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構(gòu)

相關人物:共 276 位
共 2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僧饒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僧饒。
建康人。
出家止白馬寺。
善尺牘及雜技。
而偏以音聲著稱。
擅名于宋武文之世。
響調(diào)優(yōu)游和雅哀亮與道綜齊肩。
綜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舉。
輒道俗傾心。
寺有般若臺。
饒常繞臺梵轉(zhuǎn)以擬供養(yǎng)。
行路聞者莫不息駕踟躕。
彈指稱佛。
宋大明二年卒。
年八十六。
時同寺復有超明明慧。
少俱為梵唄長齋。
時轉(zhuǎn)讀亦有名當世。
釋法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法恭。
姓關。
雍州人。
初出家止江陵安養(yǎng)寺。
后出京師住東安寺。
少而苦行殊倫。
服布衣餌菽麥。
誦經(jīng)三十馀萬言。
每夜諷詠輒有殊香異氣。
入恭房者咸共聞之。
又以弊納聚蚤虱。
常披以飴之。
宋武文明三帝及衡陽文王義秀等。
并崇其德素。
所獲信施常分給貧病。
未嘗私蓄。
宋太始中還西卒于彼。
春秋八十。
時烏衣復有僧恭者。
德業(yè)高明綱總寺任。
亦不食粳糧唯餌豆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9 【介紹】: 唐蒲州解人,字子邵。
柳亨兄子。
太宗貞觀中累遷中書舍人。
以外孫女為高宗王皇后,遷中書侍郎,進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
后武則天獲寵,王皇后失寵,奭請解政事,罷為吏部尚書。
王皇后被廢,奭亦為許敬宗等所構(gòu),貶象州刺史。
尋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2 【介紹】: 唐瀛州饒陽人,字興宗。李義府子。沈厚有度。六歲時授周王府文學。累遷右散騎常侍,襲封河間郡公。從張柬之誅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中宗時拜右羽林大將軍,進封趙國公。累轉(zhuǎn)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卒贈幽州都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興宗,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
高宗時宰相李義府少子。
以父蔭入仕。
武后長安末,累遷右散騎常侍,襲封河間郡公。
鳳閣侍郎張柬之引為左羽林將軍。
神龍元年(705)隨張柬之發(fā)兵擁立中宗,遷武后于上陽宮,并留宿衛(wèi)。
中宗即位后,拜右羽林大將軍,封趙國公。
累轉(zhuǎn)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
玄宗開元初卒,謚昭。
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文鏡秘府論》地卷存詩4句,《全唐詩逸》據(jù)之收入,誤作李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常州義興人。蔣挺子。登進士第。玄宗開元七年,為太子校書郎。后自大理評事,拜監(jiān)察御史。天寶初,為考功員外郎。歷禮、吏、戶三部侍郎。天寶末,為尚書左丞。安祿山亂,受偽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洌,一作“冽”。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蔣挺子蔣渙兄。玄宗開元中進士及第,歷仕大理評事、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兼殿中。天寶初,歷仕考功員外郎、司封員外郎。天寶中授御史中丞,歷禮、戶部侍郎,十四年(755)任吏部侍郎。天寶末為尚書左丞。安史亂起,曾受偽職,后事不詳。事跡散見新、舊《唐書·高智周傳》、《舊唐書·蔣鎮(zhèn)傳》。芮挺章選其詩2首入《國秀集》,《全唐詩》存詩7首。
唐詩匯評
蔣冽,生年年未詳,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南)人。
父挺,乃高宗時宰相高智周外孫。
登進士第,開元中,歷侍御史、司封考功二員外郎。
天寶中,歷禮、吏、戶三部侍郎,尚書左丞。
安史亂起,陷賊,受偽職,后不知所終。
全唐詩》存詩七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57 【介紹】: 唐杭州鹽官人,字令威。許敬宗曾孫。章仇兼瓊鎮(zhèn)劍南,辟為從事。貶高要尉。安祿山反,玄宗召任睢陽太守,與張巡協(xié)力守城,被圍數(shù)月,外援不至,糧盡,城陷被俘,械送洛陽,不屈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9—757 字令威,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
高宗時宰相許敬宗曾孫。
初為磧西支度判官。
玄宗天寶間為劍南節(jié)度從事。
被誣貶為高要尉,遇赦歸。
天寶十五載(756)拜睢陽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
與張巡固守睢陽,抵御安史判軍1年余。
肅宗至德二載(757)十月,城破被俘。
押至洛陽后,為叛軍殺害。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海昌勝跡志》卷二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遠。杭州鹽官人。右相敬宗曾孫。初從軍河西。為磧西支度判官。劾貶高要尉。安祿山反。召拜雎陽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賊將尹子奇攻城。遠與張巡姚訚固守。城陷被害。贈荊州大都督。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
常領徒千人。
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
實為當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
訥迎。
高宗問曰。
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
訥對曰。
不拜則各自稱尊。
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曰。
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
囑其護國護人。
后世祖師立為懺法。
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
賜錢即修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
領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
賜齋罷訥登座說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訥曰。
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
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歲歲此日入內(nèi)修舉佛事。
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字希言。嘉興孫氏子。初依竹庵。次謁證悟于赤城。命首眾座下。暨悟化。遂嗣師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師接候稱旨。授右街僧錄。因詔。于山中建十六觀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內(nèi)。即詔師領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內(nèi)觀堂。修金光護國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師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進左街僧錄。九年。召對選德殿。問大士歷代靈跡。及法華經(jīng)旨。上曰。最初得師。發(fā)明此事。遂以圓覺悟得法門。譬如著棋。勝負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盤亦須一時并去。師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說俱通。其師之謂。有詔令講圓覺。至此虛妄心。若無六塵處。師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以賜。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上曰。朕日讀此經(jīng)。今更命眾。合誦三萬卷。乃降劄云。平昔以來。所食禽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使群生。俱承解脫。時沂王尚幼。上召師入禁中。為王說法摩頂。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彼此作閒人。水邊石上。共說無生。淳熙十一年。退處興福。特授兩街都僧錄。時光宗在東宮。書歸隱之扁。賜之。仍制贊以稱其德。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召注金剛經(jīng)。肩輿登殿。止宿殿廬。注成以進。上披覽。益有省發(fā)。紹興二年十月旦。謂侍人曰。吾宗通法華。宜以此終。乃集眾修法華懺。取道具進兩宮。端坐而化。壽八十二。塔于正寢。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
”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
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
”訥曰:“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每歲此日入內(nèi)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王升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2—1132 【介紹】: 宋嚴州人,字君儀。布衣蔬食,廣閱諸書。為湖、婺二州學官。罷歸,居烏龍山中,每以《》言禍福。有《易說》。
全宋文·卷三八一六
王升(或作升),字逸老,本京師(今河南開封)人。
草圣奇?zhèn)ィ烷g召入御書,補右爵。
南渡后寓居崇德,高宗召對,賜札褒賞。
官至正使。
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皇宋書錄》卷中,《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28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字汝霖。
哲宗元祐六年進士。
歷任州縣官,頗有聲績。
欽宗靖康元年知磁州,修繕城械,招募義勇,阻金兵南下。
康王趙構(gòu)開大元帥府時,以副元帥入援京師,孤軍奮戰(zhàn),獲開德、衛(wèi)南之捷。
高宗建炎元年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尹,招集王善、楊進等義軍,聯(lián)絡河北八字軍,拔岳飛為統(tǒng)制,屢敗金兵。
先后上二十余疏,請高宗還都以圖恢復,每為黃潛善等阻抑,憂憤成疾,臨終大呼“過河”者三而卒。
謚忠簡。
有《宗忠簡公集》。
全宋詩
宗澤(一○五九~一一二八),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因廷對極陳時弊,被置末甲。調(diào)大名館陶尉,歷知龍游、膠水、萊州、掖等縣,通判登州。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管勾南京鴻慶宮,因忤林靈素落職。未幾起監(jiān)鎮(zhèn)江酒稅,遷通判巴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磁州,尋擢河北兵馬副元帥。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青州,改知開封府、京城留守。二年病危,連呼過河三聲,卒于任,年七十。謚忠簡。宗澤是著名的抗金將領,遺著由后人編為《宗忠簡公集》八卷,詩以《兩宋名賢小集·宗忠簡詩集》收錄較多。事見宋王柏《魯齋集》卷一四《宗忠簡公傳》,《宋史》卷三六○有傳。宗澤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校以清咸豐宗三益堂重刻《宗忠簡公集》(簡稱咸豐本)。新輯集外詩及校本多出底本的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三
宗澤(一○五九——一一二八),字汝霖,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登元祐六年進士第,授大名館陶尉,歷宰衢州龍游、晉州趙城、萊州掖等縣,通判登州。
靖康元年,擢知磁州。
康王趙構(gòu)赴金求和,途經(jīng)磁州,澤勸止之,遂回相州。
奉詔以副元帥從康王入援,所至皆捷。
高宗即位,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改知青州,徙開封府。
尋除延康殿學士、東京留守,兼開封尹。
澤力為戰(zhàn)守之備,又聯(lián)絡河北義軍,識拔名將岳飛,累挫金兵。
高宗駐蹕江南,澤亟請回鑾,以安民心、振士氣,以圖中興。
表疏凡二十馀上,惜為奸臣所抑,壯志未酬,憂憤而卒。
時建炎二年七月,年七十,謚「忠簡」。
著有《忠簡公集》。
見《宋史》卷三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29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號景迂生。晁端彥子。神宗元豐五年進士。以文章典麗,為蘇軾所薦。哲宗元符三年知無極縣,上書斥王安石及紹述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閣待制兼侍讀,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詩,善畫山水。博通五經(jīng),尤精于《》。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
全宋詩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宋史·晁補之傳》)。因慕司馬光為人,自號景迂生。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哲宗元祐初,官兗州司法參軍,紹圣時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縣?;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知定州無極縣。后入黨籍。大觀、政和間臨明州造船場,起通判鄜州。宣和時知成州,未幾致仕。欽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復以議論不合,落職。高宗立,召為侍讀,后提舉杭州洞霄宮。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見《嵩山文集》附錄其孫子健所作文集后記,《晁氏世譜節(jié)錄》,及集中有關詩文。 晁說之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舊鈔本《嵩山文集》(集中“禎”字皆缺,注“今上御名”,當沿宋本之舊)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號景迂生、老法華、天臺教僧,清豐(今河南清豐)人,端彥子。
熙寧中,父官杭州,隨侍。
元豐五年登進士第。
歷任兗州司法參軍,蔡州、宿州教授。
元祐中,群公以博極群書、雅有史學科薦,蘇軾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薦。
元符三年應詔上書,坐入邪籍二十馀年。
崇寧中,為承議郎、知磁州武安縣、定州無極縣,監(jiān)陜州集津倉。
大觀末監(jiān)明州造船場。
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
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諭德。
未幾,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
坐請補外落職。
金兵南略,避難高郵。
高宗繼位,召為徽猷閣待制兼侍讀,提舉萬壽觀,再請,得提舉杭州洞霄宮。
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寧舟中,年七十一。
博通六經(jīng),尤長于《》,著述多達三十馀種,今存者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語》。
見《晁氏世譜節(jié)錄》(《嵩山文集》附),陸游《景迂先生祠堂記》(《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記》(《范太史集》卷五五)。
共 2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