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元靜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覺(一○八七~一一五○),號華嚴,俗姓楊,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早年慕韓愈,撰文排佛,后因病從彌勒慧目能禪師。徽宗大觀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嚴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對)剃度。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華嚴集解》、《金剛經注》等。高宗紹興二十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7—1150 【介紹】: 宋僧。嘉州人,俗姓楊氏,號癡庵。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出家參究華嚴宗旨,盡得其奧。后依圓悟于鐘阜。世稱“覺華嚴”。居眉州中巖寺,大弘清涼之教。嘗修北宋僧史。有《華嚴集解》、《金剛經注》、《水陸齋儀》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祖覺別號癡庵。嘉州楊氏子也。聰穎夙發(fā)獨嗜佛乘。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巖。四方學者云委川騖而至。日于開堂弗倦誨示。汲引后學曲盡慈悲。清涼一宗至師可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書史諸子典謨無不該研。一覽成誦。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集解金剛經注水陸齋儀等。行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也。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乃著書排斥釋氏。忽惡境現前。大怖悔過。出家依慧日能和尚。未幾疽生膝上。五年醫(yī)治莫愈。因書華嚴合論。畢夕遂感異夢。旦即舍杖趨履。仍前一日誦至現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遂悟華嚴宗旨。至是始登僧籍。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而詞辯宏放眾所欽服。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儻能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覺欣然罷講南游禪社。遂依圓悟于鐘阜。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作么生會。覺罔對。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自嗟身已老?;钣嫺秲簩O。悟未許可。次日入室悟問。昨日公案作么生。覺擬對。悟喝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覺復留五年愈更迷悶。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恢恢不可逃。誰信業(yè)緣無避處。歸來不怕語聲高。悟大喜持示眾曰。覺華嚴徹矣。自是諸方皆稱曰覺華嚴云。上堂僧問。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未審。參見甚么人。覺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覺曰。血濺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覺曰。驚殺野狐貍。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覺曰。驗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覺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系曰。覺華嚴既于講席有聲。南堂過而稍施提勉。便能罷講南游。正所謂見鞭影而行者也。豈不駿哉。至為圓悟項門一錐。雖然魂飛要且命根未斷。尚依識見。呈偈遭圓悟一喝。直得氣索。五年而始大徹。噫古為人師者必俟學者寒灰焰發(fā)絕后復蘇方肯點頭。未嘗輕許而賊夫人子。今人才見靈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頓焉稱賞。不亦彼此皆瞎也。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其誰乎善于講者又當以覺公為良范。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
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乃著書排斥釋氏,忽惡境現前,大怖悔過。
出家依慧日能。
未幾,疽生膝上,五年醫(yī)治莫愈,因書《華嚴合論》畢,夕感異夢,旦即舍杖趨履如故。
一日誦至《現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
”遂悟《華嚴》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
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而詞辯宏肆,眾所欽服。
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儻能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
”覺欣然罷講,南游禪社,遂依圓悟于鐘阜。
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作么生會?
”覺罔對。
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
”悟未許可。
次日入室,悟問:“昨日公案作么生會?
”覺擬對,悟喝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覺復留住五年,愈更迷悶。
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yè)緣無避處,歸來不怕語聲高。
”悟大喜,持示眾曰:“覺華嚴徹矣。
”自是,諸方皆稱“覺華嚴”云。
上堂,僧問:“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
未審參見什么人?
”覺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
”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覺曰:“血濺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
”覺曰:“驚殺野狐貍。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覺曰:“驗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覺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覺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集解》、《金剛經注注》、《水陸齋儀》若干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僧某,曾以偈問元靜,事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一《大隨元靜禪師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南修造,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子言庵主,號智陀,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縣南太平鎮(zhèn))人。
初到大隨,聞舉石頭和尚示眾偈,倏然領旨。
歸隱彭州土溪,鑿石崖為室,居三十年,化風盛播。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居靜,號愚丘,俗姓楊,成都(今屬四川)人。
少依白馬寺出家,復師事南堂禪師。
住東巖寺,終潼川護圣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居靜,乾道間住嘉州夾江(今四川夾江)毗盧禪院。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居靜號愚丘。成都楊氏子也。年十四依白馬寺安慧出家。聞南堂禪師道望往謁。堂舉香嚴枯木里龍吟話詰之。靜于言下大悟。一日堂問曰。莫守寒巖異草青。坐卻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靜曰。直須揮劍。若不揮劍漁父棲巢。堂矍然曰。這小廝兒靜珍重便行。后出世住東巖。嘗謂眾曰。參學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儻或未然更與爾分作十門。各各印證自心。還得穩(wěn)當也未。第一須信有教外別傳。第二知有教外別傳。第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第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穩(wěn)密。第五須具擇法眼。第六須要行鳥道玄路。第七須文武兼濟。第八須摧邪顯正。第九須大機大用。第十須向異類中行。凡欲紹隆法種。須盡此綱要方坐得這曲錄床子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若不到恁么田地秖一向虛頭。他時異日閻老子未放爾在。又偈曰。十門綱要掌中施。會得來時自有為。作者不須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居靜,字愚丘,成都楊氏子也。年十四,依白馬寺安慧出家。聞南堂禪師道望,往謁。堂舉香嚴“枯木里龍吟”話詰之,靜于言下大悟。一日,堂問曰:“莫守寒巖異草青,坐卻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靜曰:“直須揮劍,若不揮劍,漁父棲巢?!碧蜜侨辉唬骸斑@小廝兒?!膘o珍重便行。后出世住東巖,嘗謂眾曰:“參學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儻或未然,更與你分作十門,各各印證自心,還得穩(wěn)當也未。第一,須信有教外別傳。第二,知有教外別傳。第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第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隱密。第五,須具擇法眼。第六,須要行鳥道玄路。第七,須文武兼濟。第八,須摧邪顯正。第九,須大機大用。第十,須向異類中行。凡欲紹隆法種,須盡此綱要,方坐得這曲錄床子,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若不到恁么田地,秪向虛頭,他時閻老子未放你在?!庇仲试唬骸笆T綱要掌中施,會得來時自有為。作者不須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遠,俗姓魯,合川(今甘肅慶陽)人。
住常德府梁山廓庵。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紹悟,號默堂。
住嘉州能仁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勝,住簡州南巖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三十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自回,合州石照(今重慶合川)人。
世為石工,目不識字,求人口授《法華》,頗能成誦。
棄家投大隨靜和尚供役。
一日鑿石,火光迸出,忽然徹悟,遂為僧,人因稱石頭和尚。
居合州釣魚臺寺,《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臺州臨海人。
世業(yè)石工,目不識丁,求人口授《法華經》,投大隨元靜禪師供役。
一日鑿石,忽然徹悟,遂為僧。
住臺州釣魚臺,稱石頭自回禪師。
上堂談禪,玄妙絕倫。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自回號石頭。臨海人。世業(yè)石工。人呼石頭和尚。眼如盲龜不識一字。善根內啟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華能誦。遂棄家投大隨和尚供掃灑。寺中令取崖石公用?;厥植会屽N鑿。誦經不輟口。隨見而語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來作甚折合?;劂等辉O禮。愿聞究竟法。隨令罷誦經看趙州勘婆子因緣。于是念念參究久之。一日鑿石石堅。乃盡力一錘火光迸出。忽然徹悟。即走方丈禮拜呈偈曰。用盡工夫渾無巴鼻?;鸸獗派⒃谶@里。隨大喜曰。子徹也。復述勘婆偈曰。三軍不動旗閃爍。老婆正是魔王腳。趙州無柄鐵掃帚。掃蕩煙塵空索索。隨可之。遂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釣魚臺。上堂曰。參禪學道大以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動轉施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處。方知老漢與你證明。山河大地與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諸仁者大凡有一物當途。要見一物當途之根源。一物無處要見一物無處之根源。見得根源源無所源。所源既非何處不圓。諸禪德你看老僧有甚勝你處。你有甚不如老漢處。會么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系曰。觀回師資生之業(yè)既傭且拙。學佛之志既銳且勤。始而迷則眸子如盲。后而悟則通身是眼。至于說偈談禪大有超今逸古之風。得非能者復起耶。茍使其居讀五車出窮三藏。又烏有一錘而火光迸出之象哉。大凡天下治愈隆亂愈起。學固博執(zhí)益封。古人斥為雜毒入心。良有以也。于戲世之錦心繡口之士文龍義虎之僧。能為昌黎子之虛心周金剛之自返。胡慮油不出面道不我親哉。所以追風逐日者非駑駘之足。訶佛罵祖者豈鄙陋之夫?;蚰z錮于見知枳梏其比量。又莫若頑璞之易琢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自回。
東川合州人。
世為石工。
雖不識字。
志慕空宗。
為僧于景德寺。
精戒謹言。
求人口授法華。
日取崖石。
手不釋錘鑿。
而誦經不輟。
南堂靜禪師。
見而憫之。
令罷誦。
一意看趙州勘婆因緣。
師念念不去心。
久之。
因鑿石石稍堅。
盡力一槌。
瞥見火光。
遂大悟。
說偈曰。
用盡功夫。
渾無巴鼻。
火光迸散。
元在這里。
南堂可之。
為石工而又因石悟。
諸方稱石頭和尚。
有頌云。
石頭和尚。
咬嚼不入。
打破虛空。
露些子跡。
既而歸釣魚山。
建護國禪林。
大開爐鞲。
從化者眾。
著草庵歌警世。
其末云。
老僧不知輪甲子。
一葉落知天下秋。
后自甃石二十四片為龕。
自入掩門而逝。
又有回禪師者。
婺州人。
育王諶和尚嗣也。
住南澗西巖。
新行經界法。
回芟去茶窠植松柏。
人訴于有司。
追之甚峻。
回曰。
少待。
吾行也。
即剃頭沐浴。
升堂辭眾曰。
使命追呼不暫停。
爭如長往事分明。
從前有個無生曲。
且喜今朝調已成。
瞑目而化。
有司遂寢其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自回,號石頭,臨海人。世業(yè)石工,人因名之。眼如盲龜,不識一字。善根內啟,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華》,頗能成誦。遂棄家投大隨,供掃灑寺中,令取崖石用砌階除?;厥植会屽N鑿,誦經不輟口,隨見而語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來作甚折合?”回愕然設禮,愿聞究竟法。隨令罷誦經,看趙州勘婆子因緣,于是念念參究。久之,一日鑿石,石堅,乃盡力一錘,火光迸出,忽然徹悟,即走方丈,禮拜呈偈曰:“用盡工夫,渾無巴鼻,火光迸散,元在這里?!彪S大喜曰:“子徹也?!睆褪隹逼瀑试唬骸叭姴粍悠扉W爍,老婆正是魔王腳。趙州無柄鐵掃帚,掃蕩煙麈空索索?!彪S可之,遂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釣魚臺,上堂曰:“參禪學道大似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動轉施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處,方知老漢與你證明,山河大地與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諸仁者,大凡有一物當途,要見一物當途之根源,一物無處,要見一物無處之根源,見得根源,源無所源,所源既非,何處不圓。諸禪德,你看老僧有甚勝你處?你有甚不如老漢處?會么?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本晢,字山曉,姓魏氏,長壽人也。
父國琦,家世儒素。
母楊氏夢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塵之志,見梵經佛像輒生敬愛,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學《法華》、《楞嚴》,精究義旨。
年十九,下三峽,至金陵聽講,時以所學質法侶,辨晰折衷,同席有聲者推服焉。
適天童密云至長干,往謁,不會所問,遂棄教參禪。
得報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發(fā)憤研求,頓釋所懷。
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于云門,得契,隨司職廣潤,深自晦藏,結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
杜絕人事,愈厲操行。
復移西冷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缽。
清初入關,雅崇釋典,隨侍山翁,應詔入都。
陛見之日,世祖優(yōu)眷,特賜紫僧伽黎。
開法隆安寺,駕臨丈室,屢相問證。
復舉浮山初參葉縣事,淳諭眾僧,親近有道。
嘗幸隆安,面承獎訓,稱其法范森嚴,風徽遠鬯,允足師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賜馳驛還山。
凡居禁庭,賜赍隆渥,封奉秘閣。
移主馀杭佛日,振興凋敝,三載辭歸。
復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繼續(xù)三載。
康熙壬子,舉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萬指。
錘鍛之馀,匯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浚萬工池,復古山門,增置田畝,勤劬十載。
屢思退休,而眾志固留,復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靜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龕于青鳳峰之麓。
所撰有《奏對錄》、《全錄》、《后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疊秀軒集》。
甬上葛同果敘其語錄,謂“其風味似大覺璉焚龍腦缽,政黃牛去國士筵。
而其調護心宗,申晰大義,則虎邱隆、明教嵩,柔剛并濟也。
若其應機杼緒,游戲墨林,勞于求賢,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針石”,斯可謂知言矣。
遂寧李侍郎仙根銘其塔焉。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