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班勇
相關(guān)人物:
共 2 位
。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楚歌十首
(江陵時作)
其五
(810年)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詩
宜僚
南市住,未省食人恩。
臨難忽相感,解紛寧用言
(“
宜僚
”四句:春秋時楚國勇士
宜僚
,姓熊,居于市南,因號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
宜僚
可敵五百人,遣使屈之。
宜僚
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亦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勝不得
宜僚
,反事遂寢,而白公勝、子西兩家之難解。事詳《左傳·哀公十六年》。市南,原作“南市”,據(jù)何焯校及《左傳》改。)
。
何如晉夷甫,坐占紫微垣。
看著五胡亂,清談空自尊
⑴
。
⑴ “何如”四句:晉王衍,字夷甫,好莊老之言,常執(zhí)玉柄麈尾,清談玄理。衍雖位居三公,而不以國事為念,北方五胡擾亂中原,無所措置。及為石勒所俘,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弊衔⒃钢袝?。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五胡,指東晉至南朝初在北方先后建立政權(quán)之匈奴、鮮卑、羯、氐、羌。
同襄城伯李公被命先還南京舟中奉簡
明 ·
曾棨
七言律詩
曾于玉帳識先公,此日乘舟李郭同。
兩葉金貂承雨露,三秋畫鹢駕天風(fēng)。
謝玄瞻氣堪摧敵,
班勇
軍聲屢破戎。
自是將門多俊杰,坐談韜略滿胸中。
吳宗道醫(yī)已入神品張旭草書
宜僚
弄丸非誑也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又在宗道詩以謝之
明 ·
莊昶
七言律詩
醫(yī)國堂堂到幾豪,向人說夢本徒勞。
名家大手公真妙,此日天峰眼更高。
草圣百年元醉旭,弄丸千古只
宜僚
。
老懷天下都無恙,愿與人人拜圣堯。
次韻灌圃堂東州道院十六絕
(灌圃堂。即魚得江子游也。)
其七
明 ·
金安老
七言絕句
多君好句破憂端,解難真如楚士丸
(楚與宋戰(zhàn)而敗。
宜僚
弄丸。八介在空中。一介在手。一軍停戰(zhàn)望之。楚免于難。)
。
割據(jù)詩壇吾欲北,提封輸與使君寬。
擬古七十首
其四十五
沈仆射約餞別
明 ·
王世貞
九伐當(dāng)熙代,十乘啟元戎。
以我?guī)熤屑?,占彼后夫兇?div class="fod2zzy" id='poem_sentence_1_447105_comment'>
皇仁等乾運,萬宇悉帡幪。
揮眸無拓拔,抵掌有山東。
盤龍五花劍,號烏七札弓。
蜂旗布飛宿,虎落繞長虹。
崤函既平踐,峣關(guān)復(fù)斬通。
帳飲渴涇渭,軍聲搖華嵩。
高筵
班勇
爵,中坰建武宮。
翻嫌賜履狹,不數(shù)太師功。
虞常侍羲北伐
清 ·
吳兆騫
漢家事遠(yuǎn)略,飛將出遼西。
遼西亭障遠(yuǎn),驚沙千里飛。
邊秋橫殺氣,戎馬咸精肥。
交河隴雁少,涼州塞草衰。
黃云斷烽火,嚴(yán)飆動鼓鼙。
鳴鏑響空磧,高旗動落暉。
絕漠樓煩騎,陷陳羽林兒。
胡霜金柝冷,邊月蘆笳悲。
軍前獻(xiàn)當(dāng)戶,鼓下坐閼支。
揚旌高闕塞,振旅蹛林祠。
功成
班勇
爵,塞靜脫戎衣。
勛名詎終極,人事無長期。
羅綺方娛樂,金石已潛移。
蕭條瀚海外,萬古起雄思。
漢敦煌太守裴岑祠刻石拓本
①
(癸未)
清 ·
錢載
① 文云:「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zāi),蠲四郡之害。邊境又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萬世。」隸書。
漢撫西域捍北虜,敦煌最要據(jù)兩關(guān)。
虜之寇鈔若呼衍,展轉(zhuǎn)蒲類秦海間。
陽嘉四年侵后部,掩擊不利于勒山。
朝威稍損甫踰歲,豈識裴守全師還。
絕漠且令心膽破,防秋何愧甲胄擐。
我思范書撰西域,安帝末采長史班
(
班勇
,班超之子。)
。
陽嘉而后班未記,此事可補(bǔ)初非刪。
方今圣德廓無外,八屯萬落耕桑閒。
巴里坤南三里近,完好石墨來斑斕
⑴
。
姜行本碑邈未見,涼窗獨對斜暉殷。
⑴ 碑初在巴爾庫勒城西五十里,地名石人子,以碑上銳下大,望之如石人也。雍正七年,大將軍岳鐘琪移置將里府,十三年撤師,乃移置漢壽亭侯廟。嘉峪關(guān)西古石刻之可錄者祗兩種,其一唐姜行本碑。
諸知己詩十三首
其十一
兩江總督策公楞
(己卯)
清 ·
袁枚
策公不知書,能收英雄才。
龍泉迎風(fēng)胡,一見心顏開。
彼此留不得,兩心各自哀。
賤子還鄉(xiāng)井,將軍去輪臺。
陳湯誤質(zhì)子,
班勇
無軍功。
蛇矛兩手折,鐵鎖九天封。
未獲訊廷尉,先聞劫義公。
肉飛瀚海草,血涼天山風(fēng)。
吾欲負(fù)馬革,裹骨祭鬼雄。
漢敦煌太守裴岑祠刻石拓本
(癸未)
清 ·
翁方綱
文曰:「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zāi),(篆文作「災(zāi)」)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萬世?!拱础逗鬂h書·西域傳》,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珰上書,以北虜呼衍王常展轉(zhuǎn)蒲類、秦海之間,專制西域,請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馀人先擊呼衍王。尚書陳忠議宜增四郡屯兵以撫諸國。乃以
班勇
為西域長史,將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
勇
遂破平車師。順帝永建元年,
勇
率后王子加特奴等發(fā)精兵擊呼衍王,破之。陽嘉四年春,帝令敦煌太守發(fā)諸國兵,及玉門關(guān)侯、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掩擊北虜于勒山,不利。秋,呼衍王復(fù)將二千人攻后部,破之。自陽嘉已后,朝威稍損,諸國驕放。其明年,改元永和。今此碑既云二年,事與前史陳湯誅郅支相埒,史必不應(yīng)失載。又桓帝元嘉元年,呼衍王將三千馀騎寇伊吾??肌赌闲倥珎鳌?,呼衍,單于部異姓也。呼衍王蓋猶左右賢王之稱,非單于可比。而至桓帝時,尚有舉兵之事,不得以父死子繼為解。史于前后敦煌太守皆著其名,獨陽嘉四年之太守闕,事皆可疑也。碑在今巴里坤城西北三里關(guān)帝廟前,褚左峨庶常得其拓文。癸未六月,與錢萚石庶子、謝蘊山庶常同賦。
伊犁大道修且直,即古敦煌控西域。
云有太守之遺祠,祠荒地尚留篆刻。
漢與北虜爭后部,五十五國視威力。
前之陽嘉后元嘉,始終呼衍寇反側(cè)。
中間數(shù)年朝威損,太守為誰獨未識。
不知乃有云中裴,克敵全師紀(jì)功德。
我思永元北伐后,遠(yuǎn)納條支與安息。
司馬燕然銘既垂,長史西域文猶勒
(《后漢書·西域傳》皆安帝時
班勇
征西域所記。)
。
永和出師無人知,班豈獨傳裴獨默。
秋草黃云擁大漠,歷二千年文不泐。
當(dāng)時蘭臺豈乏人,不與甘陳共簡策。
圣朝拓疆逾二萬,直過山離并烏弋。
此地往來若戶庭,嗤爾區(qū)區(qū)一片石。
挽曾紀(jì)澤聯(lián)
清 ·
李績祜
對聯(lián)
學(xué)識超二千年前,無漢宋門庭,無中西畛域;
勛名播九萬里外,是張騫不死,是
班勇
復(fù)生。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