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贄

相關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定林者。
當時所謂周安者。
是也。
自幼不茹葷血。
又不娶。
日隨周生。
赴講學會場。
執(zhí)巾履之任。
供茶設饌。
時時竊聽。
或獨立檐端。
或拱身柱側。
不欹不倚。
不退不倦。
周生病。
故楊道南。
東南名士。
終歲讀書破寺中。
周安復以事。
周生者。
事道南。
行止一如周生。
時李翰峰。
李如真。
焦弱侯諸公。
無不嘆羨信愛。
李卓吾入京。
二李謂之曰。
周安知學。
子欲學。
幸無下視周安也。
未幾道南又死。
周安因白弱侯。
吾欲為僧。
夫吾迄歲山寺。
只多此數(shù)莖發(fā)耳。
不剃何為。
弱侯無以應。
遂約卓吾。
管東溟諸公。
送周安于云松禪師處。
披剃為弟子。
改法名曰定林。
弱侯又于館側。
別為庵院。
卓吾書定林庵三字。
為匾以奉之定林庵。
居未久。
即舍去牛首。
創(chuàng)大華嚴閣。
閣成。
又舍去之楚天中山。
遂化。
塔骨于山中焉。
伯時隱此山。
時特置山居一所。
度一僧使專守其塔。
弱侯思定林不已。
卓吾作定林庵記。
立石以志不忘云。
明河曰。
五日頭陀。
與定林。
皆以卑賤出家。
其一段卓然自立之風。
自不落皮相。
故致司空膜拜。
群公傾倒。
道之所在。
貴賤可忘耳。
今有出家。
反恃族姓。
且昂然視同輩。
頭陀定林見之。
不呼奴子幸矣。
尚敢望人尊敬哉。
罪云拜優(yōu)波。
地為之震動者。
我山摧慢山倒耳。
法門下衰。
人不尊道。
至此。
不無三嘆。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麻城熊氏子。
往五臺伏牛。
遍扣名宿。
至廬山參大安。
安曰。
汝號甚么。
師曰無念。
安曰。
那個是無念。
師茫然。
回山對友說。
數(shù)年行腳事。
友曰。
何不問你自己。
師曰。
如何是自己。
曰拿物非手。
吃飯非口。
一夕聞哭笑二聲相觸有省。
入龍湖。
卓吾居士。
到駟馬山。
有講主至。
士問清凈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主講罷。
士對師曰。
試說看。
師擬對。
士將師膝上一推曰。
者個聻。
師豁然。
偈曰。
四十馀年不住功。
窮來窮去轉無蹤。
而今窮到無依倚。
始悔從前錯用功。
僧問如何是道之體。
師曰。
滿口道不著。
曰四大離散時如何。
師豎起拳曰。
者個不屬四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4—1596 【介紹】: 明湖廣黃安人,字在倫,號楚侗,晚年講學天臺山,人稱天臺先生。
嘉靖三十五年進士。
授行人。
擢御史,出按甘肅。
秉公彈劾,無所私。
隆慶初,為大理寺丞,忤高拱,謫官。
萬歷中,歷刑部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
張居正奪情,定向譽之而貶言者,時議訾之,告歸。
學術本王守仁,初與李贄為友,招之至黃安,論學主張不同,乃相交惡。
有《耿子庸言》、《先進遺風》、《耿天臺文集》等。
維基
耿定向(1524年—1596年),字在倫,號楚侗,人稱天臺先生,湖廣黃安(今湖北紅安)人,同進士出身。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三十五年(1556年)登丙辰科會試四名,廷試三甲一百三名進士,吏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三十八年九月考選云南道試御史,三十九年三月實授,四月吏部尚書吳鵬攀附嚴嵩,耿定向上書奏揭發(fā)吳鵬的六條罪狀。
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提調南直隸學校。
隆慶元年(1567年)七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二年九月回籍養(yǎng)病。
高拱擅權,四年十月官員考察以浮躁淺露,被貶為橫州判官。
后遷衡州府推官,升工部屯田司主事。
萬歷初,朝臣舉薦,九月升尚寶司丞,二年八月升本司少卿,三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數(shù)日后再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御史協(xié)理院事,告歸。
萬歷六年七月以原職起任福建巡撫,八年請告歸。
十二年三月詔起為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八月升左副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十三年四月升刑部左侍郎,十五年十一月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十七年九月官至戶部尚書、總督倉場,十一月科道論劾,以病乞休,辭官回鄉(xiāng)。
萬歷二十四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朝廷追贈其太子少保,謚恭簡。
除此他還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
曾在天臺山上筑天臺書院,并與弟耿定理、耿定力一起講學授徒,潛心學問,是活躍在陽明后學時期講學舞臺上的重要人物。
他推動了當時的講學運動,并且注重糾偏救弊,有利于社會風俗的改善,其部分思想主張成為東林學派的先聲。
耿定向因李贄鼓倡狂禪,學者靡然從風,指責其「異端」思想,稱李贄使「后學承風步影,毒流萬世之下」。
耿定向在傳播學術、培養(yǎng)人才方面卓有成效。
高攀龍曾說:“平日私心不大服耿先生,不知其秉教鐸乃端正如此。”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凝(1528年—1579年),字道甫,號毅庵,湖廣襄陽府宜城縣民籍江西安??h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會試三十九名,二甲三十七名進士。
禮部觀政,授刑部主事,三十七年改兵部,三十八年改禮部,兼翰林院待詔,充裕王府講讀。
四十五年升儀制司郎中,升光祿寺少卿。
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掌尚寶司事。
二年丁父憂,八月賜王凝父贈太常寺少卿王麟祭一壇給半葬。
五年三月復除原職,八月升通政使司右通政、提督謄黃,六年正月升光祿寺卿,四月升太常寺卿。
萬歷三年(1575年)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兼建昌畢節(jié)等處軍務。
剿平云南臨安地方土官普崇明、崇新兄弟之亂。
萬歷四年(1576年),緬甸大舉進攻孟養(yǎng),明緬戰(zhàn)爭爆發(fā)。
孟養(yǎng)土司思個向明朝告急。
緬軍進攻戛撒(在今緬甸杰沙)時,斷糧,“饑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
思個請求明朝的援兵迅速趕來,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zhèn)靜待之”。
又不準羅汝芳發(fā)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于地,大罵而罷”。
李贄在姚安府時,常與王凝爭執(zhí),李贄說此人本“下流,不必道矣。
”有《西寺貽稿》。
萬歷六年(1578年)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十二月升兵部右侍郎,七年卒,九月賜祭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7—1604 【介紹】: 明南通州人,字益卿,號沖庵。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官福建僉事、薊州兵備副使,萬歷十三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升右副都御史。十六年遷南京戶部右侍郎,丁憂去。二十一年任兵部侍郎,總督薊遼軍務,力主自朝鮮撤兵,主張封關白為日本王。被劾,乞歸。卒謚襄敏。有《沖庵撫遼奏議》、《督撫奏議》。
維基
顧養(yǎng)謙(1537年—1604年),字益卿,號沖庵,直隸通州(今江蘇南通)人,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名,后參加乙丑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七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
工部觀政,本年十月授戶部主事,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升員外,四月升郎中。
編審京商,因觸犯尚書劉體乾,同年七月轉調福建僉事。
六年十月升任廣東左參議,以平嶺東功,萬歷元年(1573年)八月加升副使,照舊。
五年十一月調補云南僉事,八年十二月升浙江右參議。
十年十二月升山東副使,十一年正月奏留,管杭嚴道,十月調任山西薊州兵備道。
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
十四年五月升為右副都御史、照舊巡撫。
萬歷十三年(1585年)徵召沈有容為部下,俾練火器,有戰(zhàn)功。
十七年七月升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以母逝南歸。
萬歷二十年(1592年)八月,起為兵部右侍郎,刻期到任。
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升本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當時宋應昌、李如松在朝鮮戰(zhàn)場與日人豐臣秀吉大軍形成相持。
顧養(yǎng)謙上疏力主從朝鮮撤兵,神宗批準。
顧養(yǎng)謙代替宋應昌赴朝料理撤兵事宜,薊鎮(zhèn)防務暫令順天巡撫代管。
顧養(yǎng)謙聞知關白(豐臣秀吉)降表已到,即派人前往小西行長營中討論日本從朝鮮撤兵事宜。
顧養(yǎng)謙希承石星意旨,擬封關白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藉弭邊患。
明廷遂從石星建議,留兵三千暫駐朝鮮,馀軍撤退歸國。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顧養(yǎng)謙被召回兵部管事,本年改任河道侍郎、兼右都御史,二十三年批準養(yǎng)病。
二十四年九月起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xié)理京營戎政,二十五年準在籍養(yǎng)病,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過世。
三十四年九月贈兵部尚書,謚襄敏。
李贄與顧養(yǎng)謙有往來,李贄任姚安知府期間,顧氏任洱海道事,兩人交往相得,情誼頗深。
李贄給焦竑等人的書信中,都提到顧養(yǎng)謙。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四
萬垓,字無畦,號仲鶴,鰲之子,隆慶戊辰進士,由部郎出守蒼梧拊馴洞,猺遣子就學,尋遷云南副使。
緬寇亂,親冒矢石下兵隴川,擒渠魁,收叛卒,聲震西南。
累擢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筑圩千頃,積谷百萬兩,賑大荒,瓷運歲輸回青費萬計。
垓力請以土青代之,民困得蘇。
卒于官,立祠章江之上。
李贄有詩哭之云:二十年來但寄書,草萍消息竟何如?
巨卿未解山陽恨,垂老那堪策素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1—1620 【介紹】: 明應天府江寧人,字弱侯,號澹園。
萬歷十七年殿試第一。
授翰林修撰。
二十二年,受命撰修明國史。
侍講東宮,二十五年主順天鄉(xiāng)試,遭誣劾貶福寧州同知。
未幾棄官歸,講陰陽良知之學,與李卓吾善。
博極群書,精熟典章,工古文,卓然為名家。
有《澹園集》、《國朝獻征錄》、《國史經(jīng)籍志》、《焦氏筆乘》、《老子翼》、《莊子翼》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弱侯,上元人。萬歷己丑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謫福寧州同知追謚文憲有漪園集
維基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號澹園,又號漪園,世稱澹園或漪園先生、焦太史。南京旗手衛(wèi)人,祖籍山東日照。明代狀元、史學家。焦氏四世祖焦朔隨大將軍徐達征戰(zhàn)。焦竑生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幼刻苦向學,博極群書。十六歲應童子試,以第一名選為京兆學生員,受到試官及南直隸督學使者趙方泉等的賞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鄉(xiāng)試中式舉人,時年二十五歲。此后連續(xù)七次會考,都名落孫山。直到二十五年后的萬歷十七年(1589年),焦竑方中會試,殿試高居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擔任太子朱常洛講官,進《養(yǎng)正圖說》一冊。郭正域因焦竑沒有與他商量這件事,認為焦竑是沽名釣譽。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任鄉(xiāng)試主考官,將落榜之徐光啟提拔第一,并拍案嘆曰:“此名世大儒無疑也?!?。由于個性梗介疏直,得罪不少政要。次相張位更視焦竑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后來被曹大咸、楊廷蘭等檢舉“以舉子九人文多險誕語”,貶為福寧州(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同知。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赴福建福寧州上任。次年全國官員大計,焦竑又被考以“浮躁”評語,遭“鐫秩”。最后決定辭官,此后歸家不出,專心著述。好友管志道說:“焦殿撰漪園丈之不為世所容,則愚已逆料其必然矣!”萬歷三十年(1602年),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傳教,曾拜會過焦竑。泰昌元年(1620年)去世。安宗時追謚文端。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名齊云(1542—1589),字謙之,若泰或別字,或為號。
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乙丑科進士,湖廣麻城人。
與梅國楨是同窗好友。
與歐大任、黎民表、胡應麟、吳國倫、王世懋、李卓吾、周思久、梅泰符諸人交契。
邱太守喜歡閑云野鶴的散淡生活。
據(jù)康熙《麻城縣志》載:年三十八即致仕,耽情詩酒。
嘗柬友人云:“歸來三徑,幸松菊之未荒;讀罷五車,笑竹蒲之猶系。
”逸致類此。
刻有《吾兼亭集》、《粵中稿》與《遙集編》。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及,莆田人。隆慶戊辰進士,歷官云南提學僉事,謫知寧州,有《猗蘭堂槁》。
維基
方沆(1542年—1609年),字子及,號讱庵,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
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六十七名,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
授廣西全州知州,用循良著聲,以轉餉古田功,賜鏹。
在任四年擢南京戶部員外郎,未上,升郎中,萬歷六年(1578年)十一月被同部主事王廷卿挾私論奏,與同舍郎中方揚一起被貶,方沆謫為云南安寧提舉,回家省父后,帶著三名仆人上任,三年任滿升廣德州知州,上任不久,入為南京刑部郎中,三年考最,擢僉事,督學云南。
在任四年,以父喪歸鄉(xiāng)。
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以考察罷斥。
左遷江西寧州知州,前后領州,在寧州最久,極力撫綏,無邊客牢騷之態(tài)。
嘗編輯州志,新學宮,復濂溪書院及黃魯直祠、來蘇渡。
三十一年(1603年)累疏以湖廣僉事致仕歸,構湖上亭一區(qū),吟詠其中。
方沆詩文師承邵武府知府吳國倫、汀州府知府徐中行,早年與李攀龍、汪道昆、晚年則與陳經(jīng)邦、佘翔、林堯俞、鄭元甫相唱和,理學則有方揚、焦竑、李贄、羅汝芳、王士琦、史記勛等人。
著有《猗蘭堂集》二十卷、《性學筌蹄》,父子合刻有《橋梓集》四卷。
三十六年(1608年)十二月初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5 【介紹】: 明陜西涇陽人,字德允。
萬歷十一年進士。
由知縣征授刑科給事中。
力陳礦稅之害。
進禮科給事中,誣劾晉江李贄“邪說惑眾”,逮之入獄。
天啟初為吏部尚書,連掌內外大計,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并經(jīng)其手,持議平允。
加少保,乘傳歸。
魏忠賢擅國,閹黨劾問達,命捐資助軍興。
問達卒,其家亦破。
維基
張問達(1554年—1625年),字德允,陜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人。萬歷癸未進士,天啟初,官至吏部尚書。由國子生中式癸酉陜西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二百三十四名,第三甲第四十一名進士。歷任山西高平縣及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授刑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天啟元年(1621年)冬為吏部尚書,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皆經(jīng)其手。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二十六日加少保致仕。魏忠賢同黨劾其贓私,命追款十萬,遂破產。天啟五年(1625年)卒。崇禎元年(1628年)贈太保。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