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翥

相關(guān)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元間杭州錢塘人,字仁近,一字仁父,號山村民。宋末即以詩名,與白珽齊名,稱仇白。入元,為溧陽州儒學(xué)教授,旋罷歸,優(yōu)游湖山以終。工詩文。有《金淵集》、《山村遺集》。
元詩選
遠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人。
宋咸淳中,以詩名,與白珽湛淵并稱于吳下,人謂之「仇白」。
一時游其門者,若張雨、張翥、莫維賢,皆有名當時。
元至元中,部使者強以學(xué)職起之,為溧陽州學(xué)教授。
以杭州知事致仕。
自號「近村」,又號「山村民」,學(xué)者稱山村先生。
其為詩嘗曰:近體吾主于唐,古體吾主于《選》,往往于融暢圓美中,忽而悽楚蘊結(jié),有《離騷》三致意之馀韻。
晚年謝事,樂于湖山泉石間,多與方士游名山勝地,佛剎靈區(qū)。
足跡所到,輒有題詠。
釋妙聲謂其詩沖遠幽茂,而靜退閒適之趣溢于言外。
釋弘道贈詩云:「吾愛山村友,詩工字亦工。
波瀾唐句法,瀟灑晉賢風。
」僧守道贈詩云:「朝野遵遺老,山村有逸民。
書傳東晉法,詩接晚唐人。
」似是為山村寫照也。
全宋詩
仇遠(一二四七~?)(生年據(jù)本集卷六《紀事》詩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號近村,又號山村民,學(xué)者稱山村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間以詩著,與同邑白珽合稱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為溧陽學(xué)正,秩滿歸。享年七十馀。有《金淵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六卷,均系官溧陽時所作。又有《興觀集》、《山村遺稿》,為后人據(jù)手跡所裒集,清乾隆時歙人項夢昶合輯為《山村遺集》。事見清嘉慶《溧陽縣志》卷九?!〕疬h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金淵集》編為一至六卷,《山村遺集》編為第七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
仇遠(1261-?) 字仁近,一字仁父,號山村民。錢塘人。有《興觀集》、《金淵集》、《無弦琴譜》。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人。至元中,官溧陽州教授。自號近村,又稱山村,有山村遺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40 【介紹】: 元回回人,自雁門徙河間,答失蠻氏。字天錫,號直齋。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江北道經(jīng)歷。文詞雄健,詩清新流麗,名冠一時。晚年居杭州,每風日晴好,輒肩一杖,掛瓢笠,踏芒蹻,凡深巖邃壑,無不窮其幽勝。興至,則發(fā)為詩歌。有《雁門集》。
元詩選
薩都剌,字天錫,別號直齋。
本答失蠻氏,祖父以勛留鎮(zhèn)云代,遂為雁門(今山西代縣)人。
「薩都剌」者,猶漢言「濟善」也。
弱冠登泰定丁卯進士第,應(yīng)奉翰林文字。
出為燕南經(jīng)歷,擢御史于南臺。
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歷閩海廉訪司知事,進河北廉訪經(jīng)歷。
尚書干文傳序其詩曰:天錫陟官閩憲幕,往還吳中,出所作《雁門集》見示。
其豪放若天風海濤,魚龍出沒。
險勁如泰、華、云門,蒼翠孤聳。
其剛健清麗,則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霽月之?娟也。
明成化間,吳人張習(xí)企翱書其刻集后曰:「元詩之盛,倡自遺山,而趙子昂、袁伯長輩附和之。
繼而虞、楊、范、揭者出,號為大家。
間有奇才天授,開闔變怪,莫可測度,以駭人之視聽者。
初則貫云石、馮子振、陳剛中,后則楊廉夫,而薩天錫亦其人也。
觀天錫《燕姬曲》、《過嘉興》、《織錦圖》等篇,婉而麗,切而暢,雖云石、廉夫莫能道。
他如《贈劉云江》、《越臺懷古》、《題爛柯山》、《石橋》諸律,又和雅典重,置諸松雪、道園之間,孰可疑異。
」要而論之,有元之興,西北子弟,盡為橫經(jīng)。
涵養(yǎng)既深,異才并出。
云石海涯、馬伯庸以綺麗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錫繼之,清而不佻,麗而不縟,真能于袁、趙、虞、楊之外,別開生面者也。
于是雅正卿、達兼善、乃易之、余廷心諸人,各逞才華,標奇競秀。
亦可謂極一時之盛者歟!
(徐興公曰:《薩天錫集》,成化乙巳兗州守關(guān)中趙蘭刻于郡齋。
得之仁和沈文進家藏舊本。
弘治癸亥,東昌守雁門李舉又刻之。
今二本互有異同,并傳于世。
一題曰《雁門集》,一題曰《薩天錫集》云。
然《雁門集》所載如《車簇簇行》一首,《元文類》作馬祖常,今見祖?!妒锛分?。
《凌波曲》一首,《元音》作無名氏。
乾坤清氣》作李溉之,《舞姬脫鞋吟》,歐陽元功有和李溉之韻,當不誤也。
又如《明日城東看杏花》一首,見虞伯生《在朝稿》,《歲云暮矣》三章,二本并載。
而偶武孟《乾坤清氣》作張仲舉,武孟,元末人,必有所見。
今悉為改正。
他如《次韻送虞先生入蜀》一首,亦見《石田集》,而諸選本俱作天錫。
《山中懷友》及《和吳贊府齋中十詠》見黃晉卿集。
而胡元瑞《詩藪》所稱天錫詩有:「故廬南雪下,短褐北風前」之句。
徐興公序亦引及此語,似各有所據(jù),未可盡以為誤也。
至如盧希韓之半摭薩集,出于后人掇拾之馀,所當亟為改正。
《凌波曲》、《鶴骨笛》之誤入龍子高,此在《元音》本屬無名氏。
而潘曹選本失于考較,牽連而誤及之耳。
按錢牧齋《列朝詩集》稱慶元方氏盛時,招延天下文士。
天錫與林彬、朱右輩,皆往依焉。
今其集中并無浙東往還之作,又干壽道《雁門集序》謂有七言律《巧題》百首,今亦不存。
乃知昔人卷帙散逸已多,補綴蒐羅,更有混淆錯出之弊,故略因所見而釐正之。
詞學(xué)圖錄
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其族屬有蒙古、漢、回、維吾爾諸說,未知孰是。祖、父以世勛鎮(zhèn)云、代(今山西大同、代縣一帶),遂為雁門(今代縣一帶)人。好游佳山水,窮幽微,徘徊終日不去。嘗登司空山太白臺,嘆曰:"此老真山水精也!"遂結(jié)廬其下。卒年八十馀。詩清新流麗,詞長于懷古,筆力雄健。有《雁門集》,詞在集中。
維基百科
薩都剌(1272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蒙古化的色目人(一說回回人)。先世可能為突厥人。 出身將門,但據(jù)其《溪行中秋玩月》詩自序,幼年家貧。早年科舉不順,以經(jīng)商為業(yè)。到泰定四年(1327年)才中進士,一生只做過一些卑微的官職,包括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臺掾史、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jīng)歷等職等。為官清廉,有政績,不趨炎附勢,因得罪權(quán)貴而被貶。據(jù)說晚年曾入方國珍幕。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天錫,雁門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8—1338 【介紹】: 元臺州臨海人,字可立。少倜儻,端行績學(xué),通群經(jīng)大義,為時名儒。嘗居吳中甫里書院。工詩。有《可立集》。
元詩選
炯字可立,臺州臨海人。
端行績學(xué),通群經(jīng)大義,為時名儒,晦跡不仕。
一時名公碩士,若金華黃溍晉卿、晉寧張翥仲舉輩,多從之游。
嘗居吳中甫里書院,時與玉山唱和。
其古樂府如《吳宮怨》、《公莫舞》、《空井辭》、《江南弄》等篇,酷似李長吉。
惜其詩不多傳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xí)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nèi)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xué)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xué)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xué)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曇噩。
字無夢。
自號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舉進士于宋。
父祿。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師生六歲而喪父。
夫人命從鄉(xiāng)校。
師游氣岸高。
騫有一日千里之意。
無書不探。
學(xué)文于胡長孺。
藻思浚發(fā)。
縱橫逆順。
隨意之所欲言。
聲名頓出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嘆曰。
攻書修辭。
此世間相爾。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別夫人。
走長蘆禮雪庭傳公。
薙發(fā)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復(fù)棄教而即禪。
及雪庭遷靈隱。
師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來補其處。
元叟。
風規(guī)嚴峻。
非宿學(xué)之士。
莫敢闖其門。
師直前咨叩。
了無畏懼。
機鋒交觸。
情想路絕。
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
語愈朗烈。
元叟欣然頷之。
延佑初。
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
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
師佐元叟。
敷陳法要。
及與群公辯論。
義趣英發(fā)。
莫不推敬。
鎮(zhèn)南王聞之。
延至廣陵。
尊禮備至。
彌年方遣重紀。
至元五年。
浙東帥閫。
合府公邑令。
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
再遷慈溪之開壽。
三轉(zhuǎn)于國清。
師所至。
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
煅煉學(xué)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開悟之者。
瑞龍院。
易甲乙住持為禪剎。
師為開山。
院因賴以增重。
直與名伽藍相齊。
海上颶風發(fā)。
驟雨如注。
層樓修廊俱仆。
師所居亦就壓。
人意師齏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鉅木橫支榻上。
師危坐其下。
若神物為之護者。
師凡四坐道場。
去留信緣。
皆略無凝滯。
不久引退。
叢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師教戒諸徒曰。
吾與爾等。
研究空宗。
當外形骸忘寢食。
以消累劫宿習(xí)。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終夜凝坐。
以達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館于天界寺。
既奏對。
上憫其年耄。
放令還山。
越四年。
無疾而終。
年八十有九矣。
遺言云。
三界空華。
如風捲煙。
六塵幻影。
如湯澆雪。
亙古亙今。
唯一性獨存。
吾之幻軀。
今將入滅。
滅后阇維。
煅骨為塵。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師修身廣顙。
昂然如鶴峙雞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軸求詩文者。
積如束筍。
當風日晴美。
從容就席。
縱筆疾揮。
須臾皆盡。
長短精觕。
無不合作。
袁文清公。
嘗指師謂人曰。
此阿羅漢中人也。
觀其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來。
諸賢蹈襲蘇李。
以雄快直致為誇。
相帥成風。
積弊幾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奮至于斯也。
翰林學(xué)士張公翥曰。
噩師。
儀觀偉而重。
戒行嚴而潔。
文章簡而古。
禪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為縉紳所推許。
類若此。
師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
筆力遒勁。
識者謂。
有得于太史遷。
日本國王。
雖僻在東夷。
亦慕師道行。
屢發(fā)疏迎致之。
師堅不往。
王與左右謀。
欲劫以歸。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獲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師手跡。
必重購之而去。
且詫其能放異光云。
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名曇噩。與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門。同赴明君之詔。噩之祖父。以仕顯家。貴且富。羅綺交錯。噩生其間。為童時。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靜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與世交。談吐風云。變幻莫狀也。于諸子史。一閱不再。因游郡城延慶講堂。見六祖壇經(jīng)。遂竊懷歸翻讀。連日夕不釋手。乃至忘餐寢。竟辭脫發(fā)。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歷禪叢。乃罷參于徑山。噩事徑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禪寺請噩。噩則欣然肯來。居無何遷開壽。諳熟典故。師僧皆從之。噩畫一規(guī)曰。僧堂內(nèi)外有閱經(jīng)書者。罰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納油庫司。讀梵網(wǎng)經(jīng)。一僧納油。讀傳燈錄。一僧納油讀易。噩笑而憐之曰。立法之弊。寧至此乎。及移居天臺國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聰目察。敷揚宗旨。有道衲子趨焉。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詔。館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馳當世。學(xué)冠諸老。與噩夜話。詞氣盡索。退而雅稱曰。此翁齒牙帶戟。不可與爭衡也。噩南歸。虛其名位。而規(guī)訓(xùn)門人。復(fù)說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時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楚石愚庵夢堂行道。際遇于離亂之秋。俱持風采。稱為狂瀾砥柱。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光鮮元叟家聲。雖三公一時之方便。于法門則有力焉。經(jīng)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導(dǎo)之。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xué)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轉(zhuǎn)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nèi)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蹦榻蹲峙c之。噩即應(yīng)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xué)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jīng)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8—1343 【介紹】: 元興化莆田人,字眾仲。幼孤,篤志于學(xué),不以生業(yè)為務(wù)。以薦為閩海儒學(xué)官。游京師,虞集見其文,稱其博學(xué)多聞。薦除國子助教。出為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順帝至正初,累官國子監(jiān)丞卒。有《安雅堂集》。
元詩選
旅字眾仲,興化莆田人。
幼孤,篤志于學(xué),以薦為閩海儒學(xué)官。
御史中丞馬祖常一見奇之,謂曰:「子館閣器也,胡留滯于此?
」因勉游京師。
侍講學(xué)士虞集見所為文,慨然嘆曰:「此所謂我老將休,付子斯文者矣。
」即延至館中,朝夕相講習(xí),與祖常交口延譽于諸公間。
平章趙世延力薦之,除國子助教,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再任焉。
出為江浙儒學(xué)提舉,召應(yīng)奉翰林文字。
至正元年,遷國子監(jiān)丞,又二年卒。
年五十六。
有《安雅堂集》十四卷。
史稱其文典雅峻潔,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
河?xùn)|張翥序其集曰:「天歷、至順間,學(xué)士虞公以文章擅四方,學(xué)者仰之。
其許與君特厚,君亦得與相薰濡而法度加密。
虞之獎成后進,陳之識所依歸,才名接踵,相得益彰。
昔人風致,真不可及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蕪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zhí)。好讀書,工詩。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亂,避地吳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軒集》。
元詩選
廷圭,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zhí),蕪城人。
好讀書,尤工于詩。
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綽有山林意趣,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
河?xùn)|張翥仲舉為忘年友,載酒過從,殆無虛日。
廷圭謂曰:吾仕宦無天分,田園無先業(yè),學(xué)藝無他能,惟習(xí)氣在篇什,朝哦夕諷,聊以自娛而已。
晚年遭亂,奔走艱險,年七十馀,歿于云間。
故人京兆郜肅彥清、中山劉欽叔讓搜輯遺詩,匯而刻之。
吳中鄒奕曰:原常能揣練六朝之情思,以入唐人之聲律,變化尋常之言為警策之句。
劉欽亦曰:原常詩五言務(wù)自然,不事雕劌,七言律最為工,深合唐人之體,當仲舉之以詩鳴于廣陵也,原常追而和之,聲名與之頡頏。
仲舉嘗題其集曰:余在廣陵時,與原常唯詩是談。
方其索句,雖與之論說應(yīng)答,而中實注思揣練,有得則躍躍以喜,一字或聲必帖乃已。
蓋原常能深致其功,而音律體制,仍得之于仲舉者為多也。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原常,廣陵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0—1356 【介紹】: 元平江路人,字子平。兄陳訓(xùn)為江浙行省照磨。張士誠兵突至,謙以身護兄不得,兄弟俱死。工詩文,尤精于《》。有《子平遺稿》。
元詩選
謙字子平,吳郡人。
父疾革,思食鱖魚,進鱖而沒,遂終身不食鱖。
兄訓(xùn)字師敬,為吏,謙事之甚謹。
嘗從林處士寬、龔教授璛學(xué),以所業(yè)就試場屋,吏卒搜撿懷挾者,甚無狀。
因嘆曰:待士如此,尚何以僥倖得失為哉!
即盡棄舉子業(yè),折節(jié)讀書。
虞集、黃溍、張翥諸公交口論薦,欲任著作郎,皆力謝之。
至正間,行省用兵,訓(xùn)以照磨佐軍事。
會淮張兵蹙,謂謙曰:吾分必死矣,汝無官守,宜自為計。
謙曰:兄在,吾何所之?
有頃,兵突至,謙以身翼蔽訓(xùn),兵怒斥引出,復(fù)求入,見訓(xùn)已殪,即匍匐伏尸哭,甚哀,遂并遇害。
門人范文炯求尸,得之水中,猶兄弟相倚立也。
子平為文章,馳騁上下,尤善古賦及古今體詩。
詭麗舂容,詞辯鋒出不少讓。
黃晉卿見其文必咨嗟,以為不易逮。
嘗悼時流文氣不古,手編《西漢文類》若干卷。
生平著述甚富,兵火后,僅存《周易解詁》二卷,別為《河圖說》一卷、《占法》一卷、古今雜體詩二十四首,得之灰燼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5 【介紹】: 元福寧人,字元俞,自號本齋。世祖時以父蔭,年十七即特授少中大夫、平江路總管府治中。僚吏以其年少而易之。殆都中遇事剖析中肯入理,皆不敢欺。后歷仕四十余年,多有善政。累官至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有詩集。
元詩選
都中,字元俞,一字邦翰,福寧州人。
父積翁,宋寶章閣學(xué)士。
降元,授江西行省參政,宣諭日本,遇害海上。
都中甫七歲,元世祖給驛券南還,賜平江田八十畝,宅一區(qū)。
年十七,授平江路總管府治中。
秩滿,除浙東道宣慰副使,遷荊湖北道。
武宗詔更鈔法,除江淮泉貨監(jiān),歷郴州饒州兩路總管,以內(nèi)憂去。
服闋,除兩浙都轉(zhuǎn)運鹽使,擢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歷遷福建、浙東、廣東三道宣慰使都元帥。
元統(tǒng)初,命以正奉大夫、行戶部尚書、兩淮都轉(zhuǎn)運鹽使,尋拜河南行省參知政事,中道疾作,南歸。
詔即其家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至正元年卒,贈昭文館大學(xué)士,謚清獻。
元俞幼留京師,從許文正公學(xué),知所趨向,尤致力于根本之學(xué)。
自號曰本齋,有詩集三卷。
事母至孝,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章哲撰《本齋王公孝感白華圖傳》云:公母張氏諱普貴,自號無為。
至元甲申,公父閩國忠憫公銜命使日本,沒于難,時母年三十,公甫七歲,留侍京師,訃聞,即以貞節(jié)自誓,祝發(fā)于京之凈垢寺為尼,出主平江陽山妙凈寺。
道行冰雪,尋奉璽書護持,錫號「宏宗圓明佛日大師」,住山幾四十年,至治壬戌,趺坐而逝。
公聞永嘉心樂周真師有道,延至家,庭設(shè)黃箓,以展孝思。
越十有四日,像設(shè)之筵,瓶簪丹茶,兩旬浹矣,其花半萎,中有一萼,天然融結(jié),狀類桃實,非花非果,玉質(zhì)縠章,宛分三脈,日漸以腴,燭之,內(nèi)外映徹如凈琉璃,駭乎優(yōu)曇缽之一現(xiàn)也。
詩之「白華」,豈即此耶!
元俞因繪《白華圖》,一時張翥、李士行、龔璛、湯彌昌、王壽衍、釋大?諸公,俱有題詠。
按章哲傳,稱元俞母張氏、父積翁殉國時,元俞已七歲矣,且留侍京師,而元史謂生三歲即以恩授從仕郎、南劍路順昌尹,七歲從其母葉訴闕下,種種舛錯,至以張為葉,尤可笑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0—1369 【介紹】: 元昆山人,一名德輝,又名阿瑛,字仲瑛,號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節(jié)讀書。筑園池名玉山佳處,日夜與客置酒賦詩,四方學(xué)士咸至其家。園池亭榭之盛,圖史之富,冠絕一時。嘗舉茂才,授會稽教諭,辟行省屬官,皆不就。張士誠據(jù)吳,欲強以官,乃去隱嘉興之合溪。母喪歸,士誠再辟之,遂斷發(fā)廬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元詩選
瑛一名阿瑛,別名德輝,字仲瑛,昆山人。
世居界溪之上,輕財結(jié)客,年三十,始折節(jié)讀書,購古書、名畫、三代以來彝鼎秘玩,集錄鑒賞無虛日。
舉茂才,署會稽教諭,辟行省屬官,皆不就。
年四十,以家產(chǎn)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園池、亭榭、餼館、聲伎之盛,甲于天下。
四方名士若張仲舉、楊廉夫、柯九思、李孝光、鄭明德、倪元鎮(zhèn),方外若張伯雨、于彥成、琦元璞輩,常主其家,日夜置酒賦詩。
有二妓曰小璚花、南枝秀者,每遇宴會,輒命侑觴,一時風流文雅,著稱東南焉。
淮張據(jù)吳,避隱嘉興之合溪。
母喪歸綽溪,張氏再辟之,斷發(fā)廬墓,翻閱釋典,自稱「金粟道人」。
至正末,元臣為水軍副都萬戶,恩封武略將軍、水軍千戶、飛騎尉、錢唐縣男。
洪武元年,以元臣為元故官,例徙臨濠。
二年三月卒,年六十。
自為壙志,戒其子以纻衣、桐帽、棕鞋、布襪纏裹入土。
嘗自題其像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說向時豪俠興,五陵鞍馬洛陽街。
」所著有《玉山璞稿》,會粹一時高人勝流分題宴集之作為《玉山名勝集》。
又第其篋笥所藏,都為一集,曰《草堂雅集》。
又有《玉山餞別寄贈詩》及《玉山紀游詩》,則汝陽袁華所編也。
李一初曰:玉山草堂,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能為文辭者,凡過蘇必之焉。
歡意濃浹,隨興所至。
羅尊俎,陳硯席,列坐分題,無間賓主。
仙翁釋子,亦往往而在。
長短雜體,靡所不有,可謂盛矣!
壬申秋,余同犀月訪大臨于界溪,得上綽墩,尋玉山遺址,遙望山色湖光,而緬想當年草堂文酒之會,真吾家千載一佳話也。
詞學(xué)圖錄
顧阿瑛(1310一1369) 一名德輝,一名瑛,字仲瑛。
平江昆山(今屬江蘇)人。
家世豪富,年三十,始讀書。
筑別業(yè)"玉山佳處",盛冠一時,四方文學(xué)士張翥、楊維楨、柯九思、李孝光,方外張雨等,咸主其家。
有《玉山璞稿》,存詞四首,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五
瑛字仲瑛,別名阿瑛,自稱金粟道人,昆山人。元季辟會稽教諭,不就。筑室茜涇,曰玉山佳處,園池聲妓之盛,甲于一時。招致海內(nèi)名士,置酒賦詩。張士誠入?yún)?,遂遁跡隱嘉興之合溪,營別業(yè)居之。釋來復(fù)有寄題合溪別業(yè)次韻詩云:草堂合溪上,云石靜無氛。春水鱸三尺,秋風鶴一群。行廚依竹見,吹笛隔花聞。最喜逃禪好,蒲團擬共分。不食諸侯祿,閒居避俗氛。岸花紅作陣,沙鳥白為群。貝葉風前讀,菱歌月下聞。清游難再得,愁絕一江分。陳基有寄仲瑛寓嘉興詩云:每憶吳門顧辟疆,舊開池館帶滄浪。綠波芳草盟鷗鷺,錦瑟玉笙悲鳳皇。座客詩成誰最好,故人酒后我多狂。扁舟獨往鴛湖上,老到猶能賦草堂。瑛以子元臣,封錢塘縣男,明洪武元年徙臨濠,卒。自為壙志,戒其子以纻衣、桐帽、棕鞋、布,襪、纏,裹入土歸葬。綽墩按:瑛所著詩曰玉山璞稿,又輯交游諸公詩四十家,曰草堂雅集。有萃亭館題詠,曰玉山名勝。集外又有玉山紀游集,在合溪,有暮云集,今多遺軼。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5—1367 【介紹】: 元溫州平陽人,字子上,號不系舟漁者。順帝至正十四年進士。授慶元路錄事,明敏剛決。不滿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縣尹,亦不就。方國珍欲招致之,無從得。平陽陷,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擴廓帖木兒,論江南虛實,陳天下之安危。擴廓欲官之,會疾作卒。有《不系舟漁集》、《子上存稿》。
元詩選
高字子上,溫州平陽人。
登至正十四年進士第,授慶元路錄事。
未三年,輒自免去。
方氏至欲招致之,不可得。
再授慈溪縣尹,亦不起。
平陽陷,棄妻子往來閩浙間,二十六年春,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擴廓帖木兒于懷慶,密論江南虛實,擴廓喜,欲官之。
居數(shù)月,疾作卒,年五十有三。
子上別號不系舟漁者,自舉子時,其所作已為流輩推重。
金華胡仲申以古學(xué)名,少所許可,獨稱子上曰能。
及至京師,翰林歐陽元功、太常張仲舉、禮部貢泰甫、助教程以文,皆相與論薦之。
度時不可為,棄官奔走南北,卒以自全。
明初,眉山蘇伯衡訪其詩文,得若干首,詮次成帙,題曰《子上存稿》。
八世孫一元重校而刻之。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