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955—1006 【介紹】: 宋益州華陽人,字凝正。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通判歙州、知吉州,以能聲聞。代還,上言請定州縣長吏考績之法。累擢度支判官,與陳堯叟建議興修三白渠及陳、許諸州水利。真宗咸平時,為度支使。因在陜西禁解池鹽,實行官賣,又以陳腐官粟攤給民戶,被劾罷。景德初,出知鳳翔府。好學善書,工篆、籀、八分。有《隱書》、《史論》等。
梁鼎(九五五~一○○六),字凝正,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端拱初,除殿中丞、通判歙州。歷知數(shù)州。至道初,累遷都官員外郎、江南轉(zhuǎn)運副使,徙陜西。失職削官,出知徐州、密州。真宗咸平四年(一○○一),遷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景德中,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三年卒,年五十二。嘗著《學古詩》五十篇,已佚。《宋史》卷三○四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六三
梁鼎(九五五——一○○六),字凝正,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甲科,知秭歸縣。端拱初通判歙州,徙知吉州。淳化中為開封府判官、三司度支判官。至道初為江南轉(zhuǎn)運副使,徙陜西。歷知徐、密二州。真宗時遷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拜右諫議大夫、度支使,陜西制置使。景德初,知三班院、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出知鳳翔府,求判南京留守御史臺。三年,卒,年五十二。著有《隱書》三卷、《史論》二篇、《學古詩》五十篇。《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963—1044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希元,號知余子,世稱潁川先生。堯叟弟。太宗端拱二年進士。作《海喻》,人奇其志。歷開封府推官、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等,均有惠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河南、開封府,累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實錄》、《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謚文惠。少好學,曾從種放于終南山。善古隸八分,點畫肥重,世號堆墨書。工詩。有文集。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號知馀子,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澠水燕談錄》卷七、《隆平集》卷五),為魏縣尉,通判潮州。真宗時入直史館,歷知壽州、滑州,除兩浙、京西等路轉(zhuǎn)運使。仁宗即位,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累遷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七年,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罷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判鄭州??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犹珟熤率?。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陽新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均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陳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五十首。全宋文·卷一九六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堯叟弟。進士及第,為開封府司錄參軍、推官,以言事忤旨,貶通判潮州。后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徙京西、河東、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為三司戶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尋以給事中參知政事,遷尚書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罷知永興軍,徙鄭州。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次年罷,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曾預修《真宗實錄》、《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祖圣,號大塊翁。任中正弟。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士。陳堯叟判河中,辟掌箋奏。知廣州,兼市舶使。累官樞密直學士、知益州。轉(zhuǎn)運使韓瀆急于籠利,自薪芻蔬果之屬莫不有算,中師盡奏蠲之。以呂夷簡薦,召為樞密副使,改戶部侍郎,致仕。卒謚安惠。
任中師(九七三——一○五○),字祖圣,晚號大塊翁,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中正弟。大中祥符二年第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平陸縣。歷知千乘、襄邑二縣,為右正言。中正貶,亦降太常博士、監(jiān)宿州酒稅。未幾,通判應天府,徙知滑州,入為開封府判官。累遷尚書度支郎中、直史館、知澶州。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兼市舶使。還,為諫議大夫、判尚書刑部,加集賢院學士,進龍圖閣直學士、知并州。召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召為樞密副使,進給事中,以尚書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徙陳州。拜太子少傅,致仕,進少師。卒,謚安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八《任中正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