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瑛

相關人物:共 36 位
共 3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17—1482 【介紹】: 明福建寧德人,字季聰。正統四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景泰時進都給事中,論事無所諱。累遷右副都御史。天順四年,曹欽之反既平,將士妄殺冒功,市人不敢出門。時聰署院事急令制止。成化中官至刑部尚書。卒謚莊敏。
維基
林聰(1417年—1482年),字季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寧德縣(今福建省寧德市)人,正統己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左都御史。
正統三年(1438年)舉戊午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九名,正統四年(1439年)聯捷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景泰元年(1450年),進都給事中。
當時,中官金英家人違法,都御史陳鎰、王文治案卻均不罪于金英。
林聰率領同官彈劾陳鎰、王文畏勢從奸,一并彈劾御史宋瑮、謝琚均下獄,之后恢復職位,林聰繼續(xù)彈劾,宋瑮、謝琚被調外。
太監(jiān)單增督京營受寵,當時士兵稍忤者輒遭辱,其家奴白晝殺人,奪民產。
林聰舉發(fā)其事,單增下詔獄,后獲寬宥,不敢再作亂。
景泰三年,上疏請糾察刑獄治理妖僧趙才、湖廣副使邢端等,后均得準。
當時建造東宮,林聰因反對,遷春坊司直郎。
景泰四年(1453年),大學士商輅稱其敢言,不宜置之散地,于是恢復為吏科都給事中。
隨后請減輕福建銀場額重。
景泰五年,以災異偕同官條上八事,限制武清侯石亨、指揮鄭倫等分田等。
林聰最初彈劾吏部尚書何文淵下獄后致仕。
之后彈劾山西布政使王瑛老等,均罷免。
御史白仲賢擢廣東按察使。
林聰言其奔競不當超擢,乃遷鎮(zhèn)江知府。
兵部主事吳誠夤緣得入吏部,因林聰彈劾,遂改工部。
各司均忌憚林聰風裁,其所言未有不敢遵從的。
內閣及諸御史亦并以林聰好論建,并非善臣。
同年冬,林聰甥陳和為教官,欲得近地便養(yǎng),林聰對吏部官吏陳說此事。
御史黃溥等遂劾林聰挾制吏部,加之此前得罪的眾多官運均彈劾,后下廷訊,坐專擅選法,論斬。
因高谷、胡濙力救得免,貶為國子監(jiān)學正。
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后,拜其為左僉都御史,巡撫山東,賑災饑荒,使得饑民得活者多達一百四十五萬人。
后進升右副都御史,逮捕江淮鹽盜,平定并懲治當地貪官。
后母丁憂,起復,再辭,不予批準。
天順四年,曹石之變爆發(fā),將士妄殺,至割乞兒首報功。
林聰署都察院事,令獲賊者必生致,濫殺為止。
成化二年,外出巡視淮南淮北饑荒,奏貸漕糧及江南余糧以賑災,得到批準。
次年,與戶部尚書馬昂清理京軍,進升右都御史。
成化七年,代王越擔任大同巡撫,后遇疾致仕。
再過一年,以故官起掌南京都察院。
成化十三年(1477年),召拜刑部尚書,尋加太子少保。
成化十五年,與中官汪直、定西侯蔣琬按察遼東失事,汪直包庇巡撫陳鉞,林聰無法與之爭。
成化十八年,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八歲。
贈少保,謚莊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長泰人,字宗道,號梁岡。正德九年進士,官吏部主事。性剛介,敢直言。武宗南巡,疏諫忤旨,罰跪受杖。歷文選郎中,塞幸門,清選法。出撫鄖襄,奏薛侃獄,全活株連者甚眾。嘉靖中,任左僉都御史總理河道,疏請委魚臺為受水之地,以解河患。
維基
戴時宗(1488年—1558年),字宗道,號梁崗(良崗),福建長泰縣人。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捷甲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吏部,武宗南巡,疏諫忤旨廷杖,罰跪三日。
歷考功、文選司郎中,嘉靖七年(1528年)八月升太仆寺少卿,十年正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一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十二月調任順天巡撫,令星夜疾速赴任薊鎮(zhèn),十二年四月考察致仕。
十八年閏七月起用,以原職撫治鄖陽等處,二十年(1541年)三月命回院協理,未幾巡按福建御史王瑛論劾時宗貪濫不法,宜罷,詔回籍聽勘。
為官剛正,執(zhí)法不貸,頗有惠政。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去世。
入祀漳州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7—1576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子裕。嘉靖十七年進士。除戶部主事,監(jiān)徐州倉,減羨耗十二三。改南職方,歷車駕郎中、廣東按察僉事。父死,不復仕,隱居湖濱寶界山,興至則為詩文,或點染丹青,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妙。以學行稱,門人私謚文靜先生。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裕夫,無錫人。官僉事。有仲山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裕,無錫人。嘉靖戊戌進士,歷官廣東按察僉事有仲山詩選秖役槁原筮齋集崇文館槁
維基
王問(1497年—1576年),字子裕,號仲山,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
九歲能詩文。
弘治十年(1497年)生。
曾從邵寶游。
正德十四年(1519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會試中式第七十六名,未殿試,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二甲十八名進士。
授戶部主事,監(jiān)徐州倉,后改任南京兵部職方主事,遷車駕郎中、廣東僉事。
嘉靖二十七年,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廬縣),因思念老父,棄官回無錫,終養(yǎng)其父,遂不再出仕,隱居于湖濱寶界山。
三十年不入城市。
工詩文、書畫。
嘉靖三十三年同秦翰、顧可久、華察、王瑛等組成碧山吟社。
萬歷四年(1576年)去世,年八十,門人私謚曰文靜先生。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王世楨,字礎臣,一作礎塵,明無錫人。
為人忼爽歷落,能文工詩,著有《代嘯音稿》。
曾入史可法幕府,獻計抗清。
失敗后流落四方,吳興祚總督“約之入粵”,即感于王世楨的人格與操守,特為其提供庇護。
當吳興祚卸總督之任,王世楨繼續(xù)留居廣東,入惠州知府王瑛幕府,最終卒于嶺南。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陳慶(?
~?
),清康熙年間(1662~1723)人士。
臺灣諸生〖編者按:王禮《臺灣縣志》收錄詩作時標注「茂才」。
李丕煜《鳳山縣志》收錄詩作時未加標注。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收錄詩作時標注「庠生」。〗。
(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世榜(?
~?
),字文標,亦稱「寅舍」。
臺灣縣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拔貢,樂善好施,興筑水圳,農民咸受其利。
以軍功授都司,尋轉文職,由壽寧教諭署漳州教授,旋內升至兵馬副指揮〖參考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孫爾準《福建通志臺灣府》,臺銀本?!?。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鳳池(?
~?
),臺灣鳳山人。
清康熙年間(1662~1723)廩生,雍正九年(1731)為貢生。
〖王禮《臺灣縣志》收錄詩作時標注「廩生」。
編者按: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選舉?貢生〉、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人物?鄉(xiāng)貢〉、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人物?鄉(xiāng)貢〉九年俱記載王鳳池姓名,并標注「鳳山」。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選舉志?貢生?鄉(xiāng)貢〉于王鳳池姓名下標注「歲」。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歲貢〉于王鳳池姓名下標注「縣學,閩籍」。
〗(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宗達(?
~?
),鳳山縣(今高雄)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歲貢。
〖參考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選舉〉。
〗(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應球(?
~?
),字桐君,鳳山縣人。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鳳山縣恩貢生。
性情耿介,崇尚氣節(jié)。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同黨郭國禎強行召募,鄭不從,夜晚攜妻子遁逃而去。
招募者遍尋不著,怒焚其屋,盡為灰燼。
朱一貴事件平定后,巡撫張伯行薦舉為孝廉方正,婉拒不赴。
主掌縣書院教席長達十馀年,有益地方文教甚多,年近八十而逝。
〖參考李丕煜《鳳山縣志》〈人物〉、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人物〉。
〗(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卓夢采(?
~?
),字狷夫,鳳山人。
庠生。
性孝友,方正自持,精醫(yī)濟人。
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陷縣治,慕卓氏之名,致之再三,堅辭不肯赴。
挈家遁鼓山匝月,吟詠自娛,且散家貲給戚族里鄰,以資口糧。
知縣陳志泰高其行誼,贈「儒林芳標」匾額。
享年八十。
子肇昌,領鄉(xiāng)薦;孫列膠庠〖參考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人物〉、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列傳〉?!健?div id="glcrkfz" class='inline' id='people_58800_0_9_comment'>
以下詩作據清修臺灣方志所引輯錄。
(吳福助撰)
共 3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