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安邦彥

相關(guān)人物:共 42 位。
共 4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1—1635 【介紹】: 明鳳陽府潁州人,字元平。萬歷二十年進(jìn)士。授歷城知縣,移南京兵部主事。天啟初為兵部尚書。與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不和,意氣用事,令巡撫王化貞勿受廷弼節(jié)度,致廣寧失守,幾盡失關(guān)外地。言官紛劾,謝病歸。旋又起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滇等省軍務(wù)。崇禎嗣位后,罷去。后義軍破潁州,被殺。
維基
張鶴鳴(1551年—1635年),字元平,號鳳皋,晚號飄然翁,河南都司潁川衛(wèi)軍籍,直隸鳳陽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告老還鄉(xiāng)后,于李自成兵亂中殉難。
善詩文,有「趵突泉詩」流傳至今。
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會試,因父病馳歸,未就殿試。
萬歷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jìn)士。
授山東歷城縣知縣,值“礦使四處擾民,公力抗陳珰。
”“凡便民興利之事,鶴鳴無不為之。
”離任后,歷城人懷其德,建「仙令祠」祀之。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
三十一年丁母憂,三十四年服除,補(bǔ)禮部祠祭司郎中。
三十五年七月升山東副使,分守濟(jì)南道。
三十八年三月升陜西右參政、兵備臨鞏。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大破紅苗,擒賊首老蠟雞,威名甚著。
天啟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wù),赴任中途,召還回朝,佐理兵部事。
同年兵部尚書王象乾出督薊遼軍務(wù),張鶴鳴遂升兵部尚書,視侍郎事。
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與張鶴鳴有隙,遂大力支持遼東巡撫王化貞。
熊廷弼請付二十萬金為軍,張鶴鳴不予,專庇王化貞,邊疆事大壞。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廷議熊廷弼、王化貞二人去留,張鶴鳴依然主張撤換熊廷弼,專任王化貞。
剛廷議完,王化貞已經(jīng)放棄廣寧駐地逃跑。
張鶴鳴內(nèi)慚,且懼罪,自愿前往遼東,詔加太子太保,賜蟒玉及尚方劍。
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關(guān)。
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間諜,用財(cái)物誘惑蒙古炒花、宰賽諸部。
延宕數(shù)月后,就告老還鄉(xiāng),由王在晉接任。
歸鄉(xiāng)后,住潁州古樓北張家胡同。
天啟六年(1626年)春,魏忠賢當(dāng)政,張鶴鳴起為南京工部尚書。
十二月以安邦彥未滅,張鶴鳴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撫,七年(1627年)升兵部尚書、總督四川貴州云南湖廣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賜尚方劍。
同年崇禎帝嗣位后,被彈劾,詔加太子太師致仕還鄉(xiāng)。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軍攻陷潁州,八十五歲的張鶴鳴被縛倒懸于樹,大罵而死,其次子張大壯,與弟張鶴騰、張鶴齡皆死,詔令以尚書之禮葬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4—1631 【介紹】: 明浙江歸安人,字叔永,號泰垣。
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
官河南布政使,入為光祿卿。
巡撫云南,安邦彥叛時(shí),用舊將袁善,擊破多處叛軍。
官至工部尚書,為魏忠賢黨羽石三畏所誣,落職閑住。
崇禎初,復(fù)官,旋卒。
維基
沈儆炌(1554年—1631年),字叔永,號泰垣,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進(jìn)士出身。沈子木第三子。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授工部主事,改禮部,歷員外郎、郎中。二十六年(1598年),升福建提學(xué)副使。歷官河南布政使,以卓異入為光祿寺卿,旋晉右僉都御史,巡撫云南。疏蠲貢金數(shù)千,為滇民永利。值苗猺倡逆,收復(fù)全滇,蕩平黔蜀,擢南兵部侍郎,晉南京工部尚書。為魏忠賢黨石三畏所劾落職閑住。崇禎初復(fù)官,卒于家。南都弘光帝時(shí),謚襄敏。配查氏,山東參政查志?。ㄌ柦B庭)女。子三:沈莊卿、沈胤培、沈旋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4 【介紹】: 明河南永城人,字彭伯。
萬歷二十九年進(jìn)士。
由荊州推官入為吏部主事。
累遷太常少卿。
天啟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時(shí)奢崇明已陷重慶,次年安邦彥亦圍貴陽。
三善駐沅州調(diào)兵食,進(jìn)屯平越,決策進(jìn)兵,解貴陽圍。
次年,督師深入,破安邦彥軍,進(jìn)克大方。
屯兵日久,以食盡退師,被圍兵敗,自刎不死,被執(zhí)遇害。
維基
王三善(1565年—1624年),字彭伯、尤名,河南省永城人,在貴州巡撫任內(nèi),殉難于奢安之亂,崇禎時(shí)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據(jù)考中國傳奇故事《蘇三起解》,蘇三的夫婿王景隆原型即是王三善。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jìn)士,由荊州府推官入為吏部主事,歷考功文選郎中,進(jìn)太常寺少卿。
天啟元年(1621年)十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天啟二年(1622年),奢安之亂,安邦彥軍隊(duì)進(jìn)圍貴陽。
至十二月,王三善三路進(jìn)兵,以二萬人破敵十萬,解貴陽之圍。
后率軍直搗大方,敵方安位偕母奢社輝逃離,安邦彥逃往織金。
三善屯大方日久食盡,不得已而退師,遂于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盡焚大方退軍,被安邦彥追擊,中軍參將王建中、副總兵秦民屏戰(zhàn)死。
王三善被詐降的陳其愚故意沖擊落馬,欲自殺卻被被俘,最后遇害。
同知梁思泰、主事田景猷等四十馀人皆死 。
崇禎初年,賜王三善兵部尚書,世蔭錦衣衛(wèi)僉事。
崇禎九年,贈太子少保。
著《周易象注》、《四書解》、《醉石軒詩集》,皆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四川烏撒人。
萬歷間襲烏撒土知府,奢崇明叛亂,效良附水西安邦彥,先后為云南巡撫閔洪學(xué)、副總兵袁善所破,敗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6—1638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懋和。
萬歷二十年進(jìn)士,除大理評事,遷蘇州知府,歷官四川布政使。
天啟元年以永寧奢崇明及貴州安邦彥反,加兵部尚書兼督貴州、云南、廣西諸軍務(wù),移鎮(zhèn)遵義。
以平亂功,加少保進(jìn)少師。
著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
維基
朱燮元(1566年10月26日—1638年5月7日),原名懋賞,字懋和,號恒岳,一號石芝,行明二十一,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
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
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七十一名進(jìn)士,仕至兵部尚書貴州總督。
任大理寺評事,后任蘇州知府。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礦稅使太監(jiān)孫隆在蘇州橫征暴斂,激起以葛成為首的萬余織工群起抗暴。
時(shí)朱燮元已升川南道以“兵以御外寇者”為由反對武力鎮(zhèn)壓,采取勸諭解散。
葛成挺身投案,要求免及他人。
朱燮元又竭力說服上級,不僅免去葛成的死刑,而且不旁及一人。
萬歷三十五年(1606年)朱燮元以父母年高棄官歸里,直到萬歷四十四年(1615年)才起任陜西按察使。
萬歷四十六年(1617年)轉(zhuǎn)四川右布政使。
天啟元年(1621年)奢安之亂,奢崇明、安邦彥反,朱燮元加兵部侍郎,總督四川及湖廣荊、岳、鄖、襄、陜西漢中五府軍務(wù)兼巡撫四川。
朱燮元堅(jiān)守成都百余日,以石炮破呂公車,又令秦良玉率白桿兵等收復(fù)重慶、永寧。
天啟四年,以兵部尚書兼督貴州、云南、廣西軍務(wù),移鎮(zhèn)遵義。
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安邦彥、奢崇明合兵十萬進(jìn)犯赤水、永寧,朱燮元誘敵深入,又派奇兵“繞其后,急擊之,賊大驚潰”,殺奢崇明、安邦彥
又招撫流亡,修路筑驛,廣開屯田,西南遂安。
朱燮元為之進(jìn)少保,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后加少師、左柱國。
卒于官,年七十三,贈太師,蔭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使。

人物簡介

維基
閔洪學(xué)(1567年—1644年),字周先,號曾泉,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晟舍人,軍籍,祖籍山東兗州府濟(jì)寧州。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jìn)士。
刑部觀政,授刑部河南司主事,三十一年(1603年)升刑部江西司郎中,三十六年(1608年)升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四十年(1612年)升江西按察使,四十六年(1618年)升山西右布政使,四十八年(1620年)改福建左布政使。
天啟元年(1621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云南兼督川貴兵餉。
烏撒土酋安效良串通永寧宣撫使奢崇明、水西土司安邦彥同叛。
二年(1622年)重用土司沙源、龍?jiān)谔铩⑼躏@祖、吾必奎等四人平定叛亂,“用兵五年,大小數(shù)千百戰(zhàn)”,七年(1627年)以軍功得以入京。
又與溫體仁同鄉(xiāng),受到提拔,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吏部尚書王永光罷官,由閔洪學(xué)替補(bǔ),對此閔洪學(xué)感恩戴德,唯以阿諛奉。
五年(1632年)六月兵部職方司員外郎華允誠上疏,疏陳“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言閔洪學(xué)徇私數(shù)事,“造門請命,夜以為?!薄?div id="fmftzii"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092_0_7_comment'>
八月初二日,崇禎帝遂罷閔洪學(xué)。
朱家民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9—1642 【介紹】: 明云南曲靖人,字同人。
萬歷三十四年舉人。
任涪州知州。
天啟二年任貴陽知府,著能聲,擢貴州監(jiān)軍道。
安邦彥之亂時(shí),建城十七座,更建盤江鐵鎖橋。
以軍功世襲指揮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0 【介紹】: 明河南永寧人,字建白。
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
擢御史,巡按四川。
天啟初參預(yù)鎮(zhèn)壓奢崇明叛亂,收復(fù)重慶。
崇禎二年,累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從朱燮元平奢崇明、安邦彥
崇禎五年解任。
后李自成部攻永寧,論抗拒被殺。
維基
張論(1571年—1634年),字建白,號葆一,河南河南府永寧縣人。庚子河南鄉(xiāng)試三十二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九十五名,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九名進(jìn)士。兵部觀政,四十一年授行人司行人,四十六年考選陜西道御史。泰昌元年,巡視西城。天啟元年七月巡按四川,進(jìn)飛石、架木二法以備城守。以平奢安之亂功,候升京堂。天啟四年升大理寺左寺丞,六年閏六月,升右通政。尋以朱太淑人艱歸。崇禎二年四月,起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崇禎七年卒,享年六十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jìn)人,字伯生,號膴原。萬歷三十二年進(jìn)士。授行人,累遷至布政使。所在有治績。性和平,不矯激絕物,亦不趨附權(quán)要。后乞罷歸家以讀書賦詩自娛。年八十卒。有《知希庵稿》、《素園草》。
維基
惲厥初(1572年—1652年),字伯生,號衷白、膴原,直隸常州府武進(jìn)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惲厥初是萬歷二十二年甲午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的進(jìn)士,獲授行人,轉(zhuǎn)為戶部主事。
天啟初年,水西夷族安邦彥作亂,他調(diào)任兵部到四川監(jiān)督將吏平定。
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侄子魏良卿以修筑慶陵功勞蔭官指揮僉事,他時(shí)任郎中托辭外補(bǔ),因此補(bǔ)任浙西副使,改任福寧參政,升為湖廣按察使。
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從遵化入口,北京戒嚴(yán)。
惲厥初督鎮(zhèn)篁兵三千人勤王。
當(dāng)時(shí)各地士兵集中,軍糧不足,沿途也多阻撓;他先至北京,鼓多獲得三個(gè)月糧食。
兵部尚書梁廷棟檢閱軍隊(duì),入朝上奏曰:「惲厥初并非書生,有大將才能。
」崇禎帝派遣內(nèi)侍慰勞,并且詢問策略;他說明利害,收到溫旨,然而兵部調(diào)派卻未如他的建議,因而提出患病退休。
弘光元年(1645年),朝廷召其為添注光祿卿,經(jīng)常嘆息時(shí)事;南京淪陷后歸鄉(xiāng),和從弟惲本初潛心佛學(xué),不見賓客。
后來因?yàn)槟蠈幉畻罾ミB絡(luò)浙江和南直隸義師,而被莊保生牽連,他服毒自殺,虛歲八十一。

人物簡介

維基
楊述中,字衡毓,號老庵,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
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
授山西襄垣縣知縣,任內(nèi)立泰晉書院,并資助神童王基洪。
后來王基洪果然中進(jìn)士。
擢江西道御史,內(nèi)官客用驕橫,楊述中合同官糾之,群宦切齒,謫太和縣典史。
后起為大理府推官,升戶部主事、員外郎,四十年(1612年)任山東鄉(xiāng)試同考官。
歷任尚寶司丞、尚寶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鄖陽撫治。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安邦彥、奢崇明相繼逆叛,調(diào)任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偏沅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兼督貴州兵餉。
尋代替張我續(xù)任川貴總督,兼制云南湖廣軍務(wù),賜尚方劍,率秦楚滇豫蜀五省官兵,援黔剿逆有功,因撫軍王三善敗績,述中尋乞休歸。
以俞旨有“老成慎重”語,自號老庵。
共 4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