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瑞

共 10 首
吳水部德徵喪子 明 · 沈周
七言律詩
水部先生哭仲兒,深情未盡六篇詩。
涕洟苦苦成何益,魂氣茫茫無不之。
滄海沉珠家失寶,昆山借玉手書碑。
蘭芽在眼春仍好,老力栽培發(fā)有時。
吳德徵 明 · 吳寬
五言律詩
溽暑宜多雨,南行又見君。
開尊臨積水,掛席帶疏云。
片玉昆山出,清風(fēng)建業(yè)分。
鄉(xiāng)邦為別意,投贈愧無文。
采芳日暮未言歸,處處村家掩杼機(jī)。
水漫蓮洲愁路斷,月明莎渚覺鷗飛。
高歌小海風(fēng)波急,回首橫塘煙火微。
蘭棹屢移樽屢倒,不知露下已沾衣。
夏木垂陰覆小堂,圖書生潤日消長。
遺音過耳栗留語,余馥清心薝卜香。
懶仆畬田耕鹵莽,頑兒越戶步踉蹌。
行吟坐睡多閑適,自至南風(fēng)足午涼。
煙霏曉色彤樓開,美人倚醉臨妝臺。
韶華孰駐顏如玉,鏡里年光轉(zhuǎn)朱轂。
春風(fēng)江岸蘼蕪綠,落盡閒花綺塵馥。
翠屏自度春寒曲,簾箔重重燕雙宿。
憶昨浮船下?lián)P子,平翻渺渺波千里。
何來雙島挾飛樓,璀璨彤煌截濤起。
夕峰倒墮滿江陰,霜樹高浮半空紫。
舟人指點(diǎn)落日處,凌亂煙光射金綺。
平生快睹無此奇,卻恨歸帆北風(fēng)駛。
至今偉跡在胸中,回首登臨心不已。
偶然興落尺紙間,便欲平吞大江水。
固知心手不相能,涂抹聊當(dāng)臥游爾。
晴窗舒卷日數(shù)回,不敢示人聊自喜。
水部先生詩有名,忽枉瑤篇重稱美。
漫云家法自湖州,自愧區(qū)區(qū)何足齒。
由來題品系名聲,何況先生是詩史。
君不見當(dāng)年畫馬曹將軍,附名甫集猶不死。
又不見閻公自謂起文儒,池上俄蒙畫師恥。
人生固有幸不幸,拙劣何堪古人擬。
江山千載等陳跡,一笑寧須論非是。
附:水部二詩:戲拈禿筆寫金焦,萬里青天見玉標(biāo)。未用按圖神已往,耳邊似接海門潮。 閒寫金焦鎮(zhèn)海門,夕陽孤鶩淡江痕。一枝畫筆承傳久,須信先生老可孫。
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shù)本經(jīng)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yàn)之翠葉芄芄然不敢信也以示閩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賦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密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數(shù)株,桂身翠幄森森殊。
遠(yuǎn)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
還聞累然生數(shù)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誇張,文飾寧如親目視。
飽啖只于鄉(xiāng)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疑)。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云遠(yuǎn)附商船達(dá),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yuǎn),故應(yīng)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xiāng)亦萌蘗。
由來沃衍說吾鄉(xiāng),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fēng)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子三。
按:整理自《古今圖書集成》荔枝部
吳德徵嶺表消息 明 · 程誥
五言排律
汝系燕臺獄,爭傳市虎新。
一身投遠(yuǎn)戍,萬里作流人。
嶺廟期鴉鬼,村徭問雁程。
圖書拋舊宅,冠蓋失芳鄰。
雪憶三河夜,花經(jīng)百粵春。
遙將荒徼信,還慰故園親。
① 吳與其弟應(yīng)教遂采。同來縣衙。乃城主命觀大人也。
風(fēng)雅傳家自大方,清時志業(yè)負(fù)蓬桑。
拋官節(jié)與廬山峻,把釣心隨漢水長。
一笑河陽花里縣,三春海上酒為鄉(xiāng)。
士龍亦自云間至,并作樓臺特地光。
① 蠶豆以春前種,夏初收。味甘質(zhì)軟,蒸熟,糝鹽調(diào)食之,極佳?;蛞阅酃S腌芥葉同炒,酒飯皆宜。干之,同谷食,可充鹽蔬,功用頗多。乃自昔不見經(jīng)傳,其一“蠶”名,不知始何時。宋人《埤》《翼》二雅俱不收,東坡、放翁、石湖諸名公俱無詩。且此品不俗,而不一齒及,僅見楊萬里一詠,至元明人始著之。近時京城亦漸有種者,然遷地弗良,味薄而澀,反不如豌豆。南中入夏,價廉味美,鄉(xiāng)村戚友饋遺,可一月飽啖。墉自少至老嗜之不厭,今計違此味又五稔矣
乍看一頃豆為萁,正值三眠蠶吐絲
好共采桑載筐筥,卻如分繭滿槃匜。
佐餐午醉邀鄰叟,守箔宵忙餉女兒。
西域得來皆豌豆,此名肇錫又何時吳瑞《本草》以蠶豆即豌豆,而李時珍非之。二豆大小、形狀迥殊,豈得為一?然豌字字書本無,疑二豆俱從大宛來,始時并稱宛豆,其別名大者為蠶,而以加豆旁為豌名其小者,蓋在后代而不知何時。)?
⑴ 蠶豆之名,歷代無考。元王楨《農(nóng)書》云:以蠶時熟,故名。李時珍《本草》謂以莢如老蠶得名。說皆合理,而總莫考命名之始。嘗疑齊桓伐山戎,得戎菽。相傳以戎菽為大豆,豆無大于蠶豆者,蠶戎或音近而訛易。然桓公得戎菽語,載其頒之列國,則何周秦以來絕不之見?若如張騫得之西域之說,又何歷漢晉唐無稱,至宋元明始有好之品題者耶?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