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直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千條怪石成奇峰,蒼崖煙霏水墨濃。
鯨濤起海雪霜漲,蜃氣浮空樓閣重。
模糊字沒太古碣,癭瘦根蟠何代松。
磯邊箬笠坐相揖,月下羽衣招可逢。
悵望仙徒已雨散,厭看俗子如云從。
若為亭前伴鷗鷺,掃卻人間塵土蹤。
按:亭在通州北二十許里。有橫峰?然闖海者是也。峰之懸岸條石。櫛立如方柱。石周方各尺許。高可五六丈。方直平正。如以繩墨削立。無大小之異。又去岸十馀尺。有四石柱。離立水中。稱為四仙峰。皆以條石為體。合數(shù)十條為一峰。峰上有矮松一株。根干老蹙。不知年紀。自四峰小北。而石狀又變。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欹或橫?;蚍e或散。實皆奇怪異常。此非巧匠錘琢之功。蓋天地剖判之始。元氣所鐘者也。其賦狀之巧。若是之異。吁可怪也。其所以名叢石者得之。昔羅代四仙。常游是亭。而其徒立碣石志之。石猶存而字剜不可識。余乘小舟。繞峰遍覽。以謂。茲石之奇怪。實天下所無。而亭之所獨有也?;蛘咴弧W游丛橛[天下。焉知天下無此石乎。余曰。凡四方山經(jīng)地志。記者窮天下之物而載之。末聞有石之如是者。凡古之奇屏寶障。畫者窮天下之物而摹之。未見有石之如是也。按此則余雖未曾遍覽天下。亦可以坐知之也?;蛘呷恢7蛩雇?。雖萬物俱備。然山水之美。風煙魚鳥之類。東海之濱。尺地寸步。無處不然。豈斯亭之所獨專哉。惟石之奇怪。乃亭之所獨有也。而記斯亭者。未有特稱茲石。而與山水間眾物泛論。余竊怪焉。故特評之如此。
古來書學宗史籀,竹簡遺文象科斗。
鐘張真草更入神,片楮至今藏不朽。
先生下筆絕代無,鳴玉綰結青珊瑚。
況聞篆隸太倔強,百金一字傳東吳。
墨池浸沒玄兔穎,魑魅反走空堂靜。
金戟交撐日月輪,銀鉤倒畫龍蛇影。
歐虞褚薛真出群,精妙只數(shù)王右軍。
英姿老氣欲飛動,懸珠快劍相紛紜。
嗚呼百世誰復識,我今作歌重刻石。
莫同繭紙舊蘭亭,閟入昭陵永難得。
送于遵道 元末明初 · 陶安
學以師古為賢不以戾俗為迂也往圣立心修道酌于大中嘉謨盛行經(jīng)綸事物炳炳方策間儒者務學法此而已古學寥闃士習乃降干時媚眾餌近利獵虛聲靡然莫知其所止當是時也聞有古學之士其不駭然而笑也幾希無怪乎斯文之微矣以予所知若遵道于君之學其師古者歟來錄學事于姑孰忘其素富獨寓空齋閉門終日攻討理致纂述忘疲居不泛交暇不出游澹泊其心堅定其志侃侃論辯不改方直況味恬寂若與世忘不求合乎今而求以師乎古士類賢之世俗迂之予與遵道同時泮庠交契深厚詩以贈別并序作詩之意云爾
東南鉅都會,龍虎形桓桓。
文獻萃其間,群方聳聽觀。
之子邦之彥,高情寄儒冠。
詞林被膏潤,華實美以完。
筮仕司糾錄,官與氈俱寒。
坐忘粱肉味,甘此苜蓿盤。
齋居謝賓客,燈窗夜漫漫。
道契三古心,筆意宗孟韓。
秩滿動行色,送別江之干。
西風吹白云,心目遙生歡。
相期敦古道,力行諒非難。
勖哉追前修,萬里高飛翰。
延陵季子最風流,琴劍飄飄上國游。
每把篇章夸李杜,時將波磔辨虞歐。
諸生講下齊襟佩,具慶堂深肅膳羞。
聞說黌宮新幣聘,西風遙想菊花秋。
少小為鄰今老夫,淮陰重喜話冰壺。
男兒肯負平生志,正好明時展壯圖。
夫士之操守。不可以言語求。士之才能。不可以形貌知。是以。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同事。至于同事則其人心術之微。蒞事之能。足以詳知其奧矣。景醇筮仕以后。出入南宮三十有馀年矣。屢面崔君于諸舌人中而心之矣?;蛴凶u君者言方直而有干能。然亦無一日之雅。未敢深知其為人。歲辛丑春。圣天子敕賜王妃誥命,章服,禮幣,加等。時鄭,金兩大監(jiān)銜命而來。殿下拜感皇恩之罔極。命臣某儐于國境。館待比舊有加。某念惟賓主交際之間。導宣德意。達我誠款。則專在乎舌人。其任固不輕也?;I其人而不得則乃以崔君為請。偕至于境上。崔君稽古證今。先意導之。多所裨益。及乎應對之際。言辯而貌和。禮恭而心正。毅然有儒士之風。加以學問精熟多能。又至于善詩。蓋人杰也。同事往來。一年之中。至于再四。則雖謂之詳知其奧可也??⑹逻€朝之后月。崔君來辭于余曰。今正朝之行。殿下特命臣為通事官。今將行矣。盍賜一言以侈吾行。景醇嘗許君之為人。茍無言以贐行。非情也。遂作燕山辭三疊贈行云。辭曰。
燕山縹緲兮黃金堆,五云深鎖兮藏蓬萊。
今君賀正兮去悠哉,朔天飛雪兮雁號哀。
覲天子兮達下懷,完使事兮好歸來。
隆慶庚午春。金公啟出按黃海。以例贈厥顯祖考僉正府君都承旨。祖妣尹氏淑夫人。爰樹神道之碑。以表恩命。求銘于德水李珥。其求也不以文。異乎人之求也。故辭不獲已。謹按行狀。金氏為扶寧著姓。高麗平章事,寶文閣大學士文定公丘之四代孫。知古阜郡事諱光敘(一作叔)。以麗朝世家。麗亡。大歸貫鄉(xiāng)。子孫仍家焉??な厣笞o軍諱珰。護軍生司醞署直長諱懷允。直長娶延安望族縣監(jiān)宋光善之女。生諱直孫。字子胤。是承旨公也。正統(tǒng)丁巳。為初度之載。幼有局度。長通經(jīng)史。中癸未司馬,己丑文科。由承文院。選入藝文館。歷官弘文館博士,司憲府監(jiān)察,司諫院正言,兵曹佐郎正郎。出外通判慶州。守韓山郡。為養(yǎng)慈親也。還朝。拜司?寺僉正以卒。壽五十七。時弘治癸丑十一月六日也。葬于席洞山先塋之側。公端愨方直。悃愊無華。持身清白。一毫不妄取與。治邑以簡。吏畏民懷。見義果決。人不可奪。慶州時。以罪笞府人。因病而斃。公曰。古人有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者。吾安可一日茍居。即自坐所。翩然棄歸。其無系累如此。時去麗季未遠。喪紀紊廢。雖士大夫。鮮克由禮。鄉(xiāng)人尤甚。公前后居喪。考證典禮。一遵古儀。情文俱盡。鄉(xiāng)人多效之。配尹氏。系海平府院君碩之后。吏曹參判思永之孫。司憲府監(jiān)察登峻之女也。性嚴。治家循蹈規(guī)矩。教子女有方。養(yǎng)姑致孝。承君子以順。助成清德。嘉靖乙酉二月三日。以疾終。壽八十。合葬于席洞山。有二男一女。男長曰錫弘。以進士薦遺逸。官至郡守。次曰錫沃。癸酉生員。女適進士權士衡。錫弘有五男。曰瑞云。縣監(jiān)。曰瑞星。擢文科。階通政。曰瑞辰,瑞奎,瑞璧。錫沃之季子乃啟也。以貴榮厥先人。有兄三人。曰喜,善,坫。銘曰。
賦才司命,不二其機。
才豐命嗇,莫研厥幾。
人眾雖勝,天定孔微。
有種于初,必穫于終。
扶安維金,累善積功。
顯顯清譽,秩秩家法。
祥發(fā)孝孫,恩自天錫。
蓄厚施輕,未艾厥福。
我圣上即位之初。(即宣宗大王也)礪精圖治。朝廷清明。邦域無虞。才無巨細。方軌而進。嫻飾淬磨。見功稱能者。指不可殫屈。而至其潔清方直。秉持風裁。則咸推諸掌令鄭公。公諱以周。字邦武。一字由盛。號惺齋。系出光州。東方右族也。有諱臣扈。仕高麗。官殿直。寔生諱允孚。入本朝為開城尹。寔生諱龜晉。江原道觀察使。以文名世。寔生之夏。司憲府掌令。于公為高祖。曾祖諱纘禹。清道郡守。贈議政府右贊成。祖諱純?nèi)?。牙山縣監(jiān)。贈通禮院左通禮??贾M褧。進士。贈承政院左承旨。妣曰平康蔡氏。高麗判典醫(yī)淵之裔。贈淑夫人。承旨公負氣義。棄舉子業(yè)。自放江湖間。親戚之在相位者強之仕。承旨公深恨其不相知。后乃謝之。聞者韙之。畜德鐘美。至公而發(fā)。公以嘉靖庚寅生。少聰朗力學。稍長華問日邵。而顧困于公車。戊午始中生員,進士兩科。妖僧普雨鼓異惑眾。乙丑。中外章甫抗疏論列而不能得。末乃用公疏抵法。戊辰。捷文科第三名。除義盈庫直長。旋補藝文館檢閱兼春秋館記事官。由甲科直長膺此選者。國朝以來僅二人而公其一也。尋轉承政院注書,成均館典籍,禮,刑,工三曹佐郎。贊價朝京師。竣事東還。雖書籍亦不以自隨。悉出行資。以其馀逮下曰。列郡饋贐。為萬里行。今既旋矣。尚安用剩儲為。拜正言。正色立朝。遇事敢言。棘棘不詭隨。有一外戚登第。上躬御殿受賀。將唱名。多官爭后拜。公獨不動。遂見忤為平安道都事。未幾。擢授司憲府持平。朝議將用公也。居銓席者要藉公清名為重。凡三踵門而公不一謝。遞遷直講。歷刑,禮,戶曹正郎。國家大舉籍兵。而嶺南素號豪窟。設財役貧。官不能制。上以公有威望特遣之。公受命而行。即搏擊大猾。剔抉潛隱。于是皆惴惴聽約束恐后。稱神明不可欺。土人為諫官者折節(jié)來見公。冀公庇己。公故為峻語風之曰。如君處從班者。亦復爾耶。諫官色沮首過。乃舉其所冒占良丁。附籍而去。而內(nèi)深銜之。陰嗾臺官謀去公。上問大臣曰。鄭某剛直。予知其不畏強禦也。大臣對以無他。臺評不果行。而公已以病辭矣。所簽兵額亦毀。識者至今惜其未究。以巡撫再赴嶺南。嶺南豪懾于威風。至有先自撤其屋之踰制者。入為獻納。時朝紳朋比傾奪。公力主鎮(zhèn)定之議。而間有不逞。乘巇偏攻者。公止之。議竟寢。升掌令。移奉常寺僉正,司藝司成,司贍寺正,京畿,江原御史,敬差官。出為定州牧使。公前后為正言者三。持平者四。獻納者一。掌令者六。頹綱肅而百僚憚。卒以此見擠。公從臺省左除而不鄙夷之。詢求民瘼。祛弊興化。徵布關稅。盡革罷之。萎暍膏醒。民用大和。歲時記存。必先其親舊之窮孤。而不及于貴近。暨去官。見行具有新造者。輒輟而焚之曰。無使一物添歸裝也。至家稱貸舉火。俄返春川莊舍。有終焉之志。萬歷癸未春捐館。享年五十四。是年五月。葬于加平郡南負艮之原。公之卒十八年庚子。長男賜湖為列卿。贈公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經(jīng)筵春秋館成均館事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世子左副賓客。公資稟穎悟。儀度端嚴。簡默自持。接人以禮。人無親疏。俱望而敬之。自卯巳士禍以來。世以學為諱。公獨篤志奮發(fā)。探討性理書甚精。嘗與許草堂曄同為師儒。草堂公聞公講義。瞿然嘆曰。不圖今日得見斯儒也。公平生不以關節(jié)加人。人亦不敢干公以非義。慎許可寡將迎。公退之馀。卻掃一室。書畫花竹。翛然自適。環(huán)堵蕭條。不蔽風日。未嘗以一畝田為子孫地。庭訓脩飭。子弟必晨興唱喏。灑掃給侍。如遇祀事。沐浴齋戒。躬執(zhí)滫瀡。疾病不廢也。雅性無嗜好。而晚好玄琴。時寄意焉。公之夫人鄭氏。東萊望閥。蓬原府院君昌孫五代孫也??荚粦?。行副司果。祖曰鍵。行副護軍。曾祖曰奏咸。司憲府監(jiān)察。夫人慈仁有德惠。人卜其有后。贈貞夫人。壬辰。避寇溫陽甲午夏。疾卒。年六十二。因亂不得返葬。窆于清州。生三男一女。長即賜湖。文科。今為黃海道觀察使。次明湖。文科。承文院正字。早歿。次云湖。蔭仕洗馬。女適縣監(jiān)鄭晦。觀察初娶進士蔡無畏女。后娶參奉俞必英女。生一女。側室男一人幼。正字娶司藝金士铦女。生一男曰斗源。洗馬初娶忠義衛(wèi)李純?nèi)逝?。后娶幼學康允女。鄭晦有二男。彭卿,斗卿。斗源娶判官沈悌謙女。生一男幼。欽少則聞諸長老言。言及公。必嘖嘖以為不可及已。又歷仕郎署則聞諸胥史言。言及公。必津津稱某公非諸公可及。見有勇敢剛果。力于公事者則必擬諸公。久而猶然。欽每識而不忘。而然不敢藉耳聞為信。而尋常私自語。安所得公實跡以徵之。令乃按公行狀。不覺蹶然以嘆曰。當公之齒諸生。為諸生望。釋褐而登于朝。為望郎。入臺為真諫官。奉使為真御史。治邑為賢墨綬。處心如弦之。律已如水之清。窮達不能渝。勢利不能怵。若公詎非全才也乎。世不容公。歿于下僚。而天且不與以年。人才之用舍。系世道污隆。固亦無如何焉。而抑世之間間瑣瑣者。亦猶致位卿相。誇詡矜衒以自足。其視公何如也。銘曰。
為卿為相,胡不宜而公止斯。
艾焉耋焉,彼亦得而公中折。
天耶人耶,不可必者耶。
歸慶于后,祚胤其昌。
唯名不朽,所存者長。
武夷名實著漢書,九曲之稱自朱子。
一曲必有一峰環(huán),九峰之名由是起。
蔡沈遂以號先生,注書不出晦翁軌。
用是名者亦已夥,輿志不可數(shù)僂指。
獨茲九峰乃硯山,復刻為章創(chuàng)文氏。
想其燈光遇四筐(見印人傳),老坑珍物獲累累。
未必一一中章材(刻章必取方直或圓橢峰形則不可也),異想天開忽為此。
一曲勒馬聳臨溪,二曲玉女凌云峙。
三曲攬石何砐硪,四曲李仙高岌嶬。
五曲窈窕稱大藏,六曲城高赤城擬。
七曲蒼屏更殊致,八曲魚磕其石埼。
九曲最深號靈峰,俯括厥八子孫視。
上為硯山下即章,兼施并用成雙美。
或紀歲月或識言,壽承于是意深矣。
玉箸金剪無弗具,巧勿傷纖含至理。
或云吳閩難縮地,盍想山石名所始。
一卷原可概萬峰,須彌微塵為其柢。
春風?上詠九峰,日月爝火誠小耳。
置我硯南靜對之,活畫不言契妙旨。
吳公子札品周樂,吾于斯亦云觀止。
⑴ 甲辰南巡過揚州九峰園有三徑原宜句九峰列作圖之句
蕪史重修非脫脫,重修蕪史即維騏。
重重半臂君休著,定見炎天暍宋祁。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