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重顯

相關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僧伽。
姓吳氏。
名文祐。
宋初信豐人。
止于縣明覺院。
舉止跌宕。
人目為狂。
嘗書松柏上曰。
趙家天子趙家王。
言趙氏方興。
如松柏之茂也。
縣民曾氏老無嗣。
知僧伽有異。
設飯禮之。
未及召。
黎明排闥入。
曾氏膳甚豐。
僧伽曰。
當以珠報。
曾果得二子。
學佛者孫德。
自汀之南安。
謁定應禪師。
曰。
雩都有人。
禮我何為。
孫不悟。
曰。
僧伽吾法子也。
孫告歸。
師持一扇付孫曰。
為寄僧伽。
舟將抵邑。
僧伽候之。
邀曰。
我?guī)熒劝苍凇?div id="jr2h5oj"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09_0_35_comment'>
孫以扇付之莫能欺。
一日昏暮詣寺中闔戶。
趺坐而化。
蓋祥符己酉六月日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懷(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陳,世稱天衣懷。
溫州(今屬浙江)人。
為青原下十一世,雪竇顯禪師法嗣。
落發(fā)于汴京景德寺。
仁宗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
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剎。
晚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迎住臨安佛日寺。
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
徽宗崇寧中賜謚振宗大師。
事見《寶晉英光集》卷七《天衣懷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一一及《五燈會元》卷一六。
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義懷(九八九——一○六○),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
姓陳氏,世以漁為業(yè)。
長入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
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
東游姑蘇翠峰寺,謁雪竇重顯,汲水擔柴,辛苦修煉。
后出世于鐵佛寺,倡言法要,重顯激賞,以為類己。
尋住越州天衣寺,五遷法席,興荒廢,振法道,大興云門宗風,世稱天衣義懷。
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
崇寧中謚振宗大師。
有《天衣義懷禪師語要》一卷。
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八等。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義懷。生陳氏。溫州樂清人也。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殞于屋除。而光照戶。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坐父船尾。漁得魚付懷。懷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詬。甘甜之。不以介意。長游京師。依景德寺。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懷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時有言法華者。不測人也。行市井。拊懷背曰。臨濟德山去。懷初未喻。問耆宿。曰。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勿滯于此。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不契。后謁葉縣省禪師。又不契。東游至翠峰。眾盛。懷當營炊。自汲澗。折擔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懷乃敢通門人之禮。然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歸養(yǎng)侍劑藥。才如姑蘇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豎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閱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贊曰。予觀雪竇天衣。父子提唱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學者。失其旨的。爭以識情數(shù)量。義學品目。緇穢之。譬如燧人氏鉆火。將以烹飪饗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書。豈不誤哉。然余聞。菩薩宏法。為內(nèi)外護。皆本愿力故。曾集賢之知雪竇。言法華之識天衣。疑非茍然者耶。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義懷。
溫州樂清陳氏子。
世以漁為業(yè)。
母夢星隕屋除。
其光照戶。
而娠。
及生尤多吉祥。
兒稚父命坐船尾串魚。
師不忍投魚江中。
父怒笞詬。
甘受之。
長游京師。
依景德寺。
試經(jīng)得度。
師清癯。
行步遲緩。
眾中望見。
如鶴在雞群。
言法華遇師市中。
拊師背曰。
臨濟德山去。
初謁金鑾善。
次謁葉縣省。
皆不契。
明覺于翠峰。
師當營炊。
因汲澗折擔悟旨。
覺印可之。
辭去久無耗。
有僧自淮上來曰。
懷出世鐵佛矣。
峰使誦提唱之語曰。
譬如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覺激賞。
以為類己。
先使慰撫之。
乃敢通門人之禮。
諸方服其精識。
自鐵佛至天衣。
凡五遷法席。
所至必幻出樓觀說法。
縱橫馳騁。
人難遘仰。
廬山舜老夫。
疑之。
后聞其語嘆云。
真善知識也。
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弟子智才。
住杭之佛日山。
仰歸養(yǎng)侍劑藥。
才如姑蘇未還。
師促歸至門。
師已別眾。
才問。
卵塔已成。
如何是畢竟事。
師舉拳示之。
遂就寢推枕而寂。
閱世七十二。
坐夏四十六。
塔全身佛日山。
崇寧中。
賜謚振宗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義懷,姓陳氏,樂清人。
游汴京,投景德寺,為行童。
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依明覺禪師
于翠峰,偶汲水折擔,忽大悟,作偈呈覺,覺稱善。
其后五坐道場,化導甚廣。
懷既了悟法原,密修凈行。
嘗問學者云:“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眾生妄想。
若言無凈土,則又違佛語。
畢竟如何?
”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晚以疾居池陽松山庵。
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奉養(yǎng)。
才往蘇州,懷促之歸,別眾而逝,年七十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四
圓應,天圣中云門宗僧,雪竇重顯之門人。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生徐氏。
名文悅。
南昌人也。
七歲剃發(fā)于龍興寺。
短小粹美。
有精識。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語。
疑之曰。
吾聞臨濟。
在黃檗三年。
黃檗不識也。
陳尊宿者教之。
令問佛法大意。
三問而三被打。
未聞諄諄授之也。
至大愚而悟。
則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聞者異耳。
斯時荊州金鑾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悅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則詣荊州。
至大愚見屋老僧殘。
荒涼如傳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歸閉關高枕。
悅無留意。
欲裝包發(fā)去。
將發(fā)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莖齏。
若喚作一莖齏。
入地獄如箭射。
下座無他語。
悅大駭。
夜造丈室。
芝曰。
來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輪未轉(zhuǎn)。
食輪先轉(zhuǎn)。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為眾乞飯去。
我忍饑不暇。
暇為汝說法乎。
悅不敢違。
即請行。
及還自馮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悅又往從之。
夜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來為眾營炭。
我忍寒不能。
能為汝說法乎。
悅又不敢違。
入城營炭。
還時維那缺。
悅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爛卻。
堂司一職。
今以煩汝。
悅不得語而出。
明日鳴揵椎堅請。
悅有難色。
拜起欲棄去。
業(yè)已勤勞。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墮。
忽開悟。
頓見芝從前用處。
走搭伽梨。
上??堂。
芝迎笑曰。
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悅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詞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沒。
東游三吳。
所至叢林改觀。
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
每集眾茶。
橫設特榻。
示禮異之。
聞南禪師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陽。
來歸謁古塔主。
遂首眾僧于芝山。
南禪師遣使迎之。
又首眾僧于同安。
久之南昌移文。
請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問曰。
德山宗乘即不問。
如何是臨濟大用。
悅厲語曰。
汝甚處去來。
首座擬對。
悅掌之。
又擬申語。
悅喝曰。
領眾歸去。
于是一眾畏仰。
示眾曰。
昔年曾到。
今日復來。
非惟人事重榮。
抑亦林泉增氣。
且道如何是不傷物義一句。
良久曰。
天高東南。
地傾西北。
問僧曰。
汾州言。
識得拄杖子。
行腳事畢。
舉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個是行腳事。
僧無對。
悅荷之曰。
直入千峰萬峰去。
又問僧。
盤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瑕。
如何。
僧無對。
悅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從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儉約。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竊水。
悅遣兩力。
邏得之。
田夫窘推甲墮水。
視之已死。
乙走白縣。
吏來驗則甲蓋詐也。
抵獄坐。
使之當著縫掖。
龍興一老僧。
以醫(yī)出入府中。
夜聞往。
懇白府坐曰。
如悅者佛法龍象也。
豈宜使出叢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悅得以夜馳。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將不利于悅。
悅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禪師。
十年不出戶。
道遂大顯著。
學者歸心焉。
乃出住法輪。
給舂監(jiān)刈。
皆自董之。
見挾幞負包而至者。
則容喜之。
見荷擔者。
顰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馬行腳也。
悅與潭州興化銑禪師友善。
銑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悅屢勸其。
棄之歸林下。
銑不果。
一日送客。
墮馬損臂。
以書訴于悅。
悅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薩有千手。
大丈夫兒誰不有。
興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銑笑曰。
負負無可言。
俄遷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辭眾。
說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為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問旨皈。
鼻孔大頭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維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贊曰。
黃檗大用如涂毒鼓。
嘗撾之而死臨濟。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撾之而死云峰。
余讀其語句。
如青山白云。
開遮自在。
碧潭明月。
撈漉方知。
至其發(fā)積翠以見慈明。
發(fā)晦堂以見積翠。
至公法道。
則有大愚陳睦州之韻。
嗚呼叢林方嘆。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無間。
是何足以知悅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聞示眾曰。大家相聚吃莖齏。若喚作一莖齏。入地獄如箭射。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法輪未轉(zhuǎn)。食輪先轉(zhuǎn)。何不為眾乞食。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巖。師復過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為眾乞炭。師亦奉命。事竟復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愚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吐一詞而去。
釋允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五四
允誠,仁宗時僧人,釋重顯弟子。
編有《明覺禪師語錄》(存)。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
繼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八歲得度,師事廣智,甚為契之。永嘉士庶請居開元寺東閣,遷妙果、慧安寺,退隱江心。再出主西湖法明院。元豐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忠服膺四明知禮之學,屢與山外諸師爭辯。著有《四明仁岳異說叢書》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稱扶宗尊者。見《水心文集》卷一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繼忠。
字法臣。
永嘉丘氏子。
父母求嗣佛祠。
同夢一僧授以好子云。
螺溪尊者。
寄汝養(yǎng)之。
母娠。
即厭葷血。
幼見佛像必致敬。
八歲得度。
即詣南湖。
依廣智學。
勞苦得疾。
乃行請觀音三昧。
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
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觀。
廣智深契之。
時令代講。
雪竇顯禪師。
見而嘆曰。
四明之道。
為有傳矣。
永嘉士庶。
請居開元東閣。
遷妙果。
慧安退隱。
江心嗣。
又出主西湖法明。
學者驟集。
有欲革大其居者。
曰。
施者方受其福。
吾忍毀之乎。
每歲正月上八。
于郡中授菩薩戒。
行放生事。
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
每誓于眾曰。
入吾道場。
而皈命三寶者。
縱未得道愿。
生生世世。
不失人身。
正見出家。
求無上道。
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
日不虛過。
誦咒救疾。
神應莫測。
每入市。
坐者避席。
行者避路。
舉首加敬。
稱為戒師。
元豐五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坐脫。
人見赤光炤澈空表。
鳥雀悲鳴。
三日不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繼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
父母求嗣佛寺,夜夢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
”及有孕,即厭腥血,故生而端詳,性好清潔,雖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禮。
八歲入開元,蒙恩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見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觀,無所凝滯,廣智深器之。
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
”永嘉士夫請居開元東閣,遷妙果慧安。
退隱江心,研精禪觀。
出主西湖法明,學者驟集。
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
”每歲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
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歸命三寶者,縱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
”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度,誦咒救疾,神應莫測。
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
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禱于湖,甘雨隨應。
宋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眾說法,結(jié)印坐亡。
人見赤光徹照空表,凈社全教夢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滅。
”慶恩希妙夢神人告曰: “忠法師已生兜率。
”忠久行施食,后雖有繼,烏雀悲鳴,三日不下。
葬于瑞鹿山,傳法者及百人。
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諫》、《指迷》、《抉膜》、《十門析難》及《十義》諸書,用昭四明,獨得祖道之正。
趙清獻公汴為之贊曰:“教明圓通,聽眾依響。
以心傳心,以真破妄。
真兮謂何?
有相非相。
如水中月,如鑒中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82 【介紹】: 宋僧。永嘉人,字潛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屢依高僧,四主名剎。多才藝,工詩,字畫有法。賜號圓通大師。
全宋詩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發(fā)受戒。后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金山龍游寺。圓通禪師。諱懷賢。字潛道。溫州永嘉何氏子。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四歲從嗣仁社主。出家受戒。有講席輒往聽。盡得其學。及長嘆曰。說食能飽人乎。別社主。去遍參。最后見達觀穎于潤之因圣。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自謂無以復加。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非談諧嵬??。則罵詈不已。心竊陋之。乃潛詣丈室。請白曰。為人天師。當只說法。奈何預以世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追罵至累日乎。觀頷而不答。師因此省悟。初開法于太平隱靜。嗣主金山。金山當孔道。客至無虛日。師頗厭之。熙寧元年。遂謝事。隱于金牛山。山去丹陽數(shù)十里。人跡罕。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廬山之圓通。明州之雪竇。相次堅懇。各住一年。雪竇至。前后二十年間。三請乃赴。其行由海道。遇大風。漂至慈溪東岸。舟破。從者多人皆散走。師獨安坐水中不動。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滅于金牛。壽六十七。臘六十三。弟子覺澄等。塔全身于西隴淮海。秦少游觀為師狀曰。師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樂施。所得金錢繒帛。率緣手盡。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閒居絕口。不掛事事。雖交至錯出。處之晏然。無不集者當時賢士大夫聞其風。皆傾意愿與之游。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賜紫方袍。又用節(jié)度使李公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懷賢,字潛道。
姓何氏,溫州永嘉人也。
兒時夙根萌發(fā),常合掌僧坐,父母異之。
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蓮凈觀,行甚高,眾多歸之,號“嗣仁社主”,乃以賢從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fā)。
受具戒時,年十四也。
賢既得法器,又仰高規(guī),藝行日進,同侶無與比。
有講肄,輒往聽受。
久之,盡傳其學。
慨然長懷,有志四方,辭仁遠參,所至處,延居上游,最后見達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乃見禮請,傳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賢以甘露頗近城市,隱靜僻在深山,遂從太平繁昌之請。
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
又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輒追論前事,矢口謾罵,累日不休。
賢心陋之,乃潛詣丈室,請達觀曰:“為人天師,當只說法,奈何預以世俗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重辱?
”達觀頷而不答,賢亦因此省悟,居隱靜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復召以清涼,辭不赴。
明年,達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
州人乃以雪竇召賢,既行,道過龍游,留一月。
會達示寂,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請止賢繼焉。
而龍游主者故事,當稟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報可。
龍游自火災之后,棟宇灰燼,瑞新禪師實中興之,未既而卒。
賢述其事,積勤八載,殿堂廊廡,燦然具備,今宮宇之盛,冠絕淮海。
雖始于新,多成于賢。
然其地當長江下游,帆穡迅至,游客登臨,日不暇給,賢頗厭之。
熙寧元年,遂謝去,隱于金牛山,去丹陽縣數(shù)十里,人跡?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
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
三年,劉公述商守九江,招賢主圓通,賢聞匡廬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題詩壁間,有“歲晚當期返竹門”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廬山下一年,果謝去,復還金牛。
明州復以雪竇來請,固以疾辭。
史官刁公約謂賢曰:“雪竇東南名山,明覺、達觀相繼居其地,二十年間,請者三至,可謂勤矣。
今又不赴,無乃孤其望乎。
”賢素善刁公,從之乘舟,遵海北轉(zhuǎn)海門,遇大颶卒起,風檣摧敗,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觸礁舟破,從者百馀人皆散走,賢獨淹坐水中,從者還救,乃免。
居雪竇一年,復謝去,還金牛。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壟,累墳為塔。
秦少游狀其行。
賢操行卓越,遇人有恩,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雅好施予,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人多歸之。
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當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
以參知政事高若訥奏,賜紫。
復以節(jié)度使李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法安。
生許氏。
臨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門慕閑。
年二十。
以通經(jīng)得度。
游方謁雪竇顯禪師
歿。
依天衣懷禪師。
眾推其知見。
又遍歷諸家。
耆宿指目。
為飽參。
來皈臨川。
見黃山如意院。
敗屋破垣。
無以蔽風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廈如化成。
乃棄去。
下江漢。
航二浙。
上天臺。
溯淮汶。
而還。
所至接物利生。
未嘗失言。
亦未嘗失人。
白首懷道。
翩然無侶。
倚杖于南昌上藍。
又住武寧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傳器。
貧不能守易。
以為十方。
草屋數(shù)楹。
敗床不簀。
安安樂之。
令尹糾豪右。
謀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發(fā)心。
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不名佛事也。
棲止十年。
而叢林成。
僧至如皈。
安與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秀所居莊嚴妙天下。
而說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飛也。
秀以書招安云云。
安讀之一笑而已。
問其故。
曰吾始見秀。
有英氣。
謂可語。
乃今而后知其癡。
癡人正不可與語也。
問者瞬視。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當一缽行四方。
秀既不能爾。
又于八達衢頭。
架大屋。
從人乞飯。
以養(yǎng)數(shù)百閑漢。
非癡乎。
安每謂人曰。
萬事隨緣。
是安樂法。
元豐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書。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歿。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贊曰。
懷禪師五坐道場。
皆衰陋處。
而能使之成寶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養(yǎng)閑漢為癡。
正當以漫晉卿墨戲并按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安。
臨川許氏子。
幼謝父母。
師事承天長老慕閑。
年二十誦經(jīng)。
通授僧服。
則無守家傳缽之心。
求師問道。
不見山川寒暑。
初依雪竇顯。
歿。
依天衣懷。
蒙印可。
棲法席數(shù)年。
同參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與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莊嚴佛土為己任。
初居黃山如意院。
破屋壞垣。
無蔽風雨。
師力新之。
未十年大廈崇成。
如天宮下降。
衲子歸。
遂為叢席。
乃復謝去。
至南昌某縣。
又興延恩。
始至草屋數(shù)楹。
敗床不簀。
師處之超然。
縣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為師一新之。
師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發(fā)心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眾之地。
冬燠而夏涼。
鐘魚而粥。
鐘魚而飯。
來者息焉。
師所歷足跡萬里。
一缽蕭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為務。
因緣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視之不堪其憂。
是時法云秀公。
有眾千百。
說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莊嚴。
可以為兄弟接羽翼而天飛也。
以書招師。
師發(fā)書一笑而已。
以元豐甲子歲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寢室。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營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靈源清禪師。
語黃山谷曰。
我初發(fā)心。
實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勵。
如父母師友。
中心以謂。
凡住山者。
法如是爾。
及游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誨。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稱利養(yǎng)。
實不能與天下衲師爭衡。
然此自不滿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為銘塔云。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五
禪師名全舉。
汾陽昭公之嗣也。
初住龍舒之法華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會寺。
為人精嚴。
諒直飽參。
汾陽特稱之。
自出并汾。
遍詣名山。
初謁荊南福昌善禪師。
善問曰。
回互不回互。
對曰總不與么。
曰為什么已吃福昌棒。
對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脫空漫語。
對曰調(diào)琴澄太古。
琢句體全真。
又謁公安遠禪師。
遠問作么生是伽藍。
對曰深山藏獨虎。
淺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藍中人。
對曰青松蓋不匝。
黃葉豈能遮。
曰道什么。
對曰。
少年曾決龍蛇陣。
老倒還聽稚子歌。
曰一句兩句。
云開月露作么生。
對曰。
照破祖師關。
又謁延壽賢禪師。
賢問。
海竭人亡作么生。
對曰毒蛇不咬人。
曰為何如此。
對曰風引溪云斷。
泉沖石徑斜。
又謁夾山真首座。
真曰還見么。
對曰萬事全無。
曰還不見么。
對曰千般皆在手。
舉曰。
首座未見澄散圣時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問見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舉曰。
卻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驚。
對曰終不捏怪。
又謁福嚴承禪師。
承問。
作么生是圓融之相。
對曰。
木人嶺上休相覷。
石女溪邊更不迷。
舉卻問。
如何是福嚴圓融之相。
曰老病尋常事。
龍鐘沒好時。
又問。
融即不問。
如何是圓。
曰法界廣無邊。
承曰。
不圓不融時如何。
對曰。
虛空無對面。
鳥道絕東西。
又問。
貍奴白牯卻知有。
三世諸佛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諸佛不知有。
曰。
只為太惺惺。
進曰。
如何是貍奴白牯卻知有。
曰爭怪得伊。
又謁石霜慈明禪師。
慈明問。
作么生是向上一竅。
對曰二竅俱明。
曰還見七十二峰么。
對曰有甚掩處。
曰道什么。
對曰。
今日觸忤和尚。
慈明便打。
舉曰。
作什么。
曰將謂是收番猛將。
元來是行間小卒。
對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噴月華。
又謁大愚芝禪師。
芝問。
古人見桃花。
意作么生。
對曰。
曲不藏直。
曰那個且從。
這個作么生。
對曰。
市中拾得寶。
比鄰那得知。
曰上座還知么。
對曰路逢劍客須呈劍。
不是詩人不獻詩。
曰作家詩客。
對曰一條紅線兩人牽。
曰玄沙道諦當。
又作么生。
對曰。
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對曰。
樓閣凌云勢。
峰巒疊翠層。
又謁玉澗林禪師。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從此露堂堂。
云門賺殺他家子。
直至而今亂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對曰。
爭敢。
曰作么生。
對曰。
清晨升寶座。
應不讓南能。
又謁棲賢諟禪師。
問如何是佛。
曰張三李四。
進曰意旨如何。
曰胡餅有甚汁。
又謁五祖戒禪師。
戒問。
作么生是絕羈絆底人。
對曰反手把籠頭。
曰卻是作家。
對曰背鞭打不著。
曰為什么上來下去。
對曰甚處見上來下去。
戒便打。
舉曰。
一言無別路。
千里不逢人。
又謁翠峰素禪師。
素曰。
風穴道。
嘶風木馬緣無絆。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對曰。
翻身師子生獰甚。
誰敢當頭露爪牙。
曰放汝一線道。
對曰七顛八倒。
曰收。
對曰了。
又謁雪竇顯禪師。
問。
牛吃草。
草吃牛。
對曰。
回頭欲就尾。
已隔萬重關。
曰應知無背面。
要須?,F(xiàn)前。
對曰。
驗在目前。
曰自領出去。
又謁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絕頂西峰路。
峻機誰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兩重關。
舉便問。
如何是兩重關。
曰月從東出。
日向西沒。
對曰。
庵主未見明招時如何。
曰滿盞油難盡。
進曰見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舉機辯。
如電砰雷射。
不可把玩。
諸方畏服。
號舉道者。
自住持多夜參曰。
諸上座。
吾門之事。
多少奇特。
擁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謂活鱍鱍地。
只欠承當在。
雖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別得出。
山僧讓禪床與上座。
若也甄別不出。
擲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為本。
豈可觀州獵縣。
看山門境致過時。
蓋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處所。
見個村院主也須問過。
如今兄弟。
往往蹉過。
不肯遞相博問。
昔龍牙問德山鑒公。
仗劍取師頭時如何。
鑒便引頸。
龍牙曰。
頭落也。
鑒便休去。
莫是德山無機鋒么。
為當別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頸。
龍牙獻劍。
舉歿時七十馀。
塔于海會。
贊曰無為子曰。
生者人之所貴死者人之所畏。
恥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貴其貴。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偽。
將質(zhì)之于天地。
方是時。
叢林以肅嚴相尚。
沙門以修潔相高。
一有指目。
重為愧恥。
故泉有以矯之耳。
其號泉大道。
若非茍然。
舉公名著叢林。
如薛仁貴著白袍。
西平王著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華舉禪師。
汾陽嗣也。
初住龍舒法華寺。
后移居白云海會焉。
為人精嚴諒直。
飽參。
汾陽特稱之。
一錫出并汾。
所至披靡。
謁公安遠公。
逗青松黃葉之機。
于福昌善處。
逞琢句調(diào)琴之辯。
又謁延壽賢。
大愚芝公。
夾山真首座。
慈明棲賢諟。
雪竇顯。
五祖戒公。
瑯琊覺。
西湖西峰庵主。
主。
明招位下杰出者也。
有偈云。
絕頂西峰路。
峻機誰敢當。
超然凡圣外。
瞥隔兩重光。
師至。
問曰。
如何是兩重光。
曰。
月從東出。
日向西沒。
師曰。
庵主未見明招時如何。
曰。
滿盞油難盡。
進曰。
見后如何。
曰。
多心易得乾。
師機辯。
如雷砰電射。
不可把玩。
諸方畏服。
號舉道者。
上堂。
釋迦不出世。
達么不西來。
佛法遍天下。
談玄口不開。
至哉斯言。
達古今一貫也。
嘗曰。
僧家以寂住為本。
豈可觀州獵縣。
看山門景致過時耶。
覺范稱之。
如薛仁貴著白袍。
西平王著錦帽。
真勇于道者也。
年七十馀。
始歿。
塔于海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暉(一○九七~一一八三),號自得,俗姓張,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禪師于長蘆。返里謁宏智禪師。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開法補陀寺,徙萬壽寺、吉祥寺、雪竇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補臨安府凈慈寺。七年,退歸雪竇寺。十年卒,年八十七。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覺禪師法嗣。有宋了廣編《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慧暉詩,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暉。字自得。會稽張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燒香。而宏智適至。忽見頓明前話。次日入室。智可之。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陀。徙萬壽。及吉祥雪竇。淳熙三年。補凈慈。七年。退歸雪竇而化。丕相魏公嘗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則空門御史也。諸方以為名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自得禪師。
名慧暉。
乃會稽張氏之寵子也。
自少割愛辭親。
得度于澄炤寺。
孤錫云游。
見長蘆真歇。
以為有所證。
于閃電機下。
竟南歸。
所遇叢社如逆旅。
一閱而棄之。
遂投謁于覺宏智和尚。
宏智威德自在。
道望隆當世。
當世見者。
皆為神悚。
暉獨心負所畜。
不藉通詞。
特擬觀光。
于座下。
宏智熟視暉而容之。
暉微疑其所以。
乃自請掛塔。
宏智召暉。
至榻前。
詰以寶鏡頌。
暉驟進語。
智正色。
遣出之。
暉乃折節(jié)自悔。
從前寶惜一齊放下。
一夕正往圣僧前燒香。
適宏智來前。
暉見之。
頓悟大旨自爾。
問答無滯。
得授記莂焉。
紹興丁巳。
開法補陀。
馳其提唱。
語于宏智。
宏智大悅。
其語曰朔風凜凜掃寒林。
葉落歸根露赤心。
萬派朝宗舡到岸。
六窗虛映芥投針。
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
閒閒耀古今。
戶外凍消。
春色動四山。
渾作木龍吟。
又曰。
釋迦老子窮理盡性。
金口敷宣一代時教。
珠回玉轉(zhuǎn)。
被人喚作拭不凈故紙。
達磨祖師以一乘法。
直指單傳面壁九年。
不立文字。
被人喚作壁觀婆羅門。
且道作么生行履。
免被傍人指注。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又曰。
巢知風。
穴知雨。
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須計較作思量。
五五從來二十五萬般。
施設到平常。
此是叢林飽參句。
諸人還委悉么。
野老不知堯舜力。
鼕鼕打鼓祭江神。
谷之神樞之要里許旁參。
回途得妙。
云雖動而常閒。
月雖晦而彌炤。
賓主交參。
正偏兼到。
十洲春盡花凋殘。
珊瑚樹林日杲杲。
于是補陀風范與天童并峙。
其遷萬壽。
次吉祥。
又雪竇。
皆名公巨卿為之勸請。
淳熙丙申。
有詔補凈慈。
上堂曰。
皮膚脫落絕方偶。
明了身心一物無。
妙入道寰深靜處。
玉人端馭白牛車。
妙明田地達者還。
稀識情不到唯證。
方知白云兒靈。
靈。
自炤青山父卓卓。
常存機分頂后光智契。
劫前眼所以道。
新豐路兮峻仍皾。
新豐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動搖。
游者游兮莫忽速。
亭堂雖有到人稀。
林泉不長尋常木。
諸禪德向上一著。
尊貴難明琉璃殿。
上不稱尊翡翠。
簾前還合伴正與么。
時針線貫通真宗。
不墜合作么生施設。
滿頭白發(fā)離巖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當是時大振曹洞宗風者。
多出宏智之門。
瑞巖有石窗恭。
光孝有了堂徹。
常州善權(quán)有法智。
而聞庵居翠巖。
法真居清涼。
乃至大洪長蘆皆屬焉。
以故凈慈典職班序者。
半皆諸方弟侄。
酬唱葉諧。
稱為新豐正韻也。
庚子秋。
退歸雪竇。
白發(fā)垂肩。
逍遙怡懌。
愛攜禪客。
談空白日。
而笑落青山。
常作偈曰。
重重去盡自平常。
春煖風和日漸長。
戶外鳥啼聲細碎。
巖花狼藉滿山房。
以癸卯冬月二十九。
沐浴而逝。
痊于明覺塔右。
贊曰。
暉公以奇雋之。
姿英發(fā)銳。
上睹影響。
于掣電光中。
便肯承當。
及入天童爐鞴镕成大器。
輒能振大聲。
以達九重。
其境何順也。
細簡今古。
匪流則亢矣。
公乃履滿不溢。
順而能節(jié)。
抑何謙以退也。
芳型在望。
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暉,字自得,姓張氏,會稽人也。幼依澄照道疑染削,進具。年二十,扣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熱香,宏智適至,暉見之頓悟前語。次日入定,智舉堪嗟去日顏如玉,郤嘆回時??似霜。暉曰:“其入離,其出微?!弊誀枂柷E無滯,智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陁,徙萬壽及吉祥雪竇。淳熙三年,敕主凈慈,上堂:“朔風凜凜掃寒林,落葉歸根露赤心。萬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虛映芥投針。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間間曜古今。戶外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又云:“谷之神,樞之要,里許旁參,回途得妙。云雖動而常間,月雖晦而彌照。賓主交參,正偏兼到,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又嘗舉風幡?,乃曰:“風幡動處著得個眼,即是上座。風幡動處失郤個眼,即是風幡。其或未然,不是風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強錐針。巖房雨過昏煙凈,臥聽涼風生竹林?!逼吣昵铮藲w雪竇。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覺之左。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舉:“夾山會下一僧到皋亭,才禮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趨去,僧回舉似夾山,山云:會否?云:不會。山云:賴汝不會,汝若會即夾山口啞去。應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爭奈拄杖放行太速,當時此僧,莫道皋亭夾山,便是達摩也應斬為三段。明云:皋亭夾山門庭施設,各得其宜,但中間一人較些子,應庵與么道,也是鞏縣茶瓶。”嘉定十年,明纂修《聯(lián)鐙會要》,至今傳于叢林。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