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寧海人。幼孤,事母至孝。永樂二年進士。授庶吉士。以收藏方孝孺集被逮,弟宗簡愿以身代,并被害。明詩紀事·乙簽·卷八
樸字原質(zhì),寧海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坐收藏方正學遺文死。 (田按:永樂時,藏侯城文者,罪至死。迄今《遜志齋集》軒軒天壤間,公論所在,雖峻罰不能令其泯滅也。原質(zhì)坐是以死,哀哉?。?/blockquote>維基章樸,浙江寧海人。永樂二年(1404年),其中進士甲申科二甲第十七名,后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編撰永樂大典。方孝孺死后,章樸收藏方的文集,而被逮捕。獄中,與鴻臚寺序班楊善關押在一起,變成好友,章樸透露家中還有孝孺文集未及銷毀。楊善將其舉報,章樸因此被殺,而楊善得以復官。章樸弟宗簡擊鼓,愿以身代罪,一并被誅。
人物簡介
劉福,南直隸通州(江蘇南通)人。進士出身。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一名舉人。建文二年,登庚辰科進士。正統(tǒng)二年,升任禮科給事中。景泰元年,楊善孤身出使瓦剌,又在明景帝不同意的情況下,說服瓦剌太師也先,將明英宗迎回北京;但景帝不悅,傳旨以一轎二馬迎英宗于居庸關,招致朝野不滿。劉福和工部尚書高谷上疏:「奉迎上皇,禮不宜薄。」,則遭到景帝訓斥。
人物簡介
【生卒】:1408—1466 【介紹】: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tǒng)時為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zhuǎn)戶部,又轉(zhuǎn)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為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謚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tǒng)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六
賢字原德,鄧州人。宣德癸丑進士,授吏部主事。進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戶部。英宗復辟,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進尚書。坐事下獄,謫福建參政,未行,留為吏部侍郎。尋復官,進太子太保。成化初,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卒贈太師,謚文達。有古穰集》三十卷。 (《國史唯疑》:郭璉為兵部尚書,雅持正,試造士賢《嘉禾》詩,謂有公輔器,興張紞之識楊士奇事同。 《雙槐歲鈔》:文淵閣右植芍藥,有臺,相傳宣廟幸閣時命工砌者。初植一本,居中澹紅者是也。景泰初,增植二本,純白居左、深紅居右。舊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嘗一開。天順改元,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同時入為學士,居中一本遂開四花,其一久而不落。既而三人皆去,惟賢獨留。人以為兆。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則甚多,而彭時、呂原、林文、劉定之、李紹、倪謙、黃諫、錢溥相繼同升學土,凡八人。賢約開時共賞,首夏四月盛開八花,賢遂設燕以賞之。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大紅織衣,且賜宴,因名純白者曰「玉帶白」,深紅者曰「宮錦紅」,澹紅者曰「醉仙顏」,惟諫以足疾不赴,明日復開一花,眾謂諫足以當之。賢賦詩十章,閣院宮寮咸和,匯成曰《玉堂賞花詩集》。 納蘭成德《淥水亭雜識》:玉堂賞花會賦詩者四十人。學土則南陽李賢、安成彭時、槜李呂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紹、永新劉定之、錢塘倪謙、東吳錢溥,侍讀則金城黃諫,詹事則廬陵陳文、長洲劉鉉,侍講則眉山萬安、漁陽李泰,中允則古杞孫賢,贊善則范陽牛綸,修撰則吳中陳鑒、博野劉吉、錢塘童緣、華容黎淳,編修則西蜀李本,昆陵王?、馀姚戚瀾、宜興徐溥、瓊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華、書川陳秉中、臨川徐瓊、四明楊守陳、臨江吳匯,檢討則嚴州傅宗、安成張業(yè)、河東邢讓,翰林五經(jīng)博士則天臺鮑相,典籍則西蜀李鑒、泰和陳谷,侍書則浙江謝昭,其二人則禮部員外郎臨淮淩耀宗、中書舍人江東曹冕。詩成,李賢序之,彭時作后序。 田按:諸公和李文達《內(nèi)閣芍藥黃字韻》詩,彭學士時句云「色借宮袍近柘黃」,林學士文句云「玉帶幾名新賜白,金花應瑞舊圍黃」,倪學士謙句云「托根終近省闈黃」,又云「近侍曾聞亞姚魏,品題今喜得蘇黃」,黃侍讀諫旬云「資福玉盤先逞白,廣陵金帶總腰黃」,永新劉學士定之則「玉帶白」、「宮錦紅」、「醉仙顏」各賦一詩,見本集。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賦內(nèi)閣芍藥用吟、扉二韻,本院官皆和之。正德中,大學士梁儲、楊一清賞芍藥用東、冬、清、青為韻,詩各別紀于后。維基
李賢(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鄧州長樂林(今鄧州市孟樓鎮(zhèn)長樂嶺)人,進士出身,明朝重臣。明英宗、代宗時代曾歷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明朝內(nèi)閣首輔,進少保,一生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謚文達。宣德、正統(tǒng)年間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聯(lián)捷進士,奉命調(diào)查河津蝗災,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李賢竟不往。正統(tǒng)初年,建議減少對塞外降人的俸祿,以消除其禍患。明英宗不聽。當時廷臣誥敕均須有九年任期,李賢建議改以三年,后準許。之后升為考功郎中,改文選,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時脫逃回朝。景泰、天順年間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諫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贊許,命入翰林院。隨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戶部右侍郎。也先屢次上貢馬,李賢則稱給金帛以強盜并非正策,于是陳述邊界戰(zhàn)備廢弛,于謙請其寫章批評諸將,之后轉(zhuǎn)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鑒古錄》。奪門之變后,明英宗復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學士,直入文淵閣,與徐有貞共同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不久,進升吏部尚書。李賢為人氣度端凝,所奏對皆中機宜,深得英宗眷用。當時山東饑荒,英宗發(fā)帑幣以賑災,召徐有貞與李賢商議。徐有貞稱有官員多在其中私飽己囊。李賢則稱:「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銀錢。當時,石亨、曹吉祥與徐有貞爭權,并忌恨李賢。諸多御史彈劾石亨、曹吉祥有罪,兩人懷疑此為徐有貞、李賢之計,于是向英宗求訴,徐有貞、李賢兩人均下獄。恰逢有風雷變,李賢得釋,謫福建參政。未行之時,王翱奏請李賢可大用,遂留用為吏部左侍郎。一個月后,恢復吏部尚書,仍然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賢,雖怒卻仍無可奈何,只能佯裝與他友好。李賢亦深居簡出,非英宗召見則不入閣,而英宗卻更加親近李賢。之后,蒙古孛來進犯邊界,石亨稱玉璽在孛來處,可以打仗取回,英宗為之心動。李賢則稱不可再主動挑釁,而玉璽不足為寶,事情遂方休。石亨卻更加忌恨李賢。當時英宗亦厭惡石亨、曹吉祥驕橫,有次屏人對李賢稱:「這些人干預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門,怎么辦?」李賢稱:「陛下只能獨斷,這樣的趨附方能自息。」帝曰:「如果不采納他們的建議,他們的臉上就有難色。」李賢稱:「希望您能以緩制之。」當時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賢顧忌不敢盡言,然而每次都能從容應對。曹石之變時,曹欽攻入東朝房襲擊李賢,并將殺之,逼其寫釋己罪草奏。幸虧王翱率軍趕來救助得免。李賢則密疏請擒賊黨,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勞特加太子太保。李賢并進言,急宜詔天下停不急務,而求直言以通閉塞,得到批準。曹石之變后,英宗再問李賢“奪門之變”事。李賢稱:「『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并贊同。李賢并解釋道,英宗復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奪門之變的真正受益者。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奪門」字,并議革冒功者四千余人,僅剩已襲父爵的太平侯張瑾和興濟伯楊宗。至成化初年,諸被革者訴請,李賢又進言,并奪張瑾、楊宗爵位,時論均稱大快。英宗重用李賢,其所言之事均見聽,錦衣衛(wèi)門達忌妒大學士李賢受寵,又多次規(guī)勸自己,便曾在朱祁鎮(zhèn)面前誣陷他,說李賢接受陸瑜的黃金,為他求取尚書一職。朱祁鎮(zhèn)懷疑了,半年仍不下詔書。至此,門達拷打楊塤,教他引出李賢,楊塤即謊稱:「這是李學士教我干的。」門達非常高興,立即上奏朱祁鎮(zhèn),請求法司在午門外會審楊塤。朱祁鎮(zhèn)派宦官裴當監(jiān)視。門達想抓住李賢一起審訊,裴當說:「大臣不可辱!」門達這才罷休。到審訊時,楊塤說:「我不過是個小人物,怎能見到李學士?這都是門錦衣教我的。」門達氣色沮喪,話都說不出來,袁彬也歷數(shù)門達納賄的情狀。法司害怕門達而不敢上報,結果仍判袁彬絞刑,以財產(chǎn)贖死罪。楊塤論斬。朱祁鎮(zhèn)下命袁彬贖完后調(diào)到南京錦衣衛(wèi),而禁錮楊塤。天順七年,李賢請英宗寬恤、罷江南織造、清錦衣衛(wèi)獄、止邊臣貢獻、停內(nèi)外采買等事情,英宗感到為難,李賢則四次進言,同列官員均感到恐懼,李賢退則稱「大臣當知無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截止天順年間,李賢一直擔任內(nèi)閣首輔,呂原、彭時為輔佐。
人物簡介
【生卒】:1412—1475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字孟仁,號三省。以能書授中書舍人。英宗被俘,也先兵屯德勝門,朝議遣使,榮獨請行。也先以其非大臣,拒之。景泰元年擢工部右侍郎,與都御史楊善往迎英宗歸。天順元年進工部尚書。兼大理卿,以疾罷。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13—1485 【介紹】: 明四川合州人,字孟誠,別號虛庵。正統(tǒng)七年進士,除禮科給事中。為人恣肆無拘檢,有口辨。景泰元年為禮部侍郎,使也先,見上皇,還言也先請和有誠意。及楊善往,上皇果還。授湖廣巡撫。英宗復辟,被讒免官,旋被捕下獄。憲宗即位,始得釋。
李實(1413年—1472年),字孟誠,四川重慶府合州人。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為人恣肆無拘檢,有口才。景泰元年(1450年),擔任禮科給事中。當時也先令完者脫歡議和,李實請去,以禮部右侍郎出使,少卿羅綺為副。期間頗得也先要領,并拜見被俘的明英宗,回朝后稱也先請和無他意。朝廷隨后派楊善出使,果然迎還明英宗。同年,李實進右都御史,巡撫湖廣。景泰五年(1454年),召還掌管都察院。當初李實在出使謁太上皇(明英宗)時,請其還京引咎自責。英宗一直對此記恨。奪門之變后,英宗復辟,于天順元年(1457年)將李實以“暴橫”罷為民,子孫永不甄用。天順七年(1463年),又下錦衣衛(wèi)獄,籍其家。成化元年,令冠帶還原藉閑住。成化八年,命以原職致仕。
人物簡介
【生卒】:?—1467 【介紹】: 名一作允績。明鳳陽府鳳陽人,字公讓。湯和曾孫。諸生,工詩,為“景泰十才子”之一。亦知兵事,景泰時,累授錦衣千戶,署指揮僉事。成化初,以參將分守孤山堡。御韃靼兵中伏死。有《東谷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公讓,東甌襄武王和曾孫。授錦衣百戶,轉(zhuǎn)千戶。景泰中,命通問使北歸,進指揮僉事。成化初,以參將守延綏,戰(zhàn)沒。有東谷集。明詩紀事·乙簽·卷二十
胤績字公讓,濠梁人。東甌襄武王曾孫,授錦衣百戶,轉(zhuǎn)千產(chǎn)。景泰中進指揮僉事。坐事謫為民,編籍常州。成化初,復官,充參將,守延綏戰(zhàn)沒。有《東谷集》十卷。(劉昌《懸笥瑣探》:子在史館時,日請良醞酒一斗,然飲少,多有藏者。湯東谷胤續(xù)從予索之,詩曰:「兼旬無酒飲,詩腹半焦枯。聞有黃封在,何勞市上沽。」予嘗至其第,見其廳事春聯(lián)曰:「東坡居士休題杖,南郭先生且濫竽。」后堂曰:「片言曾折虜,一飯不忘君。」蓋東谷嘗從興濟伯禮部尚書湯忠定公善奉迎鑾輿,故云。其東偏曰:「暫拄西山笏,閑開北海尊。」其西偏曰:「長身惟食粟,老眼漸生花。」豪俠之氣,可以想見矣!《七修類稿》:湯胤績志大言大,武略少可,而詩文亦稱是。李文達當國,見其有大志,且通文墨,亦重之。每自言士不脫穎而出,何見其才。使某獨當邊方一面,必有可觀。李因薦為參將守邊。一日與友人正飲間,敵人牧馬城下,遂勒兵出,語友曰:「某擒此胡來飲。」不意胡人大至,湯兵寡無援,胡直前,一箭而斃。數(shù)月后,口外通州驛天色將暝,忽有兵官騶從甚盛,來坐中堂,令免供具,但索紙筆燈燭,閉戶而寢。明早驛吏候起,寂然無聞,開門惟見壁間一詩,末句云:「血污游魂歸不得,幽冥空筑望鄉(xiāng)臺。」一時哄然。人以湯素好怪,而死亦有怪焉。《藝苑卮言》:湯公讓詩如淮陰少年斗健,作啖人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