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伯圭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從廓(一一一九——一一八○),俗姓林氏,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于建善寺祝發(fā)受戒,嘗從懶庵需公、大慧杲禪師游,嗣大圓璞禪師,住持明州育王山廣利禪寺,賜號妙智禪師。晚以衣囊立庵于烏石山,名以笑月。淳熙七年卒,年六十二。見樓鑰《育王山妙智禪師塔銘》(《攻愧集》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從廓。
福之長溪林氏子。
幼穎悟。
不妄言笑。
群兒強以聚嬉。
泊焉如弗聞。
喜聞出世法。
年十五祝發(fā)受具戒。
時閩中。
多有道之士。
悉往從之游。
見佛心才。
才稱之。
又見懶庵需公。
為侍者。
復依大圓璞。
璞妙喜之高弟。
門風孤峻。
始齟齬。
久之。
豁然有得。
服勤數載。
大圓撫之。
以為類己。
然以未識妙喜為恨。
不憚重趼。
見于衡之回雁峰下。
深加器重。
留三年告歸。
送之以偈。
又以書屬璞曰。
廓。
佳衲子。
可為成就。
使異日為吾家種草。
紹興丙子。
妙喜被旨住育王。
復來依焉。
妙喜移徑山。
璞繼其席。
眾踰千數。
師為第一座制師。
丞相沈公。
以廬山請出世。
妙喜方名冠天下。
無不愿出其門。
以取重。
開堂日。
乃以瓣香嗣大圓。
諸方以此益高之。
已而育王虛位。
尚書韓公邀妙喜。
請舉以自代。
而無如師也。
禪衲大集。
育王為海內名道場。
以祖孫三人。
世濟宣闡。
遂為叢林美譚。
師才具素高。
以其暇日。
興土木之工。
皆極其壯麗。
增庾入數千斛。
施者委金帛。
創(chuàng)為長生局五所。
百須皆備。
月施金錢飯僧以萬計。
又造金塔。
以奉舍利。
此特其馀事爾。
孝宗即位之十五年。
詔。
舍利寶塔。
詣行在所。
師侍行。
既至。
命入禁中觀堂安奉。
上御素膳。
焚香瞻禮。
親睹殊勝。
遂召師對碧琳堂。
問舍利從何發(fā)現。
奏曰。
從陛下圣心發(fā)現。
上大悅。
親書妙勝之殿。
賜師妙智禪師號。
仍度僧五員。
頒鈔萬緡。
眷賚優(yōu)渥。
前所未有。
日本國王。
閱師偈語。
自言有所發(fā)明。
至遜國以從道。
歲修弟子禮。
辭幣甚恭。
且送良材建舍利殿。
器用精妙。
莊嚴無比。
丞相史公帥七閩。
以鼓山趣其歸。
滎陽郡王力挽無行。
魏王出鎮(zhèn)。
一見風儀。
目為僧中龍。
又聞其機辯峻發(fā)。
肅然加敬。
師晚以衣囊。
立庵于烏石山。
名以笑月。
為終焉計。
有偈云。
三峰斂卻閑云。
大海冷涵秋月。
庚子季春。
拂衣歸庵。
杜門不與世接。
俄示微恙。
說偈而逝。
年六十二。
臘四十七。
葬于庵之寢室。
師家法嚴甚。
學眾以師語。
萃為巨編。
師見而呵之曰。
汝輩隨語生解。
去道益遠。
固不許。
沒后。
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
弟子百馀人。
趙師夔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
趙師變(一一四二——一二○二),字汝一,孝宗同母兄伯圭之長子。
初以祖恩補官,調蕪湖簿。
歷臺州、秀州通判,直秘閣。
尋知徽州,進直徽猷閣、知湖州。
除直龍圖閣,遷浙西提刑,改江東運判。
擢秘閣修撰、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加敷文閣待制,轉永慶軍承宣使。
紹熙元年,侍父入覲,除興寧軍節(jié)度使。
寧宗即位,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
嘉泰二年卒,年六十一,贈少師,追封新安郡王,謚恭榮。
見《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樓鑰《皇伯祖太師崇憲靖王行狀》(《攻愧集》卷八六)。
范莘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七六六
范莘,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成大長子。
嘉泰中為承務郎、添差監(jiān)兩浙轉運司造船場。
見周必大《范公成大神道碑》(《平園續(xù)稿》卷二二)、樓鑰《皇伯祖太師崇憲靖王行狀》(《攻愧集》卷八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九三四
趙師禹(?
——一二二三),嗣秀王伯圭第五子,由??弟姽?jié)度使除開府儀同三司,襲封秀王。
嘉定十六年卒,追封和王,謚端肅。
見《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