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秀

相關(guān)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法安。
生許氏。
臨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門慕閑。
年二十。
以通經(jīng)得度。
游方謁雪竇顯禪師。
顯歿。
依天衣懷禪師。
眾推其知見。
又遍歷諸家。
耆宿指目。
為飽參。
來皈臨川。
見黃山如意院。
敗屋破垣。
無以蔽風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廈如化成。
乃棄去。
下江漢。
航二浙。
上天臺。
溯淮汶。
而還。
所至接物利生。
未嘗失言。
亦未嘗失人。
白首懷道。
翩然無侶。
倚杖于南昌上藍。
又住武寧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傳器。
貧不能守易。
以為十方。
草屋數(shù)楹。
敗床不簀。
安安樂之。
令尹糾豪右。
謀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發(fā)心。
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不名佛事也。
棲止十年。
而叢林成。
僧至如皈。
安與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所居莊嚴妙天下。
而說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飛也。
以書招安云云。
安讀之一笑而已。
問其故。
曰吾始見。
有英氣。
謂可語。
乃今而后知其癡。
癡人正不可與語也。
問者瞬視。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當一缽行四方。
既不能爾。
又于八達衢頭。
架大屋。
從人乞飯。
以養(yǎng)數(shù)百閑漢。
非癡乎。
安每謂人曰。
萬事隨緣。
是安樂法。
元豐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書。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歿。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贊曰。
懷禪師五坐道場。
皆衰陋處。
而能使之成寶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養(yǎng)閑漢為癡。
正當以漫晉卿墨戲并按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安。
臨川許氏子。
幼謝父母。
師事承天長老慕閑。
年二十誦經(jīng)。
通授僧服。
則無守家傳缽之心。
求師問道。
不見山川寒暑。
初依雪竇顯。
顯歿。
依天衣懷。
蒙印可。
棲法席數(shù)年。
同參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與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莊嚴佛土為己任。
初居黃山如意院。
破屋壞垣。
無蔽風雨。
師力新之。
未十年大廈崇成。
如天宮下降。
衲子歸。
遂為叢席。
乃復謝去。
至南昌某縣。
又興延恩。
始至草屋數(shù)楹。
敗床不簀。
師處之超然。
縣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為師一新之。
師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發(fā)心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眾之地。
冬燠而夏涼。
鐘魚而粥。
鐘魚而飯。
來者息焉。
師所歷足跡萬里。
一缽蕭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為務(wù)。
因緣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視之不堪其憂。
是時法云秀公。
有眾千百。
說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莊嚴。
可以為兄弟接羽翼而天飛也。
以書招師。
師發(fā)書一笑而已。
以元豐甲子歲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寢室。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營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靈源清禪師。
語黃山谷曰。
我初發(fā)心。
實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勵。
如父母師友。
中心以謂。
凡住山者。
法如是爾。
及游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誨。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稱利養(yǎng)。
實不能與天下衲師爭衡。
然此自不滿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為銘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齊地人。青原下十世。七歲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入洛聽《華嚴》五年,棄去。游至浮山,從圓鑒遠禪師悟旨,得續(xù)太陽正脈。初住白云山海會寺,后移住投子山。神宗元豐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七。 釋義青詩,據(jù)日本弘教書院刊《大藏經(jīng)》所收《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為底,原書為六卷。另輯得《五位頌》一首,附于卷末。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83 【介紹】: 宋僧。青社人。俗姓李。聰穎好學,十五歲試《法華經(jīng)》得度。從浮山圓鑒參悟佛旨,嗣續(xù)太陽正脈。初住海會,次遷投子山勝因院。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七
禪師名義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齡穎異。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其師使習百法論。嘆曰。三祗涂遠。自困何益哉。入洛中聽華嚴五年。反觀文字。一切如肉受串。處處同其義味。嘗講至諸林(或作楮林)菩薩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即棄去游方。至浮山。時圓鑒遠禪師退席。居會圣巖。遠夢得俊鷹畜之。既覺而青適至。遠以為吉徵。加意延禮之。留止三年。遠問曰。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時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會。青擬進語。遠驀以手掩其口。于是青開悟。拜起。遠曰。汝妙悟元機耶。對曰。設(shè)有妙悟。也須吐卻。時有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顧曰。合取狗口。汝更忉忉。我即便嘔。服勤又三年。圓鑒以大陽皮履布直裰付之曰。代吾續(xù)洞上之風。吾住世非久。善自護持。無留此間。青遂辭出山。閱大藏于廬山慧日寺。熙寧六年還龍舒。道俗請住白云山海會寺。計其得法之歲。至此適幾十年。又八年移住投子山。道望日遠禪者日增。潛通暗證者比比有之。異苗翻茂。果符前讖。青平生不畜長物。弊衲楮衾而已。初開山慈濟有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邦人偶修飾其塔。作瑪瑙色。未幾而青領(lǐng)院事。山中素無水。眾每以為病。忽有泉出山石間。甘涼清潔??な刭R公。名為再來泉。元豐六年四月末。示微疾。以書辭郡官諸檀越。五月四日。盥沐升座。別眾罷。寫偈曰。兩處住持無可助道。珍重諸人不須尋討。遂泊然而化。阇維收舍利靈骨。以閏六月。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后。閱世五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無為子楊杰。為贊其像曰。一只履。兩牛皮。金烏啼處木雞飛。半夜賣油翁發(fā)笑。白頭生得黑頭兒(一本云。黑頭生得白頭兒)。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禪師。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青社李氏子。
七齡穎異。
往妙相寺出家。
試經(jīng)得度。
習百法論。
即棄游宗席。
時圓鑒禪師。
居會圣巖。
師來。
鑒禮延之。
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因緣。
經(jīng)三載。
一日問曰。
汝記得話頭么。
試舉看。
師擬對。
鑒掩其口。
師了然開悟。
遂禮拜。
鑒曰。
汝妙悟玄機耶。
師曰。
設(shè)有也須吐卻。
自此復經(jīng)三年。
鑒時出洞下宗旨示之。
悉皆妙契。
付與太陽頂相。
皮履直裰。
囑曰。
代吾續(xù)其宗風。
無久滯此。
善宜護持。
遂書偈送曰。
須彌立太虛。
日月輔而轉(zhuǎn)。
群峰漸倚他。
白云方改變。
少林風起叢。
曹溪洞簾卷。
金鳳宿龍巢。
宸苔豈車碾。
令依圓通秀禪師。
師至彼。
無所參問。
唯嗜睡而已。
執(zhí)事白通曰。
堂中有僧日睡。
當行規(guī)法。
通曰是誰。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
待與按過。
通即拽杖入堂。
見師正睡。
乃擊床訶曰。
我這里無閑飯。
與上座。
吃了打眠。
曰。
和尚教。
某何為。
通曰。
何不參禪去。
曰。
美食不中飽人吃。
通曰。
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曰。
待肯堪作甚么。
通曰。
上座見曾甚么人來。
曰浮山。
通曰。
怪得恁么頑賴。
遂握手相笑。
歸方丈。
由是道風籍甚。
梁乾化四年夏示寂。
敕謚慈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大通,號善本,俗姓董,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人。及長,博極群書而無仕宦之意。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jīng)得度,習毗尼。東游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巖。久之,出住雙林,遷凈慈,尋徙法云寺。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善本。
生董氏。
漢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溫。
皆官于穎。
遂為穎人。
初母無子。
禱于佛像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
俄娠。
及生本骨相秀異。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長博學。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毀過禮。
無仕宦意。
辟谷學道。
隱于筆工。
然氣剛不屈。
沈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與弟善思。
俱至京師。
藉名顯圣地藏院。
試所習為大僧。
其師圓成律師惠揖者。
謂人曰。
本它日當有海內(nèi)名。
乃生我法中乎。
圓成使聽習毗尼。
隨喜雜華。
夜夢見童子。
如世所??善財。
合掌導而南。
既覺曰。
諸佛菩薩。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圓照禪師。
道振吳中。
本徑造姑蘇。
謁于瑞光。
圓照坐定。
特顧之。
本默契宗旨。
服勤五年。
盡得其要。
其整頓提撕之綱。
研練差別之智。
縱橫舒卷。
度越前規(guī)。
一時輩流。
無出其右。
圓照倚之。
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圓通秀公。
住廬山棲賢。
出入臥內(nèi)。
如寂子之于東寺。
元豐七年春。
絕九江游淮山。
遍禮祖塔。
眷浮山巖叢之勝。
有終焉志。
遂居太守巖。
久之出世。
住婺州雙林六年。
浙東道俗追崇。
至謂傅大士復生。
移住錢塘凈慈。
繼圓照之后。
食堂日千馀口。
仰給于檀施。
而供養(yǎng)莊嚴之盛。
游者疑在諸天(或云西天)。
時號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聞其名。
有詔住上都法云寺。
賜號大通禪師。
又繼圓通之后。
本玉立孤峻。
儼臨清(或云千眾)眾。
如萬山環(huán)天柱。
讓其高寒。
然精粗與眾共。
未嘗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貴人。
施舍日填門。
廈屋萬礎(chǔ)。
涂金鏤碧。
如地涌寶坊。
住八年。
請于 朝。
愿歸老于西湖之上。
詔可。
遂東還。
庵龍山崇德。
杜門卻掃。
與世相忘。
又十年。
天下愿見。
而不可得。
獨與法子思睿俱。
睿與余善。
為予言其平生。
曰。
臨眾三十年。
未嘗笑。
及閑居時。
抵掌笑語。
問其故。
曰不莊敬。
何以率眾。
吾昔為叢林。
故強行之。
非性實然也。
所至見盡佛菩薩行立之像。
不敢坐伊蒲塞饌。
以魚胾。
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
防心離過。
類如此。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而。
果歿。
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閱世七十有五(或三)。
坐四十有五夏。
贊曰。
本出云門之后。
望雪竇為四世嫡孫。
平居作止。
直視不瞬。
及其升堂演唱。
則左右顧。
如象王回旋。
學者多自此悟入。
方其將終之夕。
越僧夢本歸兜率天。
味其為人。
居處服玩。
行己利物。
日新其德。
不置之諸天。
尚何之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善本。族董氏。漢仲舒之后也。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溫。皆官于穎。遂為穎人。母無子。禱白衣大士。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骨相秀異。方晬而孤。母育于叔祖玠之家。既長博學。操履清修。母亡哀毀過禮。無仕宦意。氣剛不屈。沉嘿白眼公卿。嘉祐八年。至京師地藏院。試通經(jīng)得度。習毗尼。隨喜雜華。夜夢見童子。如世所畫善財。合掌導而南。既覺曰。諸佛菩薩。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詢乎。時圓照道振吳中。造焉。照一見知為法器。特顧之。服勤五年。盡得其要。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別之智??v橫卷舒。度越前規(guī)。一時流輩。無出其右。圓照倚之。以大其家。元豐七年。遍游居浮山太守巖。出世住婺州雙林。移錢塘凈慈。繼圓照后。法席冠江浙。時號大小本云。上聞其名。有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禪師。師玉立孤峻。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王公貴人。施舍填門。而精粗與眾共。住八年。請于朝。愿歸老西湖。詔可。遂東還。庵龍山崇德。杜門卻掃。與世相忘。天下愿見不可得。師臨眾三十年。未嘗笑。及閑居時。抵掌笑語。問其故。曰。不莊敬何以率眾。吾昔為叢林。故強行之。非性實然也。所至見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塔全身于上方。閱世七十五。坐四十五夏。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開封人。母禱佛而生,及長,試《華嚴經(jīng)》得度,師事圓照,時稱大本、小本。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后歸杭州象塢寺,杜門卻掃,專修凈業(yè)。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門人曰:“止有三日耳?!奔捌邗米?,西面而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五),俗姓王,洛陽(今屬河南)人。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壽春,后居瑞州。乃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七)。神宗元豐七年卒,年四十九。事見《欒城集》卷二五《全禪師塔銘》。今錄詩六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全。
洛陽王氏子也。
生不食葷血。
父母使事其舅廣愛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游彭城。
歷壽春。
受華嚴清涼說于誠法師。
朝授師說。
夕能為其徒講。
彭城有隱士董君。
識師非凡人也。
勸游南方。
問無上道師乃棄所學。
渡江。
首從甘露禪師。
茫無所見。
復從棲賢秀禪師。
勇于誨人。
示以道機。
迷悶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惡食飲惡水以自礪。
凡七年。
游高安。
事真凈文禪師。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無底藏。
一切珍寶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語偈頌。
發(fā)如涌泉。
高安太守。
請住石臺清涼。
已徙黃檗。
師為人。
直而淳信。
不飾外事。
元豐六年。
師得疾甚苦。
從醫(yī)于市。
時眉山蘇轍。
謫高安。
師謂之曰。
君靜而惠。
可以學道。
且云。
吾病夙業(yè)也。
殆不復起矣。
君念道異時相見。
毋相忘也。
病小愈。
遠居山中。
次年冬。
轍移績溪將行。
意師必來別。
師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與眾訣。
趺坐而化。
體香軟。
停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潔無數(shù)。
年四十九。
臘三十。
葬斷際塔之右。
轍為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5 【介紹】: 宋僧。韶州人,俗姓黃。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詣隆興府黃龍寺謁寶覺,談辨得悟。自號死心悟新禪師。出住云巖,晚遷黃龍,學者云集。
全宋詩
釋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黃,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初謁棲賢秀鐵,自號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遷黃龍。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兆谡退哪曜?,年七十二(《釋氏疑年錄》轉(zhuǎn)引《五燈全書》卷三八)?!?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補禪林僧寶傳》有傳。
全粵詩·卷二四
釋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號死心叟,俗姓黃。韶州曲江(今韶關(guān))人。初謁棲賢秀鐵,壯依佛陀院德修,祝發(fā)進具后,游方至黃龍謁晦堂,初住云巖,次遷翠巖,晚住黃龍。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補禪林僧寶傳》有傳。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補禪林僧寶傳
禪師諱悟新。
王氏。
韶州曲江人。
魁岸黑面。
如梵僧。
壯依佛陀院落發(fā)。
以氣節(jié)蓋眾。
好面折人。
初謁棲賢秀鐵面
問。
上座甚處人。
對曰。
廣南韶州。
又問。
曾到云門否。
對曰。
曾到。
又問。
曾到靈樹否。
對曰。
曾到。
曰。
如何是靈樹枝條。
對曰。
長底自長。
短底自短。
曰。
廣南蠻。
莫亂說。
新曰。
向北驢。
只恁么。
拂袖而出。
器之。
而新無留意。
乃之黃龍。
謁寶覺禪師。
談辯無所抵捂。
寶覺曰。
若之技止此耶。
是固說食耳。
渠能飽人乎。
新窘無以進。
從容白曰。
悟新到此。
弓折箭盡。
愿和尚慈悲。
指個安樂處。
寶覺曰。
一塵飛而翳天。
一芥墮而覆地。
安樂處。
政忌上座許多骨董。
直須死卻無量劫來偷心。
乃可耳。
新趨出。
一日默坐下板。
會知事捶行者。
新聞?wù)嚷暋?div id="kpfdmhx"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1_3_58_comment'>
忽大悟。
奮起忘納其屨。
趨方丈見寶覺。
自譽曰。
天下人總是學得底。
某甲是悟得底。
寶覺笑曰。
選佛得甲科。
何可當也。
新自是號為死心叟。
榜其居曰死心室。
蓋識悟也。
久之去游湘西。
是時哲禪師。
領(lǐng)岳麓。
新往造焉。
哲問。
是凡是圣。
對曰。
非凡非圣。
哲曰。
是什么。
對曰。
高著眼。
哲曰。
恁么。
則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對曰。
且道是凡是圣。
哲曰。
爭奈頭上漫漫。
腳下漫漫。
新仰屋作噓聲。
哲曰。
氣急殺人。
對曰。
恰是。
拂袖便出。
謁法昌遇禪師。
遇問。
近離甚處。
對曰。
某甲自黃龍來。
遇云。
還見心禪師么。
對曰。
見。
遇曰什么處見。
對曰。
吃粥吃飯?zhí)幰姟?div id="w1tmikp"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1_3_109_comment'>
遇插火箸于爐中云。
這個又作么生。
新拽脫火箸。
便行。
新初住云巖。
已而遷翠巖。
翠巖舊有淫祠。
鄉(xiāng)人禳禬。
酒胾汪濊無虛日。
新誡知事毀之。
知事辭以不敢掇禍。
新怒曰。
使能作禍。
吾自當之。
乃躬自毀拆。
俄有巨蟒盤臥內(nèi)。
引首作吞噬之狀。
新叱之而遁。
新安寢無他。
未幾再領(lǐng)云巖。
建經(jīng)藏。
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
有以其親墓志。
镵于碑陰者。
新恚罵曰。
陵侮不避禍若是。
語未卒。
電光翻屋。
雷擊自戶入。
折其碑陰中分之。
視之已成灰燼。
而藏記安然無損。
晚遷住黃龍。
學其云委。
屬疾退居晦堂。
夜參豎起拂子云。
看看拂子病。
死心病。
拂子安。
死心安。
拂子穿卻死心。
死心穿卻拂子。
正當恁么時。
喚作拂子。
又是死心。
喚作死心。
又是拂子。
畢竟喚作什么。
良久云。
莫把是非來辯我。
浮生穿鑾不相干。
有乞末后句者。
新與偈云。
末后一句子。
直須心路絕。
六根門既空。
萬法無生滅。
于此徹其源。
不須求解脫。
生平愛罵人。
只為長快活。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
小參說偈。
十五日。
泊然坐逝。
訃聞諸方。
衲子為之嗚咽流涕。
荼毗得舍利五色。
閱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塔于晦堂之后。
贊曰。
馀閱死心悟門。
政所謂渴驢奔泉。
怒猊抉石者也。
當其凡圣情盡。
佛祖在所詆訶。
況馀子乎。
山谷謂。
其雍雍肅肅。
觀者拱手。
此老蓋亦憚之矣。
神僧傳·卷第九
釋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逗诿嫒玷笊疇?。依佛陀院落發(fā)。以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住云巖。已而遷翠巖。舊有淫祠。鄉(xiāng)人禳禬酒胾汪穢無虛日。新誡知事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新怒曰。使能作禍吾自當之。乃躬自毀折。俄有巨蟒蟠臥內(nèi)。引首作吞噬之狀。新叱之而遁。安寢無他。未幾再領(lǐng)云巖。建經(jīng)藏。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靈光翻屋雷擊自戶入析其碑陰中分之。視之已成灰燼。而藏記安然無損。晚還住黃龍。學者云委。屬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訃聞諸方衲子為之嗚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閱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順,字怡然。神宗熙寧間居杭州西湖北山(《咸淳臨安志》卷七○)。王安石愛其詩,蘇軾晚年亦與之唱和,事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三。今錄詩五首。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師(可久禪師)友清順。亦錢塘人。字怡然。詩與師齊名。而操行亦同。石林葉夢得曰。熙寧間。有清順可久二人。其所居皆湖山勝處。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無大故不至城。士大夫。多往就見。時有饋之米者。所取不過數(shù)升。以瓶貯幾上。日取二三合食之。雖蔬茹。亦不嘗有。故人尤重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清順,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邱律寺為云巖禪寺,迎清順主之。
虎邱自竺道壹、道生以來,主法席者多崇義解,至清始啟禪派,故后學奉清為鼻祖云。
又子英,字覺印,姓懷氏,錢塘人。
在母孕時,惡聞膻腥。
生質(zhì)既異,不伍凡童。
年十五,從長老希言出家,又五年受具游方。
一夕,夢白衣大士注琉璃瓶水與飲,若甘露灌頂,自是豁然,遂得法于圓通秀公。
坐大法會者九,云巖其最后也。
英頎秀深靜,須發(fā)長數(shù)寸,目光炯然,如古圖中老僧在巖壁者,與人言不離忠孝慈順,開悟來學,隨其根性利鈍淺深,示以津梁,故人人歸信而名亦高。
說法三十馀年,得度二百五十馀人。
政和七年七月十四日卒,葬于虎邱東庵,開封府司士曹事何安中為撰塔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鄭,自號莫莫翁。
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
初依棲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錢塘凈慈寺祝發(fā),禮圓照本公為師,時稱訥叔。
住蕪湖吉祥院、江寧能仁寺,繼遷華藏,皆所至未幾即辭去。
隱居涇縣金峰,凡十六年。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宣州昭亭廣教寺。
四年,卒,年七十六。
有《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已佚。
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俗姓鄭,本衣冠之族,棄儒就釋。初依圓照,復參圓通,得大徹悟。先后住蕪湖之吉祥、江寧之能仁、華藏,隱涇縣之金峰,以莫莫翁自號。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廣教寺。次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藏節(jié)要》二十門、《節(jié)宗鏡錄》十卷,又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樂邦文類》卷四。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承皓。
眉州丹棱王氏子。
依大力院出家。
登具后。
游方。
見北塔。
發(fā)明心要。
元豐間。
首眾僧于谷隱。
望聳諸方。
張無盡。
奉使京西南路。
就謁之。
問曰。
師得法何人。
曰。
北塔廣和尚。
曰。
與伊相契可得聞乎。
師曰。
只為伊。
不肯與人說破。
無盡善其言。
致開法于郢州大陽。
是時谷隱主者。
私為之喜曰。
吾首座出世矣。
盛集緇素。
以為歆艷。
師升座曰。
承皓在谷隱十年。
不曾飲谷隱一滴水。
嚼谷隱一粒米。
汝若不會。
來大陽為汝說破。
??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于是先入院。
后見州郡官責之曰。
長老得何指揮入院。
師曰。
某山林人。
誰知郡縣禮數(shù)。
乃拽杖而去。
無盡以書抵郢守云。
皓有道之士。
不可以世禮責。
當加禮請之。
守如其言。
師不得已復來。
尋遷玉泉。
示眾曰。
一夜雨滂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頭首行者人力拄底拄。
撐底撐。
撐撐拄拄到天明。
依舊可憐生。
自謂。
此頌法身向上事。
如傅大士云。
空手把鋤頭。
洞山云。
五臺山上云蒸飯。
只頌得法身邊事。
然為人超放。
未易以凡圣議。
嘗制犢鼻裈。
書歷代祖師名字。
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賢。
較些子。
書于帶上。
故叢林目為皓布裈。
有鄉(xiāng)僧效為之。
師見而詬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為戲事耶。
嘔血無及。
僧尋于鹿門如所言而逝。
蘇長公。
抵荊南。
聞師機鋒不可觸。
擬抑之。
即微服求見。
師問。
尊官高姓曰。
姓秤。
乃秤天下長老底秤。
師震喝一聲曰。
且道重多少。
公無對。
于是尊禮之。
冬至示眾云。
??運推移。
布裈赫赤。
莫怪不洗。
無來換替。
一僧入室。
適狗子在室中。
師叱之。
狗便出去。
師曰。
狗卻會。
你卻不會。
將示寂。
門人圍繞。
師笑曰。
吾年八十一。
老死舁尸出。
兒郎齊著力。
一年三百六十日。
言畢而逝。
師法嗣。
有曰文慶者。
住林溪興教。
秀圓通住棲賢。
棄眾訪之。
慶貌寢人不啟眼。
遣督割稻石橋莊。
既辭去。
有識者曰。
慶。
出世湘鄉(xiāng)十馀年。
皓和尚嗣也。
遣人追謝之。
且迎以還山。
慶曰。
俟稻人囷乃還。
心奇之。
稱于眾舉以自代。
住棲賢二十年。
而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白,號佛國,住東京法云寺。
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以所集《續(xù)燈錄》三十卷入藏。
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八七三
惟白,桂州(治今廣西桂林)人,俗姓冉。
淹通內(nèi)外,工撰文,尤好禪寂。
師云門宗大師圓通法秀。
元祐五年法秀卒,遂嗣法席,繼主東京法云寺,賜號佛國禪師。
后移明州天童寺。
著有《大藏經(jīng)綱目指要錄》八卷、《建中靖國續(xù)燈錄》三十卷、《文殊指南圖贊》一卷,今存。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永公者。
不知何許人。
法云圓通秀禪師之嗣也。
緣契都城。
大作佛事。
名震四方。
賜紫方袍師號。
江寧府天禧寺。
舊葬釋迦真身舍利。
后寺廢。
至南唐時為營。
宋初營廢。
祥符中。
僧可政。
上奏得請復為寺。
政即其光相表見之地建塔。
賜號圣感舍利寶塔寺。
據(jù)山水形勢。
坐乙向辛。
以越王臺。
為案塔之。
后地勢傾下。
政失于遷就。
不能培筑相。
因姑以北廊造院。
為安僧之地。
雖規(guī)模僅足。
而狹小陋劣。
事爽緣違。
以故寺不復振。
元符二年。
知府事溫陵呂公升卿曰。
是一大叢林。
特主者未得其人耳。
遂請于朝延。
改十方住持。
即報可。
即迎致永公。
為開山第一祖。
永公入寺。
顧瞻嘆息曰。
真福地也。
所以不振者。
正坐不正耳。
乃于塔后。
筑福增疊。
凡下而上。
積二丈三尺。
深入四十尺。
橫亙二十丈。
將建法堂。
次第以正其位。
已而信士南昌魏德寶。
同其妻王氏。
見而喜曰。
如此更易方見形勝。
顧其妻曰。
此地不植福。
更將何之。
乃獨許作堂。
且曰。
不計其資。
惟成是務(wù)。
師即鳩材庀工。
未幾堂成。
高明靜深。
萬象俱廢。
龐麗雄特。
為一方叢林之冠。
俯視疇昔無異。
發(fā)覆破闇。
如出云霄之外。
凡甓甃髹繪。
總用錢五百萬。
永公又建寢堂方丈。
盡所增之深。
資藉締搆。
又建僧堂廚庫。
移經(jīng)藏于故院。
隨向展演。
各適其正。
煥然一新。
真一大叢林矣。
異時德寶再至。
踴躍稱贊曰。
非師正眼炤徹道力超異。
則不能有所舉。
非我信向經(jīng)始。
則眾緣何從而應(yīng)。
遂請僧眾。
轉(zhuǎn)大藏經(jīng)。
修水陸齋。
落成其事。
又曰。
叢林既新。
將不下五六百眾。
其將何以備齋粥。
永公曰。
亦在子耳。
德寶曰。
請為師置田產(chǎn)。
買蘆洲。
收其所入以繼之。
永公曰。
子果有是愿。
則功德圓滿矣。
自是眾有恒食。
山門賴之。
師后不知所終。
明河曰。
德寶何人。
能倒篋傾囊為佛事。
若拔毛遺唾。
脫然如與己無與者。
雖則見相興心。
然亦永公道德。
故有以啟之。
運虛空心。
為解脫事。
我本無舍。
師亦非受。
反覺家材沉海者多事也。
德寶高風可想而見。
而曰永公見圓通
則其天禧一局。
乃其逢場作戲。
今觀其所為。
不見其所說。
孤負永心矣。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