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423—1498 【介紹】: 明大名府浚縣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至山東按察使。七年,因李賢薦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在官整軍經武,大修邊備。成化初,兼巡撫宣府。七年,總督軍務,數(shù)出邊塞,擊據(jù)有河套的韃靼軍。九年,率許寧、周立出榆林,收復河套。次年,為首任三邊總制。旋還朝,督十二團營,累官為兵部尚書。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從汪直出兵,至威寧海子,襲殺韃靼軍老弱。封威寧伯。直得罪,越亦奪爵除名。弘治間復起,又結宦官李廣。十年,總制甘涼邊務。廣得罪,越頗憂恨,旋卒。越實能兵,能用將士,以結中官,為士論所輕。卒謚襄敏。
字世昌,??h人。景泰辛未進士,天順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進兵部尚書,封威寧伯,佩征西前將軍印,累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贈太傅,謚襄敏。有云山老懶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八
越字世昌,浚人。景泰辛未進士,授御史。擢山東按察使,再擢右副都柳史,巡撫大同、宣府。改左副都御史,旋進右都御史,總督軍務。改左都御史,進三遏總制,加太子少保,還掌院事。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提督軍務。以功封威寧伯,進太子太傅,佩平胡將軍印,改大同總兵官。以事奪爵除名,謫居安陸,詔復左都御史致仕。尋起總制甘涼,兼制延寧兩鎮(zhèn),加少保。卒贈太傅,謚襄敏。有集四卷。 (《四庫總目》:越魁杰之才,其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于粗率。 《筆精》:王襄敏詩氣魄雄壯,不事磨煉。如「斬蛇赤帝留神劍,墮淚銅仙泣露盤」,「仕宦得閑方是貴,世途雖好不如禪」,「妄夢幾時曾得鹿,多歧何處不亡羊」。公馳驅戎馬之間,而賦詠不掇,未可與操觚翰苑者并論也。 《田按:襄敏雄才逸氣,不受檢束,詩亦復爾。然摘其佳句如「滿院落花春去早,一簾斜日燕歸遲」,「騷人已負梅花約,游子空歌《楊柳枝》」,「寒夜有霜供月色,窮邊無樹著秋聲」,「雨添野水連天遠,風約閑云出岫遲」,「一水盡頭僧釣月,萬松深處鶴巢云」,「雨添新綠水痕淺,風落殘紅花片輕」,「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無今夜明」,「客路蒼茫愁對酒,鄉(xiāng)山迢遞厭聞鵑」,「落花寂寂空啼鳥,冷雨瀟瀟已禁煙」,「扶筇竹下思閑坐,閣筆花前廢苦吟」,「月影到窗僧未定,秋聲著樹葉先飛」,「石壁掃云開梵剎,野橋分水到僧房」未嘗不一一入格也。)維基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直隸大名府??h(今河南省??h)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封威寧伯。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景泰二年(145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出按陜西。父親去世時,王越因為不等待繼任者來接任就回鄉(xiāng),被都御史彈劾,得到景帝寬免。天順初年,啟用掌管道章奏,拜為山東按察使。天順七年(1463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明英宗感嘆繼任人選難覓,大學士李賢遂舉薦王越,英宗召見,晉為右副都御史赴任。方行即遭母喪,奪情視事。王越到任后,修繕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成化三年(1467年),撫寧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贊理軍務,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撫。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軍侵犯河套地區(qū),延綏巡撫王銳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游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zhèn)靖諸堡,范瑾出東路神木、鎮(zhèn)羌諸堡,而自己與中官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各路部隊均獲勝,敵軍撤退。次年,歸程途中抵達偏頭關,延綏告警。兵部彈劾其擅自撤兵,明憲宗下詔不降罪,命其趕赴延綏為援,隨后破軍。后晉升為右副都御史,之后與朱永共同討伐阿羅出,在開荒川獲勝,之后論功升至右都御史。成化六年,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zhàn)事,之后與敵軍交戰(zhàn)。成化七年,遣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明軍疲勞,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qū)不平,三邊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于是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陜西、寧夏、延綏三鎮(zhèn)兵皆受節(jié)制,王越總督軍務。但戰(zhàn)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蒙古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當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成化七年,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蒙古軍,晉升為左都御史。當時明朝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shù)次戰(zhàn)斗蒙古軍決定大舉進攻。同年九月,滿都魯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于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各將五千騎為左右哨,出榆林,逾紅兒山,涉白鹽灘,進攻其后方,并大獲全勝。滿都魯?shù)纫騿适拮有螽a,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qū),西陲從此數(shù)年安定。成化十年,廷議設總制府于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jié)制。后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制。后論功加封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次年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黃賜專權納賂,非直不能去。商、萬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憚。二公入閣幾日,何亦為此?」劉珝則答道「吾輩所言,非為身謀。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為?」王越不能回答。兵部尚書項忠罷免,王越應當升遷,但朝廷卻授予陜西巡撫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優(yōu)詔不許,御史自陳屢次戰(zhàn)功,被以前兵部尚書白圭壓下,乞求加官行賞。余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于是王越進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寧伯。明年,寇犯延綏,王越調兵援助,頗有斬獲,后因調兵與汪直結怨。次年,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弘治七年,尚書訟冤,詔復左都御史,致仕。給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論。弘治十年,達延汗寇犯甘肅,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后會舉七人。吏部尚書屠滽舉薦王越,于是王越恢復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王越言甘鎮(zhèn)兵弱,非用延、寧兩鎮(zhèn)兵難以克敵,后請兼制兩鎮(zhèn)。次年分兵進攻獲勝。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廣得罪死,后連坐至王越。王越聞憂恨,同年冬卒于甘州。贈太傅,謚襄敏。弘治十二年,新科進士王陽明奉旨送王越靈柩回??h安葬,奉工部委派監(jiān)督營造王越的墳墓???h流傳有王陽明夢中得王越寶劍的傳說。
人物簡介
【生卒】:1447—1519 【介紹】: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寺卿。時劉瑾專權,李東陽依違其間,玘雖為東陽所舉,仍貽書責之,且請削門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嚴謹,為僚屬所敬服。七年冬,考績赴都,引疾致仕歸。博學好古文,追求奇奧,學者稱圭峰先生。卒謚文肅。有《類說》、《圭峰文集》。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玘字景鳴,商城人。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南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歸。嘉靖初,謚文肅。有《圭峰集》三十卷。 (《藝苑卮言》:黃五岳省曾言南城羅公玘好為奇古,而率多怪險饾饤之辭。居金陵時,每有撰造,必棲踞于喬樹之巔,霞思天想,成閉坐一室,客有于隙間窺者,見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氣,皆緩履以出。都少卿穆藝伊考墓銘,銘成,語少卿曰:「吾為此銘,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傳《圭峰稿》者,大抵皆樹巔死去之所得也。 《國史唯疑》:羅圭峰由輸粟入監(jiān),年四十馀。祭酒丘文莊公議南士不聽北留,羅固請至再三,受撲不挫,面數(shù)之曰:「若能識幾字?崛強乃爾!」大聲應曰:「唯中秘書未讀耳!」丘異之,識其名堂柱。再試義奇甚,六館士莫有及者。驚嘆為延譽于朝,遂以其年發(fā)解聯(lián)第,蔚為名儒。 田按:景鳴鄉(xiāng)舉出西涯之門。西涯依違劉瑾,景鳴寄書責之云:「屢更變故,雖嘗貢書,然不敢頻頻者,恐彼此無益也。今則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無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終日』,此言非歟?彼朝夕獻諂以為當依依者,皆為其身謀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詬,百歲之后,史冊書之,萬世傳之,不知此輩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誰復言之?伏望痛割舊志,勇而從之,不然請先削門生之籍,然后公言于眾,大加誅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勾藭梢詧笈e主矣。景鳴文章綽有矩范,詩非所長,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劉彥和文章傷命之戒,諒哉?。?/blockquote>維基羅玘(1447年—1519年),字景鳴,號圭峰,江西南城睦安鄉(xiāng)磁圭人,是明朝中葉政治人物和學者,成化丁未進士。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見陳學霖《宋明史論叢》(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85頁「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學者稱他為圭峰先生。羅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羅網(wǎng)、羅坦、羅經、羅純)排行第二。羅玘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群書。年少時,他入國子監(jiān)。祭酒丘浚試其文章,結果令人甚為嘆服。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羅玘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解元。次年中進士,并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進侍讀見黃佐《翰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九〈經筵恩賚〉)第966頁:「正德元年〔1506〕,開經筵,賜宴及白金?幣有差。知經筵事者,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常少卿兼侍讀費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毛澄,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毛紀、傅圭,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蔣冕,侍讀羅玘,修撰石寶也。」。。他從此更加鉆研古文,經常手不釋卷,誦讀不輟。另外,羅玘為人嚴謹,勤政務實,勇于直言正諫,所以為世人敬畏。弘治九年(1496年),武岡知州劉遜被岷王膺鉟誣陷下獄。給事中龐泮、御史劉紳等前來進諫,同囚于獄中。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岡州知州劉遜、給事中御史龐泮、劉紳等諌下錦衣衛(wèi)獄」。于是,羅玘進言應以寬容態(tài)度去處理國家事務。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廣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殺身亡。他遺下一書記述群臣與其交往之事。明孝宗閱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黨羽。羅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廣的遺書去治大臣罪,否則延禍無辜。他建議只要密加查訪就可以迫使確實牽涉在內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責他們,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戶部郎中李夢陽應詔上書,卻遭壽寧侯張鶴齡誣陷下獄。羅玘為其申訴得以保全。及后羅玘升為侍讀。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286:「羅玘傳臣請降敕密諭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夢陽下獄,玘言壽寧侯托肺腑當有以保全之。夢陽不保為侯累,帝深納焉,秩滿進侍讀?!?。在正德元年(1506年),羅玘升為南京太常寺少卿。時正值宦官劉瑾亂政,大學士李東陽依附權勢,逢迎劉瑾。但朝政多有微言。羅玘雖然為李東陽所推薦,反而能棄私交而不毀大義。他修書予李氏,責備他助紂為虐,并與他斷絕交往。不久,他升為太常寺卿。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當時宦官劉瑾導明武宗享樂、矯旨行事,以致國庫空虛。而朝臣亦上疏勸諫,言辭激切。但明武宗不納諫,羅玘因此而常常憂慮國事。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績,托病辭官歸隱,從此潛心學問。他于《紅梅》一詩曾抒發(fā)了他當時托病辭官的心境:「西湖殘雪候多時,卻恨前年被雪欺。且學杏花紅似錦,暫邀啼鳥到南枝。」另外,羅玘辭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對百姓不斷加重苛捐雜稅而深感不安。在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朱宸濠圖謀叛逆,他因素仰羅玘名聲,便派人送來厚禮以結交羅玘。但羅玘堅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發(fā)動叛亂。羅玘雖然抱恙,仍然修書一封聲討寧王,并與朝廷守臣相約討伐之事。但是還未成事羅玘便病歿。其遺體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張公嶺項山寺左側。以上資料根據(jù)羅玘《文肅公圭峰羅先生文集》整理而成。羅玘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圭峰書院,著書立說。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續(xù)集》14卷,《類說》2卷及《圭峰奏議》等。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恒吉。成化十七年進士。授瑞安知縣,改饒平知縣,下車即訪陳獻章于白沙,究性命之學。秩滿召入,授監(jiān)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威寧伯王越附汪直,復附李廣。天祐率同列抗疏極言,忤旨下獄。尋得釋,出按廣西,又按南北畿郡,居臺凡十三年。維基
丘天祐(1454年—?),字恒吉,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軍籍。福建鄉(xiāng)試第十七名。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進士。授浙江瑞安縣知縣。改廣東饒平縣知縣,有政績。丁憂去官,弘治七年(1494年)服闕,授監(jiān)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先后巡按廣西、陜西,弘治十一年(1498年)劾宦官李廣招權納賄之罪。忤旨,廷杖六十,下錦衣獄。不久得釋。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一月,丁憂服闋,由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除浙江道。居臺諫近十三年,以疾乞歸。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江陵人,字德卿。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華亭知縣,以考最,征拜監(jiān)察御史。時宦官李廣擅權蠹政事敗,頗連大臣。太宰屠滽以為不必深究。乃疏劾之,歷數(shù)黨護及壞選法事。貪墨聞之,有辭官而去者。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廷縉。成化二十三年進士。除戶科給事中,歷禮科左給事中。弘治十年,請為太子擇講官。劾宦官李廣八大罪。又極陳大臣恩蔭葬祭之濫,下所司議,有所減損。官至尚寶少卿。
葉紳,字廷縉,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二甲第十六名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吏科給事中。歷禮科左給事中。弘治年間,進言擇講官教諭請?zhí)映鲩x,之后彈劾尚書徐瓊、童軒、侯瓚,侍郎鄭紀、王宗彝,巡撫都御史劉瓛、張誥、張岫等二十人。后升任尚寶司少卿。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上)【生卒】:1470—1505 【介紹】: 即朱祐樘。明朝皇帝。憲宗子,宮女紀氏出。成化十一年,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憲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弘治。即位后,斥方士李孜省、太監(jiān)梁芳、外戚萬喜等,遣散“傳奉官”二千余人,逐大學士萬安,起用劉健、王恕、馬文升等。在位時所任刑部主官,持法皆平;廠衛(wèi)亦不敢作惡。然宦官李廣因齋醮燒煉受寵信,外戚張氏多作過惡。晚年,內府供應數(shù)倍于昔,冗食官數(shù)千,投充校尉至數(shù)萬人,京城土木繁興,供役軍士,財力俱殫,勢家巨族,請乞田地不已,戶口消耗,軍伍空虛。言者諫勸,不納亦不加罪。弘治十八年病死。
孝宗諱祐樘,憲宗長子,建元弘治。在位十八年崩,葬泰陵。有詩集五卷。 (《翰林記》:弘治初,上注意講學,遣太監(jiān)戴義傳示圣意,命學士李東陽等各撰詩十首,用寓啟沃。東陽擬十題,各撰七言律詩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務學》、曰《任賢》、曰《納諫》、曰《節(jié)用》、曰《愛民》、曰《恤刑》、曰《講武》,上嘉納焉。 《靜志居詩話》:泰陵圣學緝熙,德修時敏,非惟政事之勤,實啟人文之化。置《永樂大典》于便殿,暇即省覽。又命儒臣集歷代御制詩以為規(guī)范。其賜李東陽《靜中吟》一首,論者謂同二帝典謨、三王訓誥焉。 《畫使會要》:孝宗萬幾之暇,游筆自娛,點刷精妍,妙得形似。)
人物簡介
【生卒】:?—1517 【介紹】: 明浙江新昌人,字丕文。成化二十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弘治初出使安南,不受贈金。中官李廣選尚主者受賄,獻發(fā)其事。擢順天府丞,尋為府尹。正德中,終南京兵部右侍郎。維基
呂獻(?—1517年),字丕文,號甲軒,浙江新昌人,同進士出身。成化十年甲午科舉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甲辰科三甲八十三名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事連坐受廷杖。弘治年間,詔選駙馬,宦官李廣收受詔選人賄賂,遭呂獻檢舉。二十三年,任丁未科禮部會試同考官。十二月,與翰林院侍講劉戩充正副使,出使安南。弘治二年九月,升本科右給事中。四年,七月升本科左。六年十一月,升禮科都給事中。九年七月,升應天府府丞,丁憂歸。弘治十八年七月,起復順天府府丞。正德二年(1507年)閏正月,升府尹。四年十月,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八年八月,被御史楊奉彈劾其昏耄,令致仕。十二年閏十二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