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名城,南昌人。隆慶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司業(yè)。萬歷初建言,謫徐州同知。后累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謚文端。有叢桂山房匯槁。維基
張位(1534年—1605年),字明成,號洪陽,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明朝重臣,隆慶戊辰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第二名,殿試第二甲第三十一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編修《世宗實錄》。萬歷八年(1574年)六月,任司業(yè)。萬歷十九年(1591年)轉任吏部侍郎,兼任東閣大學士,后改任文淵閣大學士,因第一次妖書案獲罪,回鄉(xiāng)隱居于南昌南湖,僻湖上小洲為別墅,取名“杏花樓”。以文會友,曾與湯顯祖、劉應秋等人于此飲酒縱詩。熹宗天啟年間,追贈太保,謚文莊。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540—1612 【介紹】: 明山東益都人,字搢伯。隆慶五年進士。授密云知縣,擢御史。萬歷二十二年,以南京兵部右侍郎總督川貴軍務,討播州楊應龍叛。次年,以應龍投降罷兵,還朝。加右都御史。二十五年,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jīng)略御倭。與經(jīng)略楊鎬遣將攻日軍于蔚山,大敗。乃增調陳璘、劉綎、鄧子龍等部入朝鮮。二十六年,豐臣秀吉死,日軍撤退,諸將追擊得勝。玠報捷,以功予世蔭。
邢玠(1540年10月26日—1612年3月17日),字搢伯,又字式如,號昆田,山東益都縣(今青州)人。明朝大臣,官至薊遼總督,曾在萬歷年間援朝抗倭戰(zhàn)爭中統(tǒng)帥明軍取得重大勝利。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十四名,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十五名,三甲八十二名進士,授密云知縣,升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肅。萬歷五年(1577年),韃靼俺答汗想要去青海,邢玠上書,陳述利害關系,受到皇帝賞識。萬歷十年,任山西行太仆寺卿,治兵寧武。萬歷十二年,升為陜西按察使,治兵甘州。當時甘州遭到蒙古游牧勢力搶掠,邢玠針對蒙古游牧部落的動向進行防御措施,當?shù)厝朔Q:“邢公真天威,不敢再窺邊矣”。萬歷十八年九月,任山西布政使。萬歷二十二年以南京兵部侍郎總督川貴軍務,處置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楊應龍之謀叛,以功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大學士張位、沈一貫上疏,推薦邢玠領導抗倭。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日人關白豐臣秀吉調兵再犯朝鮮,朝廷委任邢玠為薊遼總督,統(tǒng)兵入朝鮮。邢玠向朝鮮使節(jié)權悏等人要求繪制朝鮮軍用地圖。邢玠因缺乏水師支援,在島山失利受挫,邢玠開始招募水兵。隔年,明軍已將日軍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三地。萬歷二十六年,邢玠再分兵三路南下,東路麻貴進攻蔚山,西路劉綎進攻順天,中路董一元進攻晉江。三路軍隊與日軍激戰(zhàn),雙方互有勝負。萬歷二十六年,豐臣秀吉病歿,日軍兵心渙散,準備撤退。在隨后的露梁海戰(zhàn)中,明軍擊沉日艦九百艘,幾乎全殲日本水軍。萬歷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凱旋京都,在北京午門外舉行獻俘儀式,由久居內宮的萬歷帝親自主持。官至兵部尚書。晚年歸鄉(xiāng)養(yǎng)母,終不復出。萬歷四十年(1612年)去世,年七十三。卒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蕭應宮(1544年—?),字伯和,號觀復,直隸蘇州府常熟縣,民籍。隆慶四年(1570年)中庚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七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第三十一名,登二甲第十名進士。歷官刑部郎中,出為東昌府知府,十五年(1587年)十月,升陜西按察司副使,臨洮兵備。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調任山西。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起復陜西固原兵備副使。五月,調整飭直隸潼關衛(wèi)。十月,升本省參政。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升山東按察使,專管海防,以遼海道監(jiān)朝鮮東征軍,總兵麻貴向總督邢玠請求放棄朝鮮王京,退守鴨綠江。海防使蕭應宮以為不可,自平壤兼程趨王京止之。九月,倭軍至漢江,楊鎬派遣張貞明持沈惟敬手書往,責其動兵,有乖靜候處分之實。倭軍乃退屯井邑。麻貴遂報青山、稷山大捷。蕭應宮揭言:「倭以惟敬手書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戰(zhàn),何得言功?」邢玠、楊鎬怒,遂劾應宮恇怯,不親解惟敬,被逮下獄。二十七年(1599年)謫戍。后遇赦歸。
人物簡介
萬世德(1546年—1602年),字伯脩,號丘澤,晚年改號震澤,山西偏頭關守禦千戶所(關城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人,官籍。山西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進士。由進士授南陽縣知縣,起補元城、寶坻二知縣,歷兵部主事。萬歷十一年(1583年),以舉邊才,由兵部職方司署員外郎事主事升為陜西西寧兵備僉事。十八年五月勘西寧陣亡失事降調,補趙州知州,以薦舉復任山東按察司遼東兵備僉事,仍監(jiān)陜西幕府軍事。以軍功升懷隆兵備副使,二十一年十二月升陜西右參政,再升懷隆兵備按察使,二十五年升山東右布政使兼副使、照舊管事。不久山東道御史涂宗浚以朝鮮危在旦夕,舉薦萬世德為天津巡撫。二十六年六月代楊鎬經(jīng)略朝鮮,加一品服。二十七年九月以東征功,加右副都御史,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二十九年二月奉命回國,改任左副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五月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三十年九月三年考滿,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仍舊總督,不久病卒。
人物簡介
徐觀瀾,字涵碧,山西澤州人。進士出身。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禮科給事中,方居諫垣,關白陷朝鮮,出師援剿,詭請封貢,命集議,觀瀾與廷臣交章止之,而尚書石星力持不聽。及封事壞,喪師辱國,楊鎬掩敗奏捷,贊畫丁應太以聞,下鎬于理,因遣觀瀾往勘東征事,隨報四路潰兵狀,請論武臣失事如法,不避險難。歷釜山、蔚山等處,廉其虛實,直糾沈一貫、蕭大亨、邢玠、萬世德黨和賣國,疏未達,大亨危之,一貫簡觀瀾前疏有抱病語,票準回籍,改命代勘。適關白暴亡,邢、萬輩遂貪天冒功,而觀瀾坐廢,應太亦落職,直臣不容于時如此。
人物簡介
丁應泰,字元父,湖廣武昌左衛(wèi)人,官籍。萬歷八年,汪道昆主持文人結社,丁應泰與汪道昆等七人結成了白榆社,多有詩文唱和。萬歷十一年會試第一百五十七名,登進士第三甲第五十九名。官休寧縣知縣,政績卓著。萬歷十七年(1589)任刑科給事中。次年丁憂。服滿復職,被彈劾,降為山西按察司照磨。萬歷二十二年(1594)改任登封知縣。萬歷朝鮮戰(zhàn)爭期間,丁應泰任贊畫軍務(參謀)。蔚山之戰(zhàn)后,他彈劾楊鎬、李如梅等前線將領瞞報兵敗,并且稱內閣大學士張位、沈一貫與楊鎬結黨欺君。 張位上書自辯,語忤明神宗,被勒令冠帶閑住。后來朝鮮為楊鎬上奏辯解,丁應泰又上疏彈劾朝鮮與日本勾結,內容均為捕風捉影。朝鮮大為震恐,國王李昖閉閣待罪,派使臣李恒福等赴北京辯解。得知真相后,明神宗大怒,將丁應泰革職回籍。
人物簡介
【生卒】:1559—1626 【介紹】: 即清太祖。明建州衛(wèi)人。滿族,愛新覺羅氏。塔克世子。明萬歷十一年,襲建洲左衛(wèi)指揮使,以遺甲十三副起兵討尼堪外蘭,報父祖之仇。十七年,任建州衛(wèi)都督僉事。二十三年,晉號龍虎將軍。逐漸統(tǒng)一女真各部,編組八旗,并命人以蒙古文字母注滿語語音,創(chuàng)制滿文。四十四年,于赫圖阿拉即汗位,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后金)。天命三年,以“七大恨”誓師攻明。次年,大破明經(jīng)略楊鎬四路之師。進而攻占遼河流域各地。六年,遷都遼陽。十年,再遷沈陽。次年,攻明寧遠,被袁崇煥所敗,憤恨疽發(fā)背死,一說受傷死。清崇德元年,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人物簡介
【生卒】:1559—1622 【介紹】: 清(后金)滿洲鑲藍旗人,覺爾察氏。隨努爾哈赤起兵,與額亦都同以勇猛著稱,在統(tǒng)一女真族及破楊鎬、取沈、遼的戰(zhàn)爭中功績甚著。順治間追謚敏壯。
人物簡介
【生卒】:1561—1624 【介紹】: 后金(清)滿洲正紅旗人,棟鄂氏。本棟鄂部長,歸努爾哈赤,娶其長女。定旗制后,任正紅旗總管,為開國五大臣之一。從滅烏喇,破明楊鎬四路之師,下沈陽、遼陽。順治間追謚溫順。
人物簡介
史繼偕(1561年—1635年),字世程,號聯(lián)岳,一說蓮岳,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榜眼及第。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充會試同考官。奉詔出使粵西。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乞休,不準。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署都察院。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爆發(fā)薩爾滸之役,遼陽經(jīng)略楊鎬告急,明神宗不予臨朝,繼偕連同吏部尚書趙煥會同九卿科道請?zhí)熳右暢?,跪候皇宮文華門至晚,神宗仍不為所動,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為吏部右給事中阮大鋮所誣,致仕歸里,家居六年。崇禎二年(1629年)與泉州知府蔡善繼建溜石銃臺。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以奢安之亂蕩平,加贈少師兼太子太師。卒謚文簡,賜祭葬。墓在晉江磁灶馬四行山鋪燭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