州,之后致仕歸鄉(xiāng),家居三十年而閉門著作。
人物簡介
【生卒】:1584—1626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真長,號白安。黃宗羲父。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寧國推官。天啟初擢御史,力陳時政十失,忤魏忠賢,被奪俸一年。既而楊漣劾忠賢,被旨切責(zé),尊素憤而抗疏。后又上疏論萬燝廷杖及河南進玉璽諸事,益忤忠賢意,被削籍歸。不久被逮入都下詔獄,臨行囑宗羲,謂學(xué)者不可不知史,當(dāng)讀《獻征錄》。在獄中受酷刑死。南明弘光時追謚忠端。有《忠端公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真長,馀姚人。萬歷丙辰進士。除寧國推官,擢山東道御史。天啟末,卒于詔獄。贈太仆寺卿,追謚忠端。有集。維基
黃尊素(1584年—1626年),字真長,號白安,明末官員,浙江馀姚縣(今余姚市)人。黃尊素官至御史,屬東林黨人,天啟年間因反對魏忠賢而死于詔獄,是“東林七賢”之一。黃尊素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中三甲進士,除寧國府推官,為官謇諤敢言,尤有深識遠慮。天啟二年(1622年)升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參劾魏忠賢閹黨不遺余力,上《士氣已竭》疏,天啟六年(1626年),受魏忠賢所害,入詔獄,被拷打致死,據(jù)說死狀凄烈,頭破血流。與黃尊素同時死難的還有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等人。
人物簡介
滄海遺珠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鐘元,直隸容城人。晚年講學(xué)于輝縣夏峰村20余年,從者甚眾,世稱夏峰先生。著有《理學(xué)宗傳》《圣學(xué)錄》、《北學(xué)編》、《洛學(xué)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書經(jīng)近指》等書。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一
孫奇逢,字啟泰,號鐘元,容城人。晚居輝縣夏峰村,學(xué)者稱夏峰先生。明萬歷庚子舉人。入國朝,屢徵不起。從祀孔廟。有《夏峰先生集》。詞學(xué)圖錄
孫奇逢,字啟泰,號鐘元,人稱夏峰先生。河北容城縣人。思想家。在明清兩代凡十一次被征而不起,以畢生精力從事著述。與東林黨人善,曾率鄉(xiāng)勇抗清。入清后講學(xué)嵩山,屢征不起。著述甚多。有《夏峰先生集》、《夏峰孫先生詩鈔》。
人物簡介
【生卒】:?—1626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商人。五義士之一。天啟中蘇州人因周順昌被捕,奮起擊殺魏忠賢所遣旗尉。事后,念如與顏佩韋、馬杰、沈揚、周文元五人自認為首,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