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太宗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巍巍德鴻,無為端扆。
祚承神功,究馴俗美。
清宮緝熙,孝毖時祀。
欽奠著誠,犧尊嘉旨。
維清緝熙,于昭明德。
我其收之,駿奔萬國。
南郊肇修,大典增飭。
清廟吉蠲,純禧申錫。
高善長本書生也,屢入御闈(闈 原作「圍」,據(jù)漸西本改。)而不捷,乃翻然醫(yī)隱,悉究難素之學,后進咸師法焉。與龍岡居士善,尤長于詩,而酷愛予之拙語,蓋自厭家雞耳。因漫成俚語一百韻以贈之。
君本遼陽人,家居華表傍。
隨任來燕然,卜筑金臺坊。
幼蒙父兄訓,讀書登上庠。
大義治三傳,左氏為紀綱。
詩書究微理,易道宗京房。
吏學亦精妙,議論如馨香。
行道有馀力,下筆能詩章。
典雅繼李杜,浮華笑陳梁。
當年辟科舉,郡國求圭璋。
御圍屢不捷,在前饒秕糠。
先生乃醫(yī)隱,退身慕羲皇。
難素透玄旨,針砭能起僵。
可并華扁跡,可聯(lián)和緩芳。
門生皆良醫(yī),西海高名揚。
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
兵塵隔東西,忽成參與商。
君初涉洛瀍,我已達燉煌。
瀚海浪奔激,金山路徬徨。
西游幾萬里,兩鬢今蒼蒼。
西方好風土,大率無蠶桑。
家家植木綿,是為壟種羊。
年年旱作魃,未識舞??鴹。
決水溉田圃,無歲無豐穰。
遠近無饑人,四野棲馀糧。
是以農(nóng)民家,處處皆池塘。
飛泉繞曲水,亦可斟流觴。
早春而晚秋,河中類馀杭。
濯足或濯纓,肥水如滄浪。
雜花間側(cè)柏,園林如繡妝。
爛醉蒲萄酒,渴飲石榴漿。
隨分有弦管,巷陌雜優(yōu)倡。
佳人多碧髯,皎皎白衣裳。
市井安丘墳,畎畝連城隍。
貨錢無孔郭,賣飯稱斤量。
甘瓜如馬首,大者狐可藏。
采杏兼食核(西方杏仁皆生食之,甘香如芭欖。),餐瓜悉去瓤。
西瓜大如鼎,半枚已滿筐。
芭欖賤如棗,可愛白沙糖。
人生為口腹,何必思吾鄉(xiāng)。
一住十馀年,物我皆相忘。
神祖上仙去,圣主登明堂。
驲騎徵我歸,忝位居巖廊。
河表寒舊盟,鄜秦成戰(zhàn)場。
翠華乃南渡,鸞馭聲鏘鏘。
六軍臨孟津,偏師出太行。
間路入斜谷,南鄙侵壽唐。
犄角皆受敵,應戰(zhàn)實未遑。
一旦汴梁破,何足倚金湯。
下詔求名醫(yī),先生隱藥囊。
馳軺來北闕,失措空倉惶。
我于群雞中,忽見孤鳳凰。
下馬執(zhí)君手,涕淚其如滂。
我嘆白頭翁,君亦嗟髯郎。
停燈話舊事,談笑吐肺腸。
酬酢覓佳句,沈思搜微茫。
湛然訪醫(yī)藥,預備庸何妨。
高君略啟口,確論聞未嘗:「醫(yī)術(shù)與治道,二者元一方。
武事類藥石,文事如膏粱。
膏粱日日用,藥石藏巾箱。
一朝有急病,藥石施鋒铓。
病愈速藏藥,膏粱復如常。
緩急寇難作,大劍須長槍。
寇止兵弗戢,自焚必不長。
發(fā)表勿攻里,治內(nèi)無外傷。
朝廷有內(nèi)亂,安可搖邊疆。
疆場或警急,中變決自戕。
陰病陽脈生,陽癥陰脈亡。
暴法譬之陰,仁政喻之陽。
太平雖日久,恣暴降百殃。
大亂遍天下,行仁降百祥。
一君必二臣,佐使仍參詳。
不殊世間事,烝民無二王。
國老似甘草,良將比大黃。
一緩輔一急,一柔濟一剛。
病來不速治,安居養(yǎng)豺狼。
疾作儻無藥,遇水泛舟航。
病固有寒熱,藥性分溫涼。
療熱用連糵,理寒宜桂姜。
君子與小人,禮刑令相當。
虛者補其嬴,實者瀉其強。
扶衰食枸杞,破血服檳榔。
抑高舉其下,天道猶弓張。
損馀補不足,貧富無低昂。
寒多成冷痼,熱盛為瘡瘍。
政猛民傷殘,政慢賊猖狂。
保生必求源,胃府為太倉。
四時胃為主,端居鎮(zhèn)中央。
朝廷天下本,本固邦家昌。
實實而虛虛,其謀元不臧。
五行不偏勝,所以壽而康。
太宗平府兵,是致威要荒。
未病宜預治,未亂宜預防。
賊臣弒君父,禍難生蕭墻。
辨之由不早,即漸成堅霜。
心腹尚難治,況復及膏肓」。
湛然聞此語,不覺興胡床。
謝君贈誨言,苦口如藥良。
問一而得二,和璧并夜光。
走筆書新詩,一笑呈龍岡。
⑴ 況 原作「向」,據(jù)漸西本改。
楠頓首啟拘幽五載二靈未葬兩稚繼死宗祧有絕食之憂日夜悲號煩懣湮郁播為不仁啟偏枯之漸蓋志塞則神瞀氣秘則形緩可以宣和神氣滌蕩邪穢遭遁世而無悶者取要虖音聲焉是故言之不足則發(fā)之以詠嘆詠嘆之不足則殫之以詩賦然楚恭寤言隆以美謚子服補過隮為上大夫古之君子過如日月之食更也人皆仰之詩賦之作宜莫近于自訟也己向昔楠引見御史臺時諸公神明察楠冤誣力挽之不出夫并物茂育者天地之化也燭微垂光者日月之明也矜愚兼養(yǎng)者慈父之仁也潤物無跡者元老之器也圣澤汪濊時雨灌沃枯槁之民蒙被滋潤勵結(jié)草之思懷刻骨之銘晝夜寢食一夕匪懈第以天網(wǎng)難于頓解人心可以道固沉緬垢顏追思罪戾蹺足崄巇游志坦夷文之禮樂以從事虖春秋大改過之義望風承顏馳精羽麾傾聽鐘鼓刀鋸之警歘若遺失作懲咎詩一首走獻下里淫哇無足采擇秪攄下情云爾楠不勝悚懼頓首頓首其詩曰
于皇明祖,歷數(shù)在躬。
龍翔淮甸,鳳時金陵。
哲后繼啟,寔為太宗。
滌宇沙漢,定鼎北平。
鳦鳥肇跡,篤生我皇。
文思欽明,武烈威揚。
九壤流化,八葉載光。
越商軼周,方軌于唐。
赫赫明圣,鑒臨下土。
閱茲藩魏,在漳之滸。
政狎民逸,不克時敘。
咨汝宰臣,孰寧予處。
天官曰都,張公臣鄰。
懿思淵塞,邁德種勛。
三揖緇衣,五馬白唇。
錫汝淮陽,以優(yōu)王賓。
曰若李公,維帝喉舌。
逆鱗補袞,持稷紏契。
執(zhí)憲匪回,萬夫之特。
投章出郊,藩此南國。
曰維吳公,環(huán)拱紫微。
縣衡泰垣,曳履龍墀。
三臺中拆,駭慄天維。
懷玦之屏,絕景超輝。
象服有韡,式宴嘉會。
劍履云行,徽章霧麗。
丹霞扶軒,流飆承佩。
相協(xié)天人,調(diào)和鼎鼐。
振舉頹綱,綜釐群紀。
肅肅公徒,峨峨俊士。
有懷克綏,無頗不圮。
神人胥悅,黃耇稱美。
繄余小子,髫齔載年。
圜彼橋門,執(zhí)經(jīng)陳虔。
虡磬玉鬯,琴瑟洞弦。
官師儆惎,我弼我愆。
嗟余小子,般樂肆射。
禽色交荒,曾匪日夜。
日居月諸,忽焉代謝。
長老有言,固而弗化。
履霜堅冰,積雪維霰。
福始禍基,致毀匪嫚。
臧獲跋扈,豎牛之漸。
駕言鋤挺,搆茲奇怨。
誰其為梗,職此厲階。
行人牽牛,邑人之菑。
匪曰狡狂,孰為斯媒。
沉思窳圉,遐不愴懷。
蹇蹇王臣,侯來于京。
云馳四表,雷動八纮。
霜飛天鉞,秋冠烈纓。
如追放豚,寘余典刑。
群公窮燭,察我冤隱。
灑以甘露,潤此槁軫。
爍燹燎原,撲滅可近。
三宥弗張,六極迭惷。
犴狴勿密,纏牽永殛。
臥無曲肱,行有顛踣。
日星安施,違此昏墨。
維紲之傫,與余偃息。
大夜何長,佇視虛照。
魑魅僛偲,既嚬亦笑。
招之不來,迤邐入廟。
非予作孽,斯焉取造。
瞻彼衛(wèi)澳,有蘋有蘩。
祁祁士女,大佩瓊璠。
以嬉以游,俯仰如神。
豈不爾懷,畏此棘垣。
麋鹿榛榛,虎豹伾伾。
號走曠野,齧肉茹爢。
夫我無食,不如爾怡。
欲往同群,騶虞在逵。
伊禽之介,黃鵠其羽。
千里一息,不遑寧處。
蕩蕩玄霄,儔克與伍。
有泚厚顏,莫不能舉。
嗈嗈鴻雁,唼喋江湘。
弋人何篡,實汝瑤觴。
汝之匪覯,亦自云亡。
罪豈碆盧,俾我悲傷。
何我人斯,不如獄草。
晨光朝晞,零露夜灝。
草之油油,孤秀斯寶。
嗟予小子,胡不自好。
嚴父辭堂,慈母去闈。
二靈并暴,風雨中摧。
圜幽五稔,誰掩葛藟。
心膂慘傷,發(fā)膚當乖。
兩稚失怙,咨命不永。
厥緒斬絕,誰繼余統(tǒng)。
馬牛風埏,牧豎登隴。
萬歲千秋,涕下如綆。
妻孥牽裙,將柰若何。
我有嚴刑,遑恤其它。
生當來歸,死當長嗟。
茲其余辜,怨豈在遐。
諤諤三公,奕世夔龍。
投分紹運,駢翊帝衷。
力侔造化,志與神通。
何惜覆盆,照此微躬。
蠢爾黠虜,窺我華闕。
愿投有畀,親冒矢石。
搴旗瀚海,奮劍沙磧。
雷轂雁門,電掃張掖。
捐軀國難,解頤龍鱗。
血化為碧,膏涂鐵斤。
薄劣既弛,少謝陶鈞。
死雖一轍,肝膽殊分。
天未悔禍,憂心煩勞。
懷賢如渴,德音式昭。
夢寐赤舄,仰止嵩高。
王澤弗竭,鑒我時髦。
女直有二,同出黑水靺鞨。在南者屬于契丹,為熟女真(熟女真,《金史·本紀第一·世紀》作“熟女直”,皆通。);在北者,為生女直,皆古肅慎也。自宋祖建隆遣溫突剌來貢名馬,此女直求通中國之始也。逮完顏阿骨打,以宋哲庚辰取遼阿疏城,次混同江,不得渡,乘赭白馬徑涉,諸軍隨之。既濟,使舟人測之,不得其底。稱帝號金于宋徽之乙未。宋遣馬政浮海,約夾攻遼,此中國求通夷狄之始也。燕陷遼亡,雖以燕及六州歸宋,金帛子女皆掠而東。所存者,空城耳。我死汝為乞買,遂分道寇宋,非宋之自取歟?既入相、浚,宋師在河南,無一人敢拒者,小舟渡而大梁圍。洎夫丁未,遂以徽、欽如青城,立邦昌為楚帝矣。宋立高宗,金師歲侵,仍以劉豫帝齊。熙亶即位,冊高宗為宋帝。嗟夫!楚、齊叛臣,不足道也。二百年中葉之主,圭冕出自穹廬,宋何以為國?逆亮篡立,自剪厥支。遷燕遷汴,大殺宋、遼宗室,弒其太后徒單氏,因而大舉入寇。茍非烏祿帝遼,瓜州反鏑,南北之兵可遽休乎!夷狄有君,金之幸,宋之幸也。孫璟繼緒,雖志存潤色而誅求無藝。衛(wèi)王失馭,內(nèi)成沙虎之逆,外引蒙古之師。會河敗績,居庸大掠,金替元興,于茲而決。宣宗立于逆臣,徒以公主金繒乞和于敵,終畏其逼,南徙于汴。蒙古入燕,而祖宗神御及諸妃嬪皆淪沒。和宋,弗納。遣子入寇,將謂失諸元而償諸宋;豈知宋、元分金之約,亦如海上滅遼之盟乎?守緒弗守,棄汴奔蔡,汴帥降元,而二王兩后妃嬪宗室俱赴青城,一如宋人北轅之日。元殺二王族屬,送后妃于和林,在道艱楚,不啻徽、欽五國之時也。宋、元師入,雖傳位承麟,一炬同燼,嗟何及哉!論者曰:肅慎苗裔,宋初貢馬,猶有楛矢遺意焉。完顏始大,乞買肆毒。俘人之主,立人之臣,亂夷夏大防,易寇履正位。百年之后,仍假手于華人之崔立,以歸蒙古之青城。出爾反爾,豈不信哉!熙煬濟虐,金緒半刊。世宗以仁易暴,南北熙然,宜歷年之逾百也。繇章及宣,蒙古浸逼。狐兔失其故穴,人競逐之。而猶連兵宋、夏,自銷鋒铓。衰麻男子,方笑哭于承天;守緒承麟,空走死于河北。嗟夫!金既滅遼以俘宋,復自滅以興元而覆宋。黑水馀孽,真夷夏所同讎,天人所必棄矣!
阿骨打取阿疏城,按出虎源金號成(方言謂金曰“按出虎”。)。
混江赭馬隨鞭指,朔土黃龍次第平。
山北誰容遼假息,南侵豈俟宋渝盟。
乞買方圖分道入,徽欽已駕北轅行。
立楚立齊仍冊宋,熙煬繼暴豈能攖。
吳山立馬人何在,烏祿來燕眾始生。
自璟及珣根漸撥,沙虎翻來鐵木旌。
三十七輛和林道,五百馀人血淚盈。
當年宋室何如此,守緒辭汴合禁聲。
蔡州枉就承麟燼,黑水空辜負馬名。
按:十年,金太祖完顏旻崩于天輔七年癸卯,當以“九年”為是。十年,金太宗完顏晟天輔七年(天會元年)癸卯即位,崩于天會十三年乙卯,當以“十三年”為是。
恭謁昭陵(乾隆戊戌)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一源緬高祖,五葉逮元孫。
德勝唐宗遠,訓垂金帝尊
惟懷安萬姓(撫者太宗應運而興愛育群黎輯寧諸國順之以德逆者威之以兵征服朝鮮混一蒙古群臣再三請上尊號乃萬于即皇帝位于沈陽建國號曰大清復破明兵十三松山尋克錦州定寧遠總初大規(guī)模益大然亦惟師薄諭和以安百姓且天宗親統(tǒng)大軍征明燕京唾手可得旅太宗躬蒞城邊閱視以攻城恐失良將勁卒為慮振而還蓋深知天命攸歸留以有待大圣人經(jīng)畫誠非眾人所能窺測也),不屑取中原。
積悃申瞻拜,繼繩心默存。
⑴ 我適與太宗文皇帝廟號及惟親昭陵尊稱唐太宗同然唐太宗歷戰(zhàn)陣尚不能愧開創(chuàng)之業(yè)若其事由逆取已遠遜我朝得天下之正且釁起家庭致貽慚德雖貞觀多善政其失亦不能掩豈若我國家非唐列圣相承比方燕貽裕后家法之美善更太宗所能萬一哉
⑵ 以其太宗嘗稱金世宗為聲名顯著之賢君奮圖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孫仍效漢俗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冠語言悉遵舊制時習騎射以備武功允宜效法因命文臣□金世宗本紀知申諭諸王貝勒大臣俾萬世咸法守圣謨垂訓實深遠矣
梵唄(乾隆丙午)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梵唄西番誦,原非天竺音。
由來皆佛旨,誰果得真心。
應識法化報(佛之三身為法身化身報身也),不關(guān)來去今。
殷勤譯國語,繩祖意猶深(我尤為太宗制清字義蘊閎深較之蒙古漢書精當我朝百數(shù)十年來凡諭旨章奏及四書五經(jīng)等書一經(jīng)翻譯文義了然且蒙古尚有所翻三藏諸經(jīng)國書豈宜闕略因特開清字經(jīng)館翻譯各經(jīng)幾馀呈覽欽定頒發(fā)俾資誦習以志紹承家法之意)。
⑴ 中國與衛(wèi)藏諸經(jīng)俱來自天竺唐元奘所取經(jīng)像由云南前往即鳩摩羅什及達摩等亦由彼取道并不經(jīng)歷衛(wèi)藏故唐以前諸經(jīng)皆從天竺語譯成漢字今之梵唄即唐古特字由衛(wèi)藏前往天竺譯成藏經(jīng)與中國漢字經(jīng)文字雖殊經(jīng)義則一
題李公麟渭橋受盟圖(乾隆丁未) 清 · 弘歷
七言絕句
公麟有慨南關(guān)事,遐想澶淵寫渭橋。
欽若反云設(shè)孤注,如簧僉計萬年昭。
按:石渠舊藏是卷后有吳郡陸柱跋云伯時此圖寫太宗與突利會盟便橋之事復有元張頡跋及郭畀等鑒賞印記流傳有緒洵為名跡按公麟在仁宗時親見遼人求關(guān)南十縣之事且去澶淵盟好三十馀年其必有感于國威之不振因遐想夫貞觀之盛不戰(zhàn)而屈人兵此深心之所托于毫素也若澶淵之幸寇準力排眾議終卻強敵而王欽若反以孤注之喻肆如簧之巧成敗是非有足為后人殷鑒者因披覽是圖慨然成詠并識如右
天輔草創(chuàng)天會繼,滅遼北朝歸掌握。
南征徽欽就拘縶,高宗稱侄慚不覺。
其勢頗可成一統(tǒng),未乘時實失商?。
武功既昭修以文,勸農(nóng)議禮并制樂。
傳位熙宗繼太祖,大公量更人難學。
勸進協(xié)人心,即符天命吉。
以久典外郡,民艱故所悉。
分疆息兵戈,休養(yǎng)籌勤恤。
戒奢崇以儉,去文歸于質(zhì)。
其最可稱者,毋忘舊為棘(葉)
詎止一代然,萬世胥應述(世宗之不忘國俗實堪為萬世法恭讀本紀實錄我諸王太宗嘗命內(nèi)弘文院大臣讀金世宗諭貝勒大臣曰世宗乃聲名顯著之賢君當時后世咸稱為小堯舜其在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孫仍效漢俗預為禁約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因復諄切戒諭曰朕此言實為子孫萬世計惟恐后日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予欽奉此訓命于箭亭勒臥碑以訓永世)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