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湯顯祖

相關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ㄒ灰弧鹁拧灰痪乓唬?,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痔故?,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
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徑山。
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注》。
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
門人集有《語錄》。
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砣霟o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柹跆巵怼T晃鞔?。慧曰。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別峰禪師。
名寶印。
字坦叔。
生為龍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
自成童時。
已博通六經及百家之說。
至是。
復從華嚴起信諸名宿。
窮源探賾。
不高出同學不止。
時密印禪師民公。
說法于中峰道場。
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
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叱曰是誰起滅。
師豁然大悟。
自是鋒不可觸。
密印恨相得之晚。
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
乃遣師往省。
因隨眾入室。
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
師舉起拳。
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為從上諸圣用者。
師即揮拳。
圓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罷。
圓悟嘆異之曰。
是子。
他日必類我?guī)煛?div id="pvljpc5"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93_4_36_comment'>
留昭覺三年。
密印猶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師。
師辭。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傳。
尚何以說法。
為欲棄眾去。
眾皇恐亟趨昭覺。
羅拜懇請。
圓悟亦助之請。
始行。
道望日隆。
學者爭歸之。
雖圓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歷見諸大禪老。
最后扣妙喜于徑山。
為師獨掃一室。
堂中皆大驚。
妙喜南遷。
師亦西歸。
始住臨邛鳳皇山。
舉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會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勝畢集。
聞師一言。
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
輒相語曰。
吾輩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復下硤挾金陵。
應庵華方住蔣山。
館師于上方。
白留守張公燾。
舉以代己。
師聞。
即日發(fā)去。
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
為金陵。
以保寧延師。
俄徙京口金山。
學者傾諸方。
金山自兵亂后。
雖屢葺莫能成。
至是始復大興。
如承平時。
而有加焉。
異時居此山。
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
魏惠憲王牧四明。
虛雪竇來請。
住四年。
樂其山林。
有終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徑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壽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賜肩輿于東華門內。
賜食于觀堂。
引對于選德殿。
賜坐勞問良渥。
師目舉古宿云。
透得見聞覺知。
受用見聞覺知。
不墮見聞覺知。
上悅。
畢其說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開堂于靈隱山。
中使赍賜御香。
恩禮備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圓覺經注。
遣使馳賜。
且命作序。
師老益厭住持事。
門人懼其遠游不返。
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
光宗在東宮。
書別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
得請。
明年。
光宗受內禪。
取向取賜宸翰。
識以御寶。
復賜焉。
紹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
策問行日。
師曰。
水到渠成。
歸取幅紙大書曰。
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精明。
須發(fā)皆長。
頂溫如沃湯。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別峰之西岡。
壽八十有二。
臘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實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
山陰陸氏子。
當以蔭得官辭之。
從師祝發(fā)。
得記莂。
遁跡巖岫。
終身不出。
師既示寂。
上為敕有司。
定謚曰慈辯。
塔曰智光。
庵曰別峰。
極方外之寵。
師說法數十年。
所至門人。
集為語錄。
晚際遇壽皇。
被宸翰咨詢法要。
皆對使者具奏。
別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又棄華嚴。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锎差j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命印撰經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钡墼唬骸敖駮r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源擞^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搜詫崬橹廉敗!钡墼唬骸半抟庖嘀^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溝中也?!钡鄞髳偅t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笔甓?,帝注《圓覺經》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彼骷垥疲骸笆鲁跗咭?,雞嗚時也?!惫疗诙羝呷?,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宗室。
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之孫朱多炡子。
效其父,變姓名為來鯤,字子魚。
出游三湘吳越間。
有文集行于世,湯若士為之敘。
人物簡介
貞吉之子。
效其父變姓名為來鯤,字子魚,出游三湘吳越間。
有集行世,湯若士為敘。
嚴果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震澤人,字毅之。
嘉靖時王世貞總持文壇,海內才子俱上贄貢。
獨果與徐渭、湯顯祖等不為所致,以布衣終其身。
有《天隱子遺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2—1589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叔仁,號和齋。
嘉靖四十四年進士。
授寧國府推官。
隆慶初遷撫州通判。
湯顯祖為諸生,逢春頗賞識之,湯由此知名。
官至鄖陽知府。
有《工部集》。
維基
葉逢春(1532年2月19日—1589年9月12日),字叔仁,號和齋,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兵部觀政,本年六月除寧國府推官,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升撫州府通判,四年六月升工部都水司主事,萬歷二年(1575年)二月升營繕司員外郎,丁母憂歸。五年正月復除本部虞衡司,二月升都水司郎中,六年八月升廬州府知府,十一年二月調湖廣鄖陽府知府,丁父憂歸。十四年正月考察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3—1610 【介紹】: 明蘇州吳江人,字伯英,號寧庵,又號詞隱。
萬歷二年進士。
授兵部主事,尋補禮部員外,改吏部,降行人司正,升光祿寺丞。
留心邊事,精于六書,而畢生深究者,則為戲曲聲律,罷官后三十年精力盡瘁于此。
著《南九宮譜》,為作曲者之準繩。
論文則尚樸質而反對雕鑿。
湯顯祖同時,才遜于顯祖,提倡之功則遠出其上。
所撰戲曲有《義俠記》、《埋劍記》、《雙魚記》等十七種,總稱《屬玉堂傳奇》,另改削湯氏《牡丹亭》為《同夢記》,《紫釵記》為《新釵記》,然其作品實不如顯祖。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英,吳江人。萬歷甲戌進士,除兵部主事歷吏部員外降行人司正升光祿寺丞
維基
沈璟(1553年—1610年),字伯英,號詞隱,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吳江市)人,軍籍,散曲作家。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三名,殿試登二甲第五名進士。歷任兵部、禮部、吏部諸司主事、員外郎。因請求給王恭妃封號,忤旨,降行人司正,升光祿寺丞,次年充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因科場舞弊案受人攻訐,中年即告病歸里,家居三十年,專注于戲曲創(chuàng)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明成,號洪陽。隆慶二年進士。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萬歷初,請依歷代之例,令史官記起居注。后以忤張居正,謫官。居正卒后,召為左中允。久之,以申時行薦,拜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升吏部尚書,改武英殿大學士。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決,然常干涉吏部黜陟之權。礦稅議起,不能阻。薦楊鎬任朝鮮軍務,不能勝任。言者謂鎬拔擢,由賄位得之。又積以他故,被除名為民。旋卒。有《詞林典故》、《問奇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名城,南昌人。隆慶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司業(yè)。萬歷初建言,謫徐州同知。后累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謚文端。有叢桂山房匯槁。
維基
張位(1534年—1605年),字明成,號洪陽,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明朝重臣,隆慶戊辰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第二名,殿試第二甲第三十一名進士。
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編修《世宗實錄》。
萬歷八年(1574年)六月,任司業(yè)。
萬歷十九年(1591年)轉任吏部侍郎,兼任東閣大學士,后改任文淵閣大學士,因第一次妖書案獲罪,回鄉(xiāng)隱居于南昌南湖,僻湖上小洲為別墅,取名“杏花樓”。
以文會友,曾與湯顯祖、劉應秋等人于此飲酒縱詩。
熹宗天啟年間,追贈太保,謚文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9—1582 【介紹】: 明寧國府宣城人,字君典,號少林。沈寵子。少有才名。萬歷五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時首輔張居正父死,奪情任職。編修吳中行等上疏反對,皆遭杖責、謫戍。乃致書居正子張嗣修,又貽書工部尚書李幼滋,為吳中行等說情,皆不果。遂稱疾歸。卒謚文節(jié)。有《郊居遺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典,宣城人。萬歷丁丑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追謚文節(jié)有郊居遺槁
維基
沈懋學(1539年—1582年),字君典,號少林,一號白云山樵,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萬歷丁丑狀元及第。
沈懋學少有才名。
萬歷五年(1577年)會試第八十一名,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
懋學少有才名,與梅鼎祚齊名。
張居正知道湯顯祖及沈懋學是當時名士,希望自己的兒子張嗣修跟他們往來,湯顯祖拒絕,沈懋學則與張嗣修于萬歷五年(1577年)同榜登科,懋學為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嗣修則為第二名(榜眼)。
授翰林院修撰。
引疾歸。
居數年卒。
安宗時,追謚文節(jié)。
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伯良,又字伯驥,自號方諸生、秦樓外史。曾從徐渭游。工詞曲。曾校訂《西廂記》、《琵琶記》。有傳奇《題紅記》,又有雜劇《男王后》等。另有《曲律》。
詞學圖錄
王驥德(1540-1623) 字伯良、伯駿,號方諸生,又號玉陽仙史,亦稱秦樓外史,會稽人。
王守仁侄。
戲劇家,家藏元劇數百種。
自幼嗜歌樂,精研詞曲。
與呂天成、顧大典、史盤、葉憲祖、湯顯祖友善。
師事同鄉(xiāng)徐渭,又出入孫月峰、孫如法、沈璟之門。
所作自成一家,沈璟極稱贊其曲學造詣之深,每作一劇,往來商榷不絕。
所作《曲律》四卷,專論曲法,與呂天成的《曲品》,稱"論曲雙璧。
"又著《南詞正韻》若干卷。
散曲有《方諸館樂府》二卷。
戲曲有傳奇《義陵記》及《題紅記》。
雜劇《男后記》、《離魂記》、《救友記》、《雙甄記》及《扭魂記》。
又校注《西廂記》、《琵琶記》二種。
制《南詞過曲》33章及《聲韻分合之圖》一種,并《曲諧》傳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2—1605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緯真,一字長卿,號赤水、鴻苞居士。少時才思敏捷,落筆數千言立就。萬歷五年進士。除潁上知縣,調青浦縣。在任時游九峰、三泖而不廢吏事。后遷禮部主事。被劾罷歸,縱情詩酒,賣文為生。著作有傳奇《彩毫記》、《曇花記》、《修文記》,另有《義士傳》、《冥寥子》、《由拳集》、《白榆集》等。
詞學圖錄
屠隆(1542-1605) 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又號鴻苞居士。浙江鄞縣(今寧波)人。精戲曲,明代名家。亦能詞,語多藻繪而少章法。有《白榆集》、《由拳集》、傳奇集《鳳儀閣樂府》。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赤水,寧波人。萬歷間官儀部。
甬上耆舊詩·卷十九
先生別字緯真,亦號赤水。少時,其家少司馬竹墟公數稱為異才。司馬嘗夜夢蒼龍入室,及旦起,先生適至,心益奇之。日與大司馬東沙張公共相延譽,名益重。中進士,除潁上知縣,調青浦。在官建二陸祠,延接吳越間名士沈嘉則、馮開之諸公,泛舟置酒,青簾白舫,縱浪泖浦間,以仙令自許,然于吏事不廢。嘗有部使者,入縣,言霪雨久苦,令日行水啟閉,得田苗無恙。先生對曰:公所見負郭者耳,他污邪渰沒甚多,今何敢隱民疾苦,以此欺公。使者絕嘆服。稍遷禮部主客司主事,進郎中。其在曹,好客益甚,而橐中屢空,時解帶付酒家,稍取供客。王季夏太史為作銷帶行紀之。西寧宋小侯,少年好聲詩,相得歡甚。兩家為曲宴,杯闌燭滅,每極子夜,遂中白簡。解組歸,過吳中,由拳父老為斂田千畝奉故侯,請從泖浦卜居。先生但與飲數日,謝歸。自束發(fā)名高,睥睨當世,為詩文任心縱口,以此自豪。嘗集詞人四座,戲為葉虞叔詠松齋,李之文詠芙蓉池,各限數百字,言笑中,須臾卮酒,二詩并成。又與客對奕,口誦詩文,我誦彼書,書不逮誦。自敘其所作,以為姿敏而意疏。姿敏故多疾給,意疏故少精堅。今所傳由拳、白榆、采真、南游諸集,皆未嘗具草之筆也。既不仕,乃遨游吳越間,嘯詠山川,自矜出世。已而溯旴江,登武夷,窮八閩之勝。阮堅之為晉安司理,以癸卯中秋大會詞客于烏石山之鄰霄臺,名士宴會者七十馀人,而先生為祭酒。梨園數部,觀者如堵。酒中樂止,先生幅巾白衲,奮袖作漁陽摻。鼓聲一作廣場無人,山云怒飛海水起立。林茂之年少下坐,先生起執(zhí)其手曰:子當作撾鼓歌贈我。快哉此夕千古矣。已稍倦游歸里門,客益輻輳。每置酒不過一更,輒更然燭坐齋中,填樂府詞十馀紙,命善歌者王子長為定點拍唱之,隨去。其繁者,自脫手至上口時,所存率十之四。有御史行部遣吏白旦日早臨,家人請脩具。然先生實無一錢,且偃臥榻上,家人不敢復請。日向昃,適西陵某公遣使者來購文,以白金具札為壽。先生即起召使者入問,發(fā)緘立撰文,并作報書。遣使出門,日景未盡,即以金盡付家人,不啟視。及晚年,家益貧。更出游人間,阻凍金閶,作歌從李叔玄乞米。自嘲自戲讀者憐之。復留連虞山狼五間,判年始還。未幾,遂寢疾。先是,吳人孫榮祖挾乩仙稱慧虛子,先生篤信之。及疾革,猶扶床凝望,幾慧虛飆輪迎我,悵怏而卒,得年六十三。其未行世詩文,名絳雪樓集,尚數十卷,藏于家。先生異才天縱,橫視古今;里中父老傳其飲中下筆,杯影尚搖,歌聲初轉,一揮已滿,四座盡傾。莫問得傳千載,只言取快一朝,亦既極詞人之豪矣。先生論詩,謂杜陵自有高妙,獨立處今人徒尚其粗樸,豈為知杜陵者,可稱篤論生平。北面沈嘉則先生推其七言古詩海內獨步。故先生于此體步驟亦適相近。當其意得處,山奔海立,斯亦一奇也。余嘗謂錄古人詩,要當于彼法取其獨擅者耳。近家選長卿僅存一律,復非其所意得,使前人才氣于何得伸。竟陵錄溫李詩,欲全以我法掩彼風華,然溫李亦何可掩也。余既定屠先生集,合于虞山所選,讀之始一快。時謂李供奉而后,先生一人而已,正以其才略同也。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長卿,又字緯真,鄞縣人。萬歷丁丑進士,除知潁上縣調青浦入歷禮部郎中有由拳白榆采真南游諸集
維基
屠隆(1543年7月26日—1605年10月7日),原名儱,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別號由拳山人、鴻苞居士、桃花客卿、溟涬子,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文學家、戲曲家,同進士出身。
屠隆的家族世居鄞縣桃花渡。
其曾祖屠子良、祖父屠璞、父親屠浚并不富裕,三代布衣。
父親依靠漁業(yè)以及商賈為生。
屠隆為其父六子中最幼者。
屠隆幼年時即受到張時徹、屠大山、范欽的賞識。
萬歷元年(1573)屠隆創(chuàng)作了《冥海波恬賦》,受到劉翾贊賞。
二十歲時,屠隆在開化開館授徒謀生。
萬歷四年(1576)中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次年聯(lián)捷丁丑科進士,任潁上、青浦知縣。
中進士當年,屠隆為瞿九思冤案鳴不平,作《為瞿睿夫訟冤書》,成功使瞿九思獲釋回鄉(xiāng)。
在潁上縣時,屠隆修筑了潁上東門河堤,解決了潁上的水患問題。
萬歷六年底,屠隆赴任青浦。
當時的青浦屬于割上海、華亭兩縣而成的新設建制,非常貧困。
屠隆在任上盡力治理,離開青浦時,當地士民數百人尾隨送別至太倉州。
萬歷十年(1582),屠隆上京大計(考核績效)。
萬歷十一年(1583)改任禮部儀制司主事、郎中等官職。
萬歷十二年十月,和西寧侯宋世恩“宴游甚歡”,被刑部主事俞顯卿彈劾。
屠俞二人雙雙罷官回鄉(xiāng)。
屠隆罷官一事,先是萬歷十二年夏,宋世恩來到京城,因愛好文藝,極力想要結交屠隆。
屠隆見熱情難卻,便與宋世恩兄弟相稱。
九月,宋世恩與屠隆等人宴會,席間聲稱,既然他與屠隆是兄弟,也要讓自己的妻子去屠隆家拜見老夫人和嫂夫人,表示兩家為通家,交情甚好。
而此時的刑部主事俞顯卿是青浦鄉(xiāng)紳,曾經試圖巴結青浦知縣屠隆,但屠隆卻不理會他。
俞顯卿因此十分銜恨屠隆,身為刑部主事的他便將宋世恩的話添油加醋,往“淫穢”上引,暗示屠隆與宋世恩夫人有染。
萬歷帝看了書奏后下令徹查,經查并無俞氏所說事情,俞顯卿便因誣告罷官了。
而屠隆也因“詩酒放浪”之過罷官。
此事件中,背后操縱者為徐階。
屠隆在青浦任上由于沒有接受徐階的籠絡,聲稱“黃發(fā)大老,某敢不事之,惟謹第為明天子守三尺法,以牧此中黔首,寧能廢公義而媚私門,結納之言,不敢聞命。
”遭到徐階忌恨。
屠隆在京時,徐階花費千金使人日夜偵查他的動向,以便落井下石。
屠隆的仕途因此事件而告終。
罷官后,屠隆應汪道昆之邀,前往新安(歙縣)加入白榆社,又在杭州參與南屏詩社。
屠隆與湯顯祖情誼深厚,萬歷二十三年(1595),屠隆在春秋兩季兩次去遂昌拜訪了時任遂昌知縣的湯顯祖。
期間他們共同研討了文藝創(chuàng)作,游山玩水。
萬歷二十四年(1596),屠隆創(chuàng)作了《曇花記》《彩毫記》《修文記》傳奇三部。
萬歷三十三年(1605)屠隆卒,年六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7—1599 【介紹】: 明廣東歸善人,字貞復,號復所。萬歷五年進士。從羅汝芳學王陽明理學。張居正當政,惡講學。適汝芳被劾罷,起元宗王學如常。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啟初追謚文懿。有《證學編》、《楊文懿集》等。
全粵詩·卷四一六
楊起元(一五四七—一五九九),字貞復,號復所。歸善(今惠州)人。傳芳子。明穆宗隆慶元年(一五六七)解元,明神宗萬歷五年(一五七七)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尋授編修,晉修撰。歷官至吏部右侍郎。慕羅汝芳之學,嘗奉命冊封崇藩,取道盱江,就汝芳論道,乃大悟性命之旨。其學以知性為宗,不離日用,直窺大原,無支離影響之弊,非世儒矯強義襲者比。性至孝,以母喪哀毀病卒,年五十三。天啟初,賜謚文懿。有《證學編》、《諸經品節(jié)》、《楊復所文集》。清雍正《歸善縣志》卷一七有傳。楊起元詩,以天津圖書館藏明楊見晙等刻本《續(xù)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之詩歌卷(第八卷)為底本,參校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楊見晙等崇禎刻本《重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之詩歌卷(第八卷)(簡稱崇禎本)、中山圖書館藏清楊云錦等道光六年刻本《楊復所先生詩集》(簡稱道光本)、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清楊葉吉等光緒二十一年刻本《楊復所先生詩集》(簡稱光緒本)。
維基
楊起元(1547年—1599年),字貞復,號復所,廣東惠州府歸善縣民籍,博羅縣人。
累官吏部左侍郎。
善作八股文,與唐順之、湯顯祖等并稱「舉葉八大家」。
隆慶元年(1567年),楊起元舉丁卯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一,萬歷五年(1577年)登進士,房師陳經邦,五月考選庶吉士。
師從羅汝芳,“以知性為宗,不離日用,亦不諱禪?!薄?div id="yl0xu61" class='inline' id='people_51296_2_4_comment'>
七年授翰林院編修,十三年充大明會典纂修官。
十五年大典告成,升修撰,給誥命。
十六年典試福建。
萬歷十七年(1589年),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
十九年升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充玉牒纂修官,尋充經筵講官,二十年回籍養(yǎng)病。
二十一年升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掌本院印信。
二十三年升國子監(jiān)祭酒,以母老乞遵制侍養(yǎng),不允。
二十四年升南京禮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
因母卒未任,持喪歸鄉(xiāng)。
次年九月在惠病逝。
謚文懿。
任廣州禺山書院山長,“以明德、新民、止至善為宗”。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