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457—1524 【介紹】: 明山西樂平人,字希大,號白巖。楊一清弟子,后又從李東陽游。成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正德時官南京兵部尚書。朱宸濠叛,宇守備甚嚴。帝至南京,江彬矯旨求索,宇輒裁抑之。嘉靖初為吏部尚書,起用被權(quán)幸黜逐諸臣,氣象一新。旋以爭“大禮議”忤帝意,又反對召用席書、張璁、桂萼等觸帝怒,乃乞休。旋被奪官。隆慶初追復官爵,謚莊簡。有《喬莊簡公集》。
字希大,山西樂平人。成化甲辰進士,授禮部主事轉(zhuǎn)吏部累官吏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謚莊簡有克蒙槁明詩紀事·丙簽·卷八
宇字希大,太原樂平人。成化甲辰進士,授禮部主事。改吏部,歷員外、郎中,遷太常少卿、光祿卿,擢戶部侍郎。進南禮部尚書,就改兵部,召拜吏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贈少傅,謚莊簡。有《白巖集》二十卷。 (《列卿紀》:喬公詩始擬古作,后擺落陳辭,往往多自得語。樂府雄雋,有作者風氣?!端囋坟囱浴罚簡滔4笕鐫h官出臨遠郊,亦自粗具威儀。 梁維樞《玉劍尊聞》:徐霖嘗語人:「有明以來,喬宇篆法第一,人莫敢望?!梗?/blockquote>維基喬宇(1464年—1531年),字希大,號白巖,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樂平縣(今山西省昔陽縣)人,金吾前衛(wèi)籍。官至吏部尚書。年十七舉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子科順天鄉(xiāng)試,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甲辰科進士,授禮部主事。弘治初年,王恕在吏部時,重用喬宇,調(diào)入吏部,三次升任至郎中。再升太常寺少卿。明武宗繼位后,遷光祿寺卿,歷戶部左、右侍郎。劉瑾事敗,大臣多因黨附而被彈劾,唯獨喬宇不被所染。此后拜為南京禮部尚書,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期間屢次上疏反對武宗巡游。朱宸濠謀反時候,揚言旦夕之內(nèi)攻下南京,喬宇在任嚴謹備戰(zhàn),卻依舊談笑自如,其派遣指揮楊銳鎮(zhèn)守安慶,并發(fā)現(xiàn)鎮(zhèn)守中官劉瑯與朱宸濠私通,于是逮捕劉瑯,并斬殺潛伏的三百馀人,懸首級與江上。朱宸濠失去內(nèi)應,且知道南京有備,不敢向東進攻。在攻打安慶中卻屢屢無法攻下,不久兵敗。明武宗南巡至南京時,江彬欲矯詔除掉喬宇,被守備太監(jiān)王偉所發(fā)現(xiàn)并從中調(diào)護,使喬宇得安。次年,加太子太保,后因功升少保。明世宗繼位后,召為吏部尚書,在任期間政治清廉,并反對多次世宗封賞皇親。此后被逮捕下詔獄,被彈劾,喬宇遂辭職。大禮議中,曾經(jīng)強烈反對世宗立生父為皇考,并反對張璁、桂萼等人進入內(nèi)閣。之后《明倫大典》書成,追論前議,被奪官。穆宗即位后,恢復他的官職,并少傅,謚莊簡。
人物簡介
魏英(1460年—1518年),字士華,號赧古,浙江慈溪縣(今屬余姚)人。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五名。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辛丑科進士,授南京太常寺博士。擢監(jiān)察御史,歷升湖廣按察副使,江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二十五日,致仕。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卒,享年五十九歲。在貴州巡撫任上,一代理學大家王陽明曾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邀,在貴陽書院講學。魏英曾視察書院,并聽講了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弋陽人,字抑之。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正德中,與修《孝宗實錄》。不附劉瑾、焦芳,調(diào)為南京工部員外郎。嘉靖元年,為吏部侍郎,上疏爭大禮,乞休歸。學宗洛閩,與王守仁交好而不同其說,學者稱石潭先生。維基
汪?。?468年),字抑之,號石潭,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廣信府弋陽縣(今江西省弋陽縣)人,弘治癸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汪偉之兄。汪俊之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六年(1493年),汪俊會試第一(會元),廷試二甲四十二名進士,授庶吉士,進翰林院編修。正德年間,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因不依附劉瑾、焦芳等人,被調(diào)任南京工部員外郎。劉瑾事敗后,召還恢復原職,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升禮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轉(zhuǎn)吏部左侍郎。當時朝廷討論興獻王尊號,其與尚書喬宇、毛澄等人力爭反對。毛澄借病辭去,代替者羅欽順不赴任,于是命汪俊任禮部尚書。當時獻王已加帝號,禮部主事桂萼再次請求稱皇考。嘉靖三年,汪俊率領廷臣七十三人上疏反對,奏摺被扣內(nèi)廷不發(fā),卻特召請桂萼、張璁、席書等支持獻王皇考的官員從南京回京師。汪俊再三勸阻,終不得世宗同意,于是被罷免離去。《明倫大典》書成后,被落職,卒于家中。隆慶年間,贈少保,謚文莊。
人物簡介
【生卒】:?—1537 【介紹】: 明四川遂寧人,字同仁,號虛山。正德十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授御史。嘉靖中,累進翰林學士。官至吏部右侍郎,以與尚書汪鋐有隙,被訐落職。維基
席春(1472年—1536年),字仁同,號虛山,四川遂寧人,祖籍山西臨汾,同進士出身。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丁丑科進士,改庶吉士,十四年八月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云南。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因兄席書擔任南京兵部侍郎,而避嫌改為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嘉靖四年(1525年)書成后,應當升遷。內(nèi)閣大學士費宏則以席春非翰林而入,則擬制其與檢討劉夔一同擔任按察使司僉事。席書上疏反對,稱纂修書成而外派為官沒有先例。明世宗則決定留任席春,并升其為翰林院修撰,五年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充經(jīng)筵展書官,參與纂修《明倫大典》,書成,升侍講學士,充經(jīng)筵講官。嘉靖十年(1531年)主持應天府鄉(xiāng)試,十月再升為翰林學士掌院事,充經(jīng)筵日講官,十一年十二月升禮部右侍郎。嘉靖十二年(1533年)席春由禮部右侍郎改為吏部右侍郎。當初朝議舉薦翰林,席春欲召回楊維聰、陳沂等人,招致吏部尚書汪鋐反對,兩人遂結(jié)仇,并屢次攻擊。汪鋐誣陷其曾經(jīng)在大禮議中依附楊廷和,十二年九月席春被罷免落職,十五年冬于家中去世。
人物簡介
【生卒】:1472—1528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zhèn)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zhèn)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為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筑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為詞章,后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詞學圖錄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余姚人。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釋道,且能統(tǒng)軍征戰(zhàn),為史上罕見之全能大儒。因曾在余姚陽明洞天結(jié)廬,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陽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書》。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守仁(1472~1529) 明代官員、學者。初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子,學者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兵部尚書,封新建伯,總督兩廣兼巡撫。卒后贈新建侯,謚文成,從祀孔廟。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正德十五年(1520)作七古《夢游黃鶴樓奉答鳳山院長》,被認為構(gòu)思不凡、情韻雋永,是應酬詩中的佳作。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伯安,馀姚人。官尚書,封新建伯。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三
守仁字伯安,馀姚人。弘治己未造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以忤劉瑾杖闕下,謫貴州籠場驛丞。起南刑部主事,改吏部,歷員外飛郎中,遷南太仆少卿。進鴻臚卿,拜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進右副都御史,論平宸濠功,擢南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贈侯,謚文成,從祀孔子廟庭。有《陽明全書》三十八卷。(《四庫總目》,守仁助業(yè)氣節(jié)卓然。為文博大昌明,峙亦秀逸有致。《升庵集》,慎嘗反復《晉書》,國王導為叛臣,頗為世所駭異。后見崔渠《松窗雜錄》亦同。馀近讀陽明紀夢詩,尤為卓識。其自序日:「正德庚辰八月二十八日,臥小閣,忽夢昏忠臣郭景純以詩示馀,且極言王導之奸,謂世之人徒知王軟之逆,而不知王導實陰主之。覺而理詩,以紀其略。」詩云:「秋夜臥小閣,夢游滄海濱。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銀宮闕尚嶙岣。中有仙人芙蓉巾,顧我宛若平生親。欣然就語下煙霧,自言姓名郭景純。攜手歷歷訴衷曲,義憤感激難具陣。切齒尤深怨王導,深于老滑長欺人。當年王敦觀神器,導賓陰主相緣夤。不然三問三不答,胡忍使敦殺伯仁。寄書欲拔太真舌,不相為謀敢爾云。敦病已篤事已去,臨哭嫁禍復賣敦。事成同享帝王貴,事敗仍為顧命臣。幾微隱約亦可見,世史掩覆多失真。」 《藝苑卮言》:王新建詩如長爪、梵志,彼法中錚錚動人。王世貞《讀書后》:伯安之為詩,少年時亦求所謂工者,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衰于法。晚節(jié)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所累,不能渾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負若兩得,而幾所謂兩墮者也。以世眼觀之,公甫固不如,以法眼觀之,伯安瞠乎后矣!錢德江《陽明年譜》:先生謫龍場驛丞,至錢塘,劉瑾遣人隨偵,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脫之。因附商船游舟山,遇颶風,一日夜至閩界。登岸至一寺,寺有異人,當識于錢柱宮,約二十年相見海上,至是出詩,有「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之句。與論出處,且將遠遁,其人曰:「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應之?」因為蓍得《明夷》,遂決策返。先生題詩壁間曰:「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因取間道由武夷返錢塘,赴龍場驛。《西湖游覽志馀》:守仁之既擒宸濠也,忽傅王師已及徐淮,遂乘夜出發(fā)至錢塘,凜凜尤栗,作詩云:「靈鷲高林暑氣清,竺天石壁雨痕晴。客來湖上逢云起,僧住峰頭話月明。世路久知難直道,此身那得尚浮名。移家早定孤山計,種果誅茅卻易成。」頃之,王師遣人追宸濠復還江西,遂謝病居凈慈寺。鄺露《赤雅》:文成《謁伏波廟》詩:「樓船金鼓宿鳥蠻,魚麗群舟夜上灘。月繞旌旗千嶂靜,風傳鈴鐸九溪寒。荒夷未必先聲振,神武由來不殺難。相見虞廷新氣象,兩階干羽在黴端。」少時蘿中有時云:「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迷銅柱雷蠢折,六字題詩尚不磨。」文成身后謗興削爵,與薏苡之事略同。《列朝詩集》:先生在郎署與李空同諸人游,刻意為詞章,居夷以后,講道有得,遂不復措意工拙,然其俊爽之氣,往往涌出于行墨之間。《明詩選》:李舒章曰:「文成才情振拔,少年頗擅風雅,自講學后,多作學究語,乃不堪多錄。」 田按:文成謫吾黔龍場驛丞時,提學副使席書修葺會城 院,率諸生以師禮事之。是時風氣未開,文成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厥后文成弟子道林蔣信以副使提學貴州,重舉陽明學旨以教諸生。貴陽心奄馬廷錫獨有悟入。清平淮海孫應鱉見知于提學徐越,即傳陽明心齋之學,又走桃岡印證于道林。思南同野李渭自傳家學,亦謁道林,陳樓上樓下光景,終明之世,吾黔學祖斷以文成為開先矣。文成居龍場有龍岡書院、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陽明小洞天;居會城有文明書院。居夷集中有諸生來詩云:「門生頗群集,樽斗亦時展。講習性所樂,記問復懷觀。」諸生夜坐詩云:「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諸生詩云:「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攜書來,茆堂好同住。」《夜宿汪氏園》詩云:「他年貴竹傳遺事,應說陽明舊草堂。」今祀先生于會城之貴山書院,城外之芙風山藏庋遺像焉。斯不祧之俎豆矣。)
人物簡介
【介紹】: 名一作彖。明四川遂寧人,字材同,正德九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以言事謫夷陵州判官。世宗即位,復故官,未上卒。維基
席彖(1476年—1521年),字材同,號梅山,四川遂寧人,祖籍山西臨汾。席書三弟。席書、席春、席彖兄弟三人,號稱“三鳳”。早年讀書于靈泉寺內(nèi)梅山書屋。正德九年(1514年)三甲第五十二名進士,官戶科給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勸阻武宗幸金陵,被貶謫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正德十五年(1520年)冬,赴夷陵。次年復職,未到任而卒,贈光祿少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潛江人,字啟昭。正德十六年進士。授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嘉靖初,以議“大禮”被廷杖幾死。后出巡山西、河東等處鹽法,為政務求便商利民。官至云南布政司參政。維基
初杲(1480年—?),字啟昭,湖廣荊州府潛江縣人,正德末進士。嘉靖年間官至云南參政。早年問學童承敘。正德八年湖廣鄉(xiāng)試第八十五名舉人,十六年(1521年),登二甲進士,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選授四川道試監(jiān)察御史,大禮議時引經(jīng)抗疏,忤旨遭到廷杖,幾乎斃命。后劾都御史席書,巡視河東鹽法,不久轉(zhuǎn)河南僉事,分巡睢陳,擒滅流賊王長子、洪輔等數(shù)千人。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十三年因云南巡撫顧應祥與御史楊東互行攻訐,事連初杲,被逮問。擢云南參政,乞休。。
人物簡介
【生卒】:1480—1538 【介紹】: 明江西南城人,字于中。正德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調(diào)吏部,進考功員外郎,以諫南巡,被杖除名。嘉靖初復職。以爭“大禮”,阻張璁等超擢,遭忌恨。遷南京太常少卿。被仇者所訐,謫戍遼東。有《東洲初稿》、《中庸衍義》、《銓司存稿》。明詩紀事·戊簽·卷十
良勝字子中,南城人。正德戊辰進土,授刑部主事。改吏部,遷員外郎,諫南巡,予杖奪職。嘉靖初起故官,進郎中,遷南太常少卿,未赴,轉(zhuǎn)給中,謫茶陵知州,以在郎中時議劄,黜為民。再下獄論杖,謫戍遼東三萬衛(wèi)。隆慶初,贈太常卿。有《東洲稿》二十卷。 (《四庫總目》:良勝兩以直諫謫,風節(jié)凜然。其詩文無意求工,而皆岳岳有直氣。)維基
夏良勝(1480年—1538年),字于中,號東洲,江西建昌府南城縣人。同進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夏良勝年少即得督學副使蔡清賞識,稱“子異日必為良臣,當無有勝子者”。正德二年(1507年)舉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正德三年(1508年)聯(lián)捷戊辰科會試六十一名,三甲四十四名進士,授刑部主事,再調(diào)吏部,進考功員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明武宗南巡之爭中,夏良勝與禮部主事萬潮、太常寺博士陳九川等聯(lián)名上疏:武宗讀畢大怒,夏良勝被罰跪于宮門五日,施杖五十,被除名。夏良勝家鄉(xiāng)后,以教書為業(yè)。明世宗即位后,恢復官職。尚書喬宇認為其有賢才,奏請其為文選郎中,公正廉潔的官員均多所提拔。大禮議中,屢次偕同眾官極力抗爭。席書、張璁、桂萼、方獻夫等人因皇帝直接下旨越級晉升,其又堅持不許可。隨后被轉(zhuǎn)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沒有赴任。隨后給事中陳洸上疏,附和張璁議論,斥責夏良勝與尚書喬宇結(jié)尾朋黨,任意排擠他人,被貶為茶陵州知州。《明倫大典》編成后,被黜為民。后因誣陷再次入獄,判杖刑,戍邊遼東三萬衛(wèi)。五年后死于衛(wèi)所。明穆宗即位后,追贈太常寺卿。
人物簡介
宋卿(1477年—?年),字與弼,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治《書經(jīng)》,行二,由國子生中式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年三十二歲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四名,第二甲第九名進士。官至長沙府知府,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巡撫湖廣右副都御史席書彈劾長沙知府宋卿貪酷害民,被逮捕解送京城治罪。四年五月被遣戍邊,后來給事中沈漢為他申冤才得回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