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庭蘭。永樂四年進士,除刑部員外郎,遷平陽知府,擢廣西按察使,政聲卓異。長于詩,好作奇語。有《蝸濡集》。甬上耆舊詩·卷四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字廷蘭,本蜀人,徙家于鄞。為人魁岸,性倜儻,嗜學(xué)。以進士出使粵中。經(jīng)庾嶺見大木委道傍,因作悼木賦以見志。尚書夏公原吉覽而奇之,薦于朝,授刑部員外郎,遷郎中。持法平。出知平陽府。平陽俗尚武悍,先生戒其屬吏曰:治民在順其常性而已。能順之,則俗不擾而易安。由是所部帖然。尋丁外艱,方治歸,部民俱走闕下請留,上特報可。秩滿,遷廣西按察使,數(shù)辨冤獄,軍吏俱畏服之。年五十七,卒于官。先生所在奏治行第一,尤以詩文擅名。所著蝸濡集行世。郡守沈鳳峰先生愷序吾鄉(xiāng)詩曰:四明詩源,起自唐賀秘監(jiān),當(dāng)時巳與李、杜并馳。循至宋元,攻尚互異,篇什不傳。及洪建以來,作者輩出。倡雅中朝則有鄭千之,繼以張白齋、金本清、楊文懿諸賢,后先凌競,彬彬以興。先輩戴南江序曰:四明詩人,萌芽秦漢,鳴盛于開元。宋元而下,其詩失傳。至洪建中,吾鄉(xiāng)詩學(xué)始盛,盡歸雅馴。嘗得名家數(shù)十人,若謝廷蘭、章文重、金本清、張白齋、魏云松,其杰然者,風(fēng)雅之體,于是為備。余按兩家所述吾鄉(xiāng)詩源,一以鄭千之為舉首,一以謝廷蘭為舉首。鄭先生家學(xué)淵源,蔚然作者,余巳選其全集,錄冠此卷。及讀謝先生傳,意其負才氣,歷落自許,詞賦流傳,為當(dāng)代巨公所重。而諸選家僅錄詩一首,意殊不滿。近始從范氏天一閣得讀其蝸濡集,于腐題爛句中,時作驚人語,老氣橫厲,方稱其人。若非先輩藏書,則風(fēng)流盡矣。余既錄其七言七首,他若吉州曰:亂山過雨迷高下,斜路穿云入有無。秋云曰:晨度空林迷馬鬣,晚拖疏雨帶龍腥。樵唱曰:數(shù)聲去疾云生屨,一曲歸遲月在薪。金山寺曰:月轉(zhuǎn)天心山壓卵,塔橫燈影水吞虹。沙浦曰:青裙移棹腳雙赤,金鯉出波鱗半紅。幽居曰:新聲歌罷春生榻,老瓦盆乾月滿樓。并奇句也。
瑾字庭蘭,鄞人。永樂丙戌進士,出使粵中。以薦除刑部員外郎,遷郎中,出知平陽府,擢陜西按察使。有《蝸濡集》。 田按:庭蘭詩好作奇語。
人物簡介
字世忠,先定遠人。大父武略將軍斌,從高皇帝起兵,守滁州,充義兵萬戶。后從大將軍征沙漠,大戰(zhàn)于阿魯完河,死之。父鐘襲,以戰(zhàn)功授寧波衛(wèi)指揮僉事,因家于鄞。靖難兵起,戰(zhàn)死于花園。公少忼愾,尚氣節(jié),力能超距。喜讀書,時與郡中先輩相辯問,知圣賢之學(xué)。嘗夜坐,見月出當(dāng)心,皎然如白日,欣然曰:人心不當(dāng)如是耶。因名其坐處曰秋月軒。既襲官,以廉直名,自念大父、父俱身死國事,飄魂萬里,因作望云亭,愾然北向。公馀每與客論古今成敗,見前世亂臣奸賊,輒厲齒發(fā)上立如竿。客或曰:論人易,身蹈難。公但直視之,不答。永樂中,黃巖大盜金躔起,閫檄公往。賊方據(jù)險,狐鼠伏。公曰:母急攻,徒寡人妻子為也。因勒兵,密以計縳躔致幕中,黃巖帖然,士大夫俱賦詩紀其功。竟以事忤監(jiān)司,謫戍交趾。公忼愾,裹一劍出門,道中回書。婦恭人陳,使善養(yǎng)。曹太恭人奉家訓(xùn),肅清閨閣,不放尼媼入門。又曰:家中無錢,可賣小馬作支費,俟大馬下駒,亦隨賣用。雖有數(shù)家親戚,即死,不可改志求人,致辱上祖。惟有文書并手卷,為先公所遺,手澤不可被人將去。文弟須送至鄭先生處讀書,不可誤渠。吾今一路作詩題畫,相敬紛紛,豈不知文章直錢。末附口號一首,萬氏藏其書,以為世寶。會征交趾,公從黔國公進兵,次于檀舍,江時公巳病,尚披甲,誦唐人詩曰:裹瘡猶出戰(zhàn),遂陷陣而死。弟文,倜儻善騎射,少讀孫吳書,性至孝,后襲兄爵。其為將,廉明而有威,嘗率舟師禦倭海上,大戰(zhàn)于蓮花洋海門諸處,所斬賊無算,獲其巨艦。復(fù)移守桃渚。適有桂門龍夜戲,潮浮海面。將軍乘月遙望,兩炬光爍爍,以為賊火,即引強弩射之,應(yīng)弦落其一炬,不知為龍目也。龍負痛,翻海水?dāng)?shù)十里,將軍亦船沒。時乘潮上下,為神人,稱曰射龍將軍。蓋萬氏自萬戶公至將軍,三世四人,相繼以身報國,或死沙場,或死絕徼外,或死巨海浪中,俱不得裹片骨歸葬。自勛臣之門,所未有也。子孫為招魂,葬于西山,人稱曰萬氏四忠冠劍墓。余嘗觀公侄宣威將軍全,藏公二家書,裝潢為卷。先輩黃南山先生題其后曰:公雖在患難中,而忠篤之道始終不渝,可謂毅然大丈夫矣。戴南江先生亦曰:讀二書,知萬氏賢子孫必有大其后者。是以馀風(fēng)所被,三百年中,名臣高賢蔚起,為吾鄉(xiāng)勛門第一,是豈偶然哉!
人物簡介
【生卒】:1462—1525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宗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與修《憲宗實錄》。授知慶云縣,值歲旱,疏乞免田租、賑饑民,民賴以安。又教民掘塘蓄水御災(zāi),禁民間“打旱魃”祈雨。歷監(jiān)察御史,劉瑾擅權(quán)時致仕。瑾敗,復(fù)職,官至右僉都御史。文氏家藏集略
維基淶水公洪,字公大,成化乙酉舉孝廉,署直隸淶水縣教諭。公為人篤行勤學(xué),世稱醇儒,雅好吟詠,不事副墨,興至成篇,輒復(fù)散去。所藏括囊稿蓋十之一二云。溫州公林,字宗儒,淶水公之長子也。成化壬辰進士,博洽典籍,有經(jīng)濟才,宰永嘉、博平二邑,有聲行取至京。先是,東省鎮(zhèn)守臣珰廉得博平產(chǎn)梨,大如瓶,重一觔以上,歛取充貢。公恐害民,令一夕伐去之。珰怒,行間,欲危公,幾不免。乃稍遷南京太仆寺丞,移疾家居。久之起為溫州太守,卒于官中。丞公森,字宗嚴,淶水公次子。成化丁未進士,授直隸慶云縣知縣,賑饑開河俱有惠政。擢監(jiān)察御史,會蒙宰缺,有夤緣求進者,公疏斥之,且舉劉大夏、周經(jīng)可用。下詔獄,上察其無他,特笞而不問。后因逆瑾擅權(quán)致仕,再起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考滿升都察院僉都御史。有疾,乞休,卒于家。公為詩往往口占不留笥,故所存僅百馀首。
文森,字宗嚴,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民籍,湖廣衡州府衡山縣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舉人,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六十七名,三甲第四十三名進士。任慶云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河間府任丘人,字朝儀,號云丘。正德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山東鹽運使。政務(wù)寬平。通經(jīng)術(shù),博洽能文。
邊偉(1469年—?),字朝儀,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人,官籍。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七名,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官戶部員外郎,十年(1515年)四月考察,以才力不及,降級外調(diào)荊州府同知。累官至山東鹽運使。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陳霆(1479-1560) 字聲伯,號水南。浙江德清人。工詞,有蘇辛遺范。所撰詞話為明代詞學(xué)重要文獻。有《水南稿》、《渚山堂詩話》、《渚山堂詞話》、《水南詞》。明詩紀事·丁簽·卷九
霆字聲伯,德清人。弘治壬戌進士。歷刑科給事中,謫判六安州,歷山西提學(xué)愈事。有《水南稿》十九卷。 (《四庫總目》:霆詩意境頗為蕭灑,而才氣坌涌;信筆而成,故往往不暇檢點。惟詩馀一體較工,其豪邁激越有蘇、辛遺范。末附詩話一卷,中間論詞一條,謂明代騷人,多不務(wù)此,間有知者,十中之一二。則其自負亦不淺矣。 《陳霆兩山墨談》:六安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馀,例饋權(quán)貴與朝士之故舊者。《玉堂聯(lián)句》有云:「七碗風(fēng)清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上春雷動,活火當(dāng)爐夜雪殘。陸羽舊經(jīng)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時一酌中冷水,重試君謨小鳳團?!褂^此則一時賞重可知矣。予謫宦六安,見頻歲春凍,茶產(chǎn)不能廣,而中貴鎮(zhèn)守者私徵倍于官貢,有司督責(zé),頭芽一斤至賣白金一兩,山谷窶民有鬻產(chǎn)賣子以買充者。故茶在六安始若利民,而今為民害,則甚。漢武帝南巡,以衡山遠阻不及登燎,即州南之霍山行禮,遂封為南岳。山有漢時拜郊臺、淩霄樹,宦游其地者,每縱登覽以快一時之觀。然而供給飛挽,山民告病久矣。正德辛未,予召還秋曹,朝除以江右劉某者為守。劉起家舉人,臨行請益,予贈之詩云:「踏槐曾作少年游』高入青冥一鶚秋。匣劍久韜沖斗氣,郡符新下夢刀州。雨前綱茗春陽早,笏外南山爽氣浮。相送一言煩記取,大廷方簡富民侯。」)維基
陳霆(約1477年—1550年),字聲伯、震伯,號水南、兩山,浙江德清縣人。明朝官員,學(xué)者。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聯(lián)捷壬戌科會試第一百二十名,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官刑科給事中。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書彈劾張瑜,被其同黨劉瑾陷害入獄。劉瑾被誅后,復(fù)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學(xué)僉事。不久辭官回鄉(xiāng),隱居著述。
人物簡介
【生卒】:1480—1566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志澄,號芝山。楊守阯子。以蔭為太學(xué)生,授南京鴻臚寺丞,遷貴池知縣,歷知忻州及沔陽州,俱有政聲。甬上耆舊詩·卷十三
字志澄,號芝山。父碧川先生,年四十五,始舉公。自兒時即嗜學(xué),步履如老成。以父任為鴻臚丞。大鴻臚劉公數(shù)稱公曰:任子自有奇,此唐裴李宋范韓后人也。公在散曹歷九年,祿入甚少,乃以月奉所積,計口畫日而食之,不溢用一錢。秩滿,出知貴池縣。池濱江使傳驛絡(luò),民好訟最,號難治。公至,相土俗所宜稽故牒,為去民所不便。期月間,上信下服,遂大治。時涇縣有王瓚者,負青陽富家周鑒錢,欲陷之,乃養(yǎng)一丐婦于家,及鑒索錢,婦死,遂誣鑒殺之。守令俱以周富家避嫌,莫為白,御史檄公往治。公廉知其情,乃瓚門有溝陰,易朽椽為橋,俟鑒至,驅(qū)婦出與爭,墮橋死,即婦不知也。遂定瓚罪,鑒得免。石埭一楊翁生二子,長子有子曰標,次子死而其婦與仆奸,翁逐之,仆復(fù)潛至其家,翁指為盜,撲殺之。是日標在青陽,為所親壽置酒,而仆家控謂標所殺,系獄。翁歷訴標在外,身當(dāng)伏罪,俱不聽。復(fù)檄公治,公復(fù)偵得,乃使標具言青陽酒坐客姓名,盡逮至入訊,使各在一所,每一人入,輒使言客何人,若出一口。乃斷翁出錢收埋,釋標出。后三年,公道經(jīng)其家,盡室男女出羅拜,且攜一小兒告曰:此標出后所生也,非公,楊氏斬矣。縣中王武與劉廷璋相結(jié)為奸。一日,廷璋懷偽金過武家,武謂其果金也,醉以烈酒殺之,使其妻共舁而沈于江。公訪得,坐武死,吏謂其妻應(yīng)從坐。公曰:婦人惟夫所使,且吾憐其兩兒俱褓也。銅陵諸生胡弘緒有才,試輒高等。會其仆挈家走,潛跡所往,縛詣縣。而仆巳得,疾死獄中。其家人控胡生,遂被系,不得白御史。亦下公治,公詳鞫之,謂生縛其仆以詣令,非私治也。仆背主應(yīng)得罪,且巳先有病,遂原胡生。公念鄉(xiāng)試期迫,即夕具獄牒以上,胡生隨出。是歲舉于鄉(xiāng),其辨冤,獄釋滯多類此。由是御史臺監(jiān)司檄委無虛日,在縣未常得煖席,旌舉凡十?dāng)?shù)。六年,遷知沂州,諸部使者聞之,嘆曰:豈有美如貴池,僅得薄遷耶?去之日,惟敗橐數(shù)事,圖書蕭然,傾一縣人,出送無不泣下者。在沂一年,以才徙知沔陽,復(fù)三年,其奏治俱如貴池時。公性澹于進取,遂力請老歸。家居恂恂然,身敦至行,比于萬石君。與戴南江諸老為耆會,日相唱酬。年至九十,猶手抄古今野史、叢談。里中先輩詩,歲必滿篋,諸楊推為祭酒焉。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59 【介紹】: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經(jīng)筵講官,召為翰林學(xué)士。大禮議起,上疏力諫,并與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復(fù)蘇,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覽群書。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但援據(jù)博而不免有誤,又不免竄改古人,假托舊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所撰詩、詞、散曲等甚多,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dāng)時風(fēng)氣之外。但因僻處云南,故不能如李夢陽、何景明為文壇領(lǐng)袖。另撰各種雜著一百余種。有《升庵全集》。詞學(xué)圖錄
黃鶴樓志·人物篇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第一。謚文憲。以博洽冠一時,著述甚富。其詩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門戶。工詞,涉筆瑰麗富贍,有沐蘭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樂府》、《廿一史彈詞》。編有《百琲明珠》、《詞林全選》。詞集名《升庵長短句》。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xué)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業(yè)于李東陽門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試狀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時,因觸帝怒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后追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其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當(dāng)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經(jīng)江夏(今武昌)赴京時游覽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借登高攬勝表達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還曾在其《升庵詩話》中多次對與黃鶴樓有關(guān)的歷代詩作予以評論推介。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狀元,官修撰。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師廷和子。正德辛未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天啟初追謚文憲有升庵集明詩紀事·戊簽·卷一
維基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學(xué)士廷和子。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議禮杖謫永昌。天啟初,追謚文寧。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遺集》二十六卷。(四庫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薛寧《考功集》:升奄詩穹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牢籠載籍之青華,可以見其宏博之學(xué)。唐四杰不能過也。升奄集:陸賈《南中行紀》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絲穿花心繞髻為飾。」梁章隱《詠素馨花》詩云:「細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用陸賈語,貫花繞髻之飾,至今猶然,。予嘗有詩云:「金碧佳人墮馬樁,鷓鴣林里采秋芳。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fēng)流惱陸郎。」姜孟賓笑謂予曰:「不謂陸賈風(fēng)流之案,千年而始發(fā)耶?」 《藝苑卮言》: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后亦知之,便以為快。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異之,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為怍。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國雅》:楊修撰詩如錦城雪棧,險怪高峻。《詩藪》: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云:「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fēng)前。別離江上遠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風(fēng)流蘊藉,字字天成,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滇中作《春興》八首,語亦多工。焦竑《玉堂叢話》:正德丁丑歲,武廟閱《文獻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張。問飲天監(jiān),不知為何星也。內(nèi)使下問翰林院,同館相視愕然。楊公慎曰:「注張,柳星也。《周禮》以注鳴者諞注咮也。《史記律書》:南方諸為七宿,柳為鳥之咮也。史記律書》:西至于注張。《漢書天文志》:柳為鳥喙。」內(nèi)使以復(fù)。同館戲曰:「子言誠辯且博矣。不干私習(xí)天文之禁乎?」嘉靖初,給事中張翀疏有「矞宇嵬瑣」四字。上令問內(nèi)閣,不知也。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復(fù)。梁文康欽曰:用修之強記,何必減穌頌乎?」 《續(xù)玉笥詩談》:升奄《題唐僖宗行宮柱礎(chǔ)》云:「唐帝行宮有露臺,礎(chǔ)連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蠶叢狩,王氣遙叢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fēng)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度海杯。」楚今故在。游太初為予言,寺僧令匠鑿而丹之。乃知李文饒方竹未嘗無對。《明詩選》:宋轅文曰:「用修病在貪博,故使事處往往求巧得拙。要其天才本是奇麗,如百寶流穌。」陳臥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時見新警。」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風(fēng)翠,金碧之中,時見靈霞之潤。」 王士禛《皇華記聞》:楊用修在滇,制小肩興,如升之形,僅可容膝。張愈光含題一聯(lián)其上云:「人到東京須氣節(jié)。地當(dāng)西晉且風(fēng)流。」所謂升奄者以此。香祖筆記:明詩至楊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xué)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guān)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guān)擬唐人》「狼弧芒角正鸞環(huán)」、《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又《青蛉行寄內(nèi)絕句》亦絕妙。大抵皆自古樂府出。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明詩別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xué),隨題賦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五言非其所長,以過于秾麗,失穆如清風(fēng)之旨也。田按: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艷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diào),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前后七子執(zhí)盟騷壇,海內(nèi)附和,翕翕成風(fēng)。馀采升奄、蘇門、君采、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shù)君子詩,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杰能自樹立者,數(shù)不隨風(fēng)會為轉(zhuǎn)移也。)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鎮(zhèn)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官員、作家。為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lǐng)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云南,終老于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后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F(xiàn)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以及楊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楊慎為湖廣提學(xué)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師。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京后,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xué)習(xí)。正德二年(1507年)楊慎中式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贊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xiāng)。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jīng)筵講官,并經(jīng)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笔雷谙铝顚⒈娙讼略t獄廷杖,當(dāng)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dāng)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90—1556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時重,號東石。戴槚子,戴鯨弟。正德十二年進士。精于吏事,負氣高亢,累遷至四川僉事,以忤時宰奪職。家居八年,復(fù)起,官至四川巡撫。為吏能體察民情,好輕車詣諸部問民疾苦,為之興利除弊。后為流言所中,落職歸卒。有《戴中丞遺集》。
戴鱀(1490年—1556年),字時重,號東石,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聯(lián)捷丁丑科會試第二百八十一名,二甲第八十四名進士。授刑部河南司主事,進河南司員外郎,升四川按察司僉事、整飭安綿兵備,但因觸怒朝中高官而遭落職。回鄉(xiāng)家居八年,再次啟用,出任河南按察司僉事,尋轉(zhuǎn)江西布政使司參議、提督糧儲,升副使、兵備饒州兼督造尚方磁器,丁內(nèi)艱歸。服闋,起補廣西府江兵備副使,升江西參政,尋升山西按察使,歷升廣西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丁外艱,免喪補江西左布政使。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任地方官時,經(jīng)常輕車簡從下訪民間問候老百姓的疾苦,并為之興罷。精于吏事,又負氣節(jié)。因流言蜚語而遭奪職回鄉(xiāng),居家三年而卒,年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