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有權(quán)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號無庵,俗姓陳,姑蘇(今江蘇蘇州)人。先從道川出家,后依佛智。初說法于宜黃之臺山,移白楊西華。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巖寺,后主湖州道場。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五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全字無庵。昆山陳氏子。生有偉質(zhì)溫粹不凡。幼請父母從道川禪師為僧。參請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靜濟寺殿前。偶觸首于柱忽大悟。旁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業(yè)席。道價日益。乾道中將示寂。眾求遺偈。師瞪目下視。眾又請。遂援筆書無無二字端坐而逝。阇維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法全禪師者。
姑蘇人也。
姓陳氏。
號無庵。
早歲父攜見東齋川和尚。
川熟視曰。
若能從我乎。
全欣然膝地請名。
其父奇之。
遂舍斷發(fā)。
及游方。
所至正大。
人不易就。
依佛智于虎丘。
每入室。
智以狗子無佛性話問之。
全結(jié)舌。
但見棒如雨。
喝如雷。
益迷悶。
不知所以。
頻背眾求示。
佛智叱之。
一日聞僧舉五祖頌云。
趙州露刃劍。
忽驚汗下。
趨呈智曰。
鼓吹轟轟袒半肩。
龍樓香噴益州船。
有時赤腳弄明月。
踏破五湖波底天。
智乃肯之。
然全所抱慎重。
人莫知者。
及佛智補靈隱。
以全首眾。
林下知名。
或以大剎請全主持。
不應(yīng)。
每蹙額嘆曰。
古斷臂以求安心。
今賣身以要續(xù)祀。
吾道殆哉。
明矣。
久之佛智以年邁。
歸西華舊隱。
全始說法安吉道場。
乃拈拄杖云。
汝諸人個個頂天立地。
肩橫楖栗。
到處行腳。
勘驗諸方。
更來者里覓個甚么。
才輕輕拶著。
便道天臺普請。
南岳游山。
我且問汝。
還曾收得大食國寶刀么。
切忌口銜羊角。
又曰。
欲得現(xiàn)前。
莫存順逆。
以杖橫案云。
三祖大師變作馬面夜叉。
游遍四大部洲。
卻來山僧手里呈身。
元來只是一條黑漆拄杖。
還見么。
直饒見得。
入地獄如箭射。
乾道己丑秋。
有疾醫(yī)至。
全乃讓之曰。
為一幻軀。
求良醫(yī)。
覓隹穴。
是可忍乎。
竟?fàn)柛婕拧?div id="thowdu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98_2_77_comment'>
眾泣求偈語。
全大書無無二字。
棄筆而化。
火浴設(shè)利五色。
塔于金斗峰。
初全居靈隱首座時。
有權(quán)道者。
久參無證。
請益于全。
全以無住本。
建一切法徵之。
權(quán)有省。
乃私笑曰。
暗里穿針。
耳中出氣。
遂定師資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法全,字無庵,昆山陳氏子也。生有偉質(zhì),溫粹不凡。幼請父母,從道川禪師為僧,參請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靜濟寺殿前,偶觸首為柱,忽大悟,傍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叢席,道價益高。乾道中,將示寂。眾求遺偈,全瞪目下視。眾又請,遂援筆書“無無”二字,端坐而逝。阇維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會。云谷其號也。嘉善懷氏子。二十受具。修天臺小止觀。往郡之天寧。問所修何如于法舟濟公。公曰。夫?qū)W以悟心為主。止觀之要。不離身心氣息。何能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因示以旨要。師力究之。一日受食。食盡而不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腥鐗粲X。公與印可。自是韜晦叢林。陸沉賤役。閱鐔津集。見明教翁護法深心制行立愿。欲少似之。頂戴禮誦。至終夕不寐。入京。寓天界毗盧閣下。精進行道。嘗入定數(shù)日不起。三年人無知者。復(fù)愛棲霞幽深。結(jié)庵于千佛嶺下。始為陸五臺公見知。時棲霞久廢。陸公矢興復(fù)之愿。請師住持。師舉嵩山善公應(yīng)命。移居山最深處。曰。天開巖吊影如初。一時宰官居士。因陸公開導(dǎo)。多造巖參。請師一見。即問。日用事無論貴賤僧俗。入室略無寒溫。必展蒲團于地。令其端坐。返觀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人命無嘗無空過日。再見。必問別后用心何如。故荒唐者。茫無以應(yīng)。即欲見亦不敢近。以慈愈切而規(guī)益重。雖無門庭施設(shè)。使見者望崖。不寒而慄然。師一以等心相攝。從來接人。軟語低聲。一味平懷。未嘗有辭色。時士大夫歸依者。日益眾。又不能入山。愿請見者。師以化導(dǎo)為心亦就見。歲一往來城中。至必主回光寺。每至則在家二眾。歸之如繞華座。師一視如幻化人。曾無一念分別心。故親近者。如嬰兒之傍慈母也。出城多至普德。臞鶴悅公。實出其教。師憫禪道絕響。于嘉靖丙寅冬。乃集五十三人。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學(xué)人請問直捷用心處。師曰。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又曰。古人道。終日吃飯。不嚼粒米。終日行路。不踏穿地。終日穿衣。不掛寸絲。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應(yīng)。有宰官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云。曰莫更有奇特否。師曰。不得將龜作鱉。師護法心深。不輕初學(xué)。不慢毀戒。僧有不律。亦不棄之。委曲引誘進于善。或有干法紀(jì)者。師聞不待求而往救。必懇懇當(dāng)事。乃曰。佛法付囑王臣為外護。唯在仰體佛心。辱僧即辱佛也。聞?wù)吣桓娜荨a屓槐刂两饷摱笠?。然竟罔聞于其人。聽者亦未嘗以多事為煩。久久皆知出于無緣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時。參師于山中。對坐三晝夜不瞑目。師問曰。公何無妄念。公曰。我推我命。無科第子嗣分。故安心委命。無他妄想耳。師曰。我將以公為豪杰。乃一凡夫耳。圣人云。命繇自作。福繇已求。造化豈能拘人耶。于是委示。以改過積德。唯心立命之旨。公依教奉行。竟登進士。有子嗣憨師。為小師時。侍師彌謹(jǐn)。一日請曰。說者謂。某甲壽不長奈何。師曰。壽夭乃生死法。參禪乃了生死法。若一念不生。則鬼神覷不破。造化何能拘之耶。第患不明道眼耳。憨師將北行。師誡之曰。古人行腳。單為提明。己躬下事爾。當(dāng)思。他日何以見父母師友。慎毋虛費草鞋錢也。其善誘掖人類如此。歲壬申。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刑部尚書澹泉鄭公。太仆五臺陸公。與弟云臺。同迎師歸故山。諸公。時時入室問道。每見必炷香請益。執(zhí)弟子禮。紫柏師。同平泉陸公。思庵徐公。謁師叩華嚴(yán)宗旨。師發(fā)揮法界圓融之妙。皆嘆未曾有。當(dāng)江南禪道草昧之時。出入多口之地。始終無一議之者。則師操行可知已。師居鄉(xiāng)三年。所蒙化者千萬計。一夕四鄉(xiāng)之人。見師庵中發(fā)火。及明視之。師已寂然而逝矣。時萬歷乙亥正月也。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馀。葬于大云寺右。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釋法會,字云谷,姓懷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頗厭塵囂,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習(xí)瑜珈,會每嘆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決志操方,乃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xí)。
時法舟濟禪師續(xù)徑山之道,掩觀于郡之天寧,會往參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nèi)外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豈西來意耶?
學(xué)道必以悟心為主。
”會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
會依所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
一日就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
復(fù)請益舟,乃印可。
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jīng)教及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韜晦叢林,陸沈賤役。
偶讀《鐔津集》,見明教大師護法深心,初禮觀世音尊,日夜稱名十萬聲。
會愿效其行,遂載觀世音像,徹宵不寐,禮拜經(jīng)行,終身不懈。
時江南佛法禪道絕然無聞,會初至金陵,寓天界毗盧閣下行道,見者稱異。
魏王聞之,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yǎng),會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無何,西林永寧請住報恩寺之三藏殿,會危坐一龕,絕無將迎,足不越閫者三年,人無知者。
有權(quán)貴人游至寺,見會端坐以為無禮,謾辱之,會拽杖之?dāng)z山棲霞。
棲霞者,本梁時開山,武帝鑿千佛嶺,累朝賜供贍田地。
但道場荒廢,殿堂為虎狼所穴,會愛其幽深,遂誅茅于千佛嶺下,塊然獨處,影不出山。
時有盜侵之,竊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離庵,左右人獲之,送至,會食以飲食,盡其所有持去,由是聞?wù)吒谢?div id="i09mtwi"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79_1_20_comment'>
太宰五臺陸公初仕祠部主政,訪古道場,偶游棲霞,見會氣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興其寺,以會為主持,會堅辭,舉嵩山善以應(yīng)命。
善盡復(fù)寺故業(yè),建禪堂,開講席,江南叢林實肇于此,會之力也。
道場既開,往來者眾,會乃移居于山之最深處,曰天開巖,吊影如初。
一時士大夫開風(fēng)造謁,會目無貴賤,不問道俗,入室必擲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觀本來,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無空過日”,再見必問“別后用心難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則茫無以應(yīng)。
蓋慈念愈切,繩糾益嚴(yán),雖無門庭設(shè)施,見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時參謁山中,相對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謹(jǐn),事詳《省身錄》。
丙寅冬,憫禪道絕響,乃集五十三人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眾同參,指示向上一路。
會垂老悲心益切,雖最小沙彌一以慈眼視之,遇之以禮,凡動靜威儀無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見者人人以為親已。
尋常示人,特揭唯心凈土法門,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攝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終身禮誦,未嘗一夕輟。
居鄉(xiāng)三載,所蒙化者以千萬計。
一夜,四鄉(xiāng)之人見庵中火發(fā),及明趨視,會已寂然矣,時萬歷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壽七十有五,臘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發(fā)跡入道因緣,親蒙開示,禮塔于棲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見聞而為之傳,推為中興禪道之祖。
惜機語失錄,無以發(fā)揚秘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