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寂觀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定法師。
字寧道。
姓王氏。
世為紹興山陰人。
幼歲從錢清保安院子堯道人得度。
出游四方。
從道隆師會景從三師。
授華嚴(yán)義。
盡得其說。
至超然自得。
出入古今。
不妄隨。
不茍異。
三師蓋莫能屈也。
眾請住戒珠省院。
未幾棄去。
時大慧杲。
說法阿育王山。
師慨然往造其居。
所聞蓋廣。
學(xué)者宗之。
起住妙相。
徙觀音。
復(fù)還省院。
皆蕭然小剎。
羹藜飯豆。
人不堪其枯槁。
然著書不少輟。
若金剛經(jīng)解。
法界觀圖會。
三歸一章。
莊岳論。
皆盛行于世。
以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焚香說偈示滅。
年六十八。
葬于錢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名永牙。宋僧。衡州人,號宣義。效十八體書,尤工玉箸。嘗至大梁,太宗召見,賜紫服。晚歸老終南山。
全宋文·卷一○三
釋夢英(英一作瑛),自號臥云叟,衡州(治今湖南衡陽)人。
住南岳,講《華嚴(yán)》法界觀;通文章及文字之學(xué)。
工書法,尤長于玉箸篆,時人謂「(李)陽冰死而夢瑛生」。
太祖召至簾前,易紫衣,賜號宣義大師,時年十九。
去游中南山,當(dāng)世名士郭忠恕、陳摶、宋白等以詩稱述之。
書跡有篆書《千字文》、《說文》偏旁、正書《夫子廟堂碑》等。
事跡參見《墨池編》卷三、《金石萃編》卷一二五有關(guān)諸文及題跋等。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宣義,字夢英,南岳寺僧也。禪悟深澈,博學(xué)多通,尤工篆法。宋乾符五年,召至京師,陳希夷先生與當(dāng)時宰執(zhí)俱贈以詩,晚歸終南山老焉。今所見有《夢英書法》。
釋法云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法云。
住南陽之靈山。
往在鄉(xiāng)里時。
以棄家為佛子。
遭歲饑。
乃為父母。
挽車就食千里。
母下世。
廬墓旁三年。
號哭無時。
父歿亦然。
山之人謂之墳云。
元光二年冬。
夜中有僧詣師。
求講法界觀。
天明且出門。
見庵旁近。
雨雪皆成花。
大如杯碗狀。
居民聞之。
老幼畢集。
其在塼瓦上者。
皆持去。
文士為賦詩道其事。
又山之東。
水泉不給。
講學(xué)者患之。
一日寺西巖石間。
出一泉。
甘美異嘗。
用之無竭。
師臨海人。
姓劉氏。
七歲不茹葷。
十一出家于洪洞。
二十五具戒。
受義學(xué)于廣化。
學(xué)禪于韶山。
來南陽。
主崇勝之觀音院。
住靈山起報恩寺。
以正大三年。
壽六十四。
示疾而化。
劉鄧州光父。
師鄉(xiāng)曲也。
知師為詳。
請元遺山。
銘其塔云。
世之桑門。
以割愛為本。
至視其骨肉如路人。
今師孝其親。
乃如此。
然則學(xué)佛者。
亦何必皆棄人而逃之。
然后為出家耶。
予。
為劉不妄許可者。
乃為之銘。
僧云之來晉臨汾。
六年居廬哭親墳。
地泉觱沸天花紛。
孝聲如香世普薰。
何以表之今有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yán)。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jī)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jī)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某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師奮然謀復(fù)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cè)。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jī)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jī)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fù)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yán)之學(xué)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jìn)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lǐng)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yán)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xué)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yīng)本禪師。
普應(yīng)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yīng)曰。
賢首之宗。
日遠(yuǎn)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nèi)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dāng)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fēng)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shè)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xùn)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jì)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lǐng)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dān)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wù)摺?div id="dz7fp7b" class='inline' id='people_44435_3_173_comment'>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jì)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hù)視之。
次日復(fù)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fù)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zhǔn)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yán)。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xiàn)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xué)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jì)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jìn)。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yán)。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shè)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jìn)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fù)通內(nèi)外典。
不復(fù)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yán)。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庇谑敲鲥X塘,見晦機(jī)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jī)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碧貢寿澢鍥鱿瘢兑郧仓?。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痹拥v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同奮然謀復(fù)新之。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笔滤鞂?。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善學(xué)(1307—1370),元末明初江蘇吳縣龜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馬,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十七歲出家,受《華嚴(yán)經(jīng)》于林屋清公,精研賢首疏鈔。學(xué)問精深,融貫諸家,是極負(fù)盛名的元明兩代華嚴(yán)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輸賦違期而流徙江西贛州,行至安徽池陽馬當(dāng)山時病逝。歸葬光福寺,大學(xué)士宋濂為之作塔銘。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自號古庭,生吳郡馬氏。初出家大覺寺,主昆山薦福,后居光福。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學(xué)。自號古庭。生儒家馬氏。傳華嚴(yán)之教于寶覺法師簡公。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yán)起信諸部。皆能融會甚深微妙之旨。遐邇嗜學(xué)之子。斂衽溯瞻。不翅卿云德星。以獲一見為快。雖老師宿學(xué)。亦推之為人望。別傳教公。無言宣公。前后主報恩之席。皆欲攝受師為弟子。師笑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力拒不聽。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尋還東林隱居。掌教者尊師之道。不容肥遁自逸。強(qiáng)主陽山之大慈。師植心平易。不屑沉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翻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于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早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琊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露光天臺之人也。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專守一門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拭鼾埮d。師將大弘賢首之教。以續(xù)物慧命。雖當(dāng)儉歲。躬分衛(wèi)以食眾。士民踵集。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賦違期。當(dāng)徙虔州。有司知師專任講道。欲與辯析之。師曰。吾為主僧。法當(dāng)坐。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請行?;蜃寧煘橛?。師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陽馬當(dāng)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四月也。春秋六十有四。師形貌尪瘠。退然有不勝衣。戒檢精嚴(yán)。護(hù)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謙恭自牧。豎子來見。亦無墯容。勤于誘掖。有不領(lǐng)解者。方便比喻。至于反覆數(shù)四。必俟其心悟。始罷云。見諸著述者。咸有可觀。法華問答若干篇。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宋文憲公曰。濂于諸宗之文。頗嘗習(xí)讀。每病臺衡賢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復(fù)有師乎。于是。發(fā)不及見之嘆。其為賢者追慕。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善學(xué),字古庭,姓馬氏,吳人也。
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初習(xí)《華嚴(yán)經(jīng)》,能知大義。
亭亭物表,如青蓮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為大僧,投華嚴(yán)諸師而窮其說,久之未有所入。
時寶覺講經(jīng)曹溪,亟往從之,慧解浚發(fā),領(lǐng)悟敏捷,聞響心通,勢如析竹,迎刃而解。
寶覺譽之不置,自是名稱勃然興起,老師宿德,推為時望。
別傳教在報恩,聘之出典賓客。
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懺者,古田滋命學(xué)司之。
又久之,無言宣繼席報恩,復(fù)延之上座,分筵說經(jīng),聲采一時,震動江南。
行宣政院請開法昆山薦福寺,宣欲攝受為弟子,學(xué)芺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
”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
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yè),謂同志曰:“吾始習(xí)晉水源華嚴(yán)懺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云式凈土懺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yán)》,吾欲籍是以祈生安養(yǎng)耳。
”掌教者崇其道譽,不容自逸,強(qiáng)主陽山大慈,先聲所被,天人具欽,杖錫初臨,山川改色。
明室龍興,庶政改革,滸溪人士,戀慕尤篤。
爰具疏幣,雜以香華,請學(xué)居之,學(xué)亦欲大弘賢首之教,續(xù)佛慧命。
雖當(dāng)儉歲,節(jié)省衣資,以供眾飯。
會天復(fù)旱,院有觀世音像,素著靈異,郡守率僚屬迎致府廨,乞?qū)W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歲復(fù)大稔,士民知精誠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來茲,而院僧以官賦違期,當(dāng)徙虔州,有司知學(xué)專任講席,不親財?,欲為辯釋,學(xué)乃自承曰:“吾為主僧,法當(dāng)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請行。
或哂其迂,學(xué)謝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陽馬當(dāng)山,示疾而化,時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學(xué)形貌尪瘠,退然若不勝衣,戒檢精嚴(yán),護(hù)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
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恭謹(jǐn)自牧。
豎子請見,亦無惰容,勤于誘掖。
有不領(lǐng)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數(shù)四,俟其開悟始罷。
初傳華嚴(yán)于寶覺,簡時,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yán)》、《起信》諸部,雖妙義深微,皆能融會。
遐邇學(xué)子,斂?溯瞻,冀獲聽睹為快。
學(xué)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謂能發(fā)越賢首諸祖之意。
或有好為立異,以應(yīng)觀法界性為十界差別事,惟心造為真如之理者,學(xué)聞之嘆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于此,是可為大息也。
”其于匡衛(wèi)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yán)。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
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邪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臺人也。
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見諸著述,不落偏卑。
”又嘗與同學(xué)原澄以一乘同別之義,更質(zhì)疊難,為《法華問答》若干篇。
復(fù)因主修法華期懺,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
弟子處仁法慧,請于九皋聲、啟宗佑為造行業(yè)記,而乞宋文憲公濂銘其塔,其詞曰:“賢守之學(xué),《雜華》為尊,建立六相,條分十門,固自以為瑣瑣而不可易。
至若天臺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嘗不引之而示人。
況脩門之注釋,乃止觀熏習(xí)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諸祖,皆契經(jīng)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鑒于群昏。
或謂無斷伏分齊,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紛紜。
卓哉學(xué)師,所見絕倫,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談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緣因。
庶幾森萬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觀會通于大府,辟局隘之專門。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養(yǎng)之生固知可以無憾,但學(xué)子之亡師,譬猶渡江河而失筏,遵廣陸而折轅。
企瞻弗及,郁悒難伸。
評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貞珉?!?div id="hrlv7f7"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34_3_48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8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俗姓顧,字以中,號廣慧。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凈慈、徑山等寺。洪武初詔碩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海云寺,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以中,吳縣顧氏子。幼入海云院,歷主兩浙大剎。洪武初,詔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尋賜還山。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及。
字以中。
蘇之吳縣顧氏子。
入海云院祝發(fā)。
受具戒。
聞賢首家講法界觀。
往聽之。
未及終章。
莞爾笑曰。
一真法界。
圓同太虛。
但涉言辭。
即成剩法。
遂走建業(yè)。
謁廣智于龍翔。
微露文彩。
廣智賞異之。
尤為閩國王清獻(xiàn)公所敬。
有同袍嶼上人者。
訶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負(fù)大法。
甘作詩騷奴仆乎。
無盡燈偈所謂。
黃葉飄飄者。
不知作何見解。
師舌禁不能答。
即歸海云。
胸中如礙巨石。
踰月。
忽見秋葉吹墜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勝。
乃走徑山。
見元叟。
叟勘辯之。
師應(yīng)對無滯。
遂命執(zhí)侍。
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舉師。
出世昌國隆教。
轉(zhuǎn)普慈。
未幾。
行省達(dá)識公。
延主凈慈。
兵燹之馀。
艱窘危厲。
人所不能堪。
師運量有方。
軌范峻整。
綽有承平遺風(fēng)。
遷主雙徑。
皇明龍興。
詔。
有道碩僧集天界。
師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對。
賜還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書偈而逝。
其徒。
以遺骨藏山之陰。
分爪發(fā)歸徑山。
于無等才公塔左瘞焉。
閱世六十八。
臘五十一。
師長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嚴(yán)肅。
其下無敢方命。
故所至百廢具興。
然處事達(dá)變。
接引后進(jìn)。
又如春風(fēng)時雨之及物。
使人不自知。
元帝師。
以為賢。
錫師六字師號。
曰明辯正宗廣慧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愚庵禪師者。名智及。吳人也。年十七為僧。亦得法于元叟端。住后四遷名剎。元帝師錫號明辯正宗廣慧禪師。及公長身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法令嚴(yán)肅。其下無敢方命。所至百廢俱興。然能俯順時宜。又如春風(fēng)時雨之及物。使人不知。以其提唱語句達(dá)九重。撐大元叟家聲。復(fù)喜納言。見三尺童。理長則就之。雖工剩藝。自視若不逮。至于料除積弊。不出詞色。力絕其原。故學(xué)士宋濂譽曰。元帝師以徽號。加愚庵及公。不虛也。暮年不得已。再赴明高帝詔抵京。抵京未幾。會楚石遷化。由此得辭還穹窿山。時年六十八。亦書偈趨寂焉?;鹪∮邢銡庖u人。如沉水香。所用數(shù)珠循環(huán)不壞。其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設(shè)利羅積有光。復(fù)有夢堂噩禪師。與及齊名。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及,字以中,別號西麓,自題所居曰“愚庵”,姓顧氏,吳人也。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fù)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鐙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智及噤不能答,即歸海云,胸中如礙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zhí),乃走見徑山,山勘之,智及應(yīng)機(jī)不滯,遂命執(zhí)侍。久之,乃掌藏室。元至正壬午,行院欽其道譽,推主昌國隆教,轉(zhuǎn)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dá)識公延主凈慈,復(fù)請遷徑山。一日,達(dá)識帖睦爾翩然來游,直趨方丈便問:“凈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凈慈丈室容多少?”智及云:“一塵不立?!必┫嘣疲骸芭c么覿體相違?!敝羌敖液熢疲骸罢堌┫噼b?!蹦诵χx曰:“作家宗師,不勞再勘?!泵骱槲涔锍螅t有道碩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褎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對,賜還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氣襲人如沈香,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色,設(shè)利羅交輟于其上。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陰,又分爪發(fā)歸徑山瘞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浙江嘉善人,字聞谷。十三歲出家。晚居徑山。得紫柏、海印、云棲三老之真?zhèn)鳌?/blockquote>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廣印,字聞谷,嘉善練塘人,出家杭州開元寺。
藏修徑山,結(jié)茅白云峰頂,不出山者十載。
后主瓶窯真寂觀以老。
器宇沖和,神觀閒止,窮老參究,終不以悟自居。
堅辭僧眾,不許開堂。
數(shù)年退院,七載南游,腰包杖錫,飄然于荒山野水之間。
孤行獨往,支拄大法。
于衰殘充塞之馀,紫柏、云棲、海印入滅。
真修退藏,密傳三老之一燈者,一人而已。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真圓。
字大方。
遍融其別號也。
蜀之營山人。
姓鮮氏。
幼業(yè)儒。
身長七尺馀。
音吐洪亮。
年將立。
感生死無常。
遂舍家入云華山。
禮可和尚為師。
落發(fā)受具。
一缽東下。
至洪州。
葺馬祖庵居之。
復(fù)舍庵入京師。
遍游講席。
深入華嚴(yán)法界。
心念口演。
不離此經(jīng)。
復(fù)束缽入匡山。
值歲兇。
鬻薪度日。
采薪遇有材堅寔可為器杖者。
輒削成。
雜薪中。
賣之不論價。
隨得錢米無多少。
一以供眾。
為之不避風(fēng)雨寒暑。
如是二十馀年。
庵居獅子巖。
地幽僻多魈倀。
常橫一棒坐巖口。
行腳僧來。
輒棒之出。
竟無契其機(jī)者。
前后四入京師。
初住龍華寺。
聽通公講法。
次住柏林閱藏。
又移世剎海。
接待云水。
最后慈圣太后。
建千佛叢林。
請師居之。
陳文端趙文肅二公。
為護(hù)持。
道望赫然。
嘗在杲日寺。
講華嚴(yán)經(jīng)。
有狂僧。
觸太宰下獄。
詞連師。
因并逮師下獄。
兩獄卒甚苦患師。
置師于匣。
師不勝苦。
口稱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鐵栓檀匣。
轟然盡裂。
獄卒駭異感化。
因不復(fù)為獄卒。
師在獄時。
送供入獄者甚眾。
然必獄眾均沾。
精好一如始受。
否即力卻。
終不獨入口。
獄眾以此感動。
相率皈依。
圜扉之中。
佛聲浩浩矣。
師在獄凡三閱月。
文肅公疏請。
得免。
師念苦緣當(dāng)百日。
今未滿。
且不能舍獄眾。
堅不肯出。
比出。
隱谷積山。
塊然獨坐。
見人不起。
亦不舉手。
會中貴楊某。
奉慈圣命。
請居世剎海。
賜內(nèi)帑紫衣寶幡龍藏。
時江陵方柄國。
嘗詣師。
侍者屢促師迎。
不應(yīng)。
江陵至榻前。
始徐起。
執(zhí)其手曰。
公來何為。
曰來問佛法。
師曰。
盡心佐理朝廷。
此真佛法。
舍此俱為戲論耳。
張默然。
張。
又嘗偕文肅謁師。
問如何是文殊智。
曰。
不隨心外境。
如何是普賢行。
曰。
調(diào)理一切心。
師性耿直。
高聲硬語。
聞?wù)邉C然。
不能為豪貴人溫愞。
此亦其槩也。
初師法軀修偉。
而不甚肥大。
自住剎海。
日漸豐碩。
至須人扶掖始得行。
隆冬冱寒。
日必數(shù)浴。
居恒危坐。
默持法界觀
或誦華嚴(yán)無停??。
甲申九月。
師命梓人造龕。
促其期曰。
宜速成。
緩無及也。
前三日。
孤雁集方丈。
師撫之點頭曰。
爾來乎。
蓋雁去而師滅。
師原無疾。
獨覺氣力漸微弱。
至重九日。
尚坐繩床。
聽誦晚課。
聞愿生西方句。
泊然而化。
世壽七十九。
僧臘五十。
全身瘞德勝門外。
普同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浙江仁和人,俗姓萬,字讓山,號嶺云。住西湖萬峰山房。工詩畫,善隸書。初游京師,繼主南屏。與杭世駿等名流相唱和。有《話墮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篆玉,字讓山,號嶺云,仁和人。西湖南屏萬峰房僧。有《話墮集》。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篆玉,字讓山,號嶺云。
姓萬氏,仁和人也。
年十七,投凈慈寺薙染,受戒昭慶,嗣雷巖,傳臨濟(jì)第三十五世正宗。
貫通義疏,精研戒律。
清雍正十二年游京師,和碩莊親王招住海淀法界觀心佛堂。
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帶領(lǐng)引見,奉旨偕永覺超盛,考察智覺法派,時已加封“妙圓正修”之號,帝心儀之也。
還住萬峰,禪誦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書。
時復(fù)吟句,生峭自喜。
夫《佛本行經(jīng)》言,太子方入學(xué),即問師六十四種梵書。
大樹王子彈琴對佛,香風(fēng)萎花,為《首楞嚴(yán)》絕妙好詞。
天親、無著以造論之才,一轉(zhuǎn)而為寒拾。
青蘿吠犬,東坡追步,不及張無盡以居士反附契嵩以傳。
詩有別才,豈非性海中光明藏哉。
萬峰地連,宗鏡面對雷峰,旋螺而入,拾級而躋,浮嵐暖翠,近挹幾筵,玉與詩壇老宿,遠(yuǎn)瞻頫眺,別構(gòu)數(shù)楹,結(jié)社其中,烹葵燒筍,薦伊蒲之饌,施龍?zhí)熘常鍐偙?,韻播蓻林?div id="xphzldf" class='inline' id='people_68660_2_13_comment'>
雖片席地,與五山十剎,莊嚴(yán)樓閣相聳峙,則詩禪兩絕也。
乾隆十六年,德清令李芳榕延住棲水大善寺,當(dāng)六飛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鑾以備顧問,玉在其列,及回鑾馭送至碧天橋,垂問謞謞,即遣內(nèi)臣,賜銀錠十,亦異數(shù)也。
寺故貧瘠,損衣縮食,為僧眾粥飯,猶恐不繼,然居寺十載,不萌退志。
二十五年,桐鄉(xiāng)令陳虞盛請住秀溪之龍翔,亦猶大善也。
然樂其間,靜若將終焉。
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來無一物,去無一物,快恬七九,逍遙自得。
”遂爾入滅,壽六十三,臘四十六。
所著《南屏續(xù)志》一卷,《》十卷,葬南屏,杭世駿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