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266—1341 【介紹】: 元紹興人,字明善。博綜群籍,尤邃于性理之學。為文博達俊偉,自成一家。居家教授,受業(yè)者甚眾。巷夫街叟,童稚廝役,咸稱為韓先生。憲府嘗舉為教官,不赴。卒謚莊節(jié)。元詩選
性字明善,紹興人。其先家安陽,宋魏忠獻王琦,其八世祖也。性深于先儒性理之說,四方學者,受業(yè)其門,戶外屨無所容。前代遺老王應麟、俞浙、戴表元輩皆折輩行與交。同里與游最密者唐玨、王易簡、呂同老,皆一時名士。每值風日清美,或同挾策于云門禹穴,或共榜舟于邪溪鏡湖,逍遙容與,彌日忘返,望之者疑其為世外人也。延祐中,憲府嘗舉為慈湖書院山長,受而不赴。天歷中,趙世延以其名上聞。后十年,門人李齊為南臺監(jiān)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矣,年七十六,賜謚莊節(jié)先生。所著有《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有《五云漫稿》十二卷。虞學士集曰:君為文優(yōu)游不迫而陳義甚高,汪洋不窮而立論甚要。黃侍講溍曰:先生之文,博達雋偉而變化不測。人第見其如奇葩珍木,不擇地而發(fā),魚龍出沒,隱顯后先,以為可喜可愕,而莫知夫山之所以高,水之所以深也。兩公皆文章大家,而罄折先生如此,宜為一時人望所宗也。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湖州吳興人,字子貞。通經(jīng)史百氏言。順帝元統(tǒng)元年進士,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攝會稽縣,申明冤滯,所活者眾。除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辯析諸經(jīng)。調(diào)應奉翰林文字,歷江浙儒學提舉。官至僉嶺南廉訪司事。門人私謚純節(jié)先生。元詩選
維基公諒,字子貞,京兆人,占籍歸安。年少時,嘗館授巨室,其閨愛中夜來奔,堅拒不納,明日,托以他故,斂書告別。初領鄉(xiāng)貢,入浙省試院,頭場占一席舍,其案上有「宇文同知」四字。后試官考卷,以文不中式,將黜之,時坐主龍麟洲,江西老儒也,年八十馀,始過江浙,力主此卷,卒置榜中。及會試,果登李齊榜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改馀姚,遷高郵府推官,除國子助教,調(diào)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疾歸。后召為國子監(jiān)丞,除江浙儒學提舉,改僉嶺南廉訪司事,以疾請老,卒。門人私謚曰純節(jié)先生。公諒詩文典雅,所著述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
宇文公諒,字子貞,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其先成都人。父輩徙居吳興,早年在嘉興一富戶家中教書,半夜有一婦人敲他的門,被他叱回。隔天就離開。平常閑居時,雖獨處暗室,必正衣冠端坐。有寫日記習慣,白天做事,晚上全部記錄下來。元統(tǒng)元年(1333年)進士,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改同知余姚州事。以病辭歸。再召為國子監(jiān)丞、江浙提學,官至嶺南廉訪司僉事。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越中行稿》等,皆佚。
人物簡介
【介紹】: 元茶陵州人,字一初,號希蘧。順帝元統(tǒng)元年左榜進士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改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副提舉。元末亂,隱永新山中。明初力辭征辟,自稱不二心老人。卒年七十余。有《云陽集》。元詩選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祁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州人。元統(tǒng)元年登李齊榜進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則余闕廷心也。授應奉翰林文字,母老就養(yǎng)江南,除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以母憂解職,退隱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傷,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戶子茂遣人舁歸,辟正舍禮之,力辭徵辟,年七十馀卒。子茂為刻其遺稿曰《云陽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學士東陽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當元季之亂,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為委質(zhì)事人,不可終負,蓋見諸《王明妃詩》及《青陽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為恨也。劉學士三吾謂其胸次廓然,為文不事剞劂,詩亦如之。雖在艱危,不忘忠愛。其與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附記:西崖跋《劉學士題辭》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貞伯,致政歸蘇,得吾鄉(xiāng)先生劉學士題辭,謂所載希蘧府君事甚備,錄以見遺。其云:策試以南士故失魁,表謝代李齊為首,及應奉未上,過家拜慶。既還鄉(xiāng),用薦僉湖南憲,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聞。若丁內(nèi)外艱,在同知婺源之前,與舊所聞親老就養(yǎng)者異。姑附其文,以備參考。比婺源汪憲副希顏為予購大字杜詩真跡四絕,乃為俞統(tǒng)制子所書者。府君寓蘇頗久,其遺文蓋未盡見,他日猶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諸孫東陽再拜書。
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州人。元統(tǒng)元年左榜進士第二人。應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副提舉有云陽集十卷維基
李祁,字蕭遠,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