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35 【介紹】: 明大名府大名人,字靖之。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崇禎二年,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袁崇煥率兵入援京師,被誣下獄。基命數(shù)請帝慎重處之。帝不省。又請勿求治太急,帝亦不能用。三年,為首輔,進文淵閣大學士。旋為溫體仁輩所攻,致仕。卒謚文穆。有《云石堂稿》。維基
成基命(1559年—1635年),字靖之,號毖予,直隸大名人。官至內閣首輔。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稱。成基命長身玉立,為諸生時,與高陽孫承宗齊名。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司經局洗馬,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升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改掌南京翰林院。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因其為楊漣的同門,迫使其落職閑住。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吏部左侍郎。次年恰逢己巳之變,京師戒嚴,成基命上疏請求起用孫承宗再次任為樞輔,并消除爭議,得到明毅宗嘉許。后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輔政。庶吉士金聲推薦僧將申甫,明毅宗命其視察,其上言該部隊不可用,后果也正如此。當袁崇煥、祖大壽戍京時,發(fā)生滿桂的“關寧軍箭射事件”(即當時滿桂帶軍攻擊后金軍主力,并在北京城外與金軍拼殺潰敗后,向關寧軍(袁崇煥部隊)靠攏,卻遭到友軍箭射。滿桂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貫體,箭上有關寧軍標記)。思宗逮捕了袁崇煥,祖大壽在一旁雙腿顫抖。成基命于是叩首請帝慎重,但帝未許。祖大壽回營后即帶兵東逃,思宗非常憂慮。成基命于是提出由袁崇煥寫信召回,后在孫承宗協(xié)力下穩(wěn)住軍心。但在召對中,基命提出施政從緩,卻與思宗想法相左。工部主事李逢申劾成基命欲脫逃袁崇煥的罪行,李逢申反被降職。在韓爌、李標相繼離職后,崇禎三年(1630年),成基命成為過渡首輔,與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主持內閣。之后,溫體仁、吳宗達也進入內閣。后來在商議袁崇煥事時,恰逢成基命得病,錦衣衛(wèi)張道浚、工部主事陸澄源等上疏指責其在袁案中委卸避事,有牽入跡象。成基命自感大勢已去,當年辭職。崇禎帝挽留,成基命連續(xù)上疏三次請辭離任。崇禎八年,成基命于家中去世。贈少保,謚號文穆。葬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南關。
人物簡介
汪若極,字子無,南直隸寧國府旌德縣軍籍。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知浙江仁和縣,仁省會之地,催科甚煩,若極設易知單法,悉汰羨馀,民輸將恐后。其平反疑獄,雖成案,多得開釋。屢觸直指怒,弗顧也。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擢福建道御史,甫入臺,疏參禮部右侍郎李標、延綏巡撫翟鳳翀,鳳翀削籍。六年八月起補原職,疏上六事,其止內操一條觸珰怒,七年八月出按廣西,以三大殿工成,加升太仆寺少卿。會有旨責成撫按措銀十五萬,部檄如雨。若極疏入,得免十萬,民力以紓。崇禎二年四月以閹黨被削籍。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79—1645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稚文,號機山。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天啟間累官南吏部右侍郎,忤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佐首輔李標,共理朝政。龍錫言事,多被采納。及袁崇煥殺毛文龍,御史高捷、史□屢疏言文龍之死,實龍錫主之,遂逮戍定海衛(wèi)。在戍十二年,兩遇赦不原。弘光帝時復官還里卒。有《兢余存稿》。
字稚文,松江華亭人。萬歷丁未進士,授翰林編修歷少詹事掌南翰林院晉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有兢馀存藁維基
錢龍錫(1578年—1645年),字稚文,號機山,直隸華亭縣人,明末東林黨大臣。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第四十九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會試第二十三名,廷試二甲十八名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少詹事、右庶子。天啟四年(1624年)擢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改南京吏部右侍郎。因忤魏忠賢,六年九月被削籍為民。崇禎即位后以抽簽方式選任閣員,龍錫第一個被抽中,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依次為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與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毛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后袁斬毛文龍于皮島。毛文龍死后,清兵入寇,龍錫被御史高捷彈劾,引疾,遂放歸。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御史史褷又上疏言:“龍錫主張崇煥斬帥致兵,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其罪莫逭。龍錫出都,以崇煥所畀重賄數(shù)萬,轉寄姻家,巧為營干,致國法不伸。”右春坊右中允黃道周上疏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認為龍錫不宜坐死罪。崇禎帝以忤旨之罪把黃道周降級外調,又礙于輿論,乃釋放龍錫,戍定海衛(wèi),居戍所十二年,兩次大赦皆不得還。安宗時,復官歸里。不久去世,年六十八。《明史·錢龍錫傳》說:“逆案之定,半為(錢)龍錫主持,奸黨銜之刺骨。”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4 【介紹】: 明常州府宜興人,字玉繩,號挹齋。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崇禎初拜大學士,參與機務,善伺意旨,帝甚信任。實庸懦無才略。清軍逼近畿,自請督師,駐通州不敢戰(zhàn),謊稱奏捷。后事泄,十六年十二月勒令自盡。維基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繩,號挹齋,直隸宜興縣宜城鎮(zhèn)人,明末政治人物、狀元,東閣大學士。因貽誤軍機,被賜死。周延儒少時聰穎,被譽為神童,有名文。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連中會元、狀元。時年二十余歲,又與同年馮銓友善,其后結為姻親。天啟中期升遷右中允,掌管司經局事務。馮銓罷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禎帝即位,誅魏忠賢,召延儒為禮部右侍郎。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為復社領袖,曾深得崇禎信任,屢蒙召對,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召周延儒密議,“漏下數(shù)十刻乃出,語秘不得聞”,崇禎三年正月,韓爌致仕,三月李標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輔。崇禎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給事陳贊化劾周延儒“招權納賄、游客李元功借叢威人”,又揭發(fā)延儒嘗告訴李標云:“今上羲皇上人也”。六月,周延儒被溫體仁逐出京城,溫體仁把持了內閣,民間的對聯(lián)說“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崇禎十年(1637年)溫體仁被罷免。周延儒再度入閣。崇禎十四年,重任首輔的周延儒在其門生張溥的勸說籌劃下,悉反溫體仁時的弊政,凡周延儒所請減稅、施恩、恤民、用心等事,崇禎帝皆忻然允許。周延儒又言「老成名德,不可輕棄。」于是當時被罷免的名臣鄭三俊掌吏部,劉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掌工部,倪元璐佐兵部。其他如李邦華、張國維、徐石麒、張瑋、金光辰等,布滿九列。又釋放在獄的傅宗龍等,追贈已故文震孟、姚希孟等榮譽,中外一時都說周延儒賢能。崇禎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又勸皇帝剝奪東廠的權力,史稱“都人大悅”,東廠特務恨之入骨,當時崇禎皇帝十分重視尊敬周延儒,曾經在新年時向他一揖說:「朕以天下聽先生」,但是周延儒實際上庸駑無材略,且性貪,根本不能勉救局勢。同年五月,山東兵備僉事雷演祚彈劾周延儒門生范志完督師山東時縱兵淫掠,并赴京與其對質。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旗壓境,震動燕都。內閣首輔周延儒請求督師抗擊清兵,并明言說「但言愿捐軀報國,援兵事實非所長」。但周延儒帶兵出京后,駐軍通州,不敢迎戰(zhàn)。每日與部屬飲酒作樂,“每日幕客攢集,午后始開門收文書,應故事”,向朝廷謊報軍情,偽造勝績。崇禎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后來,周延儒得知清軍兵退,遂謊報戰(zhàn)功。朝廷論功加周延儒為太師。后錦衣衛(wèi)指揮使駱養(yǎng)性上疏揭發(fā)真相,其他的官員也相繼彈劾延儒。崇禎大罵:“最恨周延儒對朕使乖(玩弄計謀欺瞞)。”崇禎十六年七月,崇禎在中左門召見群臣,親自審訊范志完,最后范遭誅殺,并逮治董廷獻,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動搖。崇禎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縊死。當駱養(yǎng)性持圣旨及吊繩至延儒官邸時為酉時,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別,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時才自縊,相隔兩個月后,崇禎也在此黎明破曉時分自縊。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傳》。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633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文岸。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歷遷少詹事。天啟時為禮部侍郎,以病歸。崇禎初與李標等同入閣。不學無術,奏對鄙淺,時人傳為笑談。旋罷。
周道登(?—1632年),字文邦,一字文岸,南直隸吳江(今屬江蘇)人。晚明政治人物。周道登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由庶吉士歷遷少詹事。天啟七年丁卯十二月由太子賓客禮部右侍郎升尚書,頗有所爭執(zhí)。以病歸。崇禎初年,周道登與李標等同入閣。因奏對鄙淺,被傳為笑柄,一次崇禎問他“宰相須用讀書人,當作何解”,結果他一時答不出來,呆了半晌才說“容臣等到閣中查明回奏”;崇禎頗不悅,又微笑問:“近來諸臣奏內多有‘情面’二字,何謂情面?”結果還是答不上來,竟把情面二字顛倒,曰:“情面者面情之謂也”。崇禎二年(1629年)御史田時震等先后交劾之,后罷去,閒居鄉(xiāng)里。道登生性好色,家中妻妾成群,仍以無嗣為由,到處尋花問柳。又買下柳如是。崇禎五年(1632年)卒。《明史》第一百三十九卷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