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清遠(yuǎn)

相關(guān)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齊地人。
青原下十世。
七歲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
入洛聽《華嚴(yán)》五年,棄去。
游至浮山,從圓鑒遠(yuǎn)禪師悟旨,得續(xù)太陽正脈。
初住白云山海會寺,后移住投子山。
神宗元豐六年卒,年五十二。
有《空谷集》。
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七。
 釋義青詩,據(jù)日本弘教書院刊《大藏經(jīng)》所收《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為底,原書為六卷。
另輯得《五位頌》一首,附于卷末。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83 【介紹】: 宋僧。青社人。俗姓李。聰穎好學(xué),十五歲試《法華經(jīng)》得度。從浮山圓鑒參悟佛旨,嗣續(xù)太陽正脈。初住海會,次遷投子山勝因院。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七
禪師名義青。
本青杜人。
李氏子也。
七齡穎異。
去妙相寺出家。
十五試法華經(jīng)。
得度為大僧。
其師使習(xí)百法論。
嘆曰。
三祗涂遠(yuǎn)。
自困何益哉。
入洛中聽華嚴(yán)五年。
反觀文字。
一切如肉受串。
處處同其義味。
嘗講至諸林(或作楮林)菩薩偈曰。
即心自性。
忽猛省曰。
法離文字。
寧可講乎。
即棄去游方。
至浮山。
時圓鑒遠(yuǎn)禪師退席。
居會圣巖。
遠(yuǎn)夢得俊鷹畜之。
既覺而青適至。
遠(yuǎn)以為吉徵。
加意延禮之。
留止三年。
遠(yuǎn)問曰。
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時如何。
世尊默然。
汝如何會。
青擬進(jìn)語。
遠(yuǎn)驀以手掩其口。
于是青開悟。
拜起。
遠(yuǎn)曰。
汝妙悟元機耶。
對曰。
設(shè)有妙悟。
也須吐卻。
時有資侍者在旁曰。
青華嚴(yán)今日。
如病得汗。
青回顧曰。
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
我即便嘔。
服勤又三年。
圓鑒以大陽皮履布直裰付之曰。
代吾續(xù)洞上之風(fēng)。
吾住世非久。
善自護(hù)持。
無留此間。
青遂辭出山。
閱大藏于廬山慧日寺。
熙寧六年還龍舒。
道俗請住白云山海會寺。
計其得法之歲。
至此適幾十年。
又八年移住投子山。
道望日遠(yuǎn)禪者日增。
潛通暗證者比比有之。
異苗翻茂。
果符前讖。
青平生不畜長物。
弊衲楮衾而已。
初開山慈濟(jì)有記曰。
吾塔若紅。
是吾再來。
邦人偶修飾其塔。
作瑪瑙色。
未幾而青領(lǐng)院事。
山中素?zé)o水。
眾每以為病。
忽有泉出山石間。
甘涼清潔。
郡守賀公。
名為再來泉。
元豐六年四月末。
示微疾。
以書辭郡官諸檀越。
五月四日。
盥沐升座。
別眾罷。
寫偈曰。
兩處住持無可助道。
珍重諸人不須尋討。
遂泊然而化。
阇維收舍利靈骨。
以閏六月。
塔于寺之西北。
三峰庵之后。
閱世五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夏。
無為子楊杰。
為贊其像曰。
一只履。
兩牛皮。
金烏啼處木雞飛。
半夜賣油翁發(fā)笑。
白頭生得黑頭兒(一本云。
黑頭生得白頭兒)。
有得法上首一。
名道楷禪師。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青社李氏子。七齡穎異。往妙相寺出家。試經(jīng)得度。習(xí)百法論。即棄游宗席。時圓鑒禪師。居會圣巖。師來。鑒禮延之。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緣。經(jīng)三載。一日問曰。汝記得話頭么。試舉看。師擬對。鑒掩其口。師了然開悟。遂禮拜。鑒曰。汝妙悟玄機耶。師曰。設(shè)有也須吐卻。自此復(fù)經(jīng)三年。鑒時出洞下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與太陽頂相。皮履直裰。囑曰。代吾續(xù)其宗風(fēng)。無久滯此。善宜護(hù)持。遂書偈送曰。須彌立太虛。日月輔而轉(zhuǎn)。群峰漸倚他。白云方改變。少林風(fēng)起叢。曹溪洞簾卷。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碾。令依圓通秀禪師。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執(zhí)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dāng)行規(guī)法。通曰是誰。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與按過。通即拽杖入堂。見師正睡。乃擊床訶曰。我這里無閑飯。與上座。吃了打眠。師曰。和尚教。某何為。通曰。何不參禪去。師曰。美食不中飽人吃。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師曰。待肯堪作甚么。通曰。上座見曾甚么人來。師曰浮山。通曰。怪得恁么頑賴。遂握手相笑。歸方丈。由是道風(fēng)籍甚。梁乾化四年夏示寂。敕謚慈濟(j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3—1135 【介紹】: 宋僧。彭州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參五祖演禪師悟法,住成都昭覺寺。徽宗政和中詔住康蔣山,學(xué)者爭赴之,名聞京師。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紀(jì)奏住金山龍游寺。詔詣行在入對,賜號圓悟禪師。后還蜀,復(fù)住昭覺寺。卒謚真覺禪師。有《碧巖集》。
全宋詩
釋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號佛果,彭州崇寧(今四川郫縣西北)人。俗姓駱。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歷住妙寂、六祖、昭覺等寺?;兆谡椭性t住金陵蔣山,敕補天寧、萬壽。高宗建炎初,又遷金山,賜號圓悟禪師。改住云居,復(fù)領(lǐng)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賜號靈照,謚真覺禪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作正覺)。事見《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圓悟禪師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發(fā)從成都僧文照,復(fù)參五祖法演禪師得法,住昭覺寺。出蜀住長沙道林,賜號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蔣山,移天寧萬壽禪寺。建炎初住金山龍游寺,召對,賜號圓悟,改住廬山。還蜀住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謚真覺禪師。有《佛果擊節(jié)錄》二卷(存)、《碧巖集》十卷(存)、《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存)、《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四卷(存)。見孫覿《圓悟禪師傳》(《鴻慶居士集》卷四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克勤。
字無著。
彭州崇寧駱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發(fā)。
受滿分戒。
游成都。
從圓明敏行大師。
學(xué)經(jīng)論。
窺其奧。
以為不足。
特謁昭覺勝禪師。
問心法。
久之法關(guān)。
見真如哲公。
頗有省。
時慶藏主。
眾推飽參。
尤善洞下宗旨。
師從之游。
往往盡其要。
嘗謁東林照覺。
頃之謂慶曰。
東林平實而已。
往見太平演道者。
師恃豪辯。
與之爭鋒。
演不懌曰。
是可以敵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燈獨照時。
自驗看。
以不合辭去。
抵蘇州定慧。
疾病幾死。
因念疇昔所參。
俱無驗。
獨老演不吾欺。
會病間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來。
容為侍者。
值漕使陳君入山問法。
演誦小艷詩云。
頻呼小玉元無事。
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
師侍側(cè)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語之。
師曰。
今日真喪目前機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茲高枕矣。
師因以是事。
語佛鑒勤。
勤未之信。
師曰。
昔云高麗打鐵火星爆吾指頭。
初謂建立語。
今乃果然。
勤愕然無以對。
佛眼禪師尚少。
師每事必旁發(fā)之。
二公后皆大徹。
由是演門二勤一遠(yuǎn)聲價藉甚。
叢林之謂三杰。
演遷五祖。
師執(zhí)寺務(wù)。
方建東廚。
當(dāng)庭有嘉樹。
演曰。
樹子縱礙不可伐。
師伐之。
演震舉杖逐師。
師走避。
忽猛省曰。
此臨濟(jì)用處耳。
遂接其杖曰。
老賊我識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爾命分座說法。
崇寧初。
以母老歸蜀。
出世昭覺。
久之謝去。
于荊州。
見丞相張無盡談華嚴(yán)要妙。
逞辭婉雅。
玄旨通貫。
無盡不覺前席。
曰。
此真境與宗門旨趣何如。
無盡曰。
當(dāng)不別。
曰。
有甚交涉。
無盡意不平。
師徐曰。
古云。
不見色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全提時節(jié)。
若透徹。
方見德山臨濟(jì)用處。
無盡翻然悟曰。
固嘗疑雪竇大冶精金之語。
今方知渠無摸索處。
曰。
頃有頌云。
頂門直下轟霹靂。
針出膏盲必死疾。
偶與丞相意會。
無盡喜曰。
每懼祖道?微。
今所謂見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請住夾山。
未幾遷湘西道林。
初潭師周公因提舉劉直孺愿見師。
至是皮相之不甚為禮。
及見開堂提唱。
妙絕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蔣山。
法道大振。
僧問。
如何是實際理地。
曰。
何不向未問已前薦取。
僧曰。
未問已前如何薦。
曰。
相隨來也。
進(jìn)云。
快便難逢。
更借一問。
曰。
忘前失后。
進(jìn)云。
若論此事。
如擊石火。
只如未相見時如何。
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則聲色外。
與師相見。
答曰。
穿卻鼻孔。
問。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顧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審衲僧家又作么生。
曰。
威震寰區(qū)。
未為分外。
曰。
恁么則坐斷十方。
壁立千仞。
曰。
看箭。
問。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別。
曰。
兩個金剛?cè)Α?div id="eomia4s"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3_166_comment'>
曰。
溈山撼門扇三下。
又作么生。
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舉來。
曰。
恁么則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壓良為賤。
曰。
實處道將一句來。
曰。
自從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識羞。
曰。
速禮三拜。
僧曰。
昔人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
投子下禪床立。
意旨如何。
云。
生鐵鑄就。
曰。
為什么。
貪觀白浪。
失卻手橈。
云。
自領(lǐng)出去。
問。
只如道明頭合暗頭合。
古德便歸方丈作么生。
師拈起拄杖子。
進(jìn)云。
學(xué)人擬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jǐn)M。
曰。
這野狐精。
問。
選佛場開上根圓證。
不昧當(dāng)機如何指示。
云。
一超直入如來地。
曰。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馬大師為什么直下覷。
云。
頂門上有眼。
問。
一種無弦琴。
唯師彈得妙。
馬大師為什么直上覷。
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審直上覷得是。
直下覷底是。
云。
莫謗馬大師好。
曰。
爭奈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
象王行處絕狐蹤。
云。
賴有龐居士證明。
問。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來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機。
云。
不如一個百不知。
曰。
無無孔鐵槌。
有甚用處。
曰。
果然恁么去。
曰。
雖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機。
曰。
撒星火迸獨光輝。
曰。
爭奈腦后一箭。
師救不著。
云。
又是拖泥帶水。
嘗示眾曰。
恁么恁么雙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卻恁么。
暗里隱明。
恁么中卻不恁么。
明中隱暗。
只如和座子掇卻許多建立。
總么犯手傷鋒。
且道喚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無上。
深而無底。
旁盡虛空際中。
極鄰虛塵。
凈裸裸赤灑灑。
是個無底缽盂。
無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這閑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盡見徐。
方有一個承當(dāng)。
且道雙明雙暗。
雙放雙收。
是建立是平常。
總不與么。
也未是極則處。
且作么生是極則處。
擘開華岳連天透。
放出黃河輥底流。
宣和中。
詔住東都天寧。
太上在康邸。
屢請宣揚。
有偈云。
至簡至易。
至尊至貴。
往來千圣頂??頭。
世出世間不思議。
然是時欽宗在東宮。
師對太上。
預(yù)有至尊之讖。
建炎改元。
寧相李伯紀(jì)。
表住金山。
駕幸維揚。
有詔徵見。
顧問西竺道要。
對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統(tǒng)萬殊。
真俗雖異。
一心初無間然。
太上大悅。
賜號圜悟禪師。
乞云居山歸老。
朝廷厚贐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復(fù)歸于蜀。
大師王伯紹迎居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將終。
侍者持筆求頌。
書曰。
已徹?zé)o功。
不必留頌。
聊爾應(yīng)緣。
珍重珍重。
擲筆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謚真覺禪師。
塔曰寂照。
初樞密鄧子常。
奏賜命服佛果師號。
所至士夫過從問道。
無虛日。
師悟門廣大。
說法辯博。
縱橫無礙。
莫不人人畏服。
以為未嘗有也。
凡應(yīng)接雖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開卷。
于宗教之書。
無所不讀。
初在金陵。
大師王彥昭。
嘗請益雪竇所謂三員無事道人孰勝。
師曰。
正爾皆須吃棒始得。
帥意未喻。
師詰之。
帥以手拍膝。
時衲子環(huán)擁。
師就指曰。
此輩倒作此見解。
焉能透徹古人知見。
帥不懌而去。
尋遣之詩令刻石。
師匿之。
他日彥昭入山。
問詩所在。
師曰。
昔人贈遺。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師特譏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帥翻照霽威而去。
既而給事廬贊元代府事入山。
題詩有菖蒲海之句。
然東漢志有蒲菖海。
師就質(zhì)之。
廬頗知誤。
或勸不應(yīng)與師臣爭詩恐致禍。
師笑曰。
吾豈得已哉。
前既卻王公詩。
今新帥雖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發(fā)其誤。
貴不主意上石耳。
其臨機有斷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節(jié)道愈尊。
而風(fēng)度無改。
或謂當(dāng)加威重者。
師曰。
吾佛以慈攝物。
等觀一切。
每任真若此。
猶恐失之。
況以顯晦易其心。
而刻薄蒞眾。
豈沙門所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讓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規(guī)繩者云。
贊曰。
吾祖從上來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遲暮。
邪徑日滋。
自非龍蟠鳳逸之士。
極深而研幾。
則頓轡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備而學(xué)不厭。
名位崇而志益謙。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黃龍楊岐兩宗學(xué)者剩有各私。
其勝而不相厭。
于是靈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續(xù)碑。
所以推之為正續(xù)也。
至圜悟復(fù)能峻其門庭。
觀其對御。
則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則罄竭款誠。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權(quán)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克勤。彭州崇寧駱氏子。世宗儒。師生。犀顱月面。骨相不凡。從師受書。日記千馀言。偶過妙寂院。見佛書讀之三復(fù)。悵然如獲舊物。曰。吾殆過去沙門也。始棄家祝發(fā)。從文照。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yán)。俄得病瀕死。嘆曰。諸佛涅槃?wù)?。不在文句中。欲以聲求色見。如釜羹投鼠矢污之。吾知其無以死矣。遂棄去。見真覺勝公。勝方剃臂出血。指示師曰。此曹溪一滴也。師矍然于時。大知識名稱遠(yuǎn)聞?wù)呦嗤3忠焕復(fù)讲匠鍪?。意所欲往。靡不至焉。首謁玉泉皓。金鑾信。又見大溈哲?;尢眯?。東林總。僉指為法器。而晦堂獨深加賞識。最后見五祖演禪師。盡展機用。祖皆不諾。乃謂祖強移換人。出不遜語。忿然而去。祖曰。待一頓熱病打時。方思我在。到金山。染傷寒困極。平日見處。無得力者。追繹祖言。乃自誓云。我病稍間。即歸五祖。病既愈。還山。祖見之喜。命執(zhí)侍方半月。會部使者。謁祖問佛法大意。師從旁竊聽。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即大悟。袖香入室。通所得。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汝既如是。吾助汝喜。因遍謂山中耆老曰。我侍者參得禪也。嘗伐一巨木。祖固止之。不聽。祖怒奮挺而起。師立不動。祖投所持挺。笑而去。自是遇物無疑。崇寧中。省親還蜀。諸老相謂曰。道西行矣。時同門佛鑒慧勤。亦知名眾。遂目師為川勤別之。成都師郭知章。請開法六祖。更昭覺凡八年。復(fù)出峽南游。時張無盡。寓荊南。自以手提古佛。席卷諸方。見師恍然自失。留居碧巖院。傾心事之(傳燈錄云。張寓荊南。以道學(xué)自居。少見推許。師艤舟謁之。劇談華嚴(yán)旨。要曰。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fù)一。萬復(fù)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公。于是。不覺促榻。師遂問曰。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師曰。沒交涉。公色慍。師曰。不見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zhuǎn)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彼德山臨濟(jì)非乎。公乃首肯。翌日。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專無礙法界。師又問。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師笑曰。不然。正在法界量里。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谡b凈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公曰。美哉論。豈易得聞。于是。執(zhí)師禮。留居碧巖)。復(fù)徙長沙道林。太保樞密鄧子常。上師德行。賜紫服師號佛果。政和中。移延康蔣山。東南學(xué)者。赴之如歸。至無地可容。名聞京師。被詔住天寧萬壽。召見褒寵甚渥。建炎初。宰相李伯紀(jì)。奏住金山。高宗至維揚。入對。賜名圓悟禪師。改云居久之。復(fù)領(lǐng)昭覺。紹興五年八月己酉。微恙。留偈示眾。擲筆而逝。茶毗。舌齒不壞。舍利五色無數(shù)。閱世七十有三。坐夏五十有五。塔于昭覺之側(cè)。謚真覺禪師。師清凈無作。不入諸相。示方便門。提引未悟。一聽其語。莫不愀然感動。有泣下者。故住天寧時。一時王公貴人。道德材智。文學(xué)之士。日造其室。車轍滿戶外。雖毗耶聽法。不能過也。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領(lǐng)袖諸方者。百馀人。方據(jù)大叢林??锉娬f法。為后學(xué)標(biāo)表??芍^盛矣。師自得法后。聲名藉甚。繇岳麓。徙蔣山。行成德備。每得天神訶護(hù)。過金山時。賊趙萬。據(jù)鎮(zhèn)江擁兵數(shù)百。操戰(zhàn)艦。乘風(fēng)欲度。忽反風(fēng)。云霧晦冥連晝夜。不得度。乃止。比赴云居。道長廬。賊張遇奄至。盡劫所有。師衣缽獨存。又嘗斂上方賜物。置一篋中。寓儀真。師飭其徒往省。答曰。儀真連夕大火。尚何求。師笑曰。汝第往。既至。官寺民櫩。鞠為瓦礫。而師篋封識如新。嘗寓公安天寧。天堂長老覺公。夢一女子。再拜而進(jìn)曰。乞我東堂。為人天說法。信宿而碧巖疏至。女子。即碧巖護(hù)法神也。安樂山神。據(jù)云居方丈。諸耆宿。皆徙避別室。師寘一榻。臥起如平時。師福慧兩足。行解通脫。斷取世界。如掌中庵摩勒果。是區(qū)區(qū)者何足言。然為世人傳聞贊嘆。故不得略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克勤,姓駱氏,彭人也。世守儒學(xué),兒時日記千言,偶游妙寄寺,見佛書,三復(fù)悵然,如獲舊物,曰:“予殆過去沙門也?!奔闯黾?,依自省師祝發(fā),從文昭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yán)》。俄得病瀕死,嘆曰:“諸佛涅槃?wù)罚辉谖木渲?,吾以聲求色見,宜其無以死也?!彼鞐壢?,至真覺勝禪師之席,勝方創(chuàng)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鼻谯侨涣季?,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謁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溈哲、黃龍心、東林度,僉指為法器。而晦堂稱:“他日臨濟(jì)一派屬子矣?!弊詈?,見五祖演,盡其機用,祖皆不諾。乃忿然而去。演曰:“待著一頓熱病時,方思量我?!鼻谥两鹕剑『O,以平日見處試之,無得力者。追繹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歸演?!奔把菀灰姸?,令入侍寮。會部使者解印還蜀,造演問道,演曰:“曾憶少年讀小艷詩,有‘頻呼小玉原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之句乎?”部使喏喏。勤適侍立,反復(fù)研詰。演為舉“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語,有省。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忖曰:“此豈非聲耶?”乃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毖菹玻橹^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庇纱怂粒茷樯鲜?。祟寧中,成都帥翰林郭公之章請開法昭覺。政和間,謝事,復(fù)出峽南游。時張無盡寓荊南,以道學(xué)自居,少見推許,勤艤舟謁之,與談《華嚴(yán)》旨要,因言:“《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fù)一,萬復(fù)萬,浩然無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睙o盡于是不覺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謂:“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豪過患,猶是轉(zhuǎn)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睙o盡為之首肯。明日,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因問:“此可說禪乎?”無盡曰:“正好說禪也。”勤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蓋法界量未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償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睙o盡嘆曰:“美哉之論,豈易聞乎!”于是,以師禮留居碧巖。復(fù)徙道林。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詔住蔣山,學(xué)者歸之如市,至無地以容。敕補天寧、萬壽,召見便殿,褒龍甚渥。建炎初,又遷金山,適駕幸維揚,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云居。久之,復(fù)領(lǐng)昭覺?;兆跒榻惦?,使開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稟威靈。百千法門之外殊特法門,無量妙義之中真實妙義。克勸禪師者,雞園上品,鹿苑名家。早空六妙之門,無慚饒舌接引。四流之岸,意許安心。飛錫所至,法雨咸沾。布金而來,愿云共領(lǐng)。特啟祗園世界,廣引方袍。宏開覺路津梁,都成圓具。鈴鈴振策,允為萬德之師。凜凜戒規(guī),直入三摩之地。于戲!道生說法,石亦點頭。羅什談禪,巖俱撒手。普濟(jì)僧人行腳,象負(fù)以游。定儗菩薩低眉,鳩分而食。遍灑醍醐,同登歡喜。”紹興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書偈遺眾,投筆而逝。荼毗時,舌齒不壞,舍利無數(shù),塔于寺后威鳳山中,謚“真覺禪師”。清雍正十三年,加謚“明宗真覺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4 【介紹】: 宋僧。綿州巴西人,俗姓鄧。幼出家,習(xí)《百法唯識論》,后專意于禪,游方十五年。嗣白云端禪師。晚住太平寺,移蘄州五祖山東山寺開堂說法,因稱“五祖法演”。在舒、蘄二州,四主巨剎。人稱其能中興臨濟(jì)法道?;兆诔鐚幹袩o疾而逝,年八十余。有《黃梅東山演和尚語錄》、《舒州白云山海會演和尚語錄》等。
全宋詩
釋法演(?~一一○四),俗姓鄧,綿州巴西(今四川綿陽)人。年三十五出家。后住蘄州,乃臨濟(jì)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禪師法嗣?;兆诔鐚幦曜?,年八十馀。事見《補禪林僧寶傳》,《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十首。
禪林僧寶傳·補禪林僧寶傳
禪師諱法演。
綿州巴西鄧氏。
少落發(fā)受具。
預(yù)城都講席。
習(xí)百法唯識論。
窺其奧置之曰。
膠柱安能鼓瑟乎。
即行游方所至。
無足當(dāng)其意者。
抵浮山謁遠(yuǎn)錄公。
久之無所發(fā)明。
遠(yuǎn)曰。
吾老矣。
白云端爐鞴。
不可失也。
演唯諾徑造。
白云端曰。
川藞苴汝來耶。
演拜而就列。
一日舉。
僧問南泉。
摩尼珠語。
以問端。
端叱之。
演領(lǐng)悟。
汗流被體。
乃獻(xiàn)投機頌曰。
山前一片閑田地。
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fēng)。
端頷之曰。
栗棘蓬禪。
屬子矣。
演掌磨。
有僧視磨急轉(zhuǎn)。
指以問演。
此神通耶。
法爾耶。
演褰衣旋磨一匝。
端嘗示眾云。
古人道。
如鏡鑄像。
像成后。
鏡在什么處。
眾下語不契。
演作街坊。
自外來。
端舉示演。
演前問訊曰。
也不爭多。
端笑曰。
須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
遷白云。
上堂云。
汝等諸人。
見老和尚。
鼓動唇舌。
豎起拂子。
便作勝解。
及乎山禽聚集。
牛動尾巴。
卻將作等閑。
殊不知檐聲不斷前旬雨。
電影還連后夜雷。
又云。
悟了同未悟。
歸家尋舊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脫空。
兩歲學(xué)移步。
湛水生蓮華。
一年生一度。
又云。
賤賣擔(dān)板漢。
貼秤麻三斤。
百千年滯貨。
何處著渾身。
張丞相謂。
其應(yīng)機接物。
孤峭徑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演出世四十馀年。
晚住太平。
移東山。
崇寧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辭眾。
時山門有土木之工。
演躬自督役。
誡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復(fù)來矣。
歸方丈。
凈發(fā)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阇維得舍利甚夥。
塔于東山之南。
蓋年八十馀。
先是五祖遺記曰。
吾滅后可留真身。
吾手啟而舉。
吾再出矣。
演住山時。
塑手泥淶(音來)中裂。
相去容匕。
眾咸異之。
演嘗拜塔。
以手指云。
當(dāng)時與么全身去。
今日重來記得無。
復(fù)云。
以何為驗以此為驗。
遂作禮。
及其將亡也。
山摧石隕。
四十里內(nèi)。
巖谷震吼。
得法子。
曰惠勤。
曰克勤。
清遠(yuǎn)。
皆知名當(dāng)世云。
贊曰。
臨濟(jì)七傳而得石霜圓。
圓之子。
一為積翠南。
一為楊歧會。
南之設(shè)施。
如坐四達(dá)之衢。
聚珍怪百物而鬻之。
遺簪墮珥。
隨所揬焉。
骎骎末流。
冒其氏者。
未可以一二數(shù)也。
會乃如玉人之治璠玙。
珷玞廢矣。
故其子孫。
皆光明照人。
克世其家。
蓋碧落碑無贗本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璉(一○七三~一一四四),俗姓張,遂寧長江(今四川蓬溪縣西南)人。
初依崇福院希澄,年二十三薙發(fā)。
欽宗靖康間,住遂寧府西禪。
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偈四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順(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人。
住撫州白楊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九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七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法順。
綿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歲時。
于夜暗中。
視物如晝。
父母知其異。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游成都。
從大慈寺沖悟法師。
受圓覺起信。
至若離于念名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問悟。
悟慮胡不能決。
即勉之游方。
參谷隱靜覺禪師。
大觀中。
佛眼居龍門。
道風(fēng)籍甚。
往依之。
竭誠累年。
備歷遮務(wù)。
未嘗有怠色。
一夕聞舉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忽有省。
于是離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龍門問真。
佛在什么處。
師曰。
在不定處。
曰。
既是真佛。
為甚不定。
師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龍門異之。
因問何以及此。
師告以實。
門詰之曰。
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直下作么會。
師曰。
不用更會。
龍門可之。
自是酬酢雷動雨泣。
眾目駭觀。
龍門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眾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而戶外之屨滿矣。
建炎初。
有旨應(yīng)寺院之為神霄者。
悉還舊貫。
于是漕使張公琮首辟臨川之廣壽。
迎師開法。
紹興改元。
太守蔣公宣卿徙住白楊。
唯老屋敷楹。
不芘風(fēng)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給。
師至。
首擊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樹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歸重。
衲子竭蹶而趨之。
來者云涌。
師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為寶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雖造次不間也。
性鯁介。
不茍循時俗。
談道之際。
譏訶無所避。
或問。
東山門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軟。
二人所得。
粗細(xì)何如。
師正色曰。
法順于鬧市中。
親見爺來。
汝以軟峭粗細(xì)為問。
無乃謬乎。
其析疑破妄。
類如此。
嘗示眾曰。
山僧從旦至暮。
手腳不曾停住東廊走過西廊佛殿。
又穿廚庫三個。
和尚般柴兩個匠人。
牽鋸佛也。
理會不得。
教我如何來注。
露出達(dá)磨眼睛打開白楊門戶。
大眾不須更著趙州衫。
其下脫卻娘生褲。
江西帥李伯紀(jì)慕其道。
欲一奉見。
以黃龍致請。
將命者再至。
師堅臥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眾告別。
侍者持紙求頌。
師曰。
吾平日語固多矣。
茲尚何言。
因誡左右。
今夕雞鳴即報我。
已而忽自聞開靜鐘。
遂大喝一聲。
左右驚視之。
則已跏趺而逝。
閱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夏。
火馀目睛齒舌頂骨及所持?jǐn)?shù)珠不燼。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師退然才中人。
而神觀爽邁。
操守堅正。
善為偈句。
肆筆立成。
既卓有聲譽。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爾去世。
四方衲子識與不識。
靡不傷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贊曰。
樞密徐公師川曰。
善哉道師明眼。
而安步方號。
足目俱到。
則高庵之所以為兄。
白楊之所以為弟也。
誠哉斯言。
詳觀高庵儼臨巨剎。
卑躬力道。
唯眾是親。
白楊荒村廢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時。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滿十載。
而風(fēng)教言言。
雖百世尚可想見其眉宇。
鳴呼蓋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異時怙勢肆奸刻眾奉己者。
何殊糞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法順禪師者。
綿州文氏子也。
棄蒙行腳。
觀寶輪藏迅轉(zhuǎn)。
頓徹教外別傳之旨。
得受記于龍門佛眼。
同出佛眼門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輩。
順住白楊時。
其同門俱播令名矣。
獨白楊敗屋數(shù)楹。
東傾西壓。
以木丫支拄焉。
順日攜缽袋。
走撫之鄉(xiāng)城。
至晚或負(fù)斗粟而還。
及門數(shù)十人樂與之。
俱每夜參。
必端據(jù)木床。
徒屬或栗足側(cè)耳而聽曲折。
順曰。
好事堆堆疊疊來。
不須造作與安排。
落林黃葉水推去。
橫谷白云風(fēng)捲回。
寒雁一聲情念斷。
霜鐘才動我山摧。
白楊更有過人處。
盡夜寒爐撥死灰。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長老少賣。
弄得恁么窮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卻被你道著。
又曰。
雞啼曉月。
狗吠枯樁。
只可默會。
難入思量。
看不見處。
動地放光。
說不到處。
天地玄黃。
撫州尺六。
狀紙原來。
出在清江。
大眾分明話出人難見。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風(fēng)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濕。
恁么分明卻不知。
卻來者里低頭立。
順住白楊既久。
激勵學(xué)者。
妙有方略。
雖枯淡不堪。
有青原紹燈輩。
始終侍從。
后俱出世。
大顯其聲。
順老疾。
一日諸山趨詢。
順起示眾曰。
久病未嘗離木枕。
人來多是問如何。
山僧據(jù)問隨緣對。
窗外黃鸝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
眾中具眼者。
試為山僧指出病原。
看眾爭下語。
順乃拊掌一下。
作嘔吐聲曰。
好個木枕子。
便趨寂。
依法阇維。
收五色舍利。
并諸不壞者。
曰目睛齒舌數(shù)珠。
瘞于寺西。
初順在龍門時。
云居虛席。
聞高庵悟表里端勁。
趨龍門聘之。
悟固辭。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順告悟曰。
先知覺后知。
先覺覺后覺。
蓋素分也。
況云居為江右名剎之首。
安眾甚便。
沾沾小節(jié)。
奚足喜焉。
君應(yīng)之。
順雖不敏。
愿請為輔。
悟乃欣起。
于是順自為藏主。
邀賢真牧任維那。
通烏頭典知客。
應(yīng)庵華蒞副寺。
德用為監(jiān)寺。
自圓為首座。
佛眼之風(fēng)大振焉。
贊曰。
余初閱師行實。
疑其為踽涼之士。
逮味師語句。
乃政黃牛端獅子之上也。
高庵最勁挺。
不近人情。
師降尊招賢。
闡揚一代時教。
其跡豈可測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時。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戲尚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
依護(hù)國瑞禪師,祝發(fā)登具。
備參浙右諸宗匠。
晚至龍門寺,悟法于清遠(yuǎn)禪師。
住南康軍云居寺,為南岳下十五世,清遠(yuǎn)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六十七。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僧寶正續(xù)傳》卷五、《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法如。
臺州臨海胡氏子。
依護(hù)國瑞禪師。
祝發(fā)受具。
遍參兩浙宗匠。
佛眼禪師居龍門道價甚重。
不遠(yuǎn)千里造焉。
以力參所得。
質(zhì)之佛眼曰。
此皆學(xué)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當(dāng)求妙悟。
師駭然諦信其語。
居一日命為典座。
師固辭。
以道業(yè)未辦。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職。
是中大有人。
為汝說法。
未幾晨興開廚門。
望見圣僧。
豁然有省。
入見佛眼曰。
遮里還見圣僧么。
師于其前。
問訊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為汝說法。
又嘗問曰。
天臺石橋夜來倒了也。
師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曰。
又道石橋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禪師室。
問。
汝只參佛眼。
為復(fù)別見人來。
師曰。
亦曾見一人來。
曰。
是什么人。
師以手指??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見只一星許。
師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禪師與圜悟。
相繼主云居。
皆推師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學(xué)者親之。
建炎初。
上藍(lán)虛席。
洪帥胡直孺命出世。
佛眼之道。
未幾虜騎傳城。
隱于白水庵。
會云居燼于劫火。
紹興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艱難遁去。
漕使曾公紆乃以屬師。
繇是宗風(fēng)大振。
師識量沖廓。
機變?nèi)缟瘛?div id="dd2wroh"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92_1_70_comment'>
見者靡不詟伏。
至于說法蒞眾。
辭氣粹溫。
旌禮賢者。
奄有古尊宿之體。
閱十馀年。
幻出寶坊。
靖深壯麗。
冠絕江表。
師益謙損。
不自以為功。
識者以此高之。
且以為弘覺再來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別眾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寫法偈。
端坐而化。
世壽六十七。
僧臘四十二。
火滅得舍利。
合靈骨瘞于三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號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屬四川)人。
十三歲求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謁諸尊宿,師龍門佛眼清遠(yuǎn)。
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寧寺。
高宗紹興間奉詔開山雁蕩能仁。
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溫州龍翔寺。
十六年卒,年六十四。
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釋士圭詩,據(jù)《續(xù)古尊宿語要》、《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師龍門佛眼遠(yuǎn)
宣和中住和州天寧,靖康初移廬山東林。
紹興中,與宗杲居云門,撰《頌古》百馀則。
已而入閩主鼓山,更遷雁蕩能仁,為第一代。
十六年七月卒,壽六十四。
有語錄傳世。
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號竹庵。
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
心醉楞嚴(yán)。
后南游謁諸尊宿。
始參龍門遠(yuǎn)禪師。
以平時所得白遠(yuǎn)
遠(yuǎn)曰。
汝解心已極。
但欠著力開眼耳。
一日侍立。
次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遠(yuǎn)曰。
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遠(yuǎn)抵堂司。
圭復(fù)理前問。
遠(yuǎn)曰。
閑言語。
圭于言下大悟。
正和末住和州天寧。
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
時真歇了公居江心。
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誘溫人。
由是人皆翕然歸敬。
上堂明明無悟。
有法即迷。
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
若立則危若住則瞎。
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
此三者既明。
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
不須照顧自然明白。
雖然如是。
更須知有向上事。
豎拂子曰。
久雨不晴咄。
紹興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
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
塔于鼓山。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業(yè)儒。
師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發(fā)具授。
大慈號四川學(xué)海。
師執(zhí)經(jīng)講筵。
志在楞嚴(yán)。
閱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詢。
即出關(guān)。
謁玉泉勤云蓋智百丈肅靈源清。
所至參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歸正首座。
正博貫內(nèi)外典籍。
一日正語以龍門佛眼道德。
師聞而悅之。
即自百丈歷東吳。
觀光保社。
尋抵龍門。
以咨參。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極。
只欠著力開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師罔措。
至晚。
復(fù)舉前問。
佛眼曰。
閑言語。
師于言下。
頓釋疑情。
曰。
東山鐵酸饀。
今而后。
不復(fù)疑也。
自是師資緣契。
決擇日臻玄奧。
政和末。
佛眼被旨。
遷褒禪山。
師佐其行。
和守錢公請開法天寧。
佛眼之道。
佛眼謝褒禪。
錢復(fù)請于朝。
以師繼其席。
閱七稔。
九江守趙公移師東林。
未幾胡馬南渡。
退居分寧之西峰。
結(jié)茅于寺旁竹間。
號竹庵。
有偈曰。
種竹百馀個。
結(jié)茅三兩間。
才通溪上路。
不礙屋頭山。
黃葉水去住。
白云風(fēng)往還。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機關(guān)。
及圜悟禪師歸蜀。
送別次。
圜悟劇稱杲妙喜。
師恨未之識。
俄避地造仰山。
適妙喜亦至。
遂相與定臨濟(jì)宗旨。
偕還南康之云門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師公謝事圓通約保寧勇禪師夏居白蓮峰。
作頌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盡古人未到處。
從頭一一加針錐之語。
吾二人同夏于此。
雖效顰無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則。
各為之頌。
發(fā)明蘊奧。
不開知見戶牖。
不涉言語蹊徑。
其頌女子出定話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彈指。
爾時靈山會中。
女子從定而起。
臨濟(jì)見僧入門。
便喝頌曰。
一喝喝上四禪天。
臨濟(jì)元來不會禪。
盡道朝陽生戶外。
不知夜月落階前。
德山見僧入門。
便棒頌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徹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濤涌。
不見龍王宮殿深。
芭蕉拄杖子話頌曰。
綿州附子漢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魯子師僧才一嗅。
鼻頭裂破眼睛黃。
若此類皆奇作也。
已而入閩。
閩帥參政張公宋以圣泉處師。
稍遷乾元。
俄給事張公致遠(yuǎn)移師鼓山。
授道元馀。
創(chuàng)新棟宇。
嘗示眾曰。
巧說說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斷眼豁開。
半錢也不直。
又曰。
不擁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維。
七通八透。
正當(dāng)恁么時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擊道存。
已涉文彩。
執(zhí)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時明白。
父母未生時現(xiàn)成。
翛然不落陰界。
自由自在。
當(dāng)恁么時如何。
踏著關(guān)棙子。
處處得逢渠。
又曰。
正當(dāng)明時如王寶劍。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絕如解開。
口說話。
圣量盡。
方得不受人瞞。
玄路不絕。
只是說道理。
圣量不盡。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張公德遠(yuǎn)出師七閩。
一日謂僚屬曰。
越山當(dāng)福城三山之中。
院獨廢絕。
非老禪不能辦。
即以屬師。
不數(shù)月。
殿閣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績。
遂迎師復(fù)歸鼓山。
是時閩中法道最盛。
蓋自師與真歇凈照數(shù)公振發(fā)。
紹興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龍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謝院事。
明日湯浴更衣。
聲鐘集眾。
師步至眾集處。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壽六十有四。
臘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紅蓮色。
并二牙不燼。
舍利不勝數(shù)。
門人奉遺命歸之鼓山壽塔。
師風(fēng)姿奇厖。
朗潤。
聲如鐘。
學(xué)兼內(nèi)外。
談?wù)撔栃枴?div id="c2zzba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2_3_190_comment'>
操持宗柄斷斷。
然久益嚴(yán)嚴(yán)與賢士大夫游。
幾半天下。
皆一時宗奉祖道外護(hù)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號老禪。
書揩逌媚。
尺牘所傳。
人以為寶。
其所為。
禪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絕。
自成一體。
世多傳誦。
有語錄。
行于世。
贊曰。
大慧禪師嘗題師??像曰。
贊嘆竹庵。
也是妙喜罵詈竹庵。
也是妙喜。
贊之罵之。
各有所以。
贊之者。
為渠具衲僧正眼。
罵之者。
為渠浸在醋甕里。
或曰。
如竹庵之為宗師也。
不可贊。
不可罵。
精金美玉。
自有定價。
贊之罵之。
徒增話??。
妙喜聞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齒三下。
從渠鉆龜打瓦。
世以為確論。
予謂。
近代宗師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節(jié)自高。
宏法有體。
由靈源佛鑒而后。
竹庵其賢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士圭。
號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龍門佛眼遠(yuǎn)公之高弟也。
說法于江南浙閩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獎人士。
一與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門宗雅。
研究楞嚴(yán)。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詢。
乃盛贊真歇之為人。
蓋歇未出蜀時。
亦習(xí)講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棄講謁諸名宿。
雖經(jīng)賞識。
未豁所蘊。
晚登龍門。
擬以平時所得舉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辭。
圭以未伸所解為悶。
幾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輩在焉。
高庵正堂時稱明眼。
圭慚乘間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領(lǐng)。
至晚理前問。
佛眼唾曰。
閒言語。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詞而出。
因嘆曰。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剛不謬矣。
政和間。
開法天寧。
浩歸湖海。
馮濟(jì)川嘗以圭之玄要頌舉似妙喜。
妙喜稱之。
及濟(jì)川除給事。
圭同日受詔。
住雁山能仁。
時稱佛眼門下表里二檀樹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聞。
圭將至。
恐東甌未廓所見。
乃過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誘甌人。
圭未視篆。
有嫉者深夜縱火。
能仁燬盡。
圭就故址結(jié)茅。
乃示眾曰。
愛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來看雁宕山。
杰閣岳樓渾不見。
溪邊茅屋兩三間。
還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幾能仁復(fù)成。
初寺燬。
隨圭之眾。
多背去者。
寺成復(fù)歸。
或曰。
彼彼以成敗事師。
非義侶也。
請勿收錄。
圭曰。
不然。
境風(fēng)所飄。
力未充也。
若棄之。
豈慈攝之義哉。
真歇移徑山。
圭補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預(yù)參列。
值圭升座。
攙眾出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圭曰。
東家點燈。
西家暗坐。
未審意旨如何。
圭曰。
馬便搭鞍。
驢便推磨。
僧禮拜。
圭曰。
靈俐衲僧只消一個。
圭乃曰。
馬搭鞍驢推磨。
靈俐衲僧只消一個。
縱使東家明點燈。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來祖意問如何。
多口阿師自招禍。
其僧脫然。
終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閩之乾元。
有慧溫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不用停囚長智。
速道將來。
溫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罵雨呵風(fēng)。
昨夜前村猛虎。
咬殺南山大蟲。
圭諾之。
又移居鼓山。
進(jìn)院至三門。
德升把住問曰。
國師不誇石門句。
請師速道。
圭震聲喝之。
升亦領(lǐng)旨。
圭既年老。
罷上堂。
惟臨軒隨機。
不計旦暮而已。
以紹興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聲鼓集眾。
眾方集。
圭顧視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無數(shù)。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贊曰。
竹庵以魁梧奇?zhèn)ブ恕?div id="q7oam8e"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2_4_152_comment'>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復(fù)際遇于龍門。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輒與高庵正堂輩。
齊名海內(nèi)。
噫其所謂獅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講授《棱嚴(yán)》,潛心義奧。
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佛眼遠(yuǎn),以平日所得白之,遠(yuǎn)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
”一日,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
遠(yuǎn)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遠(yuǎn)抵堂司,圭復(fù)理前問,遠(yuǎn)曰:“閒言語。
”圭于言下大悟。
宣和二年,住和州天??。
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請住廬山東林,后以兵亂避地閩中。
乾元十二年,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
未幾,其徒失火,寺為煨燼。
圭就樹縛屋,升座示眾曰:“愛閒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
杰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
”已而聽法檀施并力營建,復(fù)成寶坊。
十五年,移住龍翔。
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
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
”豎拂子曰:“久雨不晴,咄!
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釋惟久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久(?
~一一二四),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詢女。
因從夫守分寧,遂參死心禪師于云巖,靈源禪師以空室道人號之。
徽宗政和間,居金陵,與圜悟禪師、佛眼禪師機語相契,得二師稱賞。
后于姑蘇西竺院薙發(fā)為尼。
宣和六年卒。
事見《羅湖野錄》卷一。
今錄詩三首。
釋正賢 朝代: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師諱正賢。
潼川郪縣陳氏子。
本朝三陳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從重透法師。
聽經(jīng)論般若。
夙悟凡典籍。
無巨細(xì)過目成誦。
義亦頓曉。
每有詰難。
宿師高坐皆莫能答。
謁正覺顯禪師。
一見知為眾稱經(jīng)藏子者。
大喜之。
囑令負(fù)荷正法眼。
會圜悟禪師出世昭覺。
造其室。
聞舉洞山麻三斤話。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詢。
即出關(guān)氐黃龍。
參死心。
時靈源居昭默堂。
往來咨扣。
久之趨寶峰。
見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決。
遂造龍門。
佛眼一日室中舉殷勤抱得旃檀樹。
師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經(jīng)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間與師商略法藏淵奧。
至?xí)囊帯?div id="ohgjnrb"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36_comment'>
亹亹無盡。
佛眼必稱善。
手書真牧。
授以為號。
其后再見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師內(nèi)負(fù)多聞。
外峻戒節(jié)。
洎發(fā)明大事。
愈益韜晦。
紹興初。
妙喜以所居云門庵委師。
繼踵云門。
迥絕人境之外。
衲子裹糧從之。
師每說法之暇。
躬自荷鋤播殖。
清規(guī)凜然。
紫微韓公駒欽重風(fēng)道。
贈以詩。
略曰。
上人一口吞諸佛。
肯顧世上群兒愚。
又曰。
不須領(lǐng)眾強自苦。
一庵高臥真良圖。
圭竹庵每稱。
必曰。
龍門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歸宗虛席。
太守以禮致請。
師堅臥不應(yīng)。
寶文李公公懋。
嘗問道于師。
因就見同邑官協(xié)誠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問。
選佛場開。
愿聞法要。
師云。
三通鼓罷。
一炷沉煙。
與么□則皇恩佛恩一時普報。
師云。
腳跟下事作么生。
云學(xué)人禮謝。
師云。
十萬八千未是遠(yuǎn)。
問。
久默斯要。
已泄真機。
學(xué)人上來請師開示。
師云。
耳朵在什么處。
曰。
一句分明該萬像。
師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臺星臨照枯林。
曰春。
師云。
換卻你眼睛了也。
曰。
法燈和尚道本欲深。
藏巖穴隱遁過時。
蓋為清涼有未了公案。
出來為他了卻。
此意如何。
師云。
鐵額銅頭未透關(guān)。
曰。
果然作家?guī)熢啤?div id="ptorwt2"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13_comment'>
放你三十棒。
曰。
當(dāng)時。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涼未了底公案。
法燈云。
祖禰不了殃。
及兒孫誵訛。
在什么處。
師云。
一言截斷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拋擲。
巖阿混同沙礫。
苦為諸人敦逼。
不免細(xì)說來由。
且道與法燈是同是別。
師云。
你向什么處見佛眼。
曰千圣同歸一路行。
師云。
退步翻身子細(xì)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師云。
腦后看取。
僧禮拜。
師乃云。
若向這里承當(dāng)?shù)脧亍?div id="owvu8ru"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43_comment'>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嶺。
寶壽不渡河。
得個什么。
便千休萬□歇。
去云巖在百丈二十年。
長慶在雪峰二十年。
失個什么。
便爾千辛萬苦難會去。
須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釋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燈佛所。
實無一法可得。
然燈佛即與我授記。
遂舉拂子云。
無量諸佛盡在拂子頭上。
為大眾證明成佛了也。
若喚作拂子。
即被拂子礙。
若不喚作拂子。
亦被拂子礙。
還透得么。
如今有異方便。
令大眾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喚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喚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還承當(dāng)?shù)妹础?div id="les7a8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72_comment'>良久云。
彈指圓成八萬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諸人。
若向世界未成時。
父母未生時。
佛未出世。
祖師未來時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饒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萬法本閑。
而人自鬧。
文殊堂里萬菩薩。
即不問你。
且道東海波斯鼻孔長多少。
上堂橫柱杖云。
拄杖子橫也。
橫亙十虛。
包裹六趣。
復(fù)豎云。
拄杖子堅也。
上窮碧落。
下透風(fēng)輪。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覓了時無了時。
擲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眾作么生。
若也擬議。
賢上座瞞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巖主擎?zhèn)€叉兒。
胡說亂說遂將一摑成齏粉散。
在十方世界。
還知么。
舉拂子云。
而今卻在拂子頭上。
說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還聞么。
閻老子知得。
遂云。
賢上座你若相當(dāng)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當(dāng)。
總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閻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下堂。
噓兩??卻大笑。
又噓一??乃云。
笑復(fù)噓復(fù)。
復(fù)笑清談。
啞子高??。
叫噓復(fù)笑。
笑復(fù)虛蟭。
螟眼里馬拖車。
拈拄杖云。
只遮從來無影杖。
不相于處。
也相于大眾如何。
良久云。
直須師子吼。
莫作野干鳴。
閱五年。
遷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諸方。
衲子爭為宣力。
作新棟宇。
一時賢士夫質(zhì)疑問道。
而參政張公壽法偈。
往還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辭眾。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訪諸徒。
勉以道。
九日齋畢。
集主事垂誡。
末后跏趺而寂。
壽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維舍利五色。
合靈骨藏云居之東塔云門之湯源。
師皃古而氣剛。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決擇宗乘。
得樂說無礙辯才。
浩然不見其涯涘。
初居云門。
峰頂高寒。
草廬穿穴。
雪霜滿床。
處之垂二。
十年。
??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務(wù)繁劇。
師提綱振領(lǐng)。
應(yīng)機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發(fā)不□用。
雖自所得襯利。
猶以三分之一。
歸之常住。
以補陪涉之費。
出則芒鞋竹杖。
居則弊衣糲食。
其孤節(jié)苦行。
以身律眾。
大抵與高庵相埒。
而精嚴(yán)奉法。
卑躬下人。
畢世不易其度。
著華嚴(yán)指南寶藏論發(fā)隱補僧史八書筆論一編。
語錄偈頌一卷。
行于世。
贊曰。
愚初著佛運通鑒二書成。
即以呈師。
答曰。
比覽佛運甚詳。
通鑒亦有史體。
承諭有勸。
吾兄將為三教統(tǒng)紀(jì)。
鄙意輒究之。
雖及年代治亂遷革。
以至儒宗道教賢哲出沒之跡。
然非紀(jì)二教。
但約其時。
以明佛運耳。
拙意欲吾兄去卻圖字。
標(biāo)為佛運統(tǒng)紀(jì)。
以對釋氏通鑒。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補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閑邪禦侮。
不必與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門法師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續(xù)傳。
復(fù)以寄答曰。
辱寄僧寶正續(xù)。
即勉病披味。
足見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傳所遺。
而能拾以補之。
亦法門之大者。
更俟參味其間妙處。
當(dāng)以為師也。
嗚呼師之言論。
風(fēng)旨筆墨。
具在其宏范真風(fēng)。
昭融法通。
雖片言只字之間。
而體致如此。
輒擊之于篇。
遮幾具眼者。
知所為書。
無欺于神明焉。
噫師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茲矣夫。
釋法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四明人,俗姓姚。
年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xí)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
遍參名宿,到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述偈,呈之佛眼。
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
徽宗宣和間居南岳,傳每跨虎出游,儒釋望塵而拜。
全宋詩
釋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晚住隆興府黃龍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清遠(yuǎn)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據(jù)《佛祖通載》卷三○,《嘉泰普燈錄》作年六十)。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
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號牧庵,俗姓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年十九出家,習(xí)天臺教,篤學(xué)雄辯,時稱「忠虎子」。
后轉(zhuǎn)而遍參禪宗名德,得舒州龍門佛眼禪師印可,自是聲播叢林。
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歷住南木、雪蓋、二圣、大溈、黃龍,釋子士夫,爭與之游。
紹興十九年卒,年六十六。
述《宗教正心論》十卷、補寒山詩三百篇,并行于時。
見《寶慶四明志》卷九,《歷代佛祖通載》卷三○,《大明高僧傳》卷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法忠號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xí)天臺教。
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
故遍參名德。
后至龍門。
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述偈呈佛眼曰。
轉(zhuǎn)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澗下水長流。
曰。
我有末后一句。
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廬山。
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
宣和間湘潭大旱。
禱弗應(yīng)。
忠躍入龍淵呼曰。
業(yè)畜當(dāng)雨一尺。
雨隨至。
嘗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釋皆望塵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
不借諸圣口不動自己舌。
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
假使凈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鈴。
未免天機漏泄。
直饒德山棒臨濟(jì)喝。
若向牧庵門下秖得一橛。
千種言萬般說秖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
系曰。
牧庵既悟一心三觀。
即當(dāng)揮麈為臺教吐氣。
尤以未能泯跡。
乃遍扣達(dá)磨之徒。
正如香象渡河。
直欲一踏到底。
所以宜乎才跨龍門便能傾湫倒岳也。
偉哉。
世有習(xí)三觀者。
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為何物。
誤認(rèn)糟粕作醍醐。
詆壁觀為護(hù)教。
豈非師子之蟲耶。
故渰山集深斥臺教傳佛心印書。
后卷當(dāng)刪去。
蓋令學(xué)者障悟門。
造地獄業(yè)不淺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號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試經(jīng)得度。
習(xí)天臺教。
悟一心三觀之旨。
后至龍門。
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
述偈呈佛眼曰。
轉(zhuǎn)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澗下水長流。
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廬山。
于同安枯樹中。
絕食清坐。
宣和間。
湘潭大旱。
禱弗應(yīng)。
忠躍入龍淵。
呼曰。
業(yè)畜當(dāng)雨一尺。
雨隨至。
嘗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釋皆望塵而拜。
上堂。
我有一句子。
不借諸圣口。
不動自己舌。
非聲氣呼吸。
非情識分別。
假使凈名杜口毗耶。
釋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鈴。
未免天機漏泄。
直饒德山棒。
臨濟(jì)喝。
若向牧庵門下。
祇得一橛千種。
言萬般說。
祇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虛空。
七凹八凸。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xí)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故遍參名德。
后至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轉(zhuǎn)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石磨?
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澗下水長流。
曰:“我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
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yīng),忠躍入龍淵呼曰:“業(yè)畜當(dāng)雨一尺。
”雨隨至。
嘗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釋皆望塵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圣口,不動自己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使凈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免天機漏泄,直饒德山棒臨濟(jì)喝,若向牧庵門下秪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說,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div id="joy2j7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94_5_11_comment'>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