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瞻基

相關(guān)人物:共 82 位。
共 8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人。元末進士。洪武中以文學舉為廣信知府,坐事謫戍興州。宣宗即位,濟年八十余,詣闕言八事,帝嘉之,用為儒學訓導。
維基
范濟,元朝進士,明朝官吏。
明朝洪武年間,擔任廣信知府,后來因為其他事情牽連,被流放至興州。
明宣宗繼位后,范濟上書朝廷建言獻策。
宣宗得知后,任命其擔任儒學訓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安吉人,后遷居烏程,字彥能。
洪武二十一年舉人。
歷應天府治中。
為人剛正不阿。
后謫知均州。
宣宗召拜兵部尚書。
又調(diào)掌都察院事,固辭。
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陜西真寧人。本姓耿。好學,過目不忘,倜儻有志節(jié)。洪武二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改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甚為燕王所稱賞,旋改官御史大夫。燕師入京后,挾刀入朝欲刺成祖,被搜出。成祖詰責之。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復仇。”成祖怒,磔殺之。夷其族,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成墟。
維基
景清(?
—1402年),陜西慶陽府真寧縣(今甘肅正寧)人,建文帝忠臣,意圖行刺明成祖未成,九族連同家鄉(xiāng)所有人都被成祖下令處死,俗稱「瓜蔓抄」。
景清本姓「耿」,為了冒籍而冒姓。
為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
性情正直,卻不嚴肅,曾經(jīng)靠著聰明才智惡作劇戲弄吝嗇的國子監(jiān)室友,讓室友被國子監(jiān)祭酒責罵。
傳說景清投宿旅館時,連妖怪都不敢接近。
為了幫助旅館驅(qū)邪,景清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妖怪也被嚇跑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進士,授編修,改御史。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受命署左僉都御史。
他曾經(jīng)因為奏章寫錯字,私自涂改,被言官彈劾而入獄。
不久獲得釋放。
其后除金華知府。
建文初年,為北平參議,與燕王朱棣頗善,后來改任御史大夫。
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后稱帝,是為成祖。
忠于建文帝的官員大批被殺,景清欲為建文帝報仇,假意歸順成祖,由于成祖本來就與景清有交情,還大喜說:「我的老友??!
」讓景清擔任原官職。
有一日,日者向成祖報告:「有紅色異星急犯帝座。
」當日只有景清穿紅衣,所以成祖察覺有異,于是下令搜身,搜出景清懷藏利刃。
成祖責問他,景清奮起道:「想幫建文帝報仇罷了!
」成祖大怒,下令將景清磔死。
此后,成祖午睡時,夢見景清變成厲鬼前來報仇,圍繞大殿追著成祖。
成祖又下令誅其九族,并挖掘其祖先墳墓。
最后,把景清家鄉(xiāng)的居民全部殺光,凡是跟景清有任何輾轉(zhuǎn)相系關(guān)系的人都受到株連,稱為「瓜蔓抄」,結(jié)果景清家鄉(xiāng)的村落變成廢墟。
明宣德年間,明宣宗平反建文帝之忠臣,將其追謚忠烈,并在各地為景清建廟奉祀。
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一同步上崗子,在各廟宇里,見方、景諸公的祠,甚是巍峨。
”如今各處有“景公祠”、“景御史廟”等皆奉祀景清。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謚忠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3—1435 【介紹】: 明四川巴縣人,初名瑢,字宜之。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頗稱帝意。建文時超擢吏部右侍郎,于齊泰、黃子澄等興革事宜無所建明。燕兵入京,迎附。永樂時歷進吏部尚書,輔太子監(jiān)國。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與戶部尚書夏原吉稱“蹇夏”。其后歷侍仁、宣二帝,并見倚任。卒謚忠定。
維基
蹇義(1363年—1435年2月12日),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
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間重臣、進士出身。
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明太祖賜名“義”。
建文年間,官至吏部右侍郎。
永樂年間,晉升吏部尚書,并負責輔導皇太子朱高熾。
洪熙年間,晉升少師,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
明英宗即位后逝世。
根據(jù)蹇氏族譜記載,蹇氏家族的蹇政福在南宋末的1260年從江西遷移到重慶,蹇瑢是蹇政福的四世孫(玄孫)。
洪武、建文年間洪武十七年(1384年),蹇瑢中式甲子科四川鄉(xiāng)試,洪武十八年(1385年)聯(lián)捷進士,授中書舍人。
他奏事很合明太祖心意。
明太祖問道:“你是蹇叔的后代嗎?
”蹇瑢叩頭不敢回答。
明太祖喜歡他的誠實,為他改名為“義”,并親手寫下蹇義之名賜給他。
他任滿三年應當升遷,明太祖特命滿九年后再升,說:“朕將要用蹇義。
”因此他朝夕侍從明太祖左右,小心敬慎,不曾觸怒明太祖。
明惠帝即位后,推測明太祖之意,升蹇義為吏部右侍郎。
當時齊泰、黃子澄執(zhí)掌政權(quán),外興軍事,內(nèi)改制度,蹇義沒有提出任何意見。
國子監(jiān)博士王紳寫信去責問他,蹇義無法回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西番人。
父南哥洪武中率眾歸附,授西寧州同知,進西寧衛(wèi)指揮僉事,英嗣官。
永樂十年以鎮(zhèn)壓叛番,進都指揮僉事。
宣宗朝擢右府左都督,恃功而驕,所為多不法,下獄論死,尋得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5—1444 【介紹】: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號東里。
早年家貧力學,授徒自給。
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修《太祖實錄》。
尋試吏部得第一。
成祖即位,授編修,入內(nèi)閣,參機要。
先后歷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內(nèi)閣為輔臣達四十余年,任首輔二十一年。
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廉能為天下稱。
英宗嗣位時方九歲,內(nèi)廷有異議,賴士奇推戴,浮議乃止。
又善知人,于謙、周忱、況鐘之屬皆為所薦。
卒謚文貞。
有《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歷代名臣奏議》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時以辟召入翰林永樂初改編修入直文淵閣累官少師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貞有沙羨石臺東里諸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三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時,以薦授教授,旋入翰林充編纂官。試吏部,授吳府審理副,仍供館職。永樂初,改編修,入內(nèi)閣典機務。歷侍讀、左中允、左諭德學士,改左春坊大學士,仍兼翰林學士。隆慶初,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進少傅,兼兵部尚書。正統(tǒng)初。進少師。卒贈太師,謚文貞。有《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 (《四庫總目》:明初三楊并稱,而士奇文章特優(yōu),制誥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馀,得其仿佛,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雜錄細事極平穩(wěn)不費力。后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里廊廟珍。」亦不盡沒其所長。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輩典型,遂主持數(shù)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 《水東日記》:《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彥謚賢友南行詩以識別》:「楊生青云器,文彩輝白璧。腰間龍泉劍,別我有遠適。吾聞禹徂征,舞干致苗格。所以宣尼訓,服遠修文德。好謀而有成,明明垂警飭。如何才智士,宏議薄古昔。懷忿忽遠圖,急功幸茍得。寧論萬里行,糗長豫峙積。漢廷所遣帥,孰是趙充國?子行職贊襄,黽勉攄良畫。雖有斗酒餞,安能寫胸臆?臨歧念素交,聊贈繞朝策。盧陵楊士奇?!褂以娨姉钍稀妒烂冷洝?。初麓川之議蓋有主之者,內(nèi)閣未之聽,而兵部和之。于是王忠毅公有總督之命,此詩大意具矣。后來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他日豈無秉公是于彤簡,而致深慨于是詩者乎! 《麓堂詩話》:楊文貞公《東里集》手自選擇,刻于廣東,為人竄入數(shù)篇,后其子孫又刻為《續(xù)集》,非公意也。文貞亦學杜詩,古樂府諸篇,間有得、魏晉遺意者。尤精鑒識,慎許可,序《唐音》謂「可觀世變」,序張式之詩稱「勖哉乎楷」而已。 何孟春《馀冬序錄》:《晉天文志》,瑞星凡五。宋《中興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詳減不一。其三則皆曰含譽。宣德五年冬,是星見于九斿。朝臣表賀,上謙不居,賜之璽書,相為戒飭。時楊文貞在閣,進詩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其日丁亥,名瑞在酉。大星如丸,九斿之旁。有彗若射。金玉其煌。厥名含譽,太史敷奏。百辟嵩呼,賀祥獻壽?;实氯适?,謙讓是崇。歸功穹祗,歸功祖宗。歸功圣母,亦及臣子。伸命飭勵,敬哉勿??!」數(shù)句善寫圣君之心。 《翰林記》;太宗在北京,有白鵲之瑞。行在禮部行南京慶賀,自皇太子監(jiān)國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進表。時楊士奇以病在告,監(jiān)國表命庶子、贊善呈稿,殿下不懌,命尚書蹇義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題,似賀白龜、白鹿皆可。」因命改益。士奇改一聯(lián)云:「望金門而送喜,馴彤陛以有儀。」后增一聯(lián)云:「與鳳同類,蹌蹌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輝,翯翯在文王之囿?!沽x以進,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鵲。」適內(nèi)使陳昂進禦饌,徹以賜之,且有旨使勉進藥食,早相見也。 《菽園雜記》:東里楊先生嘗見昆山屈昉送行詩,有佳句,默識其名。一日,知昆山縣羅永年以事上京投謁。東里問:「昆山有屈昉,何如人?」永年茫然無以對。東里云:士人尚不知耶!」永年慚赧而退。及還任,乃求昉識之。未幾,有詔舉經(jīng)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應,除南??h丞,卒官。前輩留心人物如此。 《懸笥瑣探》:況公鐘治蘇,剛果敏達,不畏強毅,有惠政。九載滿去,郡民赴闕留者八萬馀人,遂再遣任。楊文貞贈以詩曰:「十年不傀趙清獻,七邑又迎張益州?!乖诳な幸荒?,卒于官。士民繪其像,祀于范文正公祠。 《藝苑卮言》:楊文貞文尚法,源出歐陽氏,以簡澹和易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貴之曰「臺閣體」。詩如流水平橋,粗成小致。 《詩藪》:永樂中,楊文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頗以位遇掩之,詩體實平正可觀。 《西江詩話》:何喬遠《文苑記序》云:「士奇臺閣之體,當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適,相沿百馀年,有依經(jīng)之儒,而無擅場之作?!顾谱I其稍涉淺顯也。然以語文貞制誥文字,則有然,若其詩,清真麗則,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氣格,殊非茍學所能到者。當有知音味馀此言。 田按:文貞晚年思歸,嘗自述:「胡光大語馀:『術(shù)者言同官中,吾兩人將老得退。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貯書冊、楮筆、壺觴、棋局。如廣訪君,艤舟君門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徑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驛,望夫容峰,則返棹及君入舟處。君獨歸,廣不過,君竟去;君訪廣亦然,但沿流至玉峽而返。歲必五六過訪,用此共適馀年?!凰眨终Z予曰:『吾兩人情義實兒弟,后死則銘。』予諾之,顧時亦謾言耳,豈謂光大先,予后也。沒后半歲,馀夜夢偕光大泛舟,自快閣至郡城下,同載甚樂。共聯(lián)詩,光大起首句,仆續(xù)第二、第三,光大續(xù)第四、第五,仆又續(xù)第六、第七,光大結(jié)終句。既覺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愴不勝,遂補之。詩曰:『金螺瀟灑對夫容,鷺渚漁舟窕窈通。遠樹白云秋色凈,故人清興酒船同。河山夢冷謳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猶想勝緣如夙昔,并騎黃鵠過江東?!弧关屎竽陰灼呤?,又作《歸田趣四時滿江紅》詞四首,今錄其《春牧》云:「霜鬢蕭蕭,皇恩重、賜歸田里。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綠水。好鳥好花春似昔,同時同輩人無幾。一布袍、棕帽,任逍遙,東風里。芳草岸,平如砥、垂楊徑,清如洗。散牧處、冉冉晴霞飛綺。江色比于懷抱凈,都無一點閑塵滓。更小兒,牛背有書聲,清入耳?!骨餄O》云:「七十歸來,西江上、堪游堪釣。秋水共、天長一色,也堪吟嘯。穩(wěn)坐木蘭漁艇子,大兒能網(wǎng)中兒棹。小兒自理會熱香爐,烹茶灶。蘋花渚,云爭耀,楓葉岸,霞相照。山無數(shù)、清比方壺員嶠。放浪不知天地外,蕭閑底用玄真號。聽數(shù)聲,長笛白鷗前,江南調(diào)。」正統(tǒng)初,數(shù)以高年辭,弗許,僅得還鄉(xiāng)展墓,數(shù)旬即來京。前詩見自題《雪夜清興倡和卷》。永嘉謝廷循為作《雪夜清興圖》,后詞見《歸田圖卷》后,卷首沈民則隸古;詞及自序,錢塘蔣廷暉書,畫四段,則華亭朱孔易筆也。)
李驥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7—1436 【介紹】: 明山東郯城人,字尚德。洪武二十六年舉人。入國子監(jiān),居三年。授戶科給事中。歷新鄉(xiāng)、東安知縣。宣德五年擢河南知府,行火甲法,一戶被盜,一甲償之,犯盜者署其門“盜賊之家”。自此道不拾遺。
維基
李驥(1367年—1436年),字尚德,中書省兗州郯城縣(今山東濟寧市兗州區(qū))人,進士出身。
洪武十八年,登進士二甲第一百零三名(《明史》等記載為洪武二十六年舉人,為誤)。
后授予戶科給事中,洪武年間管理市場盤問商旅極為苛刻,李驥上奏請求停止,不久被告發(fā)違紀免職。
建文帝即位后,李驥被舉薦為新鄉(xiāng)縣知縣,任內(nèi)安撫流民,提供農(nóng)具從事生產(chǎn),數(shù)千人因此返回家園。
李驥母喪丁憂,當?shù)毓賳T百姓先后四次上奏請求留任,但沒有獲得批準。
李驥丁憂期滿后,永樂二年,改任東安縣知縣,任內(nèi)為民請愿、重修東安縣城防大門,因此獲得吏部侍郎李昶等人舉薦,升任刑部郎中。
因事牽連,被貶保安衛(wèi)。
洪熙元年,明仁宗批準起用,李驥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上書十條治國安民策略,獲得采納。
宣德五年(1430年),李驥前往巡視糧倉,發(fā)現(xiàn)軍人高祥偷竊軍糧,李驥將其逮捕、嚴加拷問。
當時按《大明律》規(guī)定軍官犯罪需請旨奏報,但李驥未經(jīng)程序就審查,被定“應奏不奏”,被罷免。
與此同時,高祥父親散播謠言,稱高祥與張貴等人一同盜竊,李驥接受了張貴賄賂,所以只罰高祥一人。
刑部侍郎施禮提議將李驥處死。
李驥上書申辯,明宣宗接受申辯、并要求施禮與都察院再次調(diào)查,最終證明了李驥清白。
明宣宗斥責了施禮、恢復李驥官職。
宣德五年十一月,李驥升任河南府知府。
任內(nèi)政績突出,之前河南府境內(nèi)有盜竊,李驥建立火甲制度,明確如果一戶被盜,由戶所在甲的百姓全部負責賠償。
而一旦查出盜賊,就在其家門上寫“盜賊之家”字樣。
此外他還撰寫《勸教文》宣揚教化,之后民風大變,河南府境內(nèi)路不拾遺。
其境內(nèi)有伊王府,伊王朱颙炔多次用私事托付李驥,李驥均不聽從。
伊王府的內(nèi)臣與兵士經(jīng)常為害百姓,也被李驥阻止,因此特別忌恨李驥。
有一年冬至,朱颙炔命李驥在四更時分去王府行禮,李驥如期抵達,朱颙炔卻誣陷其遲到,并將其捆綁懲罰,次日才釋放。
李驥將此事上報明宣宗,宣宗大怒,下詔斥責朱颙炔,并將伊王府的承奉、長史、典儀等逮捕入獄。
李驥為官端正謹慎,在河南府任職六年后去世,享年七十歲。
死后當?shù)毓賳T百姓為其吊唁失聲痛哭。
死后由楊榮撰寫《河南府知府李君驥墓志》,收錄于《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8—1452 【介紹】: 明山東鄒平人,初名愚,宣宗改曰忠,字主敬,宣宗章皇后之父。
為中軍都督僉事,封會昌伯。
謙恭節(jié)儉,未嘗以貴驕人,卒封安國公,謚恭憲。
生用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蓬萊人,本姓牛。
洪武中監(jiān)生。
宣德五年任桐鄉(xiāng)知縣,宣宗覽奏曰:“生民之父母,何以姓牛?”遂加一畫于下,賜姓生。
時縣治初立,履任后,經(jīng)營草創(chuàng),凡衙署學校壇廟,一切施為,均得要領(lǐ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0—1418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光大,號晃庵。胡子祺子。建文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廣迎附,擢侍講,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兩從成祖北征,以善書,每勒石,皆令書之。卒謚文穆。有《胡文穆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光大,廬陵人。建文庚辰賜進士第一,更名靖除翰林修撰永樂中直內(nèi)閣復今名歷文淵閣大學士贈少師禮部尚書謚文穆有晁庵扈從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四
廣字光大,吉水人,知府子祺子。建文庚辰第一人及第,更名靖,授修撰。永樂初,直內(nèi)閣,復名廣。歷侍講、侍讀、右庶子、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進文淵閣大學士。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洪熙初,加贈少師。有(《文穆集》二十卷。 (《東里集》:文穆為文,援筆立就,頃刻千百言,沛然行云流水之勢。賦詩取適性情,近體得盛唐之趣。工書法,行草之妙,獨步當世。 (《翰林記》:永樂十八年,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大臣有陰主之者,學士胡廣獻《卻封禪頌》,上遂止。 《藝苑卮言》:胡文穆善真行草,名不及解大紳,而遇過之,北征諸鎮(zhèn)皆其勒石。 《金陵瑣事》:大學士胡公廣《冬至后六日扈從獵龍山同蹇尚書金諭德游牛首山佛窟寺》詩云:「曉從鑾輿出九關(guān),偶尋牛首共躋攀。南唐古寺留碑在,西蜀高僧度錫還。百尺巖龕出鳥上,半空鐘鼓隔人間。暫游已覺塵緣寂,到此方知佛窟閑?!棺⒃疲骸杆掠心咸茖O忌撰碑尚存。」馀因此詩遍尋之山中,無此碑。 《國史唯疑》:「永樂四年,集儒臣及修書秀才數(shù)十人于丹墀內(nèi),同賦《白象詩》,胡廣第一。 《田按:光大詩和平蘊藉,西楊稱其近體,尚非溢美。)
維基
胡廣(1369年—1418年),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謚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
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文淵閣大學士。
內(nèi)閣首輔。
建文元年(1399年),胡廣中式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同鄉(xiāng)王艮為解元。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與王艮同赴金陵春闈,殿試后,試官議定王艮奪魁,但因王艮其貌不揚,被建文帝黜為第二名(榜眼)。
當時正值靖難之役,胡廣的文章中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語,因此被建文帝欽點為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并賜名靖,授翰林院修撰。
燕王朱棣攻入應天府時,王艮、胡靖、解縉、吳溥四人聚會,胡、解各有慷慨陳詞,獨王艮哭泣不言;吳溥之子吳與弼以為胡靖會身殉建文帝,但吳溥認為只有王艮會殉死,他的話還沒講完,卻聽到胡靖大聲對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鬧,小心看好豬啊。
」吳溥說:「連一只豬都舍不得,難道舍得生命嗎?
」不久,王艮自殺,胡靖、解縉迎附朱棣。
胡靖升為侍講,改侍讀,恢復原名廣。
之后再升右春坊右庶子,進入內(nèi)閣。
永樂五年,晉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
此后明成祖北征,其與楊榮、金幼孜跟從,每次召入帳殿時,有時會談至深夜。
其善于書法,每次勒石刻碑時,均命胡廣書寫。
永樂十二年,他再次跟隨朱棣北征,當時皇孫朱瞻基亦跟隨,朱棣命他與楊榮、金幼孜在軍中給朱瞻基講經(jīng)學史學。
永樂十四年,進入文淵閣大學士。
當時朱棣做法會祈福,胡廣獻上《圣孝瑞應頌》,朱棣作佛曲命宮中歌舞和之。
而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胡廣進言勸阻,于是朱棣下令禁止。
胡廣并呈上《卻封禪頌》,得到朱棣的喜愛。
明成祖曾在筵席時,提到解縉與胡廣是同鄉(xiāng)、同學兼同事,關(guān)系很密切,要求胡廣把未出世的女兒嫁給解縉之子解禎亮。
但解縉死后解禎亮被流放到遼東,胡廣就想解除婚約,女兒大怒,割耳朵發(fā)誓道:「薄命的我這婚事,是皇上主婚的,是父親大人當面答應的。
毀約的話我只有死,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等到解家被赦免,其女仍舊歸嫁解禎亮。
胡廣做事縝密,在皇帝面前所聽的言行內(nèi)容,其出來后不予告人。
其做事也頗為持大體。
其赴母喪歸朝后,皇帝問其百姓安居之事。
其對答道:“百姓生活安居,但是郡縣官吏仍然窮治建文年間奸黨之事,其所牽連的親屬分支太廣,以至百姓為之疾苦。
”朱棣隨后采納其言。
永樂十六年(1418年)去世。
贈禮部尚書,謚文穆。
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
當時還喪經(jīng)過南京,太子朱高熾為其致祭。
次年,授其子胡穜為翰林檢討。
明仁宗即位后,加贈胡廣為太子少師。
南明弘光帝奪謚。
共 8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