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447—1525 【介紹】: 明陜西慶陽衛(wèi)人,字文靜。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歷山西按察使、戶部右侍郎。正德中,安化王反,以兵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率陜西軍討之。未幾,劉瑾伏誅,坐瑾黨罷歸。維基
陳震(?—1525年),字文靜,陜西都司慶陽衛(wèi)人,官籍。成化十年(1474年)陜西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三甲第一百零四名進士。弘治元年(1488年)任監(jiān)察御史。弘治十年(1497年),升山西按察副使。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本省按察使。正德帝繼位,以御史盧儀事詿誤,左遷兩淮鹽運同知,十八年(1505年)八月升為河間長蘆運使,仍支正三品俸,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以疾乞休。正德四年(1509年)以薦起任光祿寺卿、直文華殿,六月升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五年二月升戶部右侍郎,當(dāng)時安化王朱寘鐇叛亂,四月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暫往陜西寧夏等處督調(diào)軍馬兼整理料草,數(shù)日后改任兵部右侍郎,七月事平回京,八月因是劉瑾鄉(xiāng)黨被罷職。正德十六年(1521年)恢復(fù)原職致仕,嘉靖四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49—1522 【介紹】: 明四川遂寧人,字鳴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龍陽知縣,歷兵部侍郎、南京都御史,官至工部尚書。正德初朱宸濠謀復(fù)護衛(wèi),珂堅執(zhí)不署,時以為難。卒謚簡肅。維基
黃珂(1449年—1522年),字鳴玉,號蕨山,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潼川州遂寧縣(今四川省遂寧市)人,官至南京工部尚書。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三甲十三名進士,授龍陽縣知縣,丁父母憂,服闋,弘治六年(1493年)擢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東城,出按貴州等地,整理當(dāng)?shù)乩糁喂倜?,奏劾巡撫錢鉞、總兵官焦俊等罪,改巡按京畿順天等府,督修內(nèi)皇城,征貴州土官米魯,任監(jiān)軍及紀(jì)功御史。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正德三年(1508年)升任山西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并參與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正德六年(1511年),與總兵官馬昂督軍戰(zhàn),平定亦不剌寇亂。同年秋,入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改刑部左侍郎。寧王朱宸濠意圖恢復(fù)護衛(wèi),黃珂堅持阻擋。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十一年拜南京工部尚書,之后致仕。嘉靖元年十二月卒,享年七十四,贈太子少保,謚簡肅。
人物簡介
【生卒】:1454—1530 【介紹】: 明鎮(zhèn)江府丹徒人,祖籍云南安寧。字應(yīng)寧,號邃庵。成化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弘治時巡撫陜西,留意邊事,嚴(yán)禁奸民以私茶易馬,選卒練兵,加強武備。武宗即位,命為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制。后以忤劉瑾去官。安化王朱真璠叛,復(fù)起清為總制三邊軍務(wù),討平之。與張永合謀誅瑾,擢戶部尚書,尋遷吏部,入?yún)C務(wù)。嘉靖三年調(diào)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再掌三邊總制。尋繼費宏為內(nèi)閣首輔。后遭張聰誣陷,落職,疽發(fā)背死。有《關(guān)中奏議》、《石淙類稿》。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應(yīng)寧,云南安寧州人。成化壬辰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山西提學(xué)僉事,累拜左副都御史,巡撫陜西,歷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贈太保,謚文襄。有石淙槁。維基
楊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應(yīng)寧,號邃庵,學(xué)者稱石淙先生,云南安寧人,湖廣巴陵籍。明朝政治家、文學(xué)家。進士出身,此后歷任山西、陜西官員,擔(dān)任首任陜甘總督,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官吏部尚書。嘉靖初年,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擔(dān)任內(nèi)閣首輔,晚年因與張璁、桂萼不合而致仕。卒謚文襄。
人物簡介
【生卒】:1456—1523 【介紹】: 明山東文登人,字廷秀,號半山。叢春子。弘治三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進左通政。耿直敢言,屢疏陳政事,劉瑾惡之,矯旨嚴(yán)責(zé)。瑾誅,擢戶部右侍郎,督理三邊軍餉。正德十五年遷南京工部尚書。世宗立,乞休歸,卒贈太子少保。生平博學(xué)嗜書。維基
叢蘭(1456年—1523年),字廷秀,號豐山,山東文登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六名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三十八名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彈劾梁芳、陳喜、汪直、韋興等人,進兵科右給事中,并罷免都督僉事吳安等人,升通政參議。蒙古小王子俺答汗侵犯大同,命其擔(dān)任經(jīng)略紫荊關(guān)等地,獲勝。正德三年(1508年),進通政司左通政,次年出理延綏屯田。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叢蘭陳言稱官員腐敗。劉瑾大怒,矯旨嚴(yán)責(zé),而給事中張瓚、御史汪賜亦彈劾叢蘭。數(shù)月后,劉瑾被誅,叢蘭升為通政使,不久升戶部右侍郎,督理三邊軍餉。正德六年(1511年),兼管固、靖等處軍務(wù)。同年冬,賑災(zāi)河南等地饑荒,并率軍平定河南白蓮教趙景隆作亂。次年巡視居庸關(guān)等地、兼督宣府、大同軍餉,進右都御史,總制宣府、大同、山東軍務(wù),因敵寇作亂失事停半年俸祿。正德十年,改為漕運總督,后兼巡撫江北。四年后,因忤逆兵部尚書王瓊,解漕運總督職位,專任巡撫。寧王朱宸濠謀反,叢蘭移鎮(zhèn)瓜州。正德十五年(1520年),遷南京工部尚書。乞致仕,卒贈太子少保。
人物簡介
【生卒】:1464—1521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世芳,號石崖。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時劉瑾用事,矯詔濫刑,桂疏請守祖宗成法毋變,免致冤濫,帝是之,由是得免者以萬計,遷徽州知府。累官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有《石崖稿》。維基
熊桂(15世紀(jì)—16世紀(jì)),字世芳,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熊桂是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大理寺寺副,當(dāng)時劉瑾擅權(quán),矯詔羅織罪名,他上疏:「詔令權(quán)宜可行一時,但祖宗成憲當(dāng)守百世,不能輕易變法引致冤濫。」明武宗同意,于是釋放千人;劉瑾敗亡后他感覺有變,整夜處理案件,連寧王朱宸濠不忌諱。他曾處理安化王朱寘鐇叛亂案,案件牽連同謀家人,他說:「同謀關(guān)乎機要,株連三千人和家口,過度了。」力為他們辨白,救活不少人。外調(diào)徽州知府,審核丁糧、定雇役法稱便人民,復(fù)辦紫陽書院,一時人文蔚起,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山東左參政,到任后正值河流決堤,他晝夜巡視,并齋戒沐浴祭祀,同時筑壩堵塞,謁拜孔廟發(fā)現(xiàn)祭器不稱用,需要千金打造,適逢有人民發(fā)掘到地窖有金錢,計算后足用,因此命工人鑄造,規(guī)制因而完備,又省下督運北京費用數(shù)萬,丁母憂回鄉(xiāng),服闋后任山東右布政使,不久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65—1521 【介紹】: 明陜西鎮(zhèn)原人,字廷威。本寧夏總兵府傭卒,后襲仇理世職,為寧夏前衛(wèi)指揮同知。正德五年,以計破滅安化王朱寘鐇之反,進署都督僉事,充寧夏總兵官,封咸寧伯。后又以軍功進世侯。八年,韃靼擾大同、萬全,充總兵官,統(tǒng)京軍御之。十年,稱疾解營務(wù)。卒謚武襄。
人物簡介
【生卒】:1465—1529 【介紹】: 明保定新城人。宦官,正德初總神機營。先為劉瑾黨,“八虎”之一。后與瑾不合,曾在武宗前相爭辯,至奮拳擊瑾。安化王朱寘鐇反,命永與右都御史楊一清往討。一清乘機為永畫策,以計誅瑾。嘉靖初命閑住,又降為奉御。一清等言永有功,乃起,旋掌御用監(jiān),提督團營。
人物簡介
【生卒】:?—1510 【介紹】: 明河間府阜城人,字伯震,號雨村。成化二十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以伉直忤劉瑾,勘事陜西,死于安化王寘鐇之叛。有《雨村集》。
人物簡介
【生卒】:?—1510 【介紹】: 明榆林衛(wèi)人,字大容。弘治中嗣世職為本衛(wèi)指揮使,進都指揮僉事,充延綏游擊將軍。正德初援救宣府、大同有功,四年,擢都督僉事,充寧夏總兵官。安化王寘鐇謀反,邀漢赴宴,被殺。
人物簡介
【生卒】:?—1510 【介紹】: 明寧夏人。為人廉介,有謀勇。世為中衛(wèi)指揮。以功進都指揮僉事。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