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演

相關(guān)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寧(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縣)人。
祝發(fā)蔣山泉禪師,依雪竇老良禪師。
踰二年,遍歷叢林,參諸名宿。
晚至白蓮,參五祖法演禪師,頓徹法源。
徽宗大觀中,住潭州開福寺。
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
僧寶正續(xù)傳》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一百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道寧(一○五三——一一一三),歙州(治今安徽歙縣)人,汪氏子。
師事海會法演禪師。
大觀中,住持湘潭開福寺。
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
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釋氏疑年錄》卷七。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名道寧。歙州注氏子。篤志于道。以頭陀入禪林。故畢世人以寧道者呼之。初參蔣山泉禪師。閱十年。泉知其為法器。俾乞供五羊遇居士。愿施貲為祝發(fā)者。師以乞供畏嫌疑。固辭不可。因歸供鐘山。再入嶺得度具戒。遍參宗師。嘗居崇果山。為眾辨浴。日誦金剛般若為常課。一日將濯足。誦至應(yīng)生信心以此為實(shí)。內(nèi)足湯器中。豁有省。即趨海會。見演道者。吐所悟。演頷之。容入其室。他日聞舉狗子無佛性話。于是大徹。演喜以為類己。大觀中。潭帥席公震。請出世開福。唱演公之道。湘潭之人敬慕之。師性簡約。服用樸素。非叢林弘法之務(wù)。未嘗以之介懷。頗提笠走街市。躬自乞食以養(yǎng)。眾衲子爭歸之。法席遂為湖湘之冠。僧問。唯一堅(jiān)密身。一切塵中現(xiàn)。提起坐具云。遮個塵。那個是堅(jiān)密身。師云。放下著。進(jìn)云。猶是學(xué)人疑處。師云。你疑處作么生。進(jìn)云。適來問底。師云。不堪為種草。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沐浴凈發(fā)。五日小參別眾。敘平生參學(xué)始末。期以七日示寂。祝依常僧例茶毗。以火馀盛之瓦碗。撒湘江水中。乃曰。出家佛子徹骨徹髓。華藏海中游戲自在。死生界內(nèi)任性浮沈。是以俱尸城畔槨示雙趺。熊耳峰前親遺只履。祖禰不了。殃及兒孫。??樣起模。到于今日。又道吾紫磨全身。今日即有。明日即無。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若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嘗此之際若相委悉。不唯穿卻釋迦老子鼻孔。亦乃知得山僧落處。其或未然。報慈恁么來。舉世無相識。水月與空花。誰堅(jiān)復(fù)誰實(shí)。住院經(jīng)五年。都盧如頃刻。瑞云散盡春風(fēng)生。走卻文殊遇彌勒。喝一喝下座。持麈尾。圜視久之曰。誰堪付此者。既而曰。無如果藏主。遂以??之。至七日。長沙之人。無幼艾相與赍持香花。側(cè)塞于寺。師應(yīng)接教誡遣之。而來者無已。及日暮。跏趺湛然而逝。閱歲六十一。坐二十一夏。火馀舍利。弟子不忍棄。塔于開福。又二十年。嗣法果禪師。徙塔福嚴(yán)之朱原。師出世才五年。而名滿天下。叢林仰之。雖不克盡行其道。然宗風(fēng)宏遠(yuǎn)云。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寧。
歙溪汪氏子。
壯為道者。
于崇果寺執(zhí)浴。
一日將濯足。
偶誦金剛經(jīng)。
至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shí)。
遂忘所知。
忽垂足沸湯中。
發(fā)明己見。
后祝發(fā)蔣山。
遍歷叢林。
參諸名宿。
晚至白蓮。
五祖演禪師。
小參舉忠國師古佛凈瓶。
趙州狗子無佛性話。
頓徹法源。
大觀中。
潭帥席公震。
請主開福。
衲子景從。
師行門卓立。
名實(shí)相副。
說法無蹊徑。
簡要直捷。
使聞?wù)摺?div id="xt7k5ge" class='inline' id='people_34237_3_28_comment'>
人人自得。
有古尊宿之風(fēng)。
政和三年。
將化。
示眾曰。
吾紫磨之身。
今日即有。
明日即無。
若道吾入涅槃。
非吾弟子。
道吾不入涅槃。
亦非吾弟子。
于此檢點(diǎn)得出。
便知開福落處。
其或未然。
開福與么來。
滿世無相識。
水月與空華。
誰堅(jiān)復(fù)誰實(shí)。
住院經(jīng)五年。
都盧如頃刻。
瑞云散盡春風(fēng)生。
失卻文殊遇彌勒。
言畢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勤(一○五九~一一一七),俗姓汪,舒州(今安徽潛山)人。
嗣五祖得度,復(fù)遍參名宿。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居江寧蔣山太平興國寺。
稱慧勤佛鑒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
政和七年卒,年五十九(《嘉泰普燈錄》卷一六、《守珣傳》)。
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十五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慧勤(一○五九——一一一七),舒州(治今安徽潛山)汪氏子。
丱歲師廣教圓深,試經(jīng)得度。
遍參名宿,入五祖法演之門,授以衣缽。
繼主舒州太平寺。
政和初,詔主東京智海寺,賜號佛鑒。
五年乞歸,居江寧蔣山太平興國寺。
末返舒州故寺。
七年十一月卒,年五十九。
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一,又卷一六《守珣傳》,《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一,《釋氏疑年錄》卷七。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勤,字佛鑒,姓汪氏,舒州人,嗣五祖得度。每以唯此一事實(shí),馀二則非真,味之有省。遍參名宿,往來五祖之門有年。政和五年,居蔣山,賜徽號紫衣。政和七年十月二十八日,沐浴更衣,端坐手寫數(shù)書別故交,停筆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3—1135 【介紹】: 宋僧。
彭州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
五祖演禪師悟法,住成都昭覺寺。
徽宗政和中詔住康蔣山,學(xué)者爭赴之,名聞京師。
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紀(jì)奏住金山龍游寺。
詔詣行在入對,賜號圓悟禪師。
后還蜀,復(fù)住昭覺寺。
卒謚真覺禪師。
有《碧巖集》。
全宋詩
釋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號佛果,彭州崇寧(今四川郫縣西北)人。
俗姓駱。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
歷住妙寂、六祖、昭覺等寺。
徽宗政和中詔住金陵蔣山,敕補(bǔ)天寧、萬壽。
高宗建炎初,又遷金山,賜號圓悟禪師。
改住云居,復(fù)領(lǐng)昭覺。
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
賜號靈照,謚真覺禪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作正覺)。
事見《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圓悟禪師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
祝發(fā)從成都僧文照,復(fù)參五祖法演禪師得法,住昭覺寺。
出蜀住長沙道林,賜號佛果。
政和中住建康蔣山,移天寧萬壽禪寺。
建炎初住金山龍游寺,召對,賜號圓悟,改住廬山。
還蜀住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
謚真覺禪師。
有《佛果擊節(jié)錄》二卷(存)、《碧巖集》十卷(存)、《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存)、《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四卷(存)。
見孫覿《圓悟禪師傳》(《鴻慶居士集》卷四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克勤。
字無著。
彭州崇寧駱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發(fā)。
受滿分戒。
游成都。
從圓明敏行大師。
學(xué)經(jīng)論。
窺其奧。
以為不足。
特謁昭覺勝禪師。
問心法。
久之法關(guān)。
見真如哲公。
頗有省。
時慶藏主。
眾推飽參。
尤善洞下宗旨。
師從之游。
往往盡其要。
嘗謁東林照覺。
頃之謂慶曰。
東林平實(shí)而已。
往見太平演道者。
師恃豪辯。
與之爭鋒。
演不懌曰。
是可以敵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燈獨(dú)照時。
自驗(yàn)看。
以不合辭去。
抵蘇州定慧。
疾病幾死。
因念疇昔所參。
俱無驗(yàn)。
獨(dú)老演不吾欺。
會病間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來。
容為侍者。
值漕使陳君入山問法。
演誦小艷詩云。
頻呼小玉元無事。
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
師侍側(cè)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語之。
師曰。
今日真喪目前機(jī)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茲高枕矣。
師因以是事。
語佛鑒勤。
勤未之信。
師曰。
昔云高麗打鐵火星爆吾指頭。
初謂建立語。
今乃果然。
勤愕然無以對。
時佛眼禪師尚少。
師每事必旁發(fā)之。
二公后皆大徹。
由是演門二勤一遠(yuǎn)聲價藉甚。
叢林之謂三杰。
演遷五祖。
師執(zhí)寺務(wù)。
方建東廚。
當(dāng)庭有嘉樹。
演曰。
樹子縱礙不可伐。
師伐之。
演震舉杖逐師。
師走避。
忽猛省曰。
此臨濟(jì)用處耳。
遂接其杖曰。
老賊我識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爾命分座說法。
崇寧初。
以母老歸蜀。
出世昭覺。
久之謝去。
于荊州。
見丞相張無盡談華嚴(yán)要妙。
逞辭婉雅。
玄旨通貫。
無盡不覺前席。
師曰。
此真境與宗門旨趣何如。
無盡曰。
當(dāng)不別。
師曰。
有甚交涉。
無盡意不平。
師徐曰。
古云。
不見色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全提時節(jié)。
若透徹。
方見德山臨濟(jì)用處。
無盡翻然悟曰。
固嘗疑雪竇大冶精金之語。
今方知渠無摸索處。
師曰。
頃有頌云。
頂門直下轟霹靂。
針出膏盲必死疾。
偶與丞相意會。
無盡喜曰。
每懼祖道?微。
今所謂見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請住夾山。
未幾遷湘西道林。
初潭師周公因提舉劉直孺愿見師。
至是皮相之不甚為禮。
及見開堂提唱。
妙絕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蔣山。
法道大振。
僧問。
如何是實(shí)際理地。
曰。
何不向未問已前薦取。
僧曰。
未問已前如何薦。
師曰。
相隨來也。
進(jìn)云。
快便難逢。
更借一問。
曰。
忘前失后。
進(jìn)云。
若論此事。
如擊石火。
只如未相見時如何。
師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則聲色外。
與師相見。
答曰。
穿卻鼻孔。
問。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顧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審衲僧家又作么生。
師曰。
威震寰區(qū)。
未為分外。
曰。
恁么則坐斷十方。
壁立千仞。
師曰。
看箭。
問。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別。
師曰。
兩個金剛?cè)Α?div id="m2jx5lj"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3_166_comment'>
曰。
溈山撼門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師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舉來。
曰。
恁么則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師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壓良為賤。
師曰。
實(shí)處道將一句來。
曰。
自從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識羞。
師曰。
速禮三拜。
僧曰。
昔人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
投子下禪床立。
意旨如何。
師云。
生鐵鑄就。
曰。
為什么。
貪觀白浪。
失卻手橈。
師云。
自領(lǐng)出去。
問。
只如道明頭合暗頭合。
古德便歸方丈作么生。
師拈起拄杖子。
進(jìn)云。
學(xué)人擬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jǐn)M。
師曰。
這野狐精。
問。
選佛場開上根圓證。
不昧當(dāng)機(jī)如何指示。
師云。
一超直入如來地。
曰。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馬大師為什么直下覷。
師云。
頂門上有眼。
問。
一種無弦琴。
唯師彈得妙。
馬大師為什么直上覷。
師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審直上覷得是。
直下覷底是。
師云。
莫謗馬大師好。
曰。
爭奈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
象王行處絕狐蹤。
師云。
賴有龐居士證明。
問。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來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機(jī)。
師云。
不如一個百不知。
曰。
無無孔鐵槌。
有甚用處。
師曰。
果然恁么去。
曰。
雖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機(jī)。
師曰。
撒星火迸獨(dú)光輝。
曰。
爭奈腦后一箭。
師救不著。
師云。
又是拖泥帶水。
嘗示眾曰。
恁么恁么雙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卻恁么。
暗里隱明。
恁么中卻不恁么。
明中隱暗。
只如和座子掇卻許多建立。
總么犯手傷鋒。
且道喚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無上。
深而無底。
旁盡虛空際中。
極鄰虛塵。
凈裸裸赤灑灑。
是個無底缽盂。
無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這閑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盡見徐。
方有一個承當(dāng)。
且道雙明雙暗。
雙放雙收。
是建立是平常。
總不與么。
也未是極則處。
且作么生是極則處。
擘開華岳連天透。
放出黃河輥底流。
宣和中。
詔住東都天寧。
太上在康邸。
屢請宣揚(yáng)。
有偈云。
至簡至易。
至尊至貴。
往來千圣頂??頭。
世出世間不思議。
然是時欽宗在東宮。
師對太上。
預(yù)有至尊之讖。
建炎改元。
寧相李伯紀(jì)。
表住金山。
駕幸維揚(yáng)。
有詔徵見。
顧問西竺道要。
對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統(tǒng)萬殊。
真俗雖異。
一心初無間然。
太上大悅。
賜號圜悟禪師。
乞云居山歸老。
朝廷厚贐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復(fù)歸于蜀。
大師王伯紹迎居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將終。
侍者持筆求頌。
書曰。
已徹?zé)o功。
不必留頌。
聊爾應(yīng)緣。
珍重珍重。
擲筆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謚真覺禪師。
塔曰寂照。
初樞密鄧子常。
奏賜命服佛果師號。
所至士夫過從問道。
無虛日。
師悟門廣大。
說法辯博。
縱橫無礙。
莫不人人畏服。
以為未嘗有也。
凡應(yīng)接雖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開卷。
于宗教之書。
無所不讀。
初在金陵。
大師王彥昭。
嘗請益雪竇所謂三員無事道人孰勝。
師曰。
正爾皆須吃棒始得。
帥意未喻。
師詰之。
帥以手拍膝。
時衲子環(huán)擁。
師就指曰。
此輩倒作此見解。
焉能透徹古人知見。
帥不懌而去。
尋遣之詩令刻石。
師匿之。
他日彥昭入山。
問詩所在。
師曰。
昔人贈遺。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師特譏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帥翻照霽威而去。
既而給事廬贊元代府事入山。
題詩有菖蒲海之句。
然東漢志有蒲菖海。
師就質(zhì)之。
廬頗知誤。
或勸不應(yīng)與師臣爭詩恐致禍。
師笑曰。
吾豈得已哉。
前既卻王公詩。
今新帥雖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發(fā)其誤。
貴不主意上石耳。
其臨機(jī)有斷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節(jié)道愈尊。
而風(fēng)度無改。
或謂當(dāng)加威重者。
師曰。
吾佛以慈攝物。
等觀一切。
每任真若此。
猶恐失之。
況以顯晦易其心。
而刻薄蒞眾。
豈沙門所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讓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規(guī)繩者云。
贊曰。
吾祖從上來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遲暮。
邪徑日滋。
自非龍蟠鳳逸之士。
極深而研幾。
則頓轡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備而學(xué)不厭。
名位崇而志益謙。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黃龍楊岐兩宗學(xué)者剩有各私。
其勝而不相厭。
于是靈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續(xù)碑。
所以推之為正續(xù)也。
至圜悟復(fù)能峻其門庭。
觀其對御。
則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則罄竭款誠。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權(quán)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克勤。
彭州崇寧駱氏子。
世宗儒。
師生。
犀顱月面。
骨相不凡。
從師受書。
日記千馀言。
偶過妙寂院。
見佛書讀之三復(fù)。
悵然如獲舊物。
曰。
吾殆過去沙門也。
始棄家祝發(fā)。
從文照。
通講說。
又從敏行。
授楞嚴(yán)。
俄得病瀕死。
嘆曰。
諸佛涅槃?wù)贰?div id="jv5d7i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20_comment'>
不在文句中。
欲以聲求色見。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無以死矣。
遂棄去。
見真覺勝公。
勝方剃臂出血。
指示師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師矍然于時。
大知識名稱遠(yuǎn)聞?wù)呦嗤?div id="qc7rt2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1_comment'>
持一缽?fù)讲匠鍪瘛?div id="xbaot7h"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2_comment'>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謁玉泉皓。
金鑾信。
又見大溈哲。
晦堂心。
東林總。
僉指為法器。
而晦堂獨(dú)深加賞識。
最后見五祖演禪師。
盡展機(jī)用。
祖皆不諾。
乃謂祖強(qiáng)移換人。
出不遜語。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頓熱病打時。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傷寒困極。
平日見處。
無得力者。
追繹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間。
即歸五祖。
病既愈。
還山。
祖見之喜。
命執(zhí)侍方半月。
會部使者。
謁祖問佛法大意。
師從旁竊聽。
忽有省。
遽出。
見雞飛上欄干。
鼓翅而鳴。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謂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參得禪也。
嘗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聽。
祖怒奮挺而起。
師立不動。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無疑。
崇寧中。
省親還蜀。
諸老相謂曰。
道西行矣。
時同門佛鑒慧勤。
亦知名眾。
遂目師為川勤別之。
成都師郭知章。
請開法六祖。
更昭覺凡八年。
復(fù)出峽南游。
時張無盡。
寓荊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諸方。
見師恍然自失。
留居碧巖院。
傾心事之(傳燈錄云。
張?jiān)⑶G南。
以道學(xué)自居。
少見推許。
師艤舟謁之。
劇談華嚴(yán)旨。
要曰。
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復(fù)一。
萬復(fù)萬浩然莫窮。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覺促榻。
師遂問曰。
到此。
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別。
公曰。
同矣。
師曰。
沒交涉。
公色慍。
師曰。
不見云門道。
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zhuǎn)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
彼德山臨濟(jì)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專無礙法界。
師又問。
此可說禪乎。
公曰。
正好說禪也。
師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禪。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凈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凈戒。
趁出淫坊。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論。
豈易得聞。
于是。
執(zhí)師禮。
留居碧巖)。
復(fù)徙長沙道林。
太保樞密鄧子常。
上師德行。
賜紫服師號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蔣山。
東南學(xué)者。
赴之如歸。
至無地可容。
名聞京師。
被詔住天寧萬壽。
召見褒寵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紀(jì)。
奏住金山。
高宗至維揚(yáng)。
入對。
賜名圓悟禪師。
改云居久之。
復(fù)領(lǐng)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眾。
擲筆而逝。
茶毗。
舌齒不壞。
舍利五色無數(shù)。
閱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覺之側(cè)。
謚真覺禪師。
師清凈無作。
不入諸相。
示方便門。
提引未悟。
一聽其語。
莫不愀然感動。
有泣下者。
故住天寧時。
一時王公貴人。
道德材智。
文學(xué)之士。
日造其室。
車轍滿戶外。
雖毗耶聽法。
不能過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領(lǐng)袖諸方者。
百馀人。
方據(jù)大叢林。
匡眾說法。
為后學(xué)標(biāo)表。
可謂盛矣。
師自得法后。
聲名藉甚。
繇岳麓。
徙蔣山。
行成德備。
每得天神訶護(hù)。
過金山時。
賊趙萬。
據(jù)鎮(zhèn)江擁兵數(shù)百。
操戰(zhàn)艦。
乘風(fēng)欲度。
忽反風(fēng)。
云霧晦冥連晝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長廬。
賊張遇奄至。
盡劫所有。
師衣缽獨(dú)存。
又嘗斂上方賜物。
置一篋中。
寓儀真。
師飭其徒往省。
答曰。
儀真連夕大火。
尚何求。
師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為瓦礫。
而師篋封識如新。
嘗寓公安天寧。
天堂長老覺公。
夢一女子。
再拜而進(jìn)曰。
乞我東堂。
為人天說法。
信宿而碧巖疏至。
女子。
即碧巖護(hù)法神也。
安樂山神。
據(jù)云居方丈。
諸耆宿。
皆徙避別室。
師寘一榻。
臥起如平時。
師?;蹆勺?。
行解通脫。
斷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區(qū)區(qū)者何足言。
然為世人傳聞贊嘆。
故不得略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克勤,姓駱氏,彭人也。
世守儒學(xué),兒時日記千言,偶游妙寄寺,見佛書,三復(fù)悵然,如獲舊物,曰:“予殆過去沙門也。
”即出家,依自省師祝發(fā),從文昭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yán)》。
俄得病瀕死,嘆曰:“諸佛涅槃?wù)罚辉谖木渲?,吾以聲求色見,宜其無以死也。
”遂棄去,至真覺勝禪師之席,勝方創(chuàng)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
”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謁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溈哲、黃龍心、東林度,僉指為法器。
而晦堂稱:“他日臨濟(jì)一派屬子矣。
”最后,見五祖演,盡其機(jī)用,祖皆不諾。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頓熱病時,方思量我。
”勤至金山,病寒困極,以平日見處試之,無得力者。
追繹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歸
”及一見而喜,令入侍寮。
會部使者解印還蜀,造問道,曰:“曾憶少年讀小艷詩,有‘頻呼小玉原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之句乎?
”部使喏喏。
勤適侍立,反復(fù)研詰。
為舉“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語,有省。
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忖曰:“此豈非聲耶?
”乃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祇許佳人獨(dú)自知。
喜,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
”由此所至,推為上首。
祟寧中,成都帥翰林郭公之章請開法昭覺。
政和間,謝事,復(fù)出峽南游。
時張無盡寓荊南,以道學(xué)自居,少見推許,勤艤舟謁之,與談《華嚴(yán)》旨要,因言:“《華嚴(yán)》現(xiàn)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fù)一,萬復(fù)萬,浩然無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
”無盡于是不覺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謂:“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豪過患,猶是轉(zhuǎn)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
”無盡為之首肯。
明日,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因問:“此可說禪乎?
”無盡曰:“正好說禪也。
”勤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蓋法界量未滅始好說禪。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償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無盡嘆曰:“美哉之論,豈易聞乎!
”于是,以師禮留居碧巖。
復(fù)徙道林。
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詔住蔣山,學(xué)者歸之如市,至無地以容。
敕補(bǔ)天寧、萬壽,召見便殿,褒龍甚渥。
建炎初,又遷金山,適駕幸維揚(yáng),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云居。
久之,復(fù)領(lǐng)昭覺。
徽宗為降敕,使開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稟威靈。
百千法門之外殊特法門,無量妙義之中真實(shí)妙義。
克勸禪師者,雞園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門,無慚饒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許安心。
飛錫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來,愿云共領(lǐng)。
特啟祗園世界,廣引方袍。
宏開覺路津梁,都成圓具。
鈴鈴振策,允為萬德之師。
凜凜戒規(guī),直入三摩之地。
于戲!
道生說法,石亦點(diǎn)頭。
羅什談禪,巖俱撒手。
普濟(jì)僧人行腳,象負(fù)以游。
定儗菩薩低眉,鳩分而食。
遍灑醍醐,同登歡喜。
”紹興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書偈遺眾,投筆而逝。
荼毗時,舌齒不壞,舍利無數(shù),塔于寺后威鳳山中,謚“真覺禪師”。
清雍正十三年,加謚“明宗真覺禪師”。
釋元靜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元靜(一○六五~一一三五),后名道興,閬州玉山大儒趙約仲子。
十歲出家。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通經(jīng)得度。
后住彭州大隨寺,稱南堂元靜禪師。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一。
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九首。
釋清遠(yuǎn)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遠(yuǎn)(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
俗姓李。
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
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
后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
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禪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
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清遠(yuǎn)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為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于他書者輯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遠(yuǎn)(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歷主崇寧萬壽、龍門、褒禪等名剎,歸隱于蔣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圓融禮文》、《普門禮文》等。見李彌遜《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筠溪集》卷二四)。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清遠(yuǎn)。生李氏。蜀之臨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jīng)。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xué)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xí)。南游江淮間。遍歷叢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宗師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見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師棲遲七年。未嘗妄發(fā)一語。一日因撥火。忽有省。即說偈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徹超詣。機(jī)辯峻捷。莫敢當(dāng)鋒。衲子爭歸之。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為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寧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渙之迎師住持。未幾引去。會龍門虛席。遂補(bǔ)焉。示眾曰。學(xué)道之士。有二種病。一騎驢覓驢。二騎卻驢了不肯下。且如騎卻驢了更覓驢??蓺⑹谴蟛 }堥T向道不要覓。靈利人。當(dāng)下識得。除卻覓底病??裥乃煜?。既識得驢了。騎卻不肯下。此一病最難醫(yī)。龍門向道不要騎。你便是驢。盡大地是個驢。且作么生騎。你若騎。管取病不去。若不騎。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時去。心下無事。名為道人。所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從此頓息馳求。識得祖病佛病。無不透得。后來遍到諸方。莫有出其右者。蓋緣他識病。又曰。釋迦老子在什么處。自云。作么。復(fù)云。達(dá)磨大師在什么處。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說個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難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禪僧家多分只道那舉處便是。你若身壞命終時。若病說不得時。又作么生。須是證入始得。不見。僧問德山。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諸圣么。你諸人若不將言語會。便落他聲響流布??v饒不落聲響言句。便落他無言無說處。此事實(shí)無。你意解卜度。若存一絲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饒你將玄機(jī)妙義去。合他決定合不著。若總不思量。亦不可。須是親證始得。明見無疑。又曰。有般宗師向人道。莫作計(jì)較道理。開口便沒交涉。與他不相應(yīng)。也去空劫已前認(rèn)取。都無言說。又有一般宗師向人道。癡漢你這一段因何不會。先將自心做個窠臼。然后將心去取證。喚作釘樁了。繞樁走便恁么。流傳將去。便恁么承當(dāng)去。敲床豎拂用將去。喚作將心用心。一似坐個氣毬相似。有甚安樂處。又似蝦蟆努氣相似。你恁么見解。面前一似黑霧罩定了也。師居龍門十有二年。道風(fēng)大振。四方學(xué)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云集座下。居無所容。師應(yīng)機(jī)酬酢。未嘗有勌色。示曲折數(shù)篇。學(xué)者聚而編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應(yīng)于無際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無際空乃自隨。所以解空者無空想。若人以言語名狀心。終不得心。不以言語名狀心。亦不得心。言語本是心名狀之故。不得也。無言語本是心不名狀之故不得也。種種會當(dāng)。皆不與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為若此。又曰。道若為達(dá)。但無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見有妄念故也。見有妄念作意觀照。令是正理亦見。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無妄焉。故達(dá)道乃無所得也。又曰。證者絕能所也。非別有玄理。在尋常日用處。如見色時是證時。聞聲時是證時。飲水食粥時是證時。一一絕能所。此非久習(xí)不假薰煉。蓋見成之事。世人不識。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又曰。學(xué)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長疑。蓋信未極。疑未深也。唯深與極。若信與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亂。不知由緒。困躓中途。能自返省。更無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豈更知耶。知是妄慮。此事則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說與示而后顯。蓋體自常露。說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暫時岐路也?;蛞蛘f而證?;蛞蚴径??;蜃杂X觸以知?dú)w。終無異事。別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屬對治門。雖禪門亦許以正知見治之。若論當(dāng)人。即不須若是也。又曰。人不識問。遂依來問而答。不知乃自問耳。欲答誰邪。人不識答。遂依言起見。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總是你好看好看。又曰。從上來有二種方便。有真實(shí)方便。所謂說無有間。有善巧方便。所謂妙應(yīng)群機(jī)。若從真實(shí)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無有退。妙用河沙也。若從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將為究竟。此二種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須臾有失。學(xué)者思之。又曰。悟心見性。當(dāng)如雪峰玄沙。履實(shí)踐真。當(dāng)如南泉趙州。今時學(xué)者。但以古人方便為禪道。不知與古人同參也。十二時中。學(xué)道無頃刻棄舍。此人縱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尋常說修行。不過三業(yè)六根清凈禪門。更不必如是。何故禪定之門。念念與智波羅蜜平等。一切處自無過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從前并得滿足。名一行三昧。今時人全無定力。復(fù)不開智眼。所以機(jī)緣語句。只成諍論。生滅心行。夫禪學(xué)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難也。政和末。道行聞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禪山。歲馀以疾辭。時圜悟禪師住蔣山。與師友愛素善。因往依之。嘗著三自省察。叢林共高仰之。復(fù)以近世問話者。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贊語?;蚍钤谧賳T。或莊嚴(yán)修設(shè)檀信。俱無衲子氣味。師深惡之。誡曰。夫問話者。激揚(yáng)玄極。不在多進(jìn)語。三兩轉(zhuǎn)足矣。貴得生人信。不致流蕩取笑俗子。又曰。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門人奉靈骨舍利。葬龍門之靈光塔。師風(fēng)儀秀異。操守嚴(yán)正。性淡泊寡言。笑動有規(guī)則。學(xué)者瞻形儀而服膺。其為教。疏通廣大。剴切禪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綱。則絕蹊徑。離文字。亦不滯乎空荒漫誕之說。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許可。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于務(wù)。嘗曰。長老端居丈室。傳道而已。與士大夫游。不為利屈。道合則忻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君子以是高之。樞密鄧公洵武。奏錫命服佛眼之號。左司陳公瓘見師法語。嘆曰。諸佛心宗。眾生性海。遠(yuǎn)公涵泳深矣。與靈源禪師少友善。其趣尚施設(shè)略相似焉。有三會廣語偈頌數(shù)萬言。行于世。 贊曰。圜悟佛眼同出東山之門。為臨濟(jì)十世孫。圜悟固已名蓋天下。佛眼則精深醇粹??撕烧齻?。殆與圜悟連衡而并驅(qū)。學(xué)者疑其旋設(shè)異乎圜悟。或謂龍門嘗與靈源處。而漸習(xí)使然。嗚呼是何言之陋哉。蓋嘗三復(fù)龍門之錄。觀其指示心法。辯如百丈黃檗。作為偈句。詞如汾陽雪竇。悟門超極。不愧雪峰玄妙。履踐明驗(yàn)。端如南泉趙州。真一代之大宗師也。彼以頰舌為禪而欺世每生者。烏足與識龍門靈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為圜悟者。譬如韓柳文章。世之悅韓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識博雅之士。則不能窺其缊奧。此所以萬世之下不凝并驅(qū)而為韓柳也。由是而觀。二公之后。抑可見矣。
釋清素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素(?
~一一三五),俗姓郭,嘉州(今四川樂山)人。
住嘉州九頂寺。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五年卒。
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偈二首。
釋慧遠(yuǎn)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6 【介紹】: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習(xí)經(jīng)論學(xué)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問答無滯,機(jī)鋒峻發(fā)。孝宗乾道中,居臨安靈隱寺。帝屢召入內(nèi)殿,咨論法要,賜號佛海大師。淳熙中,說偈預(yù)示終期,安坐而逝。
全宋詩
釋慧遠(yuǎn)(一一○三~一一七六),號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十三隸藥師院為僧,后依靈巖徽禪師。會圓悟領(lǐng)昭覺,往見之,得悟,機(jī)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yuǎn)。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補(bǔ)靈隱。曾召入禁中,賜號佛海禪師。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佛果圓悟克勤禪師法嗣。有齊已等編《瞎堂慧遠(yuǎn)禪師廣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周文忠集》卷四○《靈隱佛海禪師遠(yuǎn)公塔銘》?!?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圻h(yuǎn)詩,以輯自《佛?;圻h(yuǎn)禪師廣錄》卷一至卷三者編為卷一,以見于《廣錄》卷四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遠(yuǎn)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領(lǐng)旨住昭覺遠(yuǎn)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yuǎn)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yuǎn)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yuǎn)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jì)。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yuǎn)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悟曰。機(jī)不離位墮在毒海。遠(yuǎn)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捧也未。遠(yuǎn)又喝。悟連喝兩喝。遠(yuǎn)便禮拜。自此機(jī)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yuǎn)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yuǎn)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yuǎn)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yuǎn)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yuǎn)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yuǎn)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yuǎn)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yuǎn)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yuǎn)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yuǎn)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yuǎn)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jī)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lǐng)旨住昭覺。遠(yuǎn)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yuǎn)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yuǎn)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yuǎn)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jì)。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yuǎn)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悟曰。機(jī)不離位。墮在毒海。遠(yuǎn)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yuǎn)又喝。悟連喝兩喝。遠(yuǎn)便禮拜。自此機(jī)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yuǎn)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yuǎn)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yuǎn)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yuǎn)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yuǎn)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yuǎn)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yuǎn)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yuǎn)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yuǎn)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yuǎn)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yuǎn)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jī)先。雅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遠(yuǎn)。號瞎堂。眉山金流鎮(zhèn)彭氏子。年十三。??藥師院為僧。聽習(xí)經(jīng)論。棄而依靈巖?;展?。微有省發(fā)。會圓悟領(lǐng)昭覺。師即之聞。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大悟。仆于眾。眾掖之。師乃曰。吾夢覺矣。自是機(jī)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yuǎn)。圓悟順寂。師東下。屢遷名剎。繇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時孝宗留心空宗。召師入對選德殿?;蛉雰?nèi)觀堂見。必延坐進(jìn)茶。稱師而不名。禮數(shù)視諸師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聞鐘聲遂覺。未知夢與覺如何。師曰。夢覺無殊。覺心不動。上曰。夢幻既非。且鐘聲從何處起。師曰。從陛下問處起。上曰。然則畢竟如何。免得生死。師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師曰。本有之性磨之。歲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師曰。悟后。始知今日問答皆非。曰。一切處不是后如何。師曰。脫體現(xiàn)前。更無可見之相。上首肯之。賜號佛海禪師。一日車駕幸其室。室掛行道影。上指問師曰。此是水墨空塵。而真者安在。師叉手近前曰。春氣和暖。恭惟圣躬萬福。上大笑。因書贊焉。師一身系法門之望。奇言妙句。傳播諸方。學(xué)者云奔川委。視師所在為歸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汝。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至期諸王卿相皆至。師升座說法。遂入方丈扄閉。師舊蓄一猿。頗馴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眾窺窗隙聲息并無。惟見猿持卷侍側(cè)。亟入師已逝矣。猿書。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jī)光。鴉飛不度。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瞎堂禪師者。
名慧遠(yuǎn)。
生眉山之彭氏。
為圓悟禪師之晚子也。
圓悟復(fù)領(lǐng)昭覺時。
年老。
乃以化柄屬之門賢。
其門賢已播海內(nèi)矣。
以故摩竭之令。
復(fù)行于昭覺。
而遠(yuǎn)新從靈崖來。
靈崖為徽禪師所居。
得起鐵拂為首座。
敲唱黃龍宗旨。
遠(yuǎn)事之二載。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屢誘掖之。
遠(yuǎn)無留意。
乃抵昭覺。
侯十日。
始得通謁于悟公。
公與語大奇之。
嘆曰。
吾道未衰也。
許遠(yuǎn)得非時入室。
遠(yuǎn)每大跪請益。
公但笑曰。
將謂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遠(yuǎn)屏氣自失。
不敢進(jìn)言。
一日聞舉龐居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大徹其旨越眾進(jìn)問曰。
凈裸裸空無一物。
赤骨立貧無一錢。
戶破家殘。
乞師賑濟(jì)。
公曰。
七珍八寶一時拿。
曰賊不入謹(jǐn)家之門。
公曰。
機(jī)不離位。
墮在毒海。
遠(yuǎn)便喝。
公以拄杖擊禪床曰。
吃得棒也未。
遠(yuǎn)又喝。
公連喝兩喝。
遠(yuǎn)作禮趨而去。
自此機(jī)發(fā)莫禦。
叢林共加其號。
為鐵舌遠(yuǎn)。
遂與元布袋輩齊名。
紹興間。
嵋守請居象耳山。
不赴。
未幾圓悟順世。
遠(yuǎn)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繼之者誰。
高臥北窗。
顧可得耶。
扁舟出峽。
抵淮南開化龍蟠。
遷瑯琊。
繇瑯琊遷普濟(jì)。
繇普濟(jì)遷定業(yè)。
繇定業(yè)遷光孝。
歷十八載。
名輩歸之。
僧問。
即心即佛時如何。
遠(yuǎn)曰。
頂分丫角。
非心非佛時如何。
曰。
耳墮金環(huán)。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禿頂修羅舞柘枝。
又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
遠(yuǎn)曰。
木杓頭邊鐮切菜。
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
曰。
研槌撩馎饦。
又問。
不與萬法為侶。
是甚么人。
遠(yuǎn)曰。
腳踏轆轤。
曰。
庵里人為甚不知庵外事。
遠(yuǎn)曰。
拄杖橫挑鐵蒺藜。
又問。
昔有一秀才。
作無鬼論。
論成。
鬼叱曰。
爭柰我何。
意作么生。
遠(yuǎn)以手斫額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鵓鳩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遠(yuǎn)曰。
自領(lǐng)出去。
曰。
東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遠(yuǎn)曰。
初三十一不用擇日。
曰。
十二時中如何用心。
遠(yuǎn)曰。
蘸雪吃冬瓜。
其機(jī)海無涯。
約多類此。
又過南岳寓南臺。
是時璉禪師住龍王。
與方廣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語曰。
此間壁立萬仞。
遠(yuǎn)來何所措足乎。
故請升座。
設(shè)三十馀問。
皆從上誵訛。
險節(jié)關(guān)棙。
遠(yuǎn)畢酬之。
辭旨超倫。
璉等屈服。
欲以名剎居遠(yuǎn)。
遠(yuǎn)不顧。
東隱天臺。
來往國清護(hù)國鴻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遠(yuǎn)。
又奉旨?xì)v崇光靈隱二處。
孝廟常召見。
咨詢法要。
加號佛海禪師。
名儒日繞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則有內(nèi)翰曾開知府葛郯。
郯號信齋。
聞遠(yuǎn)發(fā)揮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頌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鳳樓前山突兀。
艷陽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遠(yuǎn)曰。
公見處只可入佛。
難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遠(yuǎn)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領(lǐng)旨。
曾開字天游。
久升圓悟大慧之堂。
聞風(fēng)來訪。
故問曰。
如何是善知識。
遠(yuǎn)曰。
露柱燈籠。
貓兒狗子。
曰。
為甚贊即歡喜。
毀即煩惱。
遠(yuǎn)曰。
侍郎曾見善知識否。
開變色曰。
三十年參方。
何言不見。
曰。
向煩惱處見。
向歡喜處見。
開擬議。
遠(yuǎn)喝之。
開復(fù)擬進(jìn)語。
遠(yuǎn)搖手曰。
開口底不是。
開愧汗透重襟。
遠(yuǎn)召曰。
侍郎向甚處去也。
開猛省踴躍。
說偈曰。
咄哉瞎驢。
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
天機(jī)漏泄。
有人更問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遠(yuǎn)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嶺南。
因閱遠(yuǎn)語錄。
大駭曰。
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圓悟所付法衣。
寄贈之。
于是江湖以為。
遠(yuǎn)公見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眾曰。
淳熙二年。
閏季秋九月旦。
鬧處莫出頭。
冷處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總作貴人。
教誰賣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毀不可贊。
體若虛空沒涯岸。
相喚相呼歸去來。
上元定是正月半。
時都下喧傳。
頗疑之。
遂達(dá)上聽。
至期無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競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遠(yuǎn)命侍者。
并赴堂。
及齋畢。
寢室窅然。
白氣氤氳。
侍者入帷。
見猿行者手捧卷莊立榻前。
遠(yuǎn)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視之。
乃辭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錘。
掀翻露布。
突出機(jī)先。
鴉飛不度。
四眾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顏不少異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遠(yuǎn)公素蓄一黑猿。
馴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脫去。
其小師道濟(jì)及緇素。
奉遠(yuǎn)公塔于寺之烏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側(cè)焉。
贊曰。
姬氏曰貞勝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斷蛇。
而神姥夜號。
其出沒縱橫。
五祖演公類也。
此妙喜寧不望風(fēng)而駭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遠(yuǎn),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住昭覺,遂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yuǎn)頓悟,仆于眾中,眾掖之起,遠(yuǎn)乃曰:“吾夢覺矣?!敝烈剐ⅲh(yuǎn)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jì)?!蔽蛟唬骸捌哒浒藢氁粫r拿。”遠(yuǎn)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蔽蛟唬骸皺C(jī)不離位,墮在毒海?!边h(yuǎn)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yuǎn)又喝,悟連喝,遠(yuǎn)便禮拜。自此,機(jī)鋒俊發(fā),無所抵午。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耳墜金環(huán)?!鄙唬骸安皇切摹⒉皇欠?、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修羅舞柘枝?!逼吣昶咴率迦眨偃脒x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yuǎn)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yuǎn)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钡墼唬骸拔蚝笕绾??”遠(yuǎn)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yuǎn)曰:“目前無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yuǎn)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yuǎn)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yuǎn)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yuǎn)曰:“從問處起?!钡塾謫栐唬骸扒叭赵诖碎w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边h(yuǎn)曰:“愿聞?!钡墼唬骸八暮2粸槎唷!边h(yuǎn)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边h(yuǎn)曰:“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钡蹛偅n“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泵髂暾?,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jī)先,鴉飛不度?!卑沧?,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釋曇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63 【介紹】: 宋僧。蘄州人,俗姓江,號應(yīng)庵。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禪師,通徹大法。晚居明州天童寺,機(jī)辯明妙。世稱曇華與宗呆為二甘露門。
全宋詩
釋曇華(一一○三~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俗姓江,蘄州黃梅(今屬湖北)人。年十七于東禪寺去發(fā)。首依隨州水南遂禪師。歷謁湖南北、江東西諸老宿。至云居,禮圓悟禪師。入蜀,往見彰教紹隆,侍隆移虎丘。辭游諸方,初分座于處州連云寺,繼住處州妙嚴(yán)寺。歷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蘄州德章安國寺,饒州報恩光孝寺、薦福寺、寶應(yīng)寺,婺州寶林寺、報恩光孝寺,江州東林太平興隆寺,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平江府報恩光孝寺,兩住南康歸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孝宗隆興改元卒,年六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紹隆禪師法嗣。有宋守銓等編《應(yīng)庵曇華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胰A詩,以輯自《語錄》卷一至卷六之詩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一○之詩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曇華(?——一一六三),號應(yīng)庵,黃梅(今湖北黃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紹興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興元年卒。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曇華字應(yīng)庵。蘄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類凡兒。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聞圓悟住云居煅煉學(xué)者。華往禮依侍。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禪師。侍一載頓明大事。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yán)。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嘆。復(fù)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⑶鸺扇漳橄阍?。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卻干戈。隨分著衣吃飲。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東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應(yīng)庵禪師。
諱曇華。
北宋徽宗崇寧癸未。
生于楚黃江氏。
神彩炳異。
識度持重。
年十七。
具決定志。
津濟(jì)群品。
棄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隆先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東山演禪師。
而應(yīng)庵為東山之四世也。
當(dāng)時推二甘露門。
謂楚西有應(yīng)庵。
浙東有妙喜。
妙喜謫梅楊。
有傳應(yīng)庵法語至者。
妙喜譽(yù)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一脈通。
應(yīng)庵之語曰。
九年面壁。
壞卻東土兒孫。
只履西歸。
鈍置黃面老子。
以拄杖畫一畫云。
石牛橫古路。
一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長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眾生悉皆歡喜。
謂言打者一棒。
不妨應(yīng)時應(yīng)節(jié)。
山僧不覺通身踴躍。
遂作詩一首。
舉似大眾。
蜻蜓許是好蜻蜓。
飛來飛去不曾停。
被我捉來。
摘卻兩邊翼。
恰是一枚大鐵釘。
又曰。
飯籮邊漆桶里。
相唾饒你潑水。
相罵饒你接嘴。
黃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歲一次開花。
鶴勒那咬定牙關(guān)。
朱頂王呵呵大笑。
歸宗五十年前有一則公案。
今日舉似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節(jié)級失卻帖。
又曰。
參禪人切忌錯用心。
悟明見性是錯用心。
成佛作祖是錯用心。
看經(jīng)看教是錯用心。
行住坐臥是錯用心。
吃粥吃飯是錯用心。
屙屎送尿是錯用心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
更有一種錯用心。
歸宗不堪與諸人說破。
何故。
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
其前后語要。
約類如此。
僧問。
秖者是埋沒自己。
秖者不是孤負(fù)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處。
請師速道。
曰。
玉箸撐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談來易。
萬事鴻毛脫去輕。
曰。
莫謾老僧好。
侍郎季浩擬達(dá)所畜。
應(yīng)庵驟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處去。
浩噤不能發(fā)。
應(yīng)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徹見臨濟(jì)宗旨。
其妙密鉗錘。
又類如此。
故一時無表里貴賤。
耆艾飽參。
經(jīng)其爐韛。
無不汗下心死。
隆興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應(yīng)庵拈香曰。
平生沒興。
撞著無意智老和尚。
做盡伎倆。
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干戈。
隨分著衣吃飯。
二十年來坐曲錄床。
縣羊頭賣狗肉。
知它有甚憑據(jù)。
一年一度燒香日。
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已而以叢林。
囑累教授嚴(yán)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將告寂。
猶掛牌入室。
或以偈請。
應(yīng)庵呵曰。
吾長笑諸方所為。
而自蹈之耶。
區(qū)分院事。
洪纖不遺。
趺坐遷化。
世齡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瓏巖之外岡。
未踰月。
妙喜亦遷化。
初應(yīng)庵道既通聞。
此庵元布袋住連云。
深山廣澤。
衲子難近。
徒步訪之。
故為分座。
而連云之風(fēng)立震。
已而主明果。
則雪堂每過。
盤桓永夜。
間有竊議者。
雪堂叱之。
應(yīng)庵凡八歷名剎。
兩住歸宗。
始明果。
終天童。
其居天童時。
妙喜亦生。
還住育王焉。
贊曰。
臨濟(jì)宗枝。
若無首山。
幾到大風(fēng)吹止。
虎丘命脈。
一有應(yīng)庵。
家聲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優(yōu)曇。
色色改觀。
但圓悟?yàn)橐凰ⅰ?div id="opnsymh"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46_4_164_comment'>
發(fā)其千片之弩。
豈有鼷鼠。
怏怏負(fù)其所望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華,字應(yīng)庵,蘄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類凡兒。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師,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聞圓悟住云居,煆煉學(xué)者,華往禮焉,因依之。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趨侍一載,頓明大事。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yán),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歡,復(fù)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被⑶窦扇?,拈香曰:“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郤干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東山。
釋淵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淵(?~一一五三),住潭州道林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大溈月庵善果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事見《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今錄詩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淵禪師者。
失其里氏。
木訥寡文。
為人無競。
嘗點(diǎn)胸自警曰。
參方須具擇法眼。
不然。
踏碎鐵鞋。
何益哉。
是時吳楚法席。
以物色相勝。
獨(dú)大溈月庵果公峭甚。
室中惟置一方木榻。
兀坐如鐵橛。
霜雪不釋。
每誡知事。
不可以軟語誘人。
學(xué)流見輒引去。
惟淵堅(jiān)依決擇。
每受訶責(zé)。
株立弗避。
月庵每切齒熟視而休。
有檀家入山求法。
月庵因起謂眾曰。
奚仲造車一百幅。
拈卻兩頭除卻軸。
驀打圓相曰。
切莫錯認(rèn)定盤星淵。
于此盡脫廉纖。
后出世潭州道林。
法嗣月庵。
月庵嗣開福寧。
寧入五祖演禪師之爐鞴。
故淵為克肖之孫也。
同出月庵之門。
有八人。
各化一方。
獨(dú)淵瞿然。
以卑自牧。
群賢競起。
成褫之故。
道林聲價甚邁。
窮谷璉嘗曰。
道林頷下有逆鱗。
不可攖他。
有僧挺身曰。
便攖時如何。
璉曰。
橫尸萬里。
僧傳語道林。
淵曰。
窮谷瞎禿錯下名言。
僧請別置一答。
淵曰。
只恐不是玉。
是玉也大奇。
于是禪流往來。
馨炙其語。
僧問曰。
雪峰一問德山低頭便歸方丈意旨如何。
淵曰。
奔雷迸火。
曰。
巖頭道其未會末后句。
又作么生。
淵曰。
相隨來也。
曰。
未審。
那里是巖頭密啟其意處。
淵曰。
萬年松在祝融峰。
曰。
三年后果遷化。
還端的也無。
淵曰。
摩尼達(dá)哩吽癹吒。
淵令不易出。
出則風(fēng)行草偃。
而便懶之?dāng)馈?div id="uhjb3tt" class='inline' id='people_33970_1_79_comment'>
靡然易向。
然復(fù)不馳刺檀家。
日以鋤钁為佛事。
普請歸。
忽拈拄杖。
告眾曰。
離卻色聲言語。
道將一句。
來眾無對。
淵曰。
動靜色聲外。
時人不肯對。
世間出世間。
畢竟是誰會。
言訖倚杖。
當(dāng)軒莊立而逝。
贊曰。
余讀東山祖語錄。
則青山白云。
開遮自在。
嗣后尊宿肖之者幾幾。
豈碧潭明月。
撈摝方知乎。
今揀道林?jǐn)?shù)語。
頗類之。
不可不傳之也。
然月庵恣于孤硬。
而道林繼之。
青陽解凍矣。
萬類不獲榮。
愿者未之有也。
僧宗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俗姓王,潼川人,號正覺。
少為進(jìn)士有聲,后出家昭覺寺。
晚年從五祖演和尚學(xué)道,頗有聲譽(yù)。
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宗顯號正覺。
潼川王氏子也。
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
嘗晝掬溪水為戲。
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
欲汲之不可得。
忽爾塵境自空嘆曰。
吾世網(wǎng)裂矣。
往依昭覺白公得度。
蕭然一衲隨眾咨參。
一日白公問。
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
忽于言下頓悟曰。
釘殺腳跟也。
白拈起拂子曰。
這個又作么生。
顯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
晚登五祖見演和尚問。
未知關(guān)棙子。
難過趙州橋。
如何是關(guān)棙子。
祖曰。
汝且在門外立。
顯進(jìn)步一踏而退。
祖曰。
許多時茶飯?jiān)獊硪灿腥酥涛丁?div id="6re88sb" class='inline' id='people_24659_1_27_comment'>
明日入室。
祖見顯便問。
是昨日問話僧否。
我固知爾見處。
秖未過得白云關(guān)在。
顯珍重便出。
時圓悟?yàn)槭陶摺?div id="jupxppq" class='inline' id='people_24659_1_34_comment'>
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
悟曰。
直下會取。
顯笑曰。
我不是不會。
祇是未諳。
待見這老漢共伊理會一上耳。
次日祖往舒城。
顯與悟繼往。
適會于興化。
祖問記得曾在那里相見來。
顯曰。
全火秖候。
祖顧悟曰。
這漢饒舌。
后游廬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
白五祖。
祖曰。
吾嘗以此事詰先師。
先師曰。
我曾問遠(yuǎn)和尚。
遠(yuǎn)曰。
貓有軟血之功。
虎有起尸之德。
非索達(dá)本源不能到也。
顯侍之久。
祖鐘愛之。
辭返蜀祖為小參。
復(fù)送之以頌曰。
離鄉(xiāng)四十馀年。
一時忘卻蜀語。
禪人回到成都。
切須記取魯語。
顯歸昭覺。
白公尚無恙。
再侍之聲譽(yù)藹然。
初出住長松。
次主保福。
大張爐鞴。
煅煉四方學(xué)者。
故龍象多出其輪下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顯。
潼川王氏子。
少舉進(jìn)士。
有聲。
嘗掬溪水為戲。
至夜思之。
見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塵境自空。
悟曰。
吾世網(wǎng)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隨眾咨參。
一日白問。
高高峰頂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會。
顯于言下頓悟。
曰。
釘殺腳跟也。
白舉起拂子。
顯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見五祖演和尚。
久處侍寮。
澈法底蘊(yùn)。
四十馀年始還。
時白尚無恙。
舉應(yīng)長松。
遷保福信相。
太常卿蘇元老。
序其語錄云。
頃者吾蜀。
但以講席律壇。
為無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覺勝禪師。
自黃檗。
闡化成都昭覺寺。
初會易之廣大。
變動周流六虛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蓋乾坤不為大。
銷殞虛空不為難。
當(dāng)體現(xiàn)成。
隨用立具。
西南緇素。
驟聞?wù)叨唷?div id="k6gdegp" class='inline' id='people_24659_2_50_comment'>
瞪瞢不入。
久各憮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勝禪師既歿。
紹禪師繼之。
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
而化度加眾。
紹禪師既歿。
顯禪師繼之。
其法猶紹禪師也。
而緣合加盛。
前住長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侶未可計(jì)。
濟(jì)拔之功未有艾也。
嗚呼。
釋迦別傳。
迦葉親授。
西天祖師所護(hù)念。
中華耆宿所承襲。
遐哉邈矣。
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
然師奧句微言。
某未敢窺測。
聊舉大略。
曉吾黨新發(fā)意者。
蘄與交臂作舞。
同趍師門云。
蓋其為時賢致嘆。
如此。
明河曰。
顯出蜀得東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奧。
及出世。
獨(dú)為紹覺燒香。
議者謂。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謬紊師承。
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顯,字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于時。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沒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卑啄槠鸱鹱釉唬骸斑@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問:“未知關(guān)捩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捩子?”演曰:“汝且在門外立?!憋@進(jìn)步一踏而退。演曰:“許多時茶飯,原來也有人知味?!泵魅?,入室,演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秪未過得白云關(guān)。顯珍重便出。時圓悟?yàn)槭陶?,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憋@笑曰:“我不是不會,秪是未諳得耳?!贝稳?,演往舒城,顯與悟繼住,適會于興化,演問:“記得曾在何處相見?”顯曰:“全火秪候?!毖蓊櫸蛟唬骸笆怵埳唷!焙笥螐]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達(dá)本源,不能到也?!憋@侍之久,演鐘愛之。辭返蜀,演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郤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憋@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yù)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煆煉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門。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