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張禹
相關(guān)人物:
共 115 位
。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時人為蔣詡諺
漢 ·
無名氏
嵇康《高士傳》曰:蔣詡。字元卿。杜陵人。為
兗州刺史
。王莽為宰衡。詡奏事到灞上。稱病不進(jìn)。歸杜陵。荊棘塞門。舍中三徑。終身不出。時人諺曰:
楚國二龔。不如杜陵蔣翁
⑴
。
⑴ ○《御覽》五百十?!对娂o(jì)》九作杜陵蔣翁。
兗州民為鄭氏父子歌
南北朝 ·
無名氏
《北齊書》曰:鄭述祖累遷
兗州刺史
。有人入市盜布。其父怒曰:何忍欺仁者。執(zhí)之以歸首。述祖特原之。自是之后。境內(nèi)無盜。人歌之曰:
大鄭公。小鄭公。
相去五十載。風(fēng)教尚猶同
⑴
。
⑴ ○《北齊書》鄭述祖?zhèn)?。北史鄭羲傳附述祖?zhèn)??!稑犯娂钒耸ⅰ对娂o(jì)》百十一并作鄭公歌。
烏夜啼
(八曲)
其一
南北朝 ·
無名氏
左云。古辭?!短茣窐分驹唬簽跻固湔?。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于豫章。義慶時為江州。至鎮(zhèn)。相見而哭。文帝聞而怪之。徵還。慶大懼。伎妾夜聞烏夜啼聲??埤R閤云。明日應(yīng)有赦。其年更為
兗州刺史
。因此作歌。故其和云。夜夜望郎來?;\窗窗不開。今所傳歌。似非義慶本旨。古今樂錄曰:烏夜啼。舊舞十六人。○臨川王義慶。當(dāng)作彭城王義康。
歌舞諸少年,娉婷無穜跡。
菖蒲花可憐,聞名不曾識。
故特進(jìn)贈兗州都督駙馬都尉觀國公楊公墓志銘
(723年9月)
唐 ·
張九齡
四言詩
公諱慎交。字某。宏農(nóng)華陰人也。其先食采于楊。因邑為氏。始大于兩漢。更盛于周隋。司空觀德王士雄。公之高祖也。臺階論道。盟府書勛。利建維城。澤流后嗣。洎右衛(wèi)將軍贈兵部尚書府君諱嘉本。累葉炳靈。六轡承祀。而皆千里一舉。逸翰所推。五侯同拜。貴戚莫比。公即尚書之子也。誕保中和??私B前烈。幼以美秀。兼大叔之文。長而嘉聞。增季友之業(yè)。孝弟忠信。蘊乎生知。禮樂詩書。成于時習(xí)。弱冠以門子調(diào)補晉州參軍。中宗之在春宮也。妙才地。將降天孫。兼之實難。而公惟允。以選尚長寧郡主。加朝散大夫。拜通事舍人。累遷右衛(wèi)郎將。神龍元祀。中興在運。預(yù)聞大策??藰湫輨?。而貴主宜家。既增湯沐。列侯傳國。復(fù)錫山川。至是始襲觀國公。拜駙馬都尉左千牛衛(wèi)將軍。加上柱國。累遷秘書監(jiān)兼太子賓客。增秩金紫光祿大夫。又特進(jìn)散騎常侍右千牛將軍陜王傅。坐事左出巴州刺史。入為光祿卿。復(fù)出為亳襄陳鄧四州刺史。左轉(zhuǎn)鄜亳許絳四州別駕。公性明敏。有器韻。不求虛譽。而百行允修。不矜小善。而九能咸事。至于入官從政。東文西武。才既兩可。事亦百中。且不恃貴以傷義。不怙寵而廢公。奉以周旋。加之撝挹。雖在降出。無他悔吝。此亦公之善自為謀。以道終始者也。開元十二年四月癸卯。遘疾薨于絳郡之官舍。春秋五十。天子悼焉。有制贈使持節(jié)都督兗州諸軍事
兗州刺史
。仍遣使吊問。令返葬京師。率禮有加。哀榮異數(shù)。其年秋九月甲申。葬于北原。其孤曰某等。煢煢在疚。愿圖遺烈。后之人亦知范宣之世祿。豈獨臧孫之立言。銘曰。
巖巖太華,作鎮(zhèn)西土。
祚我諸楊,降生厥祖。
四代而立,為漢元輔。
爰及礽裔,克復(fù)先古。
猗嗟觀公,不忝前人。
荷天休寵,為國嘉姻。
王孫作儷,帝子來嬪。
瓊敷玉潤,輝映紛綸。
乃登王朝,乃尊爵秩。
祿盈萬鐘,賦食千室。
亦克畏滿,亦以戒逸。
物更盛衰,時有得失。
稟命不融,斯人則亡。
天歸京兆,地返連岡。
吁嗟此室,徽音不忘。
唐故右神策護軍中尉右街功德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右武衛(wèi)大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上柱國樂安縣開國公內(nèi)侍省少監(jiān)致仕贈揚州大都督府孫公神道碑銘
中唐 ·
權(quán)德輿
四言詩
元和元年冬十月。內(nèi)省少監(jiān)致仕孫公寢疾。薨于京師廣化里私第。享年若干。十有一月。有詔追贈揚州大都督。法賻布絹。各以百數(shù)。明年十一月。葬于涇陽縣之某原。命婦諸孤。家老故吏。以服勞詔祿恩華慶賞之不可以不識也。請鏤豐碑。楬于鮮原云。唯圣唐仁澤汪濊。威靈燀耀。乃法辰象。以嚴(yán)武師。惟肅宗創(chuàng)新軍于北落??司富茧y。惟德宗置中護于內(nèi)朝。而為總制。翊宸嚴(yán)以宣七德。正師律以張四維。勤勞警巡。柬拔忠厚。不失于正??吮F浣K者。惟公有焉。公諱榮義。字某。其先吳郡人也。軒裳延耀。本冠邦卿。版籍推遷。幸來京轂。今為京兆涇陽人。曾祖翣?;视医鹞嵝l(wèi)中候。祖庭玉。贈
兗州刺史
。父知吉?;书_府儀同三司行右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上柱國魏國公?;蜥柩呤?。道在安卑?;蝼夤?jié)加恩。義彰追遠(yuǎn)。以至于先公貴位。名重前朝。宏內(nèi)省之事任。受大封之徽命。承休襲慶。終踐代官。裕蠱教忠。備遵家法。公端良謹(jǐn)重。潔白詳明。事無尤違。心必誠信。至德中。策勛至上柱國。起家掖庭局監(jiān)。轉(zhuǎn)掖庭局丞宮闈局令。再為內(nèi)謁者局。敘品至朝議大夫。恩錫章服。又加中散大夫。貞元十七年充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判官。才浹辰。遷內(nèi)常侍。充副使。越翌日。兼右街功德副使。十九年拜右驍衛(wèi)將軍。充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右街功德使。明年有詔知內(nèi)侍省事。歲中加特進(jìn)右武衛(wèi)大將軍。封樂安縣開國男。德宗棄天下。順宗諒闇。整訓(xùn)爪牙。勤宣翼戴。進(jìn)驃騎大將軍。益封樂安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今皇帝踐祚。以年疾加侵。固辭戎政。重違誠懇。恩禮舊勞。拜開府儀同三司。既積沈恙。累章陳乞。乃下優(yōu)詔。遂其致政之請焉。初公以大歷中奉使交廣。裔夷嗇禍。有梁氏尋氏聚為寇??。公與守臣決策。潛師盡殪。南服以清。厥猷茂焉。建中中。將軍許庭游將命北蕃。公為之介。屬張光晟暴斃。其眾與陰方為仇。野心煩言。將逞憾以報。才全智免。終靡盬而歸。俄而希烈干紀(jì)。淮濆不靖。受中旨。合兵符。取桂嶺湘川之眾。益漢陽夏口之鎮(zhèn)。以當(dāng)劇賊。且護成師。收應(yīng)山。援安陸。凡鄂之成績。公有助焉。尋又監(jiān)慶州行營兵馬。皆奮策畫。用寧邊鄙。暨夫拊循爪士。參贊禁營。乃升副車。超踐中尉。講軍志。循武經(jīng)。比詩人祈父之職。得易象貞師之義。承睿謀以決勝。授偫帥以懋功。肅肅然安人而禁暴。雄雄然由中以制外。積勞不伐。受寵若驚。恩波深而守以慎懼。爵祿厚而不萌侈汰。其或方國問遺。歲時交歡。公曰。有齒以焚。古人所誡。無脛而至。廉士不居。外不易于人。中不易其操。泛然虛受。悉助軍實。強力匪懈。推誠在公?;蚣谛虚f。而法干吏理。茍書所至。必械系送之。心無私焉。直而后已。當(dāng)親重之任。護腹心之臣。入近天子之光。出列諸侯之上。豈徒然哉。先魏公信向釋氏。薰修心法。嘗于邑里奏建寶應(yīng)眾善寺。五代之壤樹依焉。至公又請于寺內(nèi)置無垢凈光法華三院塔額。檀施臧獲。為凈人者十輩。所以修先志。所以崇佛乘。孝子信士。斯為至矣。昔漢室以灌嬰為謁者。隨何為護軍。正伯參珥貂之制。環(huán)列據(jù)銜珠之重。驃騎儀同。品皆第一。護封益食。事軼常均。及屏去熏灼。翛然恬曠。家居得謝。以至沒身。其動也。本兵柄而不可犯。其靜也。冥道樞而無所累。納忠循理。議者嘉之。前夫人郭氏。驃騎大將軍贈開府儀同三司全羽之女??斯D道。不幸先沒。今夫人東平郡君呂氏。柔嘉有儀。晝哭遵禮。奉終誠信。以前夫人祔焉。長子某次子某官某等。棘心雪泣。銜恤無怙。趨承軒禁。嗣續(xù)忠勞。公之兄前保壽寺上座內(nèi)供奉監(jiān)義大德道系。舍筏之宗。已超學(xué)地。在原之痛。猶切孔懷。公之弟某官某等。同氣聯(lián)華。致美有裕。忍哀襄事。先遠(yuǎn)是圖。龜兆告猷。芻靈啟路。卜佳城于此室。體魄焉依。轉(zhuǎn)樂石于他山。聲塵斯在。銘曰。
大君御極,修理百職。
抑抑樂安,逢時竭力。
超侍軒墀,抱公絕私。
乃將命令,以會師期。
保合誠信,周旋險夷。
韜鈐講貫,印紱葳蕤。
帝座之西,星文昭晰。
鉤陳之北,武旅森列。
為之總制,所以關(guān)決。
凡在拊循,士皆感悅。
委重三朝,成功九霄。
退身崇讓,息偃迢遙。
逝川閱水,截道驚飆。
恩崇幢蓋,吹咽笳簫。
涇流湯湯,谷水池陽。
舊邱崇岡,若斧若堂。
宰樹如云,仁祠在旁。
刻銘于茲兮,永永不忘。
有木詩八首
其一
唐 ·
白居易
余嘗讀漢書列傳,見佞順?gòu)j婀,圖身忘國,如
張禹
輩者。見惑上蠱下,交亂君親,如江充輩者。見暴狠跋扈,壅君樹黨,如梁冀輩者。見色仁行違。先德后賊,如王莽輩者。又見外狀恢弘,中無實用者。又見附離權(quán)勢,隨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動人之才,足以惑眾媚主,莫不合于始而敗于終也。因引風(fēng)人騷人之興,賦有木八章,不獨諷前人,欲儆后代爾(亦儆后代爾)。
有木名弱柳,結(jié)根近清池。
風(fēng)煙借顏色,雨露助華滋。
峨峨白雪花
(一作毛)
,裊裊青絲枝。
漸密陰自庇,轉(zhuǎn)高梢
四垂
。
截枝扶為杖,軟弱不自持。
折條用樊圃,柔脆非其宜。
為樹信可玩,論材何所施。
可惜金堤地,栽之徒爾為。
評注
(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大唐常州江陰縣興建寺碑銘
唐 ·
郁偫老
四言詩
佛道化而無私。天道運而無積。無私□以廣濟。無積固乃應(yīng)時。此上二者。同德而異名。寂寞幽元。眾妙之門。考其煦育一也。今斯佛場。大拯生死。百姓日用。于此何益。有矣夫。俾眾情知去惡而就善。去禍而就福。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抑各有所利。大略不然者。則曷以載育庶物。度彼蒸民。令殊路而同歸。如百川朝宗。咸會于海。夫其佛法流傳。肇于漢代。瑞符圣夢。善副天心。自西徂東。繇是崇立。士庶各館?;释醍愖?。靡不庶幾。歸信者什一。遂令睹者生善。悟理達(dá)宗。察性是空。反本知卒。若然者。則真諦之源廣濟矣。佛及菩薩。共說偫教。言雖多。事從一。萬法攸歸。物物自備。茍舉一隅。諸不書也。初京師首創(chuàng)白馬。殆吳越大興佛寺。昔近畿洛。皆天子及公卿舍業(yè)聿修精舍。今江陰縣興建寺者。則梁大同元年二月四日渤海太守費公衡之所建。衡則黃門侍郎升之子。肇興西漢。衣冠承嗣。迨今德望。尚不湮微。舍其別業(yè)。載葺伽藍(lán)。春園桃李。爾乃易為禪林。俗館居廬。是以崇乎月殿。佛法從儀。沙門傳教。金鐘玉磬。兩韻蕭疏。檐卜旃檀。二香馥郁。殿中石佛。泛海而來。莫知年代。寺僧咸相謂曰。先古宿德。請歸此寺。歲忽炎旱。以焚香致敬。甘澤必至。邑人僉依。靈效斯在。其地昔有鳳巢于樹。乃載于圖書。伍相延湖。固彰于版籍。后負(fù)郭邑。南接云山。左控姑蘇之雄。右據(jù)毗陵之勝。殖貨臻湊。人風(fēng)蘭穆。十室之家。殆于諸族。皆有忠信?;蜊E為俶載。樂業(yè)隱逸。及其幽居閑暇。高遁園林。諒魯連之士矣。仁義束身。詩書檢行者。而亦有諸。今此鄉(xiāng)閭。永依佛寺。擔(dān)警葷膻。遂躋歸敬。先屬中道陵夷。緇徒寖微。前上座僧請靈寺主僧惠??都維那僧請林山嗣以續(xù)紹隆常住。未遑勒石。今寺主文獻(xiàn)上人及太守之苗裔數(shù)人。兼諸檀越君子等。共議樹碑。文其往事。靡不僉從其愿。文獻(xiàn)上人乃法門喉襟。遠(yuǎn)近瞻敬。鈴鍵寺事。條貫僧徒。文道外通。戒行內(nèi)蘊。生肇豈易。休遠(yuǎn)略同。上座靈玩上人。秉節(jié)彌堅。冰霜潔操。運心戮力。紀(jì)綱恢宏。未隸寺時。早曾葺理。常住贖田數(shù)頃。繼香積。暨寶歷元年。于寺西隅造法華院。舍園地以充基址。兼獎勸庶緣。共為功德。今將工郢向畢。杼材成文。遂得寺域周旋。甚當(dāng)樞要。始自一簣。今侔九層。佛哉斯善者夫。都維那季文。戒行貞廉。胡能有類。仁德忠信。善道孔昭。與三綱等經(jīng)之營之。咸贊洪業(yè)。寺舊有宿德法云靈慎法屬清宴等導(dǎo)其初。今已歸寂。嗟夫。道林賓徒。遞相湮沈。雖舍報身于此方。故乃甄升于上界。今之道友導(dǎo)其后??碎_厥功。載興載葺。廣為福善。伏用資我皇家而已。于郡守韋公縝。剛毅公廉。仁明愛人。搢紳之徒。其從如水。頻由臺鼎。方領(lǐng)此郡。用弗擾政。慰安罷民。先張刑法以威之。次施道德以育之。視百姓如同小子。剿兇絕豪。護持大梵??h宰
張公伯達(dá)
。煦仁風(fēng)以撫俗。出牛刀而佐時。鳥鵲龜魚。各得其化。繩彼奸猾。衛(wèi)此佛法。丞任。主簿崔。尉劉褚許。并以遠(yuǎn)代簪纓。馳芳不泯。洪才綺靡。譽彰仙籍。僉曰斯美者歟。余自洛師而回。寺僧慮先古之業(yè)湮微。見命為銘。紀(jì)繕今昔之事。其言也直。然后躬詣精舍。觀其置寺處。雖無崇巒峭嶺。石路云溪。乃有湖島亙前。諒具區(qū)之巨浸。阡陌起側(cè)。侔京畿之廣途。修林茂竹。葉四氣以氤氳。穹阜回崗。連偫境而壯觀。不然者。焉能感瑞像泛溟海以招來。靈鳳望煙林而巢處。大葉貞祥。不其盛歟。劫石將燼。夫何鎮(zhèn)于千古。今憑故事于豐碑。豈不斯為可久。銘曰。
邈哉寶剎。
洞矣元門。
道尊天地。
德重乾坤。
俾未悟者。
來知真源。
愚智萬種。
破惑一言。
洛及吳都。
歸心已于。
公卿舍業(yè)。
競造精廬。
士庶崇信。
回向如趨。
一葉化世。
三車引途。
偉哉梁代。
善有其人。
費氏別館。
建斯福因。
禪林永茂。
松柏長春。
雁塔凌漢。
鉷鐘報晨。
臺殿云連。
鴛鴦瓦翠。
道徒鈴鍵。
運心克志。
辟開厥功。
回廊周備。
載興載葺。
是崇是置。
世途隳矣。
福場久斯。
石盡刱改。
山漂海移。
于焉靡志。
夫何記其。
眾議礱石。
樹茲豐碑。
大和二年戊申歲二月八日。
主寺僧文獻(xiàn)置。
進(jìn)士魯郡郁偫老撰。
再和十首
其六
(1080年)
北宋 ·
蘇轍
七言絕句
張公詩社見公名
(自注:公昔與
張伯達(dá)
為唱和之友。)
,白首山城嘆不平。
坐客要聞新樂府,應(yīng)須湓口琵琶聲。
詠史
(上)
桓榮
宋末元初 ·
陳普
七言絕句
明帝天姿可禹湯,周公不夢夢空王。
當(dāng)年紫綬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自注:明帝師桓榮,與成帝師
張禹
、桓帝師周福何異。)
。
八桂傳香詩為李貳守賦
明 ·
張吉
瑤臺夜靜冰蟾冷,海色如銀秋耿耿。
金橋霜滑屨音遲,大步健兒期一猛。
盈盈金粟吹香遠(yuǎn),猶記淮南歌偃蹇。
吳家斧入李家門,偃蹇樛枝經(jīng)幾剪。
古稱
伯達(dá)
慈明輩,謂萃一宗咸俊乂。
莫怨佳人絕代無,渠今舉足堪追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