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恭

相關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薦,授將樂縣學訓導,官至禮部員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歸。工詩,為閩中十才子之首。有《鳴盛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
鴻字子羽,福清人。
洪武初以薦授將樂訓導,擢禮部員外郎。
有《鳴盛集》四卷。
(《藝苑卮言》:浦長源、林子羽如小乘法中作論師,生天則可,成佛甚遙。
詩藪》:子羽諸體皆工,五言律尤勝。
合處置唐錢、劉不復辨別。
七言律如「珠林積雪明山殿,玉澗飛流帶苑墻」。
「諸天日月環(huán)龍袞,九域山河拱象筵」,「衲經雁宕千峰雪,定入蛾眉半夜鐘」,「云邊夜火懸沙驛,海上寒山出郡樓」。
皆氣色高華,風骨遒爽。
《國雅》:林員外才思藻麗,如游魚潛水,翔鳶薄天,高下各適性情。
廬陵劉子高序其集云。
「已窺陳拾遺之奧,大有開元之風。
」馀所選五言,全佳者如《芙蓉峰》、《出塞送高郎中《、《讀書臺》,其句有「苦霧沈旗影,飛霜濕鼓聲」,似「戰(zhàn)馀落日黃,軍敗鼓聲死」。
又「燈影秋云里,書聲晚磐中」,似「塔影掛青漢,鐘聲扣白云」,并稱警絕,信不在大歷下也。
陳衍《槎上老舌》:子羽詩文,一洗元人纖弱之習,為開國宗派第一。
萬層初,袁太守景從、馬參軍用船,同選十才子詩,雖復精勤,不無掛漏。
如「人分滄海色,江轉白云痕」,「山鐘知寺遠,海月憶家貧」,「落日扁舟去,秋風萬里心」,「重關逢雪度,走馬見星移」,「郢樹侵吳近,淮流入海長」,「古柳垂青蔓,沙河急暮流」,「三軍隨虎竹,萬里度龍沙」,「古戍冰成壘,春湟雪作花」,「溪橋寒吐月,驛樹晚藏煙」,「關云遮越斷,海雨入吳深」,皆五言佳境,何以去之?
又七言如「云邊夜犬鳴沙驛,海上寒山出郡城」,「殘煙野戍聞寒笛,落日楓林見驛梅」,「南粵云來螺渚北,東甌天接虎門蒼」,「蘇小門前人散后,灞陵橋上燕來時」,「江田未熟晴蕪曉,館樹新涼夕鳥喧」,「淮南落木南天盡,江上寒云北雁飛」,「寒山月落青楓晚,野戍霜空白雁晴」,「疏砧舊館空江上,遠火人家積雨中」,「亂山背水孤城晚,獨樹臨關一葉秋」,如此蒼辣警策,亦在所刪,何也?
《少洲詩話》:林鴻寓郡城,洪武中薦授訓導,起拜膳部員外郎。
嘗為僧吟《白蓮》云:「淡月瑤池夜,微風太華陰。
翠翻擎露蓋,玉冷墜波簪。
一洗有為法,應同不染身。
誰能招惠遠,結社向東林。
」又《贈行腳僧》詩云:「朝衡暮復嵩,那識白云蹤。
度磧逢馴象,浮河抗毒龍。
衲經何限雪,山過幾多峰?
年老無筋力,方懷故院松。
」閩當國初,詩法尚沿宋、元之故,至鴻始以唐人音調倡鳴鄉(xiāng)黨,遂為一時風雅之宗。
朱彝尊《曝書亭集》:閩中善詩者,數十才子,鴻為之冠。
十才子者,閩鄭定、侯官王褒、唐泰,長樂高柄、王恭、陳亮,永福王稱及鴻弟子周玄、黃玄。
鴻之論詩大指,謂漢、魏骨氣雖雄,而菁華不足,晉祖玄虛,宋尚條暢,但務春華,少秋實,惟唐作者可謂大成。
然貞觀尚習故陋,神龍漸變常調。
開元、天寶間,聲律大備。
學者當以是為楷式,閩人言詩者,率本之鴻。
《明詩別裁》:閩中詩派以子羽為首,宗法唐人,繩趨尺步。
眾論以唐臨晉帖少之,然終是正派。
田按:子羽詩以盛唐為宗,諸體并工。
論者謂晉安一派,有詩必律,有律必七言,引為口實,亦蹈襲者之過也。
劉子高序《鳴盛集》云:「子羽詩若殷璠所論神來氣來情來者,莫不兼?zhèn)?,天姿卓絕,心會神融。
」子高詩流,其言亦可為定論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一作福建連江人,自號云居山人。
善畫山水,兼寫真。
洪武間,選取入京,有節(jié)操,嘗有駙馬都尉偕郡馬王恭逼使畫像,昭甫擲筆大哭去,二人無如之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0—1415 【介紹】: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東東阿人,字孟揚,一作孟揚。洪武中領鄉(xiāng)薦,入國子監(jiān)。旋陳情養(yǎng)母。永樂初授國史院檢討,與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旋參英國公張輔軍攻交趾,還守故官。與解縉交好,后坐縉黨,下獄死。為人目空四海,辯若懸河,視余子瑣瑣,以是名雖日彰,謗亦隨之。有《虛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陽,東阿人,流寓閩中。洪武庚午舉人。永樂初,用薦授國史院檢討,命參英國公張輔軍,坐黨獄死,有《虛舟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
稱字孟揚,其先東阿人,父翰流寓閩中,著籍永福。
洪武庚午舉人,永樂初,徵為國史檢討,充大典總裁。
出參英國公張輔軍,坐解縉黨下獄死。
有《虛舟集》五卷。
(《劉昌懸笥瑣探》:吉水解學士縉,天質甚美,為文不屬草,頃刻數千言不難,一時才名甚噪。
時杭有王洪希范,吳有王隧汝玉,閩有王稱孟揚,常有王達達善,皆官翰林。
四人者詞翰流麗,孟揚常謂希范曰:「解學士名聞海內,吾四人者,足以撐柱東南半壁。
」識者謂為知言。
《國雅》:王翰檢孟揚典雅清拔,綽有天寶俊聲。
如「諸天花雨遍,雙樹慧燈懸」,「夜月桓伊笛,秋風驃騎營」,「孤帆乘吹發(fā),一雁渡江遲」,「江路猿聲早,山城榕葉涼」,「一燈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并是司空、皇甫之馀。
王兆云《詞林人物考》:孟揚氣節(jié)高勁,議論英發(fā),文章偉博,書法遒妙。
學士解大縉嘗稱其人品在蘇長公之列。
田按:孟揚、安中才藻略同。
孟揚以跌宕馳才,安中以雅麗著美。
孟揚古詩規(guī)撫陳黃門、李翰林,在唐調中特為高格。)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長樂人,一說徽州府休寧人,字汝眾,自號耽犁子。
好善樂道。
建文初,征辟不仕。
翰林王恭等諸名士相酬唱,御史大夫練子寧作《耽犁子賦》以贈之。
有《耽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9—1420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希范,號毅齋。
少年時才思穎發(fā),洪武二十九年成進士,年僅十八。
永樂初入翰林為檢討,與修《大典》。
帝頒佛曲于塞外,逡巡不應詔為文,受排擠,不復進用。
與當時王稱、王恭、王褒稱詞林四王,均有才名。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希范,仁和人。洪武丁丑進士,授行人。永樂初,擢吏科給事中,入翰林。歷侍講,左遷禮部主事,有《毅齋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五
洪字希范,仁和人。洪武丁丑進士,授行人。永樂初,擢吏科給事中,改翰林檢討,歷修撰、侍講,左遷禮部主事。有《毅齋集》八卷。 (《四庫總目》:洪預修國史,會大臣欲載其家瑞異入《日歷》中,洪持不可,至聞于成祖前,坐謫禮部主事。曾棨挽洪濤。所謂「玉堂分職見孤忠」,即指是事?!?a target='_blank'>毅齋集》,文皆樸雅,駢體亦工,詩尤具有唐格。 田按:修《永樂大典》時,諸儒群集,有凡例未當者,王孟揚曰:「譬之欲構層樓華屋。乃計工于箍桶都料,得不有誤耶?」孟揚矜己淩人如此,顧折節(jié)于希范,不敢與雁行。希范與汝玉、孟揚、達善同以詩鳴,號為「翰林四王」。其左遷禮部主事也,或謂與胡文穆議五星不合,遂為所擠,與《四庫提要》所紀,稍有不合。)
維基
王洪,字希范,號毅齋,南直隸錢塘人。明朝進士、政治人物。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二甲第二名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后授翰林院檢討。永樂年間,參與編寫《永樂大典》。有《毅齋集》。清朝錢謙益收錄其詩十八首于《列朝詩集》乙集第二。
朱真淤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6 【介紹】: 明宗室。太祖五世孫,肅恭王朱貢錝子。弘治四年封肅王世子,嘉靖五年卒,謚靖。情雅好文,詩調高古,邊塞詩感慨有意。有《星海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上)
王恭王貢錝之子,太祖來孫,莊王柍玄孫。
成化中封世子。
嘉靖五年薨。
以子定王弼桄襲王,追謚。
有《星海集》。
(《名山藏》:靖王真淤博雅好文,善為詩。
列朝詩集》。
靖王詩調高古,言邊塞事,尤感慨有意。)

人物簡介

維基
董可威,字嚴甫,號葆元,山東益都縣人。
官至工部尚書。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授河南衛(wèi)輝府推官,歷光祿寺少卿、順天府丞。
官至工部尚書。
王恭廠大爆炸后乞休,加太子太保。
卒年七十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4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開美,號尊王。天啟二年進士。授開化知縣。擢刑科給事中,彈擊權貴無所避忌。崇禎四年,請釋大學士錢龍錫于獄。又疏陳馬政之弊。巡京營,請免班軍工役,盡歸行伍。累遷戶部右侍郎。清軍入近畿,家彥雪夜攜燈,步巡城堞,協理戎政,寢處城樓半年。十七年,農民軍逼京師,守安定門,城破,自縊死。
清州搜玉
王家彥,字燦三,天啟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曾參與纂修康熙《青縣志》。
維基
王家彥(1588年—1644年),字開美,號尊五,福建莆田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啟壬戌進士,崇禎末官至戶部尚書。
李自成破北京,王家彥自縊殉國。
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
授開化知縣,四年本省同考,五年調蘭溪縣。
崇禎元年考選,擢刑科給事中。
袁崇煥誅毛文龍,有人歸咎于大學士錢龍錫,家彥為他辯解,龍錫得免死。
四年升工科右,五年巡視皇城,管工程。
七年管王恭廠,加俸一級,升戶科左。
八年升戶科都給事中,九年丁憂歸。
崇禎十二年(1639年)起為吏科都給事中,此時流寇紛起,民生日蹙,家彥上疏:“催科急者書上考,督責嚴者號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濕濟其饕餮,一二賢明吏束于文法,展布莫由。
惟稍寬文網,壹令撫綏,盜之聚者可散,散者可不復聚。
又舊制捕蝗令,吏部歲九月頒勘合于有司,請實意舉行。
”皇帝同意。
擢大理寺右寺丞,十四年進本寺左少卿。
十五年遷太仆寺卿,本年擢戶部右侍郎。
清軍進犯京畿,改任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升戶部尚書,帝曰:“戎政非家彥不可。
”遂留任。
不久李自成大軍迫近京師,王家彥分守安定門。
城破,家彥從城上跳下,不死,又自縊于民舍,尸身被賊焚毀,殘其一臂,家仆收埋其尸。
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端。
清朝時賜謚忠毅。
明史》有傳。
李楫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楫(?—?
年),字皇舟,山東青州府樂安縣人。
少負異姿,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
授刑部主事,晉郎中。
襄城伯誣加人蜚禍,公力出之。
時楊、左諸賢下獄死,公往哭,珰邏者抵公,幾不測。
王恭廠災免,出知荊州府。
屬惠藩之國,中涓尉橫甚,憚公斂跡。
罷長楊、遠安諸稅,停監(jiān)兌例,以勞歿于官,所著有《河洛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3—1644 【介紹】: 明廣平府永年人,字孔嘉,又字井眉。崇禎四年進士。授儀封知縣,調杞縣,擢吏部文選主事,歷太仆丞,閱馬近畿。聞李自成破居庸關,馳入京,謁大臣策畫戰(zhàn)守。大順軍破京師后,投井死。有《君子亭集》。
人物簡介
申佳允(1602—1644),本名申佳胤,明末官員,《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諱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人。崇禎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大理寺評事、太仆寺丞等職。甲申之變,佳胤殉國死節(jié),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入清,褒揚忠烈,賜謚端憫。有《申端憫公詩集》、《申端憫公文集》傳世。
維基
申佳胤(1603年—1644年4月25日),字孔嘉,號浚源、素園。
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人。
明末官員、詩人、經學家,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年四十二。
南明追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
清順治賜謚端憫。
清雍正年間避諱清世宗改稱佳允、佳蔭、佳印。
六歲喪父而孤,家庭貧困,經濟方面無所仰賴,其母靠紡織維生,有時一日只食一餐。
申佳胤自幼便以節(jié)操剛正自勵,面對他人不顯露饑寒的神色,他人無法看出其境況。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補生員。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鄉(xiāng)試舉人。
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九十五名同進士出身。
崇禎六年(1633年),授河南開封府儀封縣知縣。
儀封民風勤謹簡樸易于治理,申佳胤減省繁苛的教條,打算與民休息;儀封縣原本多盜賊,申佳允嚴格實行保甲法,使盜賊無處容身,治安漸佳;遇到大雨不止,黃河決口,申佳胤親自冒著怒濤乘船組織民工堵塞決口;縣內有大土豪,奸詐狡猾而擾亂治安,申佳胤將之捕捉處刑,縣境內為之震撼。
崇禎七年(1634年),申佳胤因有才改調杞縣。
崇禎八年(1635年),流寇「掃地王」率萬人攻打杞縣縣城,城墻土垣多處崩塌,申佳胤招募死士死守并擊潰流寇,因之將土城改建磚城;其后流寇高迎祥等攻入河南,唐王朱聿鍵率兵勤王,勤王軍即將抵達開封府時,諸位省、府大吏甚為惶恐不安,聚集會議說:「留之,不聽。
行,守土者且得罪。
」申佳胤主張:「惟周王可留之。
」眾人稱善,于是用申佳胤之計。
崇禎十年(1637年),因政績卓異,擢吏部文選司主事。
上疏防備邊患之五項策略。
崇禎十三年(1640年),升吏部考功司員外郎。
佐理京察。
因大學士薛國觀傾軋少詹事文安之,文安之因是崇禎辛未科會試主考官,申佳胤奉之為師,故受牽連,又因舉劾公正之事忤逆溫體仁,貶官出為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
后升遷大理寺評事。
再升太仆寺丞,于近畿巡閱御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太仆寺丞奉旨出巡牧場。
而聽聞李自成攻破居庸關后圍攻京師,情勢仍可避難躲藏,旁人勸申佳胤不要進京,申佳胤流淚說:「固知京師必不守,然我君在焉,安危共之,何所逃避。
」三月十二日,申佳胤行山路回京,馳馬入都城,到處拜謁軍政大臣,籌畫與投遞守城戰(zhàn)之策略,都不被接受。
申佳胤留給長子申涵光書信寫道:「行己曰義,順數曰命,義不可背也,命不可違也。
吾受國恩,誓死相報,不復顧家矣;天下事莫不壞于貪生而畏死。
死于疾、死于利、死于刑戮、于房幃、于斗戰(zhàn),均死也。
死數者,不死君父,蓋亦不善用死矣;今日之事,君父之事,死義也,猶命也,我則行之。
」三月十九日,京師遭流寇攻陷。
申佳胤穿戴整齊冠服,叩拜辭別年老母親,騎馬至王恭廠,隨從家仆請求申佳胤改換便服以逃避賊兵。
申佳胤說:「吾起微賤,食祿十三年;國事至此,敢愛死乎!
」兩個家仆圍守著不離去,申佳胤欺騙他們說:「吾不死也,我將擇善地焉。
」下馬向北叩拜,申佳胤看見一灌溉水田用的巨井,突然跳入巨井中,家仆大驚呼號,欲將申佳胤救出。
但井水淺,只超過腹部高度,申佳胤喊道:「告太安人,有子作忠臣,勿過傷也。
」于是坐地吸水而溺死,年四十二。
南明福王監(jiān)國時追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下詔褒揚甲申死難諸臣,賜謚端憫。
申佳胤死后,名士陳子龍為其作〈申節(jié)憫公傳〉、殷岳為其作〈行狀〉,子申涵光、申涵煜、申涵盼編有年譜。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