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惠宗

相關(guān)人物:共 50 位。
共 5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5—1336 【介紹】: 元易州定興人,字儀伯。
從太史董樸受經(jīng),深研性命道德之學(xué)。
成宗時充愛育黎拔力八達(dá)宿衛(wèi)。
后歷侍武宗、仁宗朝。
屢陳時政,為帝所嘉納。
順帝初累官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
參修國史,拜中書左丞。
有詩文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儀伯,易州定興人。徙中山。以薦充宿衛(wèi)。至治初,累拜吏部尚書。泰定間,以集賢侍讀學(xué)士出為遼陽參政。元統(tǒng)初,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史,進(jìn)中書左丞。卒謚文忠。有文集十五卷。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林。
別號了幻。
臺寧海黃氏子。
依太虛同公出家。
看睦州語有省。
參元叟于中竺。
洞徹底蘊。
東嶼在凈慈。
招分半座。
談?wù)f聳震。
有古大老之風(fēng)。
竺原在浮山。
得師提唱語。
稱譽不置。
尋美以偈。
有五百眾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天人師之句。
居蒙堂不出戶者九年。
行省脫歡公。
請主萬素。
遷中竺。
至元四年。
主靈隱。
順帝錫以金襕法衣。
時寂炤在徑山。
父子同時唱道。
五山人以為盛事。
大能翔席虛。
行院致幣焉。
師固辭。
使者往返不已。
師避于會稽山中。
行院知不可強。
仍請領(lǐng)靈隱。
無何退居了幻庵。
至正十五年春。
感疾。
集諸徒敘平生本末。
且誡之曰。
佛法下衰。
無甚于今。
宜各努力。
吾世緣止于斯矣。
書偈曰。
七十二年。
虛空打橛。
末后一句。
不說不說。
奄然而化。
龕留十日。
顏色不變。
窆全身于松源塔西。
塔前古桂。
當(dāng)春吐花。
清香滿路。
見者嘆異。
侍講學(xué)士黃晉卿。
目見其事。
書塔銘中。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法林,字竹泉,別號了幻,姓黃氏,寧海人也。
依法庵太虛出家。
因看睦州語有省,白太虛曰:“從生至死,祗是者個,不由別人也。
”時東嶼海在凈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戶者九年。
行省左丞相脫歡請主萬壽,還中竺。
元至元間,復(fù)遷靈隱,宗風(fēng)大振。
順帝聞之,賜以金襕法衣。
時龍翔虛席,累召不赴,遂避會稽山中。
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筆書偈云:”七十二年,虛空打撅。
末后一句,不說不說。
”遂奄然而逝。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jì)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xí)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nèi)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xué)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xué)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yán)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xué)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曇噩。字無夢。自號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舉進(jìn)士于宋。父祿。任于元。母周夫人。師生六歲而喪父。夫人命從鄉(xiāng)校。師游氣岸高。騫有一日千里之意。無書不探。學(xué)文于胡長孺。藻思浚發(fā)??v橫逆順。隨意之所欲言。聲名頓出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嘆曰。攻書修辭。此世間相爾。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別夫人。走長蘆禮雪庭傳公。薙發(fā)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于教。復(fù)棄教而即禪。及雪庭遷靈隱。師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來補其處。元叟。風(fēng)規(guī)嚴(yán)峻。非宿學(xué)之士。莫敢闖其門。師直前咨叩。了無畏懼。機鋒交觸。情想路絕。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語愈朗烈。元叟欣然頷之。延佑初。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師佐元叟。敷陳法要。及與群公辯論。義趣英發(fā)。莫不推敬。鎮(zhèn)南王聞之。延至廣陵。尊禮備至。彌年方遣重紀(jì)。至元五年。浙東帥閫。合府公邑令。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再遷慈溪之開壽。三轉(zhuǎn)于國清。師所至。皆以荷擔(dān)大法為己任。煅煉學(xué)徒。孳孳如不及。多有開悟之者。瑞龍院。易甲乙住持為禪剎。師為開山。院因賴以增重。直與名伽藍(lán)相齊。海上颶風(fēng)發(fā)。驟雨如注。層樓修廊俱仆。師所居亦就壓。人意師齏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鉅木橫支榻上。師危坐其下。若神物為之護(hù)者。師凡四坐道場。去留信緣。皆略無凝滯。不久引退。叢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師教戒諸徒曰。吾與爾等。研究空宗。當(dāng)外形骸忘寢食。以消累劫宿習(xí)。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終夜凝坐。以達(dá)于旦。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館于天界寺。既奏對。上憫其年耄。放令還山。越四年。無疾而終。年八十有九矣。遺言云。三界空華。如風(fēng)捲煙。六塵幻影。如湯澆雪。亙古亙今。唯一性獨存。吾之幻軀。今將入滅。滅后阇維。煅骨為塵。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師修身廣顙。昂然如鶴峙雞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軸求詩文者。積如束筍。當(dāng)風(fēng)日晴美。從容就席??v筆疾揮。須臾皆盡。長短精觕。無不合作。袁文清公。嘗指師謂人曰。此阿羅漢中人也。觀其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來。諸賢蹈襲蘇李。以雄快直致為誇。相帥成風(fēng)。積弊幾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奮至于斯也。翰林學(xué)士張公翥曰。噩師。儀觀偉而重。戒行嚴(yán)而潔。文章簡而古。禪海尊宿。今一人耳。其為縉紳所推許。類若此。師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筆力遒勁。識者謂。有得于太史遷。日本國王。雖僻在東夷。亦慕師道行。屢發(fā)疏迎致之。師堅不往。王與左右謀。欲劫以歸。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獲免。自是厥后。凡遇師手跡。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能放異光云。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
名曇噩。
與楚石琦。
同籍明州。
琦出象山朱氏。
噩出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門。
同赴明君之詔。
噩之祖父。
以仕顯家。
貴且富。
羅綺交錯。
噩生其間。
為童時。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靜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與世交。
談吐風(fēng)云。
變幻莫狀也。
于諸子史。
一閱不再。
因游郡城延慶講堂。
見六祖壇經(jīng)。
遂竊懷歸翻讀。
連日夕不釋手。
乃至忘餐寢。
竟辭脫發(fā)。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歷禪叢。
乃罷參于徑山。
噩事徑山既久。
名知林下。
深圣禪寺請噩。
噩則欣然肯來。
居無何遷開壽。
諳熟典故。
師僧皆從之。
噩畫一規(guī)曰。
僧堂內(nèi)外有閱經(jīng)書者。
罰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納油庫司。
讀梵網(wǎng)經(jīng)。
一僧納油。
讀傳燈錄。
一僧納油讀易。
噩笑而憐之曰。
立法之弊。
寧至此乎。
及移居天臺國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聰目察。
敷揚宗旨。
有道衲子趨焉。
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詔。
館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馳當(dāng)世。
學(xué)冠諸老。
與噩夜話。
詞氣盡索。
退而雅稱曰。
此翁齒牙帶戟。
不可與爭衡也。
噩南歸。
虛其名位。
而規(guī)訓(xùn)門人。
復(fù)說偈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時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
楚石愚庵夢堂行道。
際遇于離亂之秋。
俱持風(fēng)采。
稱為狂瀾砥柱。
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
光鮮元叟家聲。
雖三公一時之方便。
于法門則有力焉。
經(jīng)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導(dǎo)之。
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fēng)規(guī)嚴(yán)峻,非宿學(xué)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轉(zhuǎn)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nèi)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fēng)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hù)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蹦榻蹲峙c之。噩即應(yīng)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fēng)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xué)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jīng)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溫州樂清人,字季和,號五峰。少博學(xué),篤志復(fù)古,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xué)者眾。順帝至正初,以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召,進(jìn)《孝經(jīng)圖說》,升秘書監(jiān)丞。以文名,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道。卒年五十二。有《五峰集》。
元詩選
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
少博學(xué),篤志復(fù)古,隱居教授,白野泰不華常師事之。
行臺御史屢薦居館閣,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召,與完者圖、執(zhí)禮哈瑯、董立同應(yīng)詔赴京。
召見于宣文閣,進(jìn)《孝經(jīng)圖說》,順帝大悅,賜上尊。
明年,升文林郎秘書監(jiān)丞,卒于官,年五十二。
所著詩文曰《五峰集》。
季和為人,美髯偉干,茅山張伯雨贈詩,有:「孰與言詩李髯叟,載聞新作過黃初」之句。
居雁蕩山五峰下,自號五峰狂客。
嘗曰:余家距雁山五里近,四方客游者,或舍止吾家,歲率三四至山中。
一日與張子約、陳叔夏從家僮兩,持衾綢杖屨,時落日射山,歸鳥相呼,殆不類人世,燈下相顧,蒼然無語。
夜半,取酒沾醉,設(shè)榻對臥,不知巖下宿也。
有《雁山十記》。
詞學(xué)圖錄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號五峰。溫州樂清人。時人語云:"前有虞(集)范(槨),后有李(孝光)楊(維楨)。"維楨舉本朝作者四人,亦以孝光與姚燧。吳澄、虞集并稱。有《五峰集》、《五峰詞》。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季和,溫州樂清人。至正中以隱士徵授秘書監(jiān)著作郎遷文林郎秘書監(jiān)丞有五峰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6—1368 【介紹】: 元宗室。
世祖孫,鎮(zhèn)南王脫歡第四子。
嗣為鎮(zhèn)南王,進(jìn)封淮王。
明兵逼京師,順帝北奔,詔監(jiān)國,城破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7—1364 【介紹】: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jìn)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為平反。至治間,為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順帝元統(tǒng)間,為中書參知政事。徹里帖木兒奏罷進(jìn)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xué)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后仍為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xué)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元詩選
有壬,字可用,彰德路湯陰人。年二十,畼師文薦入翰林,不報。授開寧路學(xué)正,登延祐二年進(jìn)士第,累官參議中書省事。元統(tǒng)二年九月,拜參知政事。至正初,轉(zhuǎn)中書左丞。六年,召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改御史中丞,以病歸。起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遷集賢大學(xué)士,復(fù)拜中書左丞,尋兼太子左諭德。十七年,致仕,給俸賜終其身,越七年卒,年七十八,謚曰文忠??捎脷v事七朝,垂五十年。有元詞人由科舉而登政府者,可用一人而已。當(dāng)權(quán)臣恣睢,稍忤意則誅竄隨之,可用絕不為巧避計。善筆札,工辭章,歐陽元功序其文,以為雄渾閎雋,涌如層瀾。迫而求之,則淵靚深實。其深許之如此。揭曼碩云:「相下許公文章譽望,矯然為當(dāng)世名臣。而扈從上京,凡志有所不得施,言有所不得行,憂愁感憤,一寓之于酬倡?!雇砟甑每凳吓f圃,出所賜金買之,名曰圭塘別墅。昆弟翁季賓客,留連觴詠其間,酒酣賦詩,頃刻成什,傳于四方,所著《至正集》百卷。其弟有孚,別輯其詩為《圭塘小稿》。序之曰:《至正集》卷軸浩繁,以猶子楨起遣南行,倉卒不及收拾,有孚為輯小稿,并平生倡酬紀(jì)行諸作,為別集以傳于世。
維基
許有壬(1287年—1364年),元朝河南湯陰人。
字可用。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進(jìn)士。
擔(dān)任同知遼州事。
延祐六年(1319年)許有壬為山北廉訪司經(jīng)歷。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升吏部主事。
至治二年,以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行部廣東,彈劾治理不法官僚豪紳,拜監(jiān)察御史。
元泰定帝即位,許有壬陳時事十條,請勿以大臣兼兵權(quán),減輕民賦、節(jié)制浮費。
泰定元年(1324年)擔(dān)任中書左司員外郎。
京師饑荒,他請求開倉放糧,用糧食四十萬斛救助災(zāi)民。
泰定三年(1326年)擔(dān)任右司郎中、左司郎中。
元文宗即位,擔(dān)任兩淮都轉(zhuǎn)運鹽司使,整頓鹽法。
至順二年(1331年),擔(dān)任參議中書省事。
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擔(dān)任治書侍御史。
轉(zhuǎn)任中書參知政事、侍御史,反對廢除進(jìn)士科。
當(dāng)時廷議想要恢復(fù)古代劓刑,禁止?jié)h人、南人學(xué)習(xí)蒙古文和畏兀兒字書。
他都上書反對。
至元年間被人忌恨,于是歸居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陽市)。
至元六年(1340年),起復(fù)為中書參知政事。
至正元年(1341年),擔(dān)任中書左丞。
被南臺監(jiān)察御史木八剌沙,至正二年(1342年),稱病歸鄉(xiāng),召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經(jīng)筵事。
至正七年(1347年),為御史中丞,再次稱病歸鄉(xiāng)。
至正十三年(1353年),擔(dān)任河南行省左丞,負(fù)責(zé)籌措鎮(zhèn)壓河南反元軍隊的元軍糧餉。
至正十五年(1355年),官至集賢殿大學(xué)士、中書左丞,建議招撫各地變民軍。
歷任自元仁宗至順帝七朝,將近五十年。
至正十七年(1357年)致仕。
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yán)。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某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師奮然謀復(fù)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cè)。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憐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fù)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yán)之學(xué)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jìn)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lǐng)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yán)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xué)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yīng)本禪師。
普應(yīng)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yīng)曰。
賢首之宗。
日遠(yuǎn)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nèi)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dāng)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fēng)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shè)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xùn)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jì)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lǐng)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dān)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wù)摺?div id="cugojhb" class='inline' id='people_44435_3_173_comment'>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jì)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hù)視之。
次日復(fù)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fù)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zhǔn)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yán)。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xiàn)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xué)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jì)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jìn)。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yán)。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shè)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jìn)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fù)通內(nèi)外典。
不復(fù)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yán)。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本古抨Y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庇谑敲鲥X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yuǎn)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碧貢寿澢鍥鱿瘢兑郧仓?。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边€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珣z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狈恫挥X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jì)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同奮然謀復(fù)新之。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yán)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jì),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yán),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笔滤鞂嫛M灾列?,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嚴(yán),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馬黎諾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0—1357 【介紹】: 意大利佛羅倫薩人。
方濟(jì)各派教士。
1338年,奉羅馬教皇命率使團(tuán)來元朝報聘。
先至欽察汗國都城薩萊,經(jīng)玉龍杰赤、阿力麻里等地,于惠宗至正二年抵上都,向元順帝進(jìn)呈教皇信件,并獻(xiàn)駿馬一匹,被稱為“拂朗天馬”。
受到隆重款待。
在大都約四年,至正六年乘驛至泉州,次年由海路西還,1353年抵阿維尼翁復(fù)命。
1354至1355年,任德皇查理四世牧師,奉命修訂波希米亞編年史,將奉使元朝的見聞編入書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
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
出家于天臺廣嚴(yán)寺。
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
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
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dāng)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yuǎn)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
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落發(fā)受具。
年二十二。
聞柏子庭講臺教。
于赤城。
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
恍見竹橫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
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
謁竹屋凈法師。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廷師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
歷三?。
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為之記。
四年。
遷上竺。
師知緣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
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
朱顏白眉。
班居前列。
上親問升濟(jì)沉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
惟飽餐優(yōu)游。
沉埋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
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
金碧峰禪師輩。
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師。
釋法華之所。
不可廢。
太祖命就天界。
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師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
復(fù)于鐘山。
建水陸大齋。
命師說毗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峻辭歸上竺。
謝院事。
日修彌陀懺。
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夢青蓮花。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窹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軀干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嘗從柏子庭和尚習(xí)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xué)佛者。唯飽食優(yōu)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茍有不通。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后數(shù)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鐘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wù)唛_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yǎng)。冥心合道。不雜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凈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yán)冷。片言不妄發(fā)。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為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dāng)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奏對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慧日軀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狀甚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2—1359 【介紹】: 元僧。
臺州臨海人,字大用,俗姓屈。
十二歲受經(jīng)于瞿公,旋即祝發(fā)受具足戒。
秦定帝時居海鹽德勝寺講經(jīng),聽者咸詫,轉(zhuǎn)杭之興福,三年,升住演福寺。
順帝賜號佛鑒園照論師。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
臺州臨海人。
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
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
才娠十月母一夕夢。
梵僧振錫入堂內(nèi)。
覺而生。
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
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
聲文諧協(xié)宛有思致。
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
實剡源暹公諸孫。
通天臺教觀。
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
未幾為祝發(fā)進(jìn)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謁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與語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時玉岡潤法師居第一座。
學(xué)者歸之如云。
才亦執(zhí)經(jīng)入室。
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
足不踰戶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
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
玉岡嘆曰。
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
烏能至此哉。
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
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
至于剖決宗旨議析教章。
必推才為上首。
玉岡出主海鹽德藏。
命才分座講演。
其辯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
聽者稱之。
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
宣政院請才繼德藏。
當(dāng)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
眾意其必愿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岡。
君子謂其知義。
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
三年補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決心要。
先因寺燼于兵。
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
孜孜修進(jìn)無斯須懈怠。
接人以慈。
誨人無倦。
門弟子據(jù)猊座者百人。
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號。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
吾緣盡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稱彌陀佛號。
盡一晝夜又告眾曰。
汝等勿謂修持無驗。
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
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
遂合掌而逝。
輿龕荼毗。
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
火馀不壞者二。
舌根如紅蓮華。
齒牙若珂貝。
舍利滿地眾競?cè)≈粫r俱盡。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許。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閱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法智禮文詩偈等。
并行于世。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必才。字大用。臺臨海屈氏子。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師生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諧協(xié)有思致。祝發(fā)受具戒。出游武林。謁湛堂澄公。公見其顏貌峻拔。出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時潤玉岡為第一座。師折節(jié)事之。雖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臺家部味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意釋心融。無不臻其閫奧。玉岡嘆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烏能至此哉。玉岡出主海鹽德勝。師分座焉。暨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師。繼其教席。當(dāng)是時。湛堂聲稱。喧播中外。眾意。師必愿與之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未幾。升主演福。丞相康里公。屢至香幣。咨決心要。寺久圮。師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崇以尺許一百三十有奇。師之為人。凝重簡默。觀行精勵。孜孜修進(jìn)。無斯須懈怠。每夏終制解。同業(yè)者。皆囊衣自便。師獨掩關(guān)謝客。益加磨淬。人不堪其清苦。而處之忻忻也。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危坐西向。稱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因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別相識。合掌而逝。阇維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火?;疴派嗳缂t蓮。齒如珂貝。舍利如菽者滿地。萬眾競?cè) R粫r俱盡。后至者。穴地尺馀。亦得之。塔干寺之南。閱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具庵玘公謂。師以恢涵之量。邁遠(yuǎn)之識。于空壞劫中。建成住之效。而或有可齊者。至于發(fā)性具之微。肆辨說之雄。燦真燈于既昏。膠慧和于將墜。此豈力之所能為哉。斯言得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臺州臨海人。
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
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才娠十月,母一夕夢梵僧振錫入堂內(nèi),覺而生。
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
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聲文諧協(xié),宛有思致。
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實剡源暹公諸孫,通天臺教觀,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
未幾,為祝發(fā)進(jìn)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謁湛堂澄于南竺,湛堂與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時玉岡潤居第一座,學(xué)者歸之如云,才亦執(zhí)經(jīng)入室。
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玉岡嘆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烏能至此哉。
”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至于剖決宗旨,議析教章,必推才為選首。
玉岡出主海鹽德藏,命才分座講演,其辦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聽者稱之。
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才繼德藏。
當(dāng)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眾意其必愿為其弟子,及升座辦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
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
三年,補演福,郡帥康里嘗咨決心要。
先是寺燼于兵,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孜孜脩進(jìn),無斯須懈怠,接人以慈,誨人無倦,門弟子據(jù)猊座者百人,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號。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稱彌陀佛號盡一畫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脩持無驗,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
”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遂合掌而逝。
輿龕荼毗,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火馀,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競?cè)≈?,一時俱盡,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閱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及《詩偈》并行于世。
共 5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