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德洪

相關(guān)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于方棫詩《失題》題下注:一作陳叔寶詩。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云:“陳叔寶絕無肺腸,然詩語有警絕者。
”所引即此詩。
如《全唐詩》據(jù)《冷齋夜話》錄入,則陳叔寶當(dāng)即南朝陳后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8—824 【介紹】: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yǎng)。及長,盡通《六經(jīng)》、百家學(xué)。工詩文,自成一家。經(jīng)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zhèn)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diào)四門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zhuǎn)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稱“韓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謚“文”,后人又稱“韓吏部”、“韓文公”。
韓愈幼孤,由兄嫂撫育成人。
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三上吏部試無成,乃任節(jié)度推官,其后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
貞元十九年,因言關(guān)中旱災(zāi),觸權(quán)臣怒,貶陽山令。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伾、王叔文執(zhí)政,韓愈持反對態(tài)度。
秋,憲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參軍。
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國子祭酒。
穆宗長慶二年(822),以赴鎮(zhèn)州宣慰王廷湊軍有功,轉(zhuǎn)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
長慶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長安。
生平詳見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志銘》、李翱《韓公行狀》及新舊《唐書》本傳。
年譜多家,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為較完備。
有今人徐敏霞輯呂大防諸家年譜之《韓愈年譜》,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
韓愈乃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為己任,與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愈之詩與孟郊齊名。
韓詩中多有反映現(xiàn)實、抨擊時弊之作,如《豐陵行》、《華山女》等。
又有詠懷述志及表現(xiàn)生活瑣事之作,如《秋懷》、《贈劉師服》等。
內(nèi)容較廣泛。
當(dāng)時元稹等人論詩揚杜抑李,韓愈則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壯思,杜甫之千錘百煉,皆影響韓詩甚巨。
韓詩風(fēng)格雄奇壯偉,光怪陸離,《南山》、《陸渾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圖稱其“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撐扶于天地之間”(《題柳柳州集后》)。
然韓詩并不專以奇險見長,清趙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
”(《甌北詩話》卷三)其詩法之尤著稱于世者乃“以文為詩”,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為詩(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且多議論(如《薦士》、《謝自然詩》),此于宋詩之散文化、議論化有極大影響。
后人之褒貶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貶韓詩為“押韻之文耳”,“終不是詩”(見惠洪冷齋夜話》卷二),金趙秉文則稱“韓愈又以古文之渾浩溢而為詩,然后古今之變盡矣”(《與李天英書》)。
清葉燮論韓詩之歷史地位曰:“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
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
”(《原詩》內(nèi)篇)韓集通行者,有宋世?堂本《昌黎先生集》,詩文合編。
詩集注本有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清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等,今人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資料有今人吳文治《韓愈資料匯編》,較完備。
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2首。
唐詩匯評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后連辟為宣武軍董晉、徐泗張建封二幕節(jié)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門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因論事,貶陽山令。順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參軍。元和元年,召為國子博士。旋分教東都。為河南令,召為職方員外郎,復(fù)為國子博士分司。后歷都官員外郎、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語、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職。十二年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裴度行軍司馬,淮西平,遷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書諫迎佛骨獲罪,貶潮州刺史。量移袁州。穆宗即位,征為國子祭酒。歷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又稱韓昌黎、韓吏部。愈在古文、詩歌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有重大成就,對后世有巨大影響。門人李漢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七
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憲宗朝累官刑部侍郎。貶潮州刺史。移袁州。徵為國子祭酒。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作品評論

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后序》
愚嘗覽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于大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六一詩話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馀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余獨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fù)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蘇軾《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
后山詩話
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不工爾。
后山詩話
退之于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爾。
《蔡寬夫詩話》
退之詩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冷齋夜話
沈存中、呂惠卿吉甫、正存正仲、李常公擇,治平中在館中夜談詩。存中曰:“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里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奔υ唬骸霸娬?dāng)如是。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闭偈谴嬷?,公擇足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決?!鑷L熟味退之詩,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如《符讀書城南》詩“少氏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又“腦脂蓋眼臥壯士,大招掛壁何由彎”,詩自然也。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韓退之詩,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歲寒堂詩話
韓退之詩,愛憎相半。愛者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不愛者以為退之于詩本無所得?!酥姶蟮植艢庥锈?,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涌,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tài)橫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蘇黃門子由有云:唐人詩當(dāng)推韓、杜,韓詩豪,杜詩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韓之豪也。此論得之。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于忠義,深于經(jīng)術(shù),故其詩雄時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為故,然二豪不并立,當(dāng)屈退之第三。
唐詩品匯
今觀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經(jīng),搜羅百氏,其詩聘駕氣勢,嶄絕崛強,若掀雷決電,千夫萬騎,橫騖別驅(qū),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又《秋懷》數(shù)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風(fēng)骨頗逮建安,但新聲不類,此正中之變也。
唐詩歸
鐘云: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唐詩淹雅,而退之艱奧,意專出脫。詩文出一手,彼此猶不相襲,真持世特識也。至其樂府,諷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風(fēng)雅。讀《猗蘭》、《拘幽》等篇可見。
唐音癸簽
韓公挺負(fù)詩力,所少韻致,出處既掉運不靈,更以儲才獨富,故犯惡韻斗奇,不加棟擇,遂致叢雜難觀,得妙筆汰用,瑰寶自出。第以為類押韻之文者過。
《詩源辨體》
唐人之詩,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詣。若退之五七言古,雖奇險豪縱,快心露骨,實自才力強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詣也。然詳而論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遜。
《詩源辨體》
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險,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無扭捏牽率之態(tài)。其論孟郊詩云:“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鄙w自況也。
《詩源辨體》
退之五七言律,篇什甚少,入錄者雖近中晚,而無怪僻之調(diào);七言“三百六旬”一篇,則近宋人。排律詠物諸篇,偶對工巧,摹寫細(xì)碎,盡失本相,茲并不錄。
《楚天樵話》
昌黎詩筆恢張時不遺賈島、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原詩
唐詩為八代以來一大變,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而俗儒且謂愈詩大變漢、魏,大變盛唐,格格而不許,何異居蚯蚓之穴,習(xí)聞其長鳴,聽洪鐘之響而怪之,竊竊然議之也。
原詩
舉韓愈之一篇一句,無處不可見其骨相棱嶒,俯視一切,進則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獨善于野,疾惡甚嚴(yán),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原詩
杜甫之詩,獨冠今古。此外上下千馀年,作者代有,惟韓愈、蘇軾,其才力能與甫抗衡,鼎立為三。韓詩無一字猶人,如太華削成,不可攀躋。若俗儒論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輒搖唇鼓舌矣。
《唐音審體》
唐自李杜崛起,盡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盡,無可變化矣。昌黎生其后,乃盡廢前人之法,而創(chuàng)為奇辟拙拗之語,遂開千古未有之面目。
說詩晬語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學(xué)間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張?zhí)幎啵兓幧?,力有涂而巧不足也。獨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類,義山所謂句奇語重、點竄涂改者,雖司馬長卿亦當(dāng)斂手。
《唐詩別裁》
善使才音當(dāng)留其不盡,昌黎詩不免好盡。要之,意歸于正,規(guī)模宏闊,骨格整頓,原本雅頌,而不規(guī)規(guī)于風(fēng)人也。品為大家,誰曰不宜?
一瓢詩話
韓昌黎學(xué)力正大,俯視群蒙;匡君之心,一飯不忘;救時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惡太嚴(yán),進不獲用,而愛才若渴,退不獨善,嘗謂直接孔孟薪傳,信不誣也。
甌北詩話
韓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顧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氣橫恣,各開生面,遂獨有千古。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辟一徑。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覷定,欲從此辟山開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險處亦自有得失。蓋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則專以此求勝,故時見斧鑿痕跡。有心與無心,異也。其實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專以奇險見長??植枰嗖蛔灾?,后人平心讀之自見。若徒以奇險求昌黎,轉(zhuǎn)失之矣。
甌北詩話
昌黎詩中律詩最少,五律尚有長篇及與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則全集僅十二首,蓋才力雄厚,惟古詩足以恣其馳驟。一束于格式聲病,即難展其所長,故不肯多作。然五律中如《詠月》、《詠雪》諸詩,極體物之工,措詞之雅;七律更無一不完善穩(wěn)妥,與古詩之奇崛判若兩手,則又極隨物賦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馬允剛《唐詩正聲》
韓昌黎在唐之中葉,不屑趨時,獨追蹤李杜。今其詩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體亦皆硬筆屈盤,力大氣雄,而用意一歸于正,得雅頌之遺,有典誥之質(zhì),非同時柳子厚、劉夢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過論也。
昭昧詹言
韓公當(dāng)知其“如潮”處,非但義理層見疊出,其筆勢涌出,讀之?dāng)r不住,望之不可極,測之來去無端涯,不可窮,不可竭。當(dāng)思其腸胃繞萬象,精神驅(qū)五岳,奇崛戰(zhàn)斗鬼神,而又無不文從字順,各識其職,所謂“妥貼力排奡”也。
昭昧詹言
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勢弛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句字奇警,獨步千古,與元氣侔。
昭昧詹言
韓公筆力強,造語奇,取境闊,蓄勢遠(yuǎn),用法變化而深嚴(yán),橫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間有長語漫勢,傷多成習(xí)氣。
昭昧詹言
韓詩無一句猶人,又恢張?zhí)幎?,頓挫處多。韓詩雖縱橫變化不逮李杜,而規(guī)摩堂廡,彌見闊大。
《詩比興箋》
謂昌黎以文為詩者,此不知韓者也。謂昌黎無近文之詩者,此不知詩者也。《謝自然》、送靈惠,則《原道》之支瀾;《薦孟郊》、《調(diào)張籍》,乃譚詩之標(biāo)幟。以此屬詞,不如作論。世迷珠櫝,俗駴駱駝。語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楊》、《皇荂》之笑。豈知排比鋪陳,乃少陵之賦玞;聯(lián)句效體,寧吏部之《韶濩》?以此而議其詩,亦將以諛墓而概其文乎?當(dāng)知昌黎不特約六經(jīng)以為文,亦直約風(fēng)騷以成詩。
《藝概》
詩文一源。昌黎詩有正有奇,正者所謂“約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謂“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
《藝概》
昌黎詩陳言務(wù)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藝概》
昌黎七古出于《招隱士》,當(dāng)于意思刻畫、音節(jié)遒勁處求之。使第謂出于《桕梁》,猶未之盡。
《藝概》
昌黎詩往往以丑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體,若用之近體則不受矣。是以言各有當(dāng)也。
《峴傭說詩》
退之五古,橫空硬語,妥帖排奡,開張?zhí)庍^于少陵,而變化不及。中唐以后,漸近薄弱,得退之而中興。
《峴傭說詩》
韓孟聯(lián)句,字字生造,為古來所未有,學(xué)者不可不窮其變。
《峴傭說詩》
七古盛唐以后,繼少陵而霸者,唯有韓公。韓公七古,殊有雄強奇杰之氣,微嫌少變化耳。
《峴傭說詩》
少陵七古,多用對偶;退之七古,多用單行。退之筆力雄勁,單行亦不嫌弱,終覺鈐刺處太少。
《峴傭說詩》
少陵七古,間用比興;退之則純是賦。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士衡,而隳其體貌。盤空硬語,抉奧險詞,雅音璆然,獨造雄占。郊、島、盧同,相與并作。五言長篇,嫌見排比之跡耳。
《詩學(xué)淵源》
其詩格律嚴(yán)密,精于古韻。全集所載,《琴操》最佳。古詩硬語盤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氣自雄,排闔過甚,轉(zhuǎn)覺為累,又善押強韻,故時傷于粗險。詩至漢魏以降,屬文敘事,或取一端,以簡為資,頗不尚奇。及盛唐諸人開拓意境,始為鋪張,然亦略工點綴,未以此為能事也。至愈而務(wù)其極,虛實互用,類以文法為詩,反復(fù)馳騁,以多為勝,篇什過長,辭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詩典雅,則仍大歷之舊,較之古詩,而目全非矣。絕句以五言為勝,七言質(zhì)實,故少風(fēng)致,綜其敝則務(wù)在必勝,故時有過火語。令人莫耐?!朵P(guān)》之作,格尤凡下。趙宋詩人,每宗師之,取法乎中,則斯下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曉聰(?~一○三○),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guān))人,俗姓杜。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真宗大中禪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一說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偈、頌四首。
全粵詩·卷二一
釋曉聰(?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關(guān))人。
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
宋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一一。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應(yīng)真禪師法嗣。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曉聰。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門寺得度。頭骨峣然。一帔閱寒暑。周游荊楚。飫厭保社。與眾作息。無有識之者。在云居時。傳僧伽在維揚。于是禪者立問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揚州出現(xiàn)。聰婆娑從旁來。眾戲使對之。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眾目笑之。蓮花峰祥庵主。聞此語驚曰。云門兒孫猶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叢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詮禪師。大中祥符二年。詮移住棲賢。以聰繼席。果嗣文殊應(yīng)天真禪師。真見圓明密。云門四世孫也。聰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shù)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什么山下?lián)?。答曰山上也要柴燒。云居舜老夫。時年少。聰使乞食鄂渚。有居士問。古鏡未磨時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后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笑曰。道人不自洞山來耶。舜默慚。馳歸舉似聰。聰代前語曰。此去漢陽不遠(yuǎn)。代后語曰。黃鶴樓前鸚鵡洲。舜因悟其旨。聰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閑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萬松于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jīng)。山中人名其嶺。曰金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聰問。上嶺一句作么生道。實曰。氣急殺人。聰拄钁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卻成流布。寶請代語。聰曰。何不道。氣喘殺人。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么處。聰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花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咴诮?。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fēng)。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yuǎn)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集道俗曰。法席當(dāng)令自寶住持。因與門人敘透法身說偈曰。參禪學(xué)道莫忙忙。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贏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唯有鋤頭知我道。種松時復(fù)上金剛。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西阿。 贊曰。聰答所問兩句耳。而蓮華祥公。便知是云門兒孫。古人驗人。何其明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聰語要一卷。載云水僧楚圓請益。楊億大年百問語。皆赴來機。而意在句語之外。圓即慈明也。初受汾陽。祝令更見聰。故慈明參扣馀論。尚獲見之。嗚呼。聰為蓮華峰汾陽所知。則其人品要。當(dāng)從玄沙。棱道者輩中求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洞山曉聰禪師。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見文殊應(yīng)天真和尚。初游廬山。莫有知者。時云居法席最盛。師作燈頭。聞僧眾談泗州僧伽。近于揚州出現(xiàn)。有設(shè)問者曰。既是泗州大圣。為何向揚州出現(xiàn)。師曰。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一眾大笑。后僧。舉似蓮華祥庵主。主大驚曰。云門兒孫猶在。遙望云居拜之。師名遂重叢林。次依洞山詮禪師。為首座。及詮遷棲賢。以師囑檀那及其眾。眾從之。請于州。州從之。以大中祥符三年。師出世洞山。上堂曰。祖師西來。特唱此事。自是上座。不薦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rèn)影迷頭。豈非大錯。既是祖師西來。特唱此事。又何必更對眾。叨叨珍重。師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shù)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何山下?lián)?。師曰。山上也要柴燒。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如何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閒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師于山之東北。手植松可萬。松凡植一株。坐誦金剛經(jīng)一卷。自稱栽松比丘。嶺名金剛嶺?;蜷g。嶺在此。金剛在何處。師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汾陽嘗謂慈明曰。云門下兒孫。我已遍參。獨以未見聰為恨。汝當(dāng)見之。故慈明雖已罷參。猶獲覲顏色而聞馀論矣。師一曰不安。上堂辭眾。述透法身頌曰。參禪學(xué)道莫茫茫。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復(fù)曰。法席當(dāng)令自寶住持。言卒而化。阇維得舍利。塔于金剛嶺。先是。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摺T诮?。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既至。聞師住山家風(fēng)。作詩寄之。有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之句。將訪之。師已逝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南寂,首眾仰山。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兆诔鐚幵曜?,年七十八。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宗第九世。
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名公禮之。
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
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
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
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
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
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鄭族世多名卿。師生而杰異。幼孤。事后母至孝。失愛于母。數(shù)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學(xué)四方。至復(fù)州北塔。聞耆宿廣公說法。感泣裂縫掖。而師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試所習(xí)。剃發(fā)受具足戒。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奪京洛講席。自為主客。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見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師幡然自失。謂其伴曰。我所負(fù)者。如吳道子??人物。雖盡妙。然非活者。于是棄去曰。吾將南游觀道焉。所至辯論傾其坐。人指目以為飽參。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溈。夜聞僧誦云門語。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無透路?;砣淮笪颉r南禪師在積翠。師造焉。南公問。從什么處來。對曰。溈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進曰。未審向什么處去。南曰。天臺普請。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腳下鞋是何處得來。曰。廬山七百錢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師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駭異之。于時洪英首座。機鋒不可觸。與師齊名。英邵武人。眾中號英邵武。文關(guān)西。久之辭去。寓止翠巖順禪師。順曰。子種性邁往。而契悟廣大。臨濟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愛。南公住黃龍。師復(fù)往焉。南公曰。適令侍者捲簾。問。渠捲起簾時如何。曰。照見天下。放下簾時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時如何。侍者無語。汝作么生。師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厲曰。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乃顧旁僧。師指之曰。只這僧也未夢見。南公大笑。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見之詟縮。南公入滅。南游衡岳。還首眾僧于仰山。熙寧五年。至高安。太守錢公弋。先候之。師復(fù)謁。有獒逸出屏間。師方趨逆之。少避乃進。錢公嘲曰。禪者固能教誨蛇虎。乃畏狗乎。師曰。易伏隈嵓虎。難降護宅龍。錢公嘆曰。人不可虛有名。住洞山圣壽兩剎。十有二年。謝事東游三吳。至金陵。時舒王食官使祿。居定林。聞師至。倒屣出迎。王問。諸經(jīng)皆首標(biāo)時處。圓覺經(jīng)獨不然。何也。師曰。頓乘所演。直示眾生。日用現(xiàn)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戲三昧。互為賓主。非干時處。又問。經(jīng)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峰以證為具。謂譯者之訛。如何。對曰。圓覺如可改。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取證。夫不滅受蘊。而取證者。與皆證圓覺之意同。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悅。稱賞者累日。施其第為寺。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舒王以師道行。聞 神考。詔賜號真凈。未幾厭煩阓。還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學(xué)者自遠(yuǎn)而至。六年而移住歸宗。又二年。張丞相時由左司。謫金陵酒官。起帥南昌。過廬山。見師康強。盡禮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諸門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眾請說法。師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離別。火風(fēng)既分散。臨行休更說。遺誡皆宗門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維。五色成??。白光上騰。煙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寶蓮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云庵以天縱之姿。不由師訓(xùn)。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其沮壞義學(xué)。剖發(fā)幽翳。以樂說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誠心服。至獻名于 天子。施第為寶坊。道顯著矣。然猶掉頭不顧。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究觀施設(shè)。其心不肯。后??山曹溪。蓋一代宗師之典型。后來衲子??病?/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
南雄始興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少為儒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
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
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諱祖心。南雄始興人也。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而公獨獻詩。得奏名。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于是棄之。入?yún)擦?。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難其孤硬。告悅將去。悅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公至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悅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試閱傳燈。至僧問多福禪師曰。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曰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徑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公從容游泳。陸沉眾中。時時往決云門語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xué)。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zhuǎn)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巖真禪師。真與語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歿。乃還黃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納。后來南公遷住黃龍。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xué)之學(xué)。朝宗百川。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禪學(xué)。見楊杰次公。而嘆曰。吾至江西。恨未識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見南也。公立見公劇談。神思傾豁。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公以壓尺擊狗。又擊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公立不能對。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又嘗與僧論維摩曰。三萬二千師子寶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礙。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為別假異術(shù)耶。夫難信之法。故現(xiàn)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來自有之物。何故復(fù)令更信。曰。若無信入。小必妨大。雖然既有信法。從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扄善財一去無消息。門外春來草自青。其指法親切。方便妙密。多類此。南公入滅。公繼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wù)。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公。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公曰。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fù)為也。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公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公為舉其綱。其言光明廣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識。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fù)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義。如今不了。病在甚處。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認(rèn)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師直聞所未聞。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承諭昔時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已來習(xí)氣。未能頓盡。然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xí)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此心。翻成認(rèn)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至隨病設(shè)藥。縱有煩惱習(xí)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quán)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xí)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于涂。拂跡跡生。可謂將心用心。轉(zhuǎn)見病深。茍能明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棲息山林。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馀年。乃至京師。駙馬都尉王詵晉卿。盡禮迎之。庵于國門之外。久之南還。再游廬山。彭器資之守九江。公見之。器資從容問公。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公曰。有之。曰。愿聞其說。公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梢韵胍姽宋铩|S龍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眾矣。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之見?;蚵r。承顏接辭。無不服膺。公既臘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 南公塔之東。號雙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傳。 贊曰。公于南公圓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語。此老為克家之子。嗚呼隕此偉人。世間眼滅。惟此未嘗不心折。讀其陳跡。尚若雨霽之夕。望東南之月。皎然萬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xué)。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fù)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俗姓郭。
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二十受具足戒,師法華瑞禪師,留十年。
后住潭州云蓋山。
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禪師法嗣。
徽宗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三。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九《夾山第十五代本禪師塔銘》。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本。筠高安郭氏子。生五歲大饑。有貴客過門。見其氣骨。留萬錢與其父母。欲攜去。祖母劉。適從旁舍歸。顧見怒曰。兒生之夕。吾夢天雨華。吾家吉兆也。寧饑死不以與人。推錢還之。既長大。游報恩寺。聞僧說出家因緣。愿為門弟子。劉氏喜曰。此吾志也。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時云居舜老夫。開先暹道者。法席冠于廬山。師往來二老之間。久之。聞法華端禪師者。深為法窟。氣壓叢林。師往謁之。遂留十年。名聲遠(yuǎn)聞。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請說法于龍門。辭去之日。端領(lǐng)眾送之。師馬逸而先。顧端曰。當(dāng)仁不讓。端笑謂大眾曰。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其父子法喜游戲。多類此。未幾。解院還廬山。時曾丞相。由翰林學(xué)士。出領(lǐng)長沙。以禮延居南岳之法輪。學(xué)者爭宗向之。遷居南臺。又遷道林。遷云益。遷石霜。凡十三年。道大顯著。勸請皆一時名公卿。師既老矣。而湖北運使陳公舉。必欲以夾山致師。師亦不辭。忻然曳杖而去。人登問之。師曰。系情去留。豈道人事。湖南湖北。真一夢境耳。何優(yōu)劣避就之耶。以大觀元年上元夕。沐浴更衣端坐。終于夾山。閱世七十有三。僧臘五十有二。阇維。齒骨數(shù)珠不壞。葬于樂普庵之西。師性真率。不事事。膽氣蓋于流輩。作為偈語。肆筆而成。亦一時禪林之秀者。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懷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吳,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年十四,依智慧院寶稱為童子。二十二落發(fā),后結(jié)庵衡岳石頭二十馀年?;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往謁長沙龍安照禪師,居最樂堂。二年卒,年六十四。一說元年卒,年六十二(《釋氏疑年錄》引《補續(xù)僧傳》)。事見《補禪林僧寶傳》,《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偈二首。
禪林僧寶傳·補禪林僧寶傳
公諱懷志。
出于婺州金華吳氏。
性夷粹。
聰警絕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寶稱為童子。
二十二試所習(xí)落發(fā)。
預(yù)講肆十二年。
宿學(xué)爭下之。
嘗欲會通諸宗異義。
為書傳世。
以端正一代時教之本意。
有禪者問曰。
杜順乃賢首宗祖師也。
而談法身。
則曰。
懷州牛吃禾。
益州馬腹脹。
此偈合歸天臺何義耶。
志不能對。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謁真凈文禪師。
問。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志趨出。
文笑呼曰。
浙子。
齋后游山好。
志領(lǐng)悟。
久之辭去。
真凈曰。
子禪雖逸格。
惜緣不勝耳。
志識其意。
拜賜而行。
至袁州。
州人請居楊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潭牧聞其名。
請居上封北禪。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經(jīng)由。
造其居。
不甚顧答。
人問其故。
曰。
彼富貴人。
辯博多聞。
我粥飯僧耳。
口吻遲鈍。
無可說。
自然憨癡去。
有偈曰。
萬機俱能付癡憨。
蹤跡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
幾生夢在綠蘿庵。
又問曰。
師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對曰。
山中住。
獨掩柴門無別趣。
三塊柴頭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寧元年冬。
遍辭山中之人。
曳杖徑去。
留之不可。
曰。
龍安照禪師。
吾友也。
偶念見之耳。
龍安聞其肯。
來使人自長沙迎之。
居于最樂堂。
明年六月晦。
問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夢境相逢。
我睡已覺。
汝但莫負(fù)叢林。
即是報佛恩德。
言訖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閱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夏。
贊曰。
石頭道人。
以夷粹之資。
入道穩(wěn)實。
其去新豐。
而游湘西也。
以水聲林影自娛。
謹(jǐn)守其師之言。
不為世用。
譬之云行鳥飛。
初無留礙。
故當(dāng)時公卿貴人。
莫能親疏之。
豈常人哉。
彼視咿嚘取容。
賣佛祖以漁利者。
顧不太息耶。
甘露滅
既論撰其出處之詳。
又列之林間錄中。
蓋有所激云耳。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懷志上座。婺州吳氏子。年十四。事智慧院寶稱為師。試所習(xí)落發(fā)。性夷簡。飽經(jīng)論。東吳學(xué)者尊事之。嘗對客曰。吾欲會天臺賢首惟識三宗之義。衷為一書。以息影跡之諍。適有禪者。居坐末曰。賢首宗祖師為誰。志曰。杜順和尚。禪者曰。順有法身頌曰。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yī)人。灸豬左膊上。此義合歸天臺唯識二宗何義耶。志不能對。禪者曰。何不游方去。志于是罷講。南詢至澗山。時云庵和尚在焉。從之游甚久。去游湘上。庵于石頭云溪。二十馀年。氣韻閑淡。遇客多不言。侍者問之。志曰。彼朝貴人。多知多語。我粥飯僧。見之自然??谖沁t鈍。作偈曰。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或問住山何味。答曰。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別趣。三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揮毫文彩露。崇寧改元。志年六十二矣。曳杖造龍安。人莫之留。一日問侍僧曰。日何時。曰夕矣。遂笑曰。夢境相逢我睡已覺。汝但莫負(fù)叢林。即是報佛恩德。言訖泊然而逝。收骨。塔于乳峰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懷志,姓吳氏,婺州人。嘗欲會通諸宗異義,有禪者問曰:“杜順,賢首宗祖師也,而談法身,則曰懷州馬吃禾,益州馬腹脹,此偈合歸天臺何義?”懷志不能對,即游方至洞山,謁凈真,問:“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何如?”凈叱之,趨出。凈笑呼曰:“浙子齋后游山好?!敝竞鲱I(lǐng)悟。久之,辭去,庵居于南岳石頭,二十年不與世接。有偈曰:“萬機休罷附癡憨,蹤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彼纬鐚幵?,往見龍安照禪師,居于龍安最樂堂。明年六月晦,問侍者日早暮,曰:“已夕?!毙υ唬骸拔宜延X?!彼旒?。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zhǔn)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zhǔn)。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
靈明天真。
才說個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zhǔn)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
心云。
臨時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zhǔn)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也未。
僧云。
不會。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oc7nfp2"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
師乃點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lán)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
師云。
點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zhǔn)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jì)師行實。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zhǔn)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名清源。豫章新建鄧氏子。依洪巖僧處信。得度具戒。參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頗見咨揖。然疑未決。晚依積翠南禪師。一日聞舉洞山。初見云門因緣。不覺失笑。南問。何為而笑。師曰。笑黃面浙子憐兒不覺丑耳。自是容為侍者。閱七年咨參決擇。道眼高妙。絕出人表。叢林稱之。以比南院。守廓南公去世。師開法西山惠嚴(yán)。遷南康清隱。力法自將。不與諸方斗鋪席。衲子以枯淡。多望崖而去之。坐是單丁。住山十馀年。初南州高士潘延之問道于積翠。與師定交為方外友。至是迎歸西山。未幾洪帥命居大寧。一時衲子賢士夫從之問道。坌集其室。師說法簡易。期人于悟而后已。嘗示眾曰。寒風(fēng)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無情。各各應(yīng)時而至。世間萬物皆然。不用強生擬議。又曰。先師初事棲賢寔。泐潭澄歷二十年。宗門奇奧。經(jīng)論要妙。莫不貫穿。及因云峰以見慈明。則一字無用。遂設(shè)三關(guān)語。以驗天下禪者。而禪者如葉公??龍龍現(xiàn)即怖?;騿柸P(guān)語。學(xué)者每難透何也。師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大智如文殊師利。欲問空三佛義。即遭擯出。以其自墮艱難。故起現(xiàn)行耳。尋以高年。不任主事。退閑。自號潛庵。諸剎爭迎致供養(yǎng)。且依以為重。故居無定。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示寂于城陰之章江。住世九十有八。安居七十八夏。方未寂時。齒墮而復(fù)生。發(fā)薙而燔之。悉為舍利。及是燼馀。尤不勝數(shù)。塔于惠嚴(yán)之東阿。師莫年德高望重。以深誠勉人。以善從之。化者甚盛。有僧執(zhí)侍十有二年。于道未有所契。及將出世。師曰。汝侍吾徒費歲月。儻嗣法不應(yīng)以世情自昧。其人遂嗣翠巖機焉。其主法有體。類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源。
號潛庵。
洪州新建鄧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為童子。
年二十一。
落發(fā)受具戒。
時武泉嘗。
寶峰月。
云居舜。
道價壓叢林。
師游三老間。
皆蒙器許。
而疑終未決。
后親見黃龍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與云庵同造積翠。
師為侍者七年。
南公歿。
隱跡西山。
西山有慧嚴(yán)院。
僧死。
屋無像設(shè)露坐。
師見而嘆曰。
古人斫山開基致無為。
有忍懷不舉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閣崇成。
百具鼎新。
即棄去。
游廬山。
南康太守徐公。
聞師名。
延居南山清隱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廬山。
師門風(fēng)孤峻。
學(xué)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單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燈。
升堂說法。
如臨千眾。
而叢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時時钁地處置。
嘗云。
先師初事棲賢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門奇奧。
經(jīng)論要妙。
莫不貫穿。
及因文悅以見慈明。
則一字無用。
設(shè)三關(guān)以驗天下禪者。
而禪者如葉公畫龍。
龍見即怖。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大智如文殊師利。
欲問空王佛義。
即遭擯出。
以其墮艱難。
故起現(xiàn)行耳。
有僧。
依師住十二年學(xué)。
令住凈眾寺。
辭行。
師謂曰。
汝雖在此費歲月。
實不識吾家事。
倘嗣法。
當(dāng)不以世俗欺誑為心。
其人乃嗣翠巖機焉。
南昌隱君子潘延之。
與為方外友。
迎師歸西山。
而州郡文爭。
命居天寧。
衲子方云趨座下。
一時名士。
摳衣問道。
師以目疾。
隱居龍興寺房。
戶外之履亦滿。
上藍(lán)忠公。
法侄也。
延師居寺之東堂。
事之如其師。
師年八十而喪明。
學(xué)者益親附之。
有欲板其語要流通。
師投拒曰。
若吾語。
深契佛祖。
從今百日間復(fù)明。
則副汝請。
如期果愈。
先是覺范洪公。
證獄太原。
拴縛在旅邸。
人諱見之。
師獨冒雨步至。
撫慰為死訣。
明年南歸復(fù)見師。
師軒渠笑曰。
吾不意乃復(fù)見子。
覺范序之曰。
嗚呼。
佛法?遠(yuǎn)。
壞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為人師者。
爭慕華構(gòu)便軟煖。
公獨舉頹壞而新之。
爭欲致弟子。
不問智愚。
欲出門下。
而公獨精粗之。
爭欲坐八達衢頭。
以自賣其道。
而公獨居荒遠(yuǎn)。
以自珍之。
爭好勢利惡丑。
而公獨犯眾惡。
自信而力行之。
每謂弟子曰。
無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觀其措置。
豈其真然之者耶。
師終時幾百歲也。
彭以明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四二六
彭以明,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釋惠洪寂音尊者)之同宗兄弟。
紹興間鈔《重開尊頂法論》,以便學(xué)者。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