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可封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進英,住潭州報慈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克文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偈三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名進英。出于羅氏。其先吉州太和人。少孤。性敏慧。齠齔中日誦千馀言。通詩書大義。與群兒嬉游。侮玩之氣出其上。親舊愛敬之。使著逢掖為書生。輒病至與死鄰。母泣曰。吾始娠。夢有乘空語曰。兒出家則病有瘳矣。于是擊鐘梵放。誓于佛前。使依集善寺洞隆為童子。年十八試所習。得度具戒。即欲游方參道。母有難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進。諦味宗師之語。而勵精于道。君子稱孝悌焉。母歿。心喪三年。去游江淮。一時大宗師多所參扣。晚見真凈禪師。聞其夜參。貶剝諸方。以黃檗接臨濟。云門接洞山機緣。為入道之要。擿其疑處以啟問。師恍然大悟。真凈密可之。時佛印禪師。名重一時。尤重許可。獨以師為俊彥。嘗以鐵觜呼之。自是叢林想聞其風彩。元祐中。出世長沙之開福。閱十年。殿閣崇成。宗風鼎盛。又五年棄之。北游五臺。遍覽圣跡。復還庵于梁山。衲子益奔趨之。政和甲午。衡陽道俗。迎居花藥之天寧。師于真凈之道。力行而博施之。得語言三昧。嘗示眾曰。報慈有一公案。諸方未曾結斷。幸遇改旦拈出。各請高著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還知遮個消息么。達磨西歸時。攜提在身畔。又曰。與么上來猛虎出林。與么下去驚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輪杲杲。喝一喝云。瀟湘江上碧溶溶。出門便是長安道。又曰。山門寂寞無可祗待。諸禪德。夜來思量得一段因緣奇特。準擬今日供養(yǎng)大眾。及乎升座。忽然忘卻。而今卒作不辨。且望大眾。智不責愚。不為怪笑。宣和三年。退歸舊庵。雖齒高而精進不替。常中夜禮佛作息飲食。不肯與眾背。叢林信其誠。民俗化其教。一節(jié)三十年。終始不渝。四年十二月。滅干梁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進英。
字拙叟。
吉州太和羅氏子也。
幼孤。
母憐之。
性慧敏。
齠齔中。
日誦千馀言。
通詩禮大義。
與群兒嬉游。
侮玩之氣出其上。
親舊愛敬之。
使著縫掖為書生。
輒病至與死鄰。
母許以出家。
尋愈。
遂為僧洞隆童子。
年十八。
試所習得度。
受具戒。
即欲經(jīng)行諸方。
以觀道。
報劬勞之德。
其母有難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進。
士大夫喜其為人。
賦詩為贈。
極稱道之。
母歿。
心喪三年。
修白業(yè)為冥福。
即游淮海。
所至少留。
當時號明眼尊宿遍謁之。
晚見云庵。
聞貶剝諸方。
以黃檗接臨濟。
云門接洞山機緣。
為入道之要。
擿其疑處以啟問。
師恍然大悟。
如桶底脫。
佛印禪師。
叢林號大宗匠。
有盛名。
慎許可。
獨以師為俊彥。
師有爽氣。
喜暴所長。
以激后學三十年。
一節(jié)不移。
故佛印。
呼為鐵喙。
初開法長沙之開福。
十年之間。
殿閣崇成。
尋棄之。
翩然游五臺。
遍覽圣跡。
乃南還。
庵梁山。
天下衲子益追崇之。
政和甲午。
衡陽道俗。
迎住花藥之天寧。
勸請皆一時名公卿。
師以教外別傳之宗授上根。
以漚和般若化道俗。
老益康強。
精進不替。
嘗中夜禮佛。
作息飲食。
不肯與眾背。
叢林信其誠。
民人化其教。
宣和三年冬。
謝事復庵梁山。
越明年臘月。
示疾蟬蛻。
其激揚大事。
游泳語言。
有三錄行世。
曰報慈。
曰雁峰。
曰游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元聰(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號蒙庵,賜號佛智,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釋,從龜峰僧璘游。
璘歿,從晦庵慧光學。
慧光歿,往見密庵咸杰于焉居,見且庵守仁于長蘆,見瞎堂慧遠于靈隱,見水庵宗一于凈慈,見誰庵宗演于高亭,見佛照德光于光孝,見復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遷徑山,元聰為第一座,聲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開堂,為晦庵嗣。
后住廬山云居九年。
又歷住長蘆、雪峰、徑山。
寧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見《后樂集》卷一八《徑山蒙庵佛智禪師塔銘》。
今錄詩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