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朗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dá)之殊風(fēng),慈孝發(fā)于自然,仁恕洽于無外。
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
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云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
正使圣人復(fù)存,猶稱善不暇,所不能間也。
昔舜以蒸蒸顯其德,周旦不驕成其名,豈因南面之尊以發(fā)稱,假鼎足之盛以取譽(yù)哉?
夫至尊至貴,能令人畏,不能令人譽(yù),故桀不能變龍逢之心,紂不能易三仁之意,懷近服遠(yuǎn),非德無施。
今太子博納多容,海渟岳峙,學(xué)無常師,惟德所在;
恩無所私,唯德所親;
觀士察人,秋毛無失。
望色則知其情,覽始則達(dá)其終,遏偽辨于未言,絕讒巧于未形。
其所以包羅殊類,鑒觀成敗,德生于性,明出自然。
太子所行,晏然休著,皆群下所常吟詠,誠不復(fù)須臣贊揚(yáng)懿美,褒稱盛行,然后令夜光之璧顯于金匱,隋侯之珠彰于韞櫝者也。
今相鐘繇、大理王朗,海內(nèi)英儒,國家柱臣,博物多識(shí),通洽君子,年耆德茂,所更多矣。
若游海者難與論水,睹前世者不可為言,然咸歸太子巍巍之美,敘述清風(fēng),言之有永,聽者欣欣,忘日之夕。
流景耀于無窮,布芳陰于四遠(yuǎn),璧若麟龍發(fā)足,群獸追蹤;
鸞鳳舉翼,眾鳥隨風(fēng)。
小臣區(qū)區(qū),嘉樂無已。
竊怡綿綿之屬,忘愚戇之言,謹(jǐn)觸冒上賦一篇,以攄狂狷之思。
超古人之遐跡,崇先圣之弘基。
耽八素之秘奧,遵二儀于大猷。
正往昔之常弊,定當(dāng)世之舊儀。
稟休和之上性,應(yīng)五百之運(yùn)期。
著典憲之高論,作敘歡之麗詩。
越文章之常檢,揚(yáng)不學(xué)之妙辭。
蹈布衣之所難,闡善道而廣之。
道無深而不測(cè),術(shù)無細(xì)而不敷。
論古賢以嘆息,覿懿德以歡娛。
歷精思于訓(xùn)籍,忽日移而忘劬。
雖明略而無上,猶博納以自扶。
賓故老以勸俗,諷六經(jīng)以崇儒。
嘉通人之達(dá)節(jié),笑俗士之守株。
匿天威之嚴(yán)厲,揚(yáng)愷悌之和舒。
惟凡百之詠德,感恩惠之有馀。
信清風(fēng)之休著,非臣下之敢虛。
乃作頌曰:
明明太子,既睿且聰。
博聞強(qiáng)記,圣思無雙。
猗猗左右,如虎如龍。
八俊在側(cè),旁無諛兇。
富不忘施,尊而益恭。
研精書籍,留思異同。
建計(jì)立議,廓然發(fā)蒙。
天下延頸,歌頌德音。
聞之于古,見之于今。
深不可測(cè),高不可尋。
創(chuàng)法萬載,垂此休風(fēng)。
⑴ 此四字從《初學(xué)記》十《皇太子篇》補(bǔ)。
⑵ 《藝文類聚》十六、《初學(xué)記》十兩引
寒夜文宴得泉字 唐 · 皮日休
七言律詩
分明競(jìng)襞七香箋,王朗風(fēng)姿盡列仙。
盈篋共開華頂藥,滿瓶同坼惠山泉。
蟹因霜重金膏溢,橘為風(fēng)多玉腦鮮。
吟罷不知詩首數(shù),隔林明月過中天。
衣賦 北宋 · 吳淑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若夫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或以取睢渙之麗,或以象翚翟之文。
無褐而寧能卒歲,不衷而還復(fù)災(zāi)身。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纊為繭而缊為袍,袂應(yīng)規(guī)而袷如矩。
中山則悟其顛倒,若敖則始于藍(lán)縷。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襜則蔽前,幅聞在下。
周瑜既荷于百領(lǐng),南粵亦蒙于三褚。
驚耿恭之穿決,訝張融之粗故。
范曄致思以精微,到溉顯名于率素。
襲此黼領(lǐng),被茲繡裳。
我韨兮子佩,上玄兮下黃。
笑何容之焦背,驚陳暄之上堂。
楚莊既見于博袍,沈慶俄聞?dòng)诩毖b。
爾其更始諸于,申生偏裻,衯裶戍削,紆馀委曲。
被以曳婁,樂茲安燠。
戴《禮》既明于五法,齊國亦供其三服。
至于彥回羅??,邊讓襜褕,聊以旌禮,期之暖膚。
美朱勃之方領(lǐng),偉江充之曲裾。
意惻西華之葛,價(jià)騰王導(dǎo)之練。
至夫法圭刀之形,列雕雁之制,刺彼維鵜,戒其在笥。
既順序而有文,亦從容而不貳。
或被之而象天,或斷之而離地。
尹、范則互為出入,僑、札則交相贈(zèng)遺。
三命有蔥衡之錫,一篋慰寒泉之思。
則有顯宗之嘉郭賀,宋高之喜超宗。
或掛神武之門上,或爛郭文之戶中。
伏儉德于晏子,挹清節(jié)于祭彤。
載寢而暗驚持玉,長裾而乍喜陵風(fēng)。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莊子之對(duì)魏王,豫讓之報(bào)智伯。
亦聞美管寧之儉,嘆王允之清。
識(shí)榮啟之縣蓑,見董威之結(jié)繒。
若夫展白無文,綠黑有里,授之九月,戒其三褫。
在齊國而曾聞至骭,入漢宮而未嘗曳地。
子夏既困于縣鶉,林既亦傳于衣葦。
紱見方來,繡聞直指。
觀采錯(cuò)于張嵊,喜爛斑于萊子。
復(fù)有袁忠之詣王朗,魏文之待楊彪。
江湛浣之而稱疾,子服言之而見囚。
至若朱博大袑,雋生盛服,齊桓惡紫,晉文矯俗。
析淪之網(wǎng),頻斯之玉。
宋景之于翡翠,田文之譏綺縠。
乘大車者如菼,祭先蠶者如鞠。
委委蛇蛇,象服是宜。
狐尾、虎文之飾,雉頭、火浣之奇。
正色、間色之異,執(zhí)衽、扱衽之儀。
商火、夏山之制,前方、后剉之規(guī)。
識(shí)唐帝之三浣,辨漢高之五時(shí)。
逢山甫而見補(bǔ),遇武公而改為。
商紂投火以蒙寶,宋明憎風(fēng)而用皮。
三世方知其被服,五采則見其彰施。
馬援都布,仲尼逢掖。
粗疏既訝于馬后,鮮明復(fù)稱于王吉。
或振之而因浴,或題之而見易。
王敦脫故而自如,桓沖怒新而理屈。
既韜文而尚褧,亦用兵而去韨。
斯蓋后圣有作而治其麻絲,變上古羽皮之質(zhì)。
智士多機(jī),群心莫知。
念狐裘之可致,非狗盜以難期。
竊粹白之珍,寧宜鼠首;
雜重(原缺)疑。
當(dāng)其禁衛(wèi)方嚴(yán),珍奇莫得,爰憑齊客之計(jì),庶買秦姬之力。
掖垣徒峻,雖崇百雉之高;
宮藏非深,必遂千金之飾。
俄而猶豫心決,狐趨計(jì)成,越虎門而潛伏,映麟殿以宵征。
悄過獬豸之庭,無慚狗態(tài);
默傍狻猊之柱,敢作豺聲?
已而內(nèi)府潛通,天閽不阻。
闇啟扃鐍,遍搜囊褚。
疑羔袖之難辨,喜豹袪之我與。
鼠偷既遂,乍懷輕暖之資;
狼顧何忙,便出深嚴(yán)之所。
是知四衛(wèi)非謹(jǐn),千門豈深?
既得闇欺之便,詎聞夜吠之音?
漸下螭階,覺忘蹄而有意;
猶憎桂影,知顧兔以無心。
蓋其志在忘身,誠思報(bào)德。
潛開篋笥之固,果竊蒙茸之色。
明眸素齒,既私狐貉之衣;
輕蓋軺軒,遂脫虎狼之國。
故得鷹揚(yáng)前席,扈從東歸,犬馬之勞既立,貔貅之勇皆微。
關(guān)吏難留,不愧雞鳴之智;
秦謀既失,曾無虎視之威。
則知小道不遺,殊功遂濟(jì),翻因守禦之類,特作穿窬之計(jì)。
故先王嚴(yán)管籥,謹(jǐn)宮閨,懼有慢藏之弊。
昔司馬相如作《上林賦》,設(shè)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相答難。
子虛,虛言也;
烏有先生者,烏有是事也;
亡是公者,亡是人也。
故其詞多夸而其事不實(shí),如盧橘黃柑之類,蓋上林所無者,猶莊生之寓言也。
余賦會(huì)稽,雖文采不足以擬相如之萬一,然事皆實(shí)錄,故設(shè)為子真、無妄先生、有君答問之辭。
子真者,誠言也;
無妄者,不虛也;
有君者,有是事也。
以反相如之說焉。
有客過越,自稱子真,介于無妄先生,贄見于有君。
謁入,乃膝而前曰:「聞?dòng)芯乓?,今幸際顏色,聆話言,仆輒有請(qǐng),君其聽焉。
君世家于越,以風(fēng)流自命,業(yè)傳緗素,才播歌詠。
越之山川人物、古今風(fēng)俗,載在君腹,愿聞其略,可乎」?
有君乃歛衽肅容謝曰:「唯唯。
客姑坐焉,吾以語爾。
越于九域,分曰揚(yáng)州。
仰瞻天文,度當(dāng)斗牛。
在辰為丑,自夏而侯。
郡于秦漢,霸于春秋。
州于隋而使于唐,公有素而王有镠
因種山而中宅,廓蠡成而外州。
龍樓翼而屹峙,石竇伏而巽流。
法天門兮地戶,惟昆崙兮是侔。
實(shí)東南之大府,號(hào)天下之無仇(天下本無仇。)
其山則郁郁蒼蒼,巖巖嵬嵬,磅礴蜿蜒,嵂崒?shí)殟ā?div id="mr03gbw"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25_1249833_comment'>
若騫若奔,若闔若開,或凸或凹,或阜或堆,或斷而聯(lián),或昂而低。
虎臥龜??,龍盤雁徊。
舒為屏障,峙為樓臺(tái)。
崦映江湖,明滅云霓。
八山中藏,千里周回。
彭鮑名存,鉅者南鎮(zhèn),是為會(huì)稽。
洞曰陽明,群仙所棲。
石傘如張,石帆如揚(yáng)
石簣如藏,石鷂如翔。
石壁匪泥(并見石帆注。),石甕匪攜。
香爐自煙,天柱可梯。
韞玉有笥(21),降仙有臺(tái)(22)
禹穴窅而叵探(23),葛巖蜚而自來(24)
射堂豐兇之的(25),宛委日月之圭(26),應(yīng)天上之玉衡(27),直海中之蓬萊(28)
至若嵊山巋其東(29),涂山屹其西(30),阜至繇蜀(31),龜來自齊(32)。
梅山乃隱吏之窟(33),纻羅蓋西子之閨(34)。
五泄?fàn)幤嬗谘闶?sup class='reference inlineComment2'>(35),四明競(jìng)秀于天臺(tái)(36)。
五云中令之故居(37),十峰曇翼之招提(38)。
故越為之首兮,剡為之面兮。
沃洲天姥,眉兮目兮(39)。
金庭桐柏,仙子宅兮(40)。
南明嵌崆,寶相涌兮(41)。
南巖嵯峨,海跡古兮(42)。
陟秦望而望秦兮(43),登洛思而思洛兮(44)。
采葛食蕺,敬吊前王兮(45)
脩竹茂林,緬想陳跡兮(46)。
連山如珠,秦皇之所驅(qū)兮(47)
擪山如玦,亞父之所割兮(48)。
北干隱兮明月在(49),東山臥兮白云迷(50)。
少微寂兮幽鳥怨(51),太白空兮野猿啼(52)
其水則浩淼泓澄,散漫縈迂,漲焉而大,風(fēng)焉而波,凈焉如練,瑩焉如磨。
溢而為江,潴而為湖,為沼為沚,為潢為污。
匯為陂澤,疏為溝渠,??而田疇,淤而泥涂。
生我稻粱,溉我果蔬。
集有鳧雁,戲有龜魚。
實(shí)有菱芡,香有芙蕖。
鶻舟如擊(53),馬楫如驅(qū)(54)。
船龍夭矯,橋獸睢盱(55)。
堰限江河,津通漕輸。
航甌舶閩,浮鄞達(dá)吳。
浪槳風(fēng)帆,千艘萬艫,大武挽繂,五丁噪謼,榜人奏功,千里須臾。
境絕利博,莫如鑒湖。
有八百里之回環(huán),灌九千頃之膏腴(56)
浮賀監(jiān)之家(57),浸允常之都(58)。
人在鑒中,舟行畫圖(59)。
五月清涼,人間所無(杜甫詩:「鑒湖五月涼。」)。
有菱歌兮聲峭(60),有蓮女兮貌都(61)。
日出兮煙銷,漁郎兮嘯嘑。
東泛曹江,哀彼孝娥(62);
西觀驚濤,吊夫子胥(63)
槩浦思夫槩之封(64),翁洲訪偃王之廬(65)
簞醪投兮沼吳國(66),扁舟去兮變陶朱(67)。
鼓樵風(fēng)兮游若邪(68),興雪棹兮尋隱居(69)。
禊事脩兮觴蘭渚(70),陶泓沐兮池戒珠(71)。
了溪鑿兮禹功畢(72),刑塘筑兮長人誅(73)。
酌菲泉兮懷古(會(huì)稽山大禹寺有泉,名曰菲泉。),飲清白兮自娛(74)。
其物則有魚鹽之饒(75),竹箭之美(76)。
山涵海蓄,言其有幾。
貢入王室,利周遐邇。
耕焉以火,耨焉以水(77)。
南風(fēng)翼苗,翠浪千里。
??稏一空,玉粒如峙。
炊粳釀秫,既甘且旨。
檿桑之奇,號(hào)為第一(78)。
龍精??,吐絲滿室(79)。
萬草千華,機(jī)軸中出,綾紗繒縠,雪積縑匹(80)。
木則楓梃千丈(81),松封五夫(82),桐柏合生(83),檫棐異隅(84),文梓楩楠(85),櫟柞櫧榆(86)
連理之柯(87),合抱之株,乃斧乃斤,以輿以廬。
乃有蕭山陸吉(88),諸暨三如(89)。
胡楠成林,賀瓜滿區(qū)(90)。
棗實(shí)全赤,檎腮半朱,火榧?xì)び?,櫻桃薦珠,鴨腳含黃,雞頭去盧,百益七絕之奇(91),雙頭四角之殊(92)。
蔗有昆崙之號(hào)(93),梅有官長之呼(94)。
蔓生則馬乳蘡薁,土實(shí)則鳧茈慈菰。
野蔌溪毛,園蔬木菌。
湘湖之莼,箭里之筍(蕭山湘湖出莼菜,會(huì)稽有美箭里。)。
可薦可羞,采擷無盡。
鱗蟲水族,海生池養(yǎng),丁首丙尾,皤腹縮項(xiàng),赤鯇文鱧,玄??黃??(95)。
?人駢集,以鉤以網(wǎng)。
羹金鲙玉,不數(shù)熊掌。
能言之鶩,善鳴之鵝(96),輸芒之蟹,孕珠之蠃,文身合氏之子(97),跛足從事之徒(元微之詩:「鱉解稱從事?!梗?/span>,街填巷委,與土仝多。
異獸珍禽,屑銅吐綬(98)
猛虎負(fù)子(99),靈烏送??(100)。
鳳棲鹿化(101),鶴拾雁耨(102)。
熊羆貍豹,猴玃猿啼。
鵁銜鸕吐(103),鶯求鶉斗。
鷗浮鷸浴(104),鴉寒鳦瘦(105)。
巧婦錐喙(106),舂鋤雪脰(107)。
林棲水宿,脩尾長咮(108)。
江湖為籠,山林為囿。
以牡以牝,以蜚以走。
甲第名園,奇葩異香。
牡丹如洛,芍藥如揚(yáng)(109)
木蘭載新(110),海榴懷芳(111)
菊山黃華(112),蘭亭國香(113)
天衣杜鵑(114),東山薔薇(115)
湖映香雪(116),鑒生水芝(李白詩:「荷花鑒里生。」)。
鴛梅并蒂(越有鴛鴦梅,雙頭千葉。),仙桂丹枝(越有丹桂。)。
司華騁巧,天女效奇。
桃李漫山,臧穫視之。
藥物之產(chǎn),不知其名。
白術(shù)丹參,甘菊黃精,吳萸越桃(山梔子一名越桃。),禹糧石英(117)。
薊訓(xùn)鬻之以療疾(118),彭祖服之而延齡(119),秦皇求之而莫致(120),葛仙餌之而飛升(葛仙翁煉丹飛升,禹穴北有仙巖。)。
日鑄雪芽(121),臥龍瑞草(122),瀑嶺稱仙(123),茗山斗好(124),顧渚爭(zhēng)先,建溪仝蚤。
碾塵飛玉,甌濤翻皓,生兩腋之清風(fēng),興飄飄于蓬島。
剡藤番番,管城斑斑(125)。
冰敲嵊水(126),竹剪顧園(127),制于蒙、蔡之手,游于羲、猷之間。
友陳元與端紫,仝文字于人寰。
至若龍護(hù)金書(128),苔封石刻(129),苗山金玉(130),邪堇銅錫(131)。
黃帝之鑒(132),神禹之璧(133),歐冶之劍(見「邪堇銅錫」注。),蔡邕之笛(134),虞翻之床(135),秦皇之石(136)
淳碑斯篆(137),江筆肅墨(138)
雷鼓銅漏(139),梅梁窆石(140)。
罍金履鐵(141),罌銅印玉(142)。
胎草蹄石(143),黃竹神木(144)。
流黃漢簟(145),錞于周樂(146)。
活人之草(147),止痛之木(148),柘敷榮而華含戚(149),天雨錢而山儲(chǔ)粟(150)
皆希世之奇跡,蓋欲言而不足。
其人則見于《吳越春秋》、《會(huì)稽典錄》,圖經(jīng)地志,歷代柬牘,大書特書,班班滿目。
孝者悌者,忠者義者,廉者遜者,智者健者,優(yōu)于文詞者,長于吏事者,擢秀科目之榮者,策名卿相之貴者,殺身以成仁者,隱居以求志者,埋光屠釣之微者,晦跡佛老之異者。
虞翻之言有所不能盡,朱育之對(duì)有所不能既(《會(huì)稽典錄》云:「孫亮?xí)r,山陰朱育少好奇字,仕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問:『昔王景興問士于虞仲翔,而未睹仲翔對(duì)也,書佐寧識(shí)之乎?』育對(duì)云云。府君稱善?!梗?/span>,予亦焉能縷數(shù)之哉,姑摘其尤之一二:前則種、蠡、計(jì)??,號(hào)賢大夫(151),后則嚴(yán)助、買臣,直承明廬(152)
孝悌則張萬和之父子(153),韓靈敏之弟昆(154)。
鄧、斯、祁、樊自殺以代罪(155),董黯、朱、魏報(bào)讎而名聞(156)。
或濕衣以障火(157),或泣血以戢焚(158),或銜哀而廬墓(159),或負(fù)土以成墳(160),或以行而名里(161),或以義而旌門(162)。
懿矣三女(163),賢哉二娥(164),處子之孝,凜然可多。
節(jié)義則黃公居四皓之列(165),魏少英參八雋之儔(166)
蒙難衛(wèi)主則有若丁潭(167),委身授命則有若王脩(168)。
虞喜躬?dú)q寒之操(169),孔愉洪止足之謀(170)。
或一門死三世之義(171),或一邑萃三康之?(172)。
至若?楊柳朱,永寧瞿素,婦節(jié)崢嶸,蹈死不顧(173)
卓行則鄭洪、韓說、鐘離意、朱雋、戴就舉于孝廉(174),虞潭、孔奐、沈融、朱仕明舉于秀茂(175)
虞寄起于對(duì)策(176),趙曄推于有道(后漢趙曄,山陰人,舉有道。)
陳子公退侵地之藩(177),鐘離牧拒慚還之稻(178)
循吏則有還珠孟嘗(179),致雁虞國(180),希銑遺四州之愛(181),夏香著歷任之績(jī)(182)。
儒學(xué)則王充以《論衡》顯(183),沈珣以《大義》稱(184),謝沉、謝承之史學(xué)(185),孔僉、孔祛之明經(jīng)(186),賀孝先擅儒宗號(hào)(187),虞伯施剸博學(xué)之名(188)。
文章則孫興公掞金聲之賦(189),徐季海揮玉堂之策(190)。
曄若春榮則任奕、虞翔(191),文不加點(diǎn)則四明狂客(192)。
二賀、二虞蜚聲籍籍(193),吳融十詔成于俄刻(194)
隱逸則嚴(yán)、謝、秦、方、述睿、充符(195),方術(shù)則介象、吳范、嚴(yán)卿、夷吾(196)
丹青則孫遇、道芬(197),筆札則孔琳、徐嶠(198),浮屠則道林、靈澈(199),神仙則劉晨、阮肇(200)
乃有溪上浣紗之女(諸暨有西施浣紗石。),林間舞劍之姝(201),色白天下(杜詩:「越女天下白?!梗?/span>,氣雄萬夫(202)。
故勾踐復(fù)國也,有六千君子(203),項(xiàng)氏崛起也,有八千子弟(204),霸有江浙,橫行當(dāng)代。
彼二霸之得人,尚斗量而車載,矧歷世之人材,亦足明其大槩。
逮我國朝,尤號(hào)多士,二百年間,不可勝紀(jì)。
大則杜正獻(xiàn)之勛德(205),次則孫威敏之功名(206)
姚石郎司元祐之直(207),顧內(nèi)相號(hào)江南之英(208)
萬石云仍,匪建則慶(209)
二陸棠棣,如云與衡(210)。
吳先生風(fēng)高于賀老(211),齊職方跡擬于淵明(212)。
錢氏世賢科之盛(213),史門繼衣錦之榮(214)。
劉求以義門顯(會(huì)稽求氏、上虞劉氏,并號(hào)義門。),杜趙以處士稱(215)。
或覽古以流詠(216),或編圖而著名(217)
至若聯(lián)翩桂籍,焜耀簪纓,名登史策,足疊天庭,蓋嘗詢之故老,往往莫識(shí)其名矣。
故千巖競(jìng)秀、萬壑爭(zhēng)流者,顧長康之言也(218)
山轉(zhuǎn)遠(yuǎn)轉(zhuǎn)高、水轉(zhuǎn)深轉(zhuǎn)清者,李浙東之記也(219);
瑰奇市井、佳麗闉阇者,白馀杭之詩也(220);
忠臣系踵、孝子連閭者,虞功曹之對(duì)也(221)。
越之山川風(fēng)物,其大略如此」。
子真始驚而疑,卒嘆而敼曰:「壯矣哉,盛矣哉!
山川如斯,人物如斯,吾未之前聞也。
然越在春秋,僻處東夷,夫子作經(jīng),??為于越,其人材風(fēng)俗,固未可與齊、晉、魯、衛(wèi)諸列國抗衡也。
今有君所稱,幾不容口。
豈昔日遠(yuǎn)于京畿,含香未越,如王景興之言邪王景興問虞翻曰:「聞?dòng)癯隼ド?,珠生南海,遠(yuǎn)方異域各生珍寶,曾聞士人嘆美貴邦,舊多英俊,徒以遠(yuǎn)于京畿,含香未越爾。功曹雅好博古,寧識(shí)其人邪?翻對(duì)云云。)
抑山川降靈孕秀,固自有時(shí)邪?
抑亦因人作成而致然邪」?
有君曰:「昔嚴(yán)朱二子,為漢名卿,晝繡故鄉(xiāng),夾道郊迎,爭(zhēng)觀快睹,歆艷其榮,故其俗始尚文學(xué)而敼功名(222)
晉王右軍為越內(nèi)史,雅會(huì)蘭亭,流觴曲水,臨池墨妙,輝映千祀,能使遺文感槩君子,故其俗始尚風(fēng)流,而多翰墨之士(223)
唐元微之一代奇才,罷侍玉皇,謫居蓬萊,賓竇鄰白,唱酬往來,繇是鑒湖秦望之奇益聞,故其俗至今好吟詠,而多風(fēng)騷之才(224)。
不獨(dú)此數(shù)君子也。
任延、張霸以尚賢為治,而俗始貴士(225);
劉寵、車俊以潔己化下,而人斯尚清(226)。
第五倫下令而淫祀之風(fēng)革(227),諸葛恢蒞政而陵遲之俗興(228)。
至若李唐,刺史九十八公,首有龐玉,顯有姚崇,圖經(jīng)十子,郡績(jī)稱雄(229)。
國朝逮今,蓋百馀政,前有文簡(jiǎn),后有文正,題名所記,比唐為盛(230)。
承宣得人,風(fēng)俗斯美,蓋亦理之然也」。
子真曰:「是誠有之,然皆二千石之事爾,未足多也,愿聞其上者」。
有君曰:「昔勾踐懲會(huì)稽之棲也(231),痛石室之辱也(232),蓼目水足,抱冰握火(233),采蕺于山(234),置膽于坐(235)
葛婦興歌,名曰《何苦》,其詞曰:『嘗膽不苦味若飴,令我采葛以作絲(236)』。
二十年間,焦心苦志,卒滅強(qiáng)吳,以雪前恥。
《越絕》之稱,權(quán)輿于此(237)。
故其俗至今能慷慨以復(fù)讎,隱忍以成事。
若是何如」?
子真曰:「茲霸者之事也,傳不云乎,『碎而王,駁而霸』,彼齊威、晉文之盛,猶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況勾踐乎」!
有君曰:「昔禹治水之畢,與群后計(jì)功苗山,更名會(huì)稽,卒而葬焉,祠廟陵寢,于今尚存(238)。
上有遺井(239),下有菲泉,過而飲者,莫不發(fā)免魚之嘆,興河洛之思。
不獨(dú)勾踐有其烈(《史記》:「勾踐有禹之遺烈?!梗?/span>,馬侯嗣其功(馬臻創(chuàng)立鑒湖。),至今其俗勤勞儉嗇,實(shí)有禹之遺風(fēng)。
若是何如」?
子真曰:「美哉禹功!
宜其代舜而有天下也。
游于是,穸于是,廟食于是,茲所以化被萬世之久也。
然說者以為入圣域而未優(yōu),其必有大于此者乎」?
有君曰:「舜生于諸馮,孟子以為東夷之人,歷世逾遠(yuǎn),流傳失真,太史公以為冀州,然邪,否邪(240)?
然越之邑則有上虞、馀姚(241),山有虞山、歷山(242),水有漁浦三憮(243),地則有姚丘百官(244)。
里焉有粟(上虞有粟里,舜時(shí)供儲(chǔ)在此。),陶焉有灶(上虞有古陶灶,言舜所作。),汲焉有井(245),祀焉有廟(舜廟在上虞縣西三十五里。),皆其遺跡也。
意者,不生于是,則游于是乎?
舜為人子,克諧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
舜為人臣,克盡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
舜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愛而能容;
舜為人君,以天下禪,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遜。
若是如何」?
子真矍然離席而立,拱手而對(duì)曰:「于戲,噫嘻!
盡善盡美,雖甚盛德,蔑有加矣。
昔季札觀樂而止于《韶》,自《韶》之外不敢觀。
余問風(fēng)俗,亦極于舜,自舜之外不復(fù)問矣」。
無妄先生粲然失笑于旁,曰:「固則子真之問、有君之答也。
茲皆古之越,非今之越也。
人死骨朽,世變風(fēng)移,山川雖在,人物已非。
前日淳樸變而澆偽,前日廉遜變而爭(zhēng)敚,前日勤儉變而矯怠,前日忠孝變而兇悖,尚何執(zhí)紙上陳跡而譊譊其頰舌邪」?
有君曰:「先生之言是也。
然風(fēng)俗不常美,亦不常弊,善焉惡焉,維人是系。
今朝廷駐蹕東南,越為鉅藩,密邇堯天,蓋尺五間。
帝命重臣,來鎮(zhèn)是邦,入境問俗,登堂觀風(fēng)(臥龍山有觀風(fēng)堂。),因舜禹之遺化,明吾君之至仁,布德教于黃堂,變薄俗而還淳。
矧何世之無才,亦奚有于古今?
子不見夫銜命虜庭,死于王事,如陳公、張公者乎(246)?
議禮靖康,赴難建炎,如華君、傅君者乎(247)?
是豈異代之人邪?
又不見夫姚江陳公(陳公名橐。),所臨有聲,亦克知退,身名兩榮;
執(zhí)政李公(李公名光。),忤意權(quán)臣,老于淪落,世賢其人;
憫孝蔡子,捐生可悲,同彼旌忠,廟食于茲(248);
隱吏王君(249),斬讎著名,一門可稱,賢父難兄。
茲固先生目所親睹也,安知后之視今,不猶今之視古乎」?
先生曰:「有君越人也,知越之風(fēng)俗而已矣。
子虛夸云夢(mèng),烏有先生詫齊,亡是公折之以上林之事。
今越未足侔齊楚之大,尚何足以夸之」?
有君曰:「昔吳子問柳先生以晉國之事,而柳以晉對(duì);
今子真問余以越國之俗,而余以越答,亦各因其所問而及之爾,余豈瞢然無聞無知于越之外哉!
今天子披輿地之圖,思祖宗之績(jī),求治如不及,見賢而太息,文德既修,武事時(shí)閱,蓋將舞干戚而服遠(yuǎn)夷,復(fù)侵疆而旋京闕。
余俟其車書仝,南北一,仿吉甫,美周室,賦《崧高》,歌吉日;
招魯公,命元結(jié),磨蒼崖,禿鉅筆,頌中興,紀(jì)洪烈。
邁三五,夐前牒,亙天地,昭日月。
于是窮章亥之所步,考神禹之所別,覽四海九州之風(fēng)俗,掩《兩京》、《三都》之著述。
騰萬丈之光芒,有皇宋一統(tǒng)之賦出,回視會(huì)稽,蓋甄陶中之一物」。
無妄先生自知失言,色有馀愧,乃與子真逡巡而避。
有君退而嘯傲于南窗,有飄飄凌云之氣(250)。
「登洛思」下原衍「兮」字,據(jù)雍正本、四庫本、光緒本刪。
泫露:四庫本同,雍正本、光緒本作「濯露」。
⑴ 《禹貢》:「淮海惟揚(yáng)州?!埂吨芏Y》:「東南曰揚(yáng)州,山曰會(huì)稽?!埂秷D經(jīng)》:「大都督府越州,《禹貢》揚(yáng)州之域?!?/div>
⑵ 《漢書·地理志》:「吳地斗分野?!埂稌x書·天文志》:「自斗十三度至女七度為星紀(jì),于辰在丑,吳越分,曰揚(yáng)州,而會(huì)稽入斗一度?!拱讟诽煸娫疲骸概6诽齑瓜?,臺(tái)明地展圖?!?/div>
⑶ 《史記》:「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夏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huì)稽,以奉禹祀?!埂秷D經(jīng)》:「封少子無馀于越,是為越侯?!?/div>
⑷ 秦始皇滅荊,置會(huì)稽郡。漢以其地屬吳國,景帝誅吳王,復(fù)為會(huì)稽郡。
⑸ 《春秋》:「哀公十三年于越入?yún)??!埂妒酚洝罚骸腹篡`已平吳,兵橫行于江淮,號(hào)稱霸王?!?/div>
⑹ 隋大業(yè)中改為越州,唐乾元中置浙江東道節(jié)度觀察等使。
⑺ 隋楊素封越國公,唐末錢镠平董昌,封吳越國王。
⑻ 《圖經(jīng)》:「種山一名重山,即今臥龍山也?!埂秴窃酱呵铩罚骸冈酵踉嵛姆N于國之西山,一年,伍子胥自海上穿山脅持文種去,與之俱游于海?!菇裎魃降吞幨且?。
⑼ 《吳越春秋》:「勾踐自吳還,范蠡筑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員三方。西北立為龍翼之樓,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陵門四達(dá),以象八風(fēng)。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吳也?!埂秷D經(jīng)》:「會(huì)稽治山陰以來,此城即為郡城?!?/div>
⑽ 《吳越春秋》:「范蠡曰:『臣之叢城也,其應(yīng)天矣,昆崙之象存焉。』」
⑾ 府城之內(nèi)有八山:種山、?山、蕺山、火珠山、鮑郎山、彭山、白馬山、蛾眉山。今所存者惟四山耳,鮑郎、彭山、白馬、蛾眉俱已湮滅,僅存其名。
⑿ 《圖經(jīng)》:「彭山在會(huì)稽縣北四里。」《典錄》云:「彭祖所隱居之城。鮑郎山一名陽堂山,在今大能仁寺之前?!埂犊尽吩疲骸干接絮U郎祠?!苟犟R跡迷。蛾眉山不見于《圖經(jīng)》,父老云:在府橋之東,軒亭之西,形如蛾眉。白馬山在會(huì)稽縣北五里。
⒀ 《史記》:「禹會(huì)諸侯江南,計(jì)力命曰會(huì)稽。會(huì)稽者,會(huì)計(jì)也?!埂痘视[》曰:「會(huì)稽山本名苗山?!固崎_元十年封四鎮(zhèn)為公,故會(huì)稽山為南鎮(zhèn)永興公。
⒁ 《?山白玉上經(jīng)》曰:「會(huì)稽山周回一百二十里,名陽明洞天,皆仙圣天人都會(huì)之所。」
⒂ 《圖經(jīng)》:「石傘山在會(huì)稽縣東南十五里玉笥側(cè),狀如傘。」
⒃ 石帆山在會(huì)稽縣東十五里。夏侯曾先《地理志》云:「射的山北有石壁,高數(shù)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又有文石,狀如鷂,人亦謂之石鷂山。」
⒄ 《輿地志》云:「宛委山上有石簣,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div>
⒅ 巨石三在照湖東,狀如酒甕,時(shí)人謂之秦皇酒甕。
⒆ 會(huì)稽一峰狀如香爐,人謂之香爐峰,一名覆釜山。
⒇ 《吳越春秋》:「九山東南天柱,號(hào)曰宛委?!埂秷D經(jīng)》:「望泰山一名天柱山?!?/div>
(21) 《圖經(jīng)》:「玉笥山在會(huì)稽縣東南十五里,出美玉,其形如笥,因以為名。一名茅峴?!?/div>
(22) 《皇覽》云:「宛委山上有一巨石,屹然如幾臺(tái),嘗有神仙降其上,號(hào)降仙臺(tái)。苗龍先生于此臺(tái)上升?!?/div>
(23) 《史記》:司馬遷登會(huì)稽,探禹穴。唐鄭魴有禹穴碑。
(24) 《龍瑞圖經(jīng)》:「禹穴北有石巖,高丈馀,南面?zhèn)绕饺缦鳌!埂墩嬲a》云:「此石于赤烏二年天降,從安悉國飛來,上有索痕二條,名為飛來石。晉葛仙公曾筑壇煉丹,后人名葛仙巖、煉丹井?!?/div>
(25) 孔曄《會(huì)稽記》云:「射的山半有石室,乃仙人射堂。東峰有射的,遙望山壁有白點(diǎn)如射侯。士人常以占谷貴賤,故語云:『射的白,米斛百;射壁玄,米斛千。』」
(26) 《遁甲開山圖》云:「禹開宛委山,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長一尺二寸?!?/div>
(27) 《輿地志》云:「會(huì)稽山一名衡山?!埂秴窃酱呵铩罚骸赣砺匋S帝藏書于此,乃東巡,登衡嶺?!埂洱埲饒D經(jīng)》注云:「謂天文蓋度中權(quán),衡,星名,非南岳之衡嶺?!?/div>
(28) 舊志:「蓬萊山正屬會(huì)稽?!股蚣潯杜钊R閣》詩云:「三山對(duì)峙海中央?!?/div>
(29) 《圖經(jīng)》:「嵊山在剡縣東三十四里?!固莆涞滤哪曛冕由剑蛏綖槊?,今曰嵊縣。
(30) 涂山在山陰西北四十五里。舊《圖經(jīng)》云:「禹會(huì)諸侯之所?!箲?yīng)劭云:「涂山在永興北?!拱从琅d即蕭山也。杜預(yù)注《左傳》云:「在淮南壽春?!挂辔丛斣诤嗡?。
(31) 蜀阜山在山陰縣北三十五里。舊經(jīng)按地志云:「昔自蜀飛來,帶兒婦二十馀人,隨山而至,善織美錦。自云:『家在西蜀,今忽至此?!弧褂衷疲骸腹篡`將伐吳,置婦女于山上,以邀軍士?!购笥灋楦贰?/div>
(32) ?山在山陰縣東八十步,下有東武里,或謂之怪山?!秴窃酱呵铩罚骸阜扼恢羌瘸桑稚阶陨槴\,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埂对浇^書》云:「勾踐游臺(tái)也,東南司馬門所以灼?。又仰望天氣,觀天怪也,云,遠(yuǎn)望似?形。或名?山?!?/div>
(33) 梅山一名巫山,在府城北一十八里,梅子真所隱之地也。其西則有梅市里、梅福里。
(34) 《輿地志》云:「諸暨縣羅山,西施、鄭旦所居,有方石,云是西施曬紗處。今名纻羅山?!?/div>
(35) 《掇英集》:五泄,瀑布也。在諸暨西四十里,有兩山夾溪,造云壁立,高二百丈、廣數(shù)十丈,水瀉五節(jié),故曰五泄。山多奇峰,或比之雁蕩云。
(36) 《圖經(jīng)》:「四明山在馀姚縣?!箤O綽《天臺(tái)賦》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臺(tái)?!?/div>
(37) 晉義熙三年,中書令王獻(xiàn)之居是山,有五色祥云見,安帝詔建云門寺。
(38) 法華山在會(huì)稽縣南四十里,晉僧曇翼?xiàng)耍b《法華經(jīng)》,因置寺焉。其山十峰,其水雙澗,今天衣寺是也。
(39) 白樂天《沃洲山記》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二山今屬新昌縣。
(40) 金庭觀在剡縣東,王子晉學(xué)道登仙之所。《真誥》曰:「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養(yǎng)真之福地,升仙之靈墟也?!弧?/div>
(41) 新昌南明山有寶相寺,梁建安王造石佛一軀,高一百尺。
(42) 南巖在新昌縣西南。唐李紳《龍宮寺碑》云:「南巖海跡,高下猶存。」
(43) 《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上會(huì)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頌?!埂秷D經(jīng)》:「秦望山在會(huì)稽南四十里。又有望秦山,始皇登山,群臣于此以望秦中?!?/div>
(44) 洛思山在蕭山縣東?!遁浿尽吩疲骸赣琅d縣有洛思山,洛人朱雋來會(huì)稽,三年不得反,乃登山北顧而嘆,因以為名。」
(45) 蕺山在府治東北三里。趙璘直碑云:「蕺,蔬類,昔越王所嗜,常采于此,遂用名之。在晉為王逸少別址,尚留故池與祠堂?!垢鹕皆跁?huì)稽縣東一十里?!秴窃酱呵铩吩疲骸腹篡`使女織布,以獻(xiàn)吳王,采葛是山?!?/div>
(46) 《輿地志》云:「山陰縣西有蘭亭。」王羲之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云:「俯仰之間,以為陳跡?!?/div>
(47) 連山在蕭山縣西。夏侯曾先《志》云:「連山長岡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今尚存石柱數(shù)十列于江際,世傳始皇驅(qū)山塞海?!?/div>
(48) 擪烏山在蕭山縣南。東方朔《神異志》云:「山是亞父割斷蕭山南嶺,將擪斷烏江。」
(49) 北干山在蕭山縣北。孔靈符《地志》云:「許詢家于此山之陽,詢?cè)娫疲骸菏挆l北干園?!粍⒄骈L嘆曰:『清風(fēng)明月,恨無玄度?!弧?/div>
(50) 東山在上虞縣西北三十里,謝安石高臥之處。李白《憶東山詩》云:「白云他自散。」
(51) 少微山在會(huì)稽五云門外十里?!堵毞絾T外郎齊唐墓表》云:「公退居湖山日,少微依山有亭榭,獨(dú)以書史音樂自適?!?/div>
(52) 太白山在剡縣西六十里,與少白山連。夏侯曾先《地志》云:「峻極于天巖崔嵬。趙廣信煉丹登仙之處,上有白猿赤玃?!?/div>
(53) 晉安《海物異名記》:「越人水戰(zhàn),凌波赴敵則有鶻,舟名?!?/div>
(54) 《吳越春秋》:「越人以舡為車,以楫為馬?!?/div>
(55) 白樂天詩:「船頭龍夭矯,橋腳獸睢盱?!?/div>
(56) 《圖經(jīng)》:「后漢馬臻字叔薦,山陽人,為太守,創(chuàng)立鑒湖。在會(huì)稽、山陰二界筑塘蓄水,水高田丈馀,田又高海丈馀。若水少則泄湖溉田,如水多則開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兇年。其塘堤周回三百十里,溉田九千馀頃?!挂徽f鑒湖八百里,蓋總言之。錢昭度詩云:「越國荷花八百里?!?/div>
(57) 《唐書》:「賀知章以秘書監(jiān)請(qǐng)為道士,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賜《鑒湖剡州》一曲?!?/div>
(58) 《史記》:「少康庶子封于會(huì)稽,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吳越春秋》云:「越之興霸,自允常始?!?/div>
(59) 《輿地志》:「南湖縈帶郊廓,款屬峰岫,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鑒若圖?!雇跻萆僭疲骸笍纳疥幧下沸?,如在鑒中游?!?/div>
(60) 謝靈運(yùn)詩:「菱歌調(diào)易急。」王翰詩:「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gè)春舟在若耶。」
(61) 西施采蓮于若邪溪,李白有《采蓮曲》。
(62) 曹娥江在會(huì)稽東四十里。娥,上虞人,父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慟哭,晝夜不絕,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63) 浙江在蕭山縣西十三里。《史記》:「吳王殺伍子胥,取其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命曰胥山。」
(64) 槩浦在諸暨縣北,吳闔閭弟之子夫槩所封之地,因以為名。
(65) 翁州屬會(huì)稽,《郡國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div>
(66) 簞醪在會(huì)稽南三里,勾踐投醪之所?!蹲髠鳌罚骸肝樽玉阍唬骸簠瞧湔雍??』」
(67) 《史記》:范蠡事越,既滅吳,乃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止于陶,天下稱陶朱公。
(68) 若邪溪在會(huì)稽縣東南。后漢鄭洪字巨君,山陰人??嘴`符《會(huì)稽記》云:「射的山南有白鶴山,此鶴為仙人取箭。鄭洪嘗采薪,得一遺箭,頃有人覓,洪還之。問何所欲,洪識(shí)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載薪為難,愿朝南風(fēng)暮北風(fēng)?!缓蠊?,故溪風(fēng)至今猶爾,呼為鄭公風(fēng),亦名樵風(fēng)?!?/div>
(69) 剡溪一名戴溪。《晉書》云:「王子猷嘗居山陰,夜雪初霽,四望皓然,忽憶戴逵,時(shí)在剡,便夜乘小船詣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子猷曰:『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戴!』」
(70) 蘭渚即蘭亭也。羲之序云:「會(huì)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有清流激湍,引為流觴曲水。」
(71) 戒珠寺在蕺山,本王羲之別業(yè),有鵝池、硯池、題扇橋在焉。
(72) 了溪在剡縣東北,源出了山?!对浇^書》云:「禹疏了溪,人方宅土?!?/div>
(73) 刑塘在會(huì)稽縣北。《越絕記》:「大禹會(huì)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防風(fēng)后至,禹乃誅之于塘?!官R循《會(huì)稽記》云:「防風(fēng)氏,其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臨之,故曰刑塘。」
(74) 臥龍山下州宅之西隅,有清白堂、清白泉,太守范文正公命名,有記。
(75) 沈立《越州圖序》:「瀕海居人以魚鹽為生?!?/div>
(76) 《爾雅》:「東南之美者,則有會(huì)稽之竹箭?!?/div>
(77) 《漢書·地理志》云:「江南地廣,火耕水耨,民食魚稻。」
(78) 《吳錄》、《太康地記》并云:「諸暨境土諸山第一產(chǎn),檿桑文采如博綦,方正駢次,有如畫作,可為屐鞒。上品者一兩至數(shù)十萬?!?/div>
(79) 《蠶書》曰:「蠶為龍精?!管髑洹缎Q賦》云:「有物于此??兮,其狀,屢化如神?!?/div>
(80) 《圖經(jīng)》:「越貢花紗白編綾、輕交梭綾、輕容生縠、吳絹十樣綾、大花綾、編文紗花羅?!?/div>
(81) 《名山志》云:「天姥山有楓木千馀丈?!?/div>
(82) 上虞有地名五夫,始皇封松木為五大夫之處。
(83) 嵊縣金庭觀,《道經(jīng)》云:「上有桐柏合生?!?/div>
(84) 《輿地志》云:「馀姚有太平山,四角各生一種木,不雜他木。一角純檫,一角純梓,一角純棐?!?/div>
(85) 《吳越春秋》:「吳王好起宮室,越王使工入山伐木,天生神木一雙,大二十圍,陽為文梓,陰為楩楠,以獻(xiàn)吳王。」
(86) 《郡國志》:「若邪溪有櫟木,謝客兒、惠連作詩聯(lián)句刻于其上。上虞有歷山,山下多柏木,吳越名柞為歷,故曰歷?!怪T暨有櫧山,剡有榆木山。
(87) 諸暨有木連院,因有連理木,故得名。
(88) 東坡《黃甘陸吉傳》:「吉隱蕭山?!?/div>
(89) 《圖經(jīng)》:「諸暨出三如,謂如錦之桑,如拳之栗,如絲之苧?!?/div>
(90) 《爾雅》:「梅,楠?!谷螘P《述異記》:「中有王氏橘園、胡氏梅山、賀氏瓜丘、陵家白蓮。」
(91) 《爾雅》:「楙,木瓜?!埂钝拧罚骸咐姘贀p一益,楙百益一損?!闺[居云:「山陰蘭亭、尤多木瓜,人以為良果?!埂队详栯s俎》:「材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蠱,五霜葉可愛,六嘉實(shí),七落葉肥大?!?/div>
(92) 越多雙頭蓮,《埤雅》云:「俗言菱芰、而不分別,惟《武陵記》云:「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div>
(93) 《本草注》:「甘蔗有兩種,赤色名昆崙蔗,白色名萩蔗,赤蔗出江東會(huì)稽?!?/div>
(94) 越有楊梅二種,絕佳,一曰官長梅,一曰棱梅。
(95) 以上魚名并載于《圖經(jīng)》,越所有者,余皆類此。
(96) 陸龜蒙養(yǎng)能言之鶩,王羲之愛善鳴之鵝。
(97) 蛤有文,故謂之文蛤。元微之詩:「鄉(xiāng)味尤珍蛤。」合氏子見東坡《江瑤柱傳》。
(99) 蕭山有去虎山,本名虎子山,有猛虎傷人。景德四年六月晦日,虎負(fù)一子而渡浙江而去,知縣杜守一因改名焉。
(100) 法華山有雙烏鹡,長則送出之,故惟此烏在焉。唐萬《齊融守碑》云:「雙烏所以示北?!?/div>
(101) 會(huì)稽有鳳林鄉(xiāng)。按《吳越春秋》:「禹會(huì)諸侯于稽山,因傳國政。鳳凰棲于木,百鳥伺于澤」。華公《鳳林詩》:「苗山會(huì)計(jì)圖書曰,威鳳曾棲璧玉枝?!埂洱埲饒D經(jīng)》:「葛仙翁有桐木,隱幾化為白鹿,三足,號(hào)為鹿跡山?!?/div>
(102) 孔靈符《會(huì)稽記》云:「射的山西南有白鶴,為仙人取箭,因號(hào)箭羽山。」上虞有雁田,州志云:「夏禹與諸侯虞樂于此,化感鳥獸,故其地雁為民田春拔草根,秋除其穗?!?/div>
(103) 《埤雅》:「鵁鶄子銜母翅?!埂耕R鶿吐而生子?!?/div>
(104) 《禽經(jīng)》曰:「鳧善沒,鷗好浮。」《埤雅》:「鷸翡翠也,衒其毛羽,日浴登闌洄淵之間?!?/div>
(105) 越多寒鴉,秦少游詞「寒鴉萬點(diǎn)」,黃巖叟詞「寒鴉如豆」,俱得其實(shí)。鳦,燕也,有二種:有胡燕,有越燕,胡燕肥,越燕瘦。
(106) 《埤雅》:「鷦鷯性巧,故俗呼巧婦。其喙尖利如錐,巢至精密?!?/div>
(107) 《爾雅》:「鷺舂鋤?!埂钝拧罚骸覆接跍\水,好自低昂,故曰舂鋤?!?/div>
(108) 《禽經(jīng)》曰:「陸鳥曰棲,水鳥曰宿。」又曰:「山禽之咮多短,水禽之咮多長,山禽之尾多修,水禽之尾多促?!?/div>
(109) 歐陽公《花品序》:「牡丹西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出越州,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箵P(yáng)州出千葉芍藥。
(110) 吳蛻《鎮(zhèn)東軍監(jiān)軍使院記》云:「大廈之前,木蘭特異,越城之中,稱為一絕。當(dāng)前政不軌之際,忽焉凋零,逮彭城王之鎮(zhèn)臨也,綠葉紫苞,載新陽艷也?!?/div>
(111) 州宅舊有海榴亭。唐李紳詩:「懷芳不作翻風(fēng)艷,列萼猶含泫露妍。」
(112) 《圖經(jīng)》:「菊山在蕭山縣西,山多甘菊。唐縣令李萼、尉丘丹目之曰菊山?!?/div>
(113) 《越絕書》:「蘭亭在山陰,越王種蘭處?!?/div>
(114) 天衣寺有杜鵑花最奇,每歲盛開,觀者競(jìng)集。
(115) 李白詩:「不到東山久,薔薇幾度花?!?/div>
(116) 越多梅花,又馀姚有梅澳湖,以梅得名。
(117) 嵊縣了山出禹馀糧,諸暨烏帶山出紫石英。
(118) 《圖經(jīng)》:「古廢市在州南?!埂遁浀刂尽吩唬骸肝羲E訓(xùn)賣藥于此市中?!?/div>
(119) 彭山在會(huì)稽縣北?!兜滗洝吩疲骸概碜骐[居之城。」
(120) 《史記》:「始皇令方士徐韨等入海求神藥,數(shù)歲不得?!?/div>
(121) 日鑄山在會(huì)稽東南五十五里,歐冶鑄劍之所。《覽古集》云:「會(huì)稽日鑄洪崖雙井不在建臘之后?!?/div>
(122) 臥龍山亦產(chǎn)奇茗。范文正公《清白堂記》:「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甘液華滋,悅?cè)私箪`?!箯埐裨疲骸概P龍茶冠吳越。」
(123) 《茶經(jīng)》云:「馀姚縣茶生瀑布嶺者號(hào)仙茗?!?/div>
(124) 《圖經(jīng)》:「茗山在蕭山縣西,其上多奇茗。」
(125) 越紙出于剡,舒元輿有《悲古剡藤》文?!秷D經(jīng)》:「越出筆管?!?/div>
(126) 張伯玉詩:「敲冰呈巧手?!棺⒃疲骸冈剿缀羟帽垶榍墒??!?/div>
(127) 《述異記》:「越中有顧家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