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長孺

相關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仙居人,字惠公,號碧棲。理宗開慶元年賜同進士出身。歷官軍器監(jiān)丞、秘書郎、直秘閣,遷浙東提刑,兼知衢州。有《菌譜》。
全宋詩
陳仁玉,字德公,一字德翰,號碧棲,仙居(今屬浙江)人。
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為常州文學。
開慶元年(一二五九)賜同進士出身,除浙東提刑兼知衢州。
景定元年(一二六○),遷浙東安撫使。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知臺州,兵敗,隱黃巖海中石塘山。
清光緒《仙居志》卷一四有傳。
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一
陳仁玉,字德公,號碧棲,臺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人。寶祐中官迪功郎、史館檢閱文字。開慶元年賜同進士出身,歷官軍器監(jiān)丞,秘書郎、直秘閣,遷浙東提刑、兼知衢州。著有《菌譜》。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宋詩紀事》卷六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6—? 【介紹】: 宋臺州寧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寶祐四年進士。仕終承直郎。嘗以文見吳子良,子良稱其異稟靈識,如漢之賈誼。后以文學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與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學,得力于岳祥為多。嘗讀書于閬風臺,人稱閬風先生。著述統(tǒng)名《閬風集》。
全宋詩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舊字景薛行,寧海(今屬浙江)人。
因家居閬風里,學者稱閬風先生。
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
攝知定??h,為霅州掌書記,先后入金陵總餉陳蒙、沿海制置使鮑度幕。
鮑罷,亦歸鄉(xiāng)不仕,教授田里,覃思著述。
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
有《蓀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詩文集總名為《閬風集》,曾版行,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閬風集》十二卷,其中詩九卷。
事見清光緒《寧??h志》卷二○門人劉莊孫《舒閬風先生行狀》,本集卷首胡長孺、王應麟序。
 舒岳祥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
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卷。
全宋文·卷八一六一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又作岳祥,字景薛,更字舜侯,號閬風,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登寶祐四年進士第,初授奉化尉,歷幕職,官終承直郎。宋亡不仕,為赤城書堂長,教授鄉(xiāng)里以終。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岳祥工詩,嘗以文謁吳子良,子良奇之,以比賈誼、終軍。晚益覃思,與王應麟并以文名海內。著有《史述》、《漢砭》、《三史纂言》、《談叢》、《蓀墅稿》、《避地稿》、《篆畦稿》、《蝶軒稿》、《梧竹里稿》等,凡二百二十卷,其詩文集蓋總名《閬風集》。見元劉莊孫《舒閬風先生行狀》(嘉業(yè)堂本《閬風集》附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7—132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玉成,號成齋。
幼穎悟,篤志學問。
補官修職郎,監(jiān)建康酒稅院,未上任而宋亡,遂不復出,與戴表元、胡長孺等以節(jié)操相激勵,隱居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6—1331 【介紹】: 元鎮(zhèn)江人,居吳中,字子敬。文章卓偉殊絕,自成一家。歷和靜、學道二書院山長,改寧國路儒學教授。后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有《存悔齋稿》。
元詩選
璛字子敬,宋司農卿潗之子,自高郵再徙平江,家焉。
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縣,不食卒,璛悲不自勝,嘆曰:國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門戶,獨不可為儒以自奮邪!
與其弟理刻苦于學。
戴帥初、仇仁近、胡汲仲皆與為忘年交,聲譽籍甚。
人稱曰「兩龔」,以比漢「兩龔」云。
憲使徐琰辟置幕中,舉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當事者交章薦,宜在館閣,不報。
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簿,改宜春丞,歲馀乞休,遂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卒。
其所作詩曰《存悔齋稿》,明朱性甫錄補遺十七首,出自荻溪王氏所藏。
子敬少時,嘗有詠史詩云:「文若縱存猶九錫,孔明雖死亦三分。
」為一時所傳誦,其序袁靜春集云:通甫與予交,上下古今,一返諸性情之正。
其于持論如此。
維基百科
龔璛,字子敬,號谷陽生,高郵人。龔卿潗之子,自高郵徙平江(今江蘇吳縣)。與戴表元、仇遠等人友好。早為在徐琬幕下,后擔任和靖書院山長、學道書院山長。晚年以浙江儒學副提舉退休。宋亡,不食而卒。有《存悔齋稿》。
欽定四庫全書·存悔齋稿·提要
(臣)等謹案:存悔齋稿一卷,補遺一卷,元龔璛撰。璛字子敬,自高郵遷居平江。父潗,宋末官司農卿,國亡不食卒。璛少為憲使徐琰辟置幕下,舉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當路者交薦其宜居館閣,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學副提舉致仕。所著有存悔齋詩稿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為補遺一卷附之。蓋存理作鐵網珊瑚行世,所見前人書畫題跋為多,故所錄往往得之手跡也。盛儀嘉靖維揚志稱璛善屬文,刻意學書,有晉人風度。蓋亦一時知名之士。而篇什所存無幾,當已不免散佚。然其詩格伉爽,頗能自出清新,在元人諸集中,猶為獨開生面者焉。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8 【介紹】: 宋元間婺州永康人,字穆仲。胡之綱弟。以經術文學名。宋咸淳十年進士。踐履如古獨行者,文尤明潔可誦。
全宋詩
胡之純,字穆仲,永康(今屬浙江)人。
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進士。
以德行、文章與兄之綱、從弟長孺合稱三胡。
事見清光緒《永康縣志》卷七《胡長孺傳》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8—1348 【介紹】: 元紹興諸暨人,字止善。為人尚氣節(jié),讀書務明理致用。起家為吏。后歷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海道漕運都萬戶府經歷,核減鹽引,除運船為風所敗者之糧。遷江浙行省檢校官,遷江西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奸人誣兩省民巨額跡避田賦,艮皆破其誑妄。后以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
元詩選
艮字止善,紹興諸暨人。
少受業(yè)郡庠,篤行勵學。
淮東廉訪司辟為書吏,考滿,調廬州錄事判官。
淮東宣慰司辟為令史,再調峽州路總管府知事,又辟江浙行省掾史,歷建德縣尹,除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經歷,改海道漕運都萬戶府經歷,遷江浙行省檢校官,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在任歲馀。
以中憲大夫、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
至正八年卒,年七十一。
止善弱冠游錢唐,與浦城楊仲弘、鄜州劉師魯友善。
論詩務取法古人之雄渾,而脫去近世萎薾之習。
間挾其所為文登諸大老之門,最為牟隆山、胡汲仲、穆仲、趙子昂、鄧善之所賞識。
拂衣歸田后,家食者五年。
扁所居曰「止止齋」,仍自號鴳游子以見其志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8 【介紹】: 元僧。慶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應。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遷杭州徑山,賜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有《古鼎外集》。
元詩選
祖銘,字古鼎,奉花應氏子。
年十八,從金峨橫山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
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書記,后遍參諸尊宿,聞元叟在靈隱,往謁焉。
言下豁然開悟,元統(tǒng)元年,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遷普陀,復遷中天竺。
至正七年,還主徑山,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
十七年,退居妙明庵。
十九年書偈而逝,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徹玄微,踔厲縱橫,袁伯長、胡汲仲、黃晉卿、虞伯生、歐陽原功皆稱慕之。
原功贈詩,有「上人能舉龍文鼎,坐斷淩霄第一關」之句。
初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
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
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
」詰旦以事質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
」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而逝?;鸹?。舌根齒牙數珠不壞。五色舍利無數。國史危先生為之碑。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銘。
字古鼎。
奉化應氏子。
幼穎悟。
不近葷食。
稍長學通百氏書。
而尤嗜佛典。
年十八厭處塵俗。
從金峨錫公。
學出世法。
二十五得度受具戒。
出游諸方。
首依竺西坦公。
掌記室。
復走閩浙。
多所參訪。
莫有契者。
時元叟在靈隱。
師往謁焉。
一語之下。
遂坦然無疑滯。
久之。
臻其閫奧。
一時德譽藹著。
所與交游。
皆雅望之士。
去留為叢林重輕。
而師愈謙抑自持。
有以輿從為相迎者。
悉謝絕之。
唯杖履而已。
順帝元統(tǒng)元年。
師五十有四。
始自徑山出。
住昌國之隆教。
學者不憚步險。
爭愿趨往座下。
后八年。
遷普陀。
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
威震海上。
而于師至禮甚恭。
日本商航。
數奉國命。
盛赍金幣來聘。
師每避去。
未幾。
遷中天竺。
至正七年。
還主徑山。
師在中竺時。
有童子仇姓者。
從師荷包笠。
夜宿蘇之承天寺。
見空中有一寶鼎。
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
若有所告曰。
天帝以此鼎。
還賜徑山。
詰旦以事質。
其僧曰。
此必古鼎師。
還遷徑山也。
因與之俱來。
為求給役。
俄而徑山命下。
聞者異之。
朝廷以師法席之盛。
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
十一年。
穎豪亂作。
師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
曰。
吾將老于是。
十七年。
杭再受兵。
師退而庵居。
又數月。
苗獠焚掠徑山。
丞相達識帖木邇。
延師入云居庵。
暇則詣師問道。
請禮彌篤。
一日請看經次。
師惟默坐。
公問。
長老何不看經。
師云。
尋行數墨為看經耶。
公無語。
師翻經云。
老僧看經。
看經去也。
公以手覆經云。
請與說破。
師云。
伊尹周公阿誰做。
公遂領悟。
已而示微疾。
更衣危坐。
致書丞相。
囑以外護佛法之意。
俄而指語其徒曰。
觀世音金臺至矣。
吾平生兼修之功。
有驗也。
乃大書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書已擲筆而逝。
留七日。
顏貌如生。
行院概郡府官僚。
設俎奠于道。
茶毗。
舌根數珠不壞。
得五色光舍利無算。
建塔于徑山及隆教普陀青山。
有四會語錄。
暨外集若干卷。
傳于世。
師意度直率。
不為緣飾。
居處物用。
清苦淡泊。
晨興盥颒以至浣濯。
未嘗役童仆。
自幼至耆年。
未嘗少休。
修凈業(yè)禮觀音像。
日必千拜。
而于大法。
洞徹玄微。
開示直截。
踔厲縱橫。
應變無窮。
雖門庭峻拔。
若不可少殺。
隨其夙器。
慈悲誘掖成就為多。
至于文學。
乃師之世業(yè)。
里中袁文清公桷。
金華胡公長孺。
黃公溍。
蜀郡虞文靖公集。
長沙歐陽公玄。
咸稱慕之。
見諸文字者。
舉可徵已。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古鼎禪師。諱祖銘。出于四明應氏。風骨軒昂。談論超人意表。得道于元叟端公。出世。談禪之會有四。皆名山廣澤之中。四眾圍繞。其升堂入室之鼓。日不停聲。當是時。六宗之徒?;ハ喾刚?。銘著書千百言以解之。聲達朝廷。朝廷賜銘號。曰慧性文敏弘學普濟禪師。叢林共美其功。楚石琦有語曰。具眼宗師。超方哲匠。傳列祖之燈。息六宗之抗。身非身相非相。天教擎在千峰上。蓋銘初與楚石。同參元叟端。端公喜怒不測。所舉者皆流俗鄙事。所訶者皆賢圣章句。銘大疑之。乃詣端公之室。端呵呵大笑。銘曰。自遠趨風。師何謔耶。端公驀起頓足曰。山僧罪過不少。銘瞠愕而卻。會書記寮虛職。林首座知銘。欲舉銘補之。端曰。見彈而求鸮炙。不亦早乎。林曰。何謂也。曰。待渠識得西來意方可耳。不然流成文字蠹魚。何益哉。銘聞大慚隕涕。自誓求決大事。一日參罷。銘復進曰。黃龍南傾心。請益于慈明。慈明屢詬罵之。何也。端曰。趙州道。臺山婆子。被我勘破。與慈明笑曰。是罵耶。為復肝膽相似。為復鼻孔不同。銘曰。一對無孔鐵錘。曰。南立悟去。又且如何。銘曰。病眼見空花。端曰。金沙混雜。政未得在。銘又擬進語。端震聲喝之。銘失聲笑曰。祖銘此回做得書記也。端公亦笑而許之。住后僧問。如何是佛。銘曰。秤錘蘸醋。又曰。如何是佛向上事。銘曰。仰面不見天。僧曰。云門乾矢橛。又作么生。曰。不是好心。僧曰。乾矢橛與秤錘蘸醋。相去多少。曰。鑊湯里??跳。僧又擬問。銘便喝。銘言行平易。不以繩墨制學者。嘗曰。滄海有擇流之心。則成牛跡。春日有偏炤之意。仍似螢光。所以大冶烹金。不須九轉。眾生成佛。只在剎那。分之別之。遠之棄之。豈大慈長者之心哉。晚住徑山。禪流益心歸之。恕中慍。早受業(yè)于元叟。既出游方。聞銘繼徑山之席。乃歸訪銘。銘請慍歸蒙堂。間與商確古今。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及慍出世靈巖。法嗣紫籜道公。銘復稱之。或曰。慍公向親先老人。今其背德承紹無名老衲。師反獎之。何也。銘曰。不然。當今吾老人之望。故重天下矣。裨販之徒。往往承虛接響。慍公得意于紫籜。不以聲名而忘其本。節(jié)操如此。豈可及哉。銘年垂耄。愛攜衲子山游。不計遠近。意得即到。歸便高枕。鼻息如雷。一日命侍者遍插香。聲鐘告寂。眾趨繞之。銘則宴然側身長往矣。有遺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其門下繼居徑山者。象源淑也。居徑山。百爾躬先率之。勤奮乃言。先老人。弗以絮務勞賢者。淑曰。安有賢者。而弗勞乎。于是。冰風四峻。廉士大集。一日趨出門。大叫曰。殺來了。殺來了。眾驚集。淑乃莊立蛻去。其次門人力金者。主持天界。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士集卷三十三)p6239。《元無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曇噩。
字無夢。
自號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舉進士于宋。
父祿。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師生六歲而喪父。
夫人命從鄉(xiāng)校。
師游氣岸高。
騫有一日千里之意。
無書不探。
學文于胡長孺。
藻思浚發(fā)。
縱橫逆順。
隨意之所欲言。
聲名頓出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嘆曰。
攻書修辭。
此世間相爾。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別夫人。
走長蘆禮雪庭傳公。
薙發(fā)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復棄教而即禪。
及雪庭遷靈隱。
師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來補其處。
元叟。
風規(guī)嚴峻。
非宿學之士。
莫敢闖其門。
師直前咨叩。
了無畏懼。
機鋒交觸。
情想路絕。
自一轉至于六七。
語愈朗烈。
元叟欣然頷之。
延佑初。
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
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
師佐元叟。
敷陳法要。
及與群公辯論。
義趣英發(fā)。
莫不推敬。
鎮(zhèn)南王聞之。
延至廣陵。
尊禮備至。
彌年方遣重紀。
至元五年。
浙東帥閫。
合府公邑令。
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
再遷慈溪之開壽。
三轉于國清。
師所至。
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
煅煉學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開悟之者。
瑞龍院。
易甲乙住持為禪剎。
師為開山。
院因賴以增重。
直與名伽藍相齊。
海上颶風發(fā)。
驟雨如注。
層樓修廊俱仆。
師所居亦就壓。
人意師齏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鉅木橫支榻上。
師危坐其下。
若神物為之護者。
師凡四坐道場。
去留信緣。
皆略無凝滯。
不久引退。
叢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師教戒諸徒曰。
吾與爾等。
研究空宗。
當外形骸忘寢食。
以消累劫宿習。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終夜凝坐。
以達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館于天界寺。
既奏對。
上憫其年耄。
放令還山。
越四年。
無疾而終。
年八十有九矣。
遺言云。
三界空華。
如風捲煙。
六塵幻影。
如湯澆雪。
亙古亙今。
唯一性獨存。
吾之幻軀。
今將入滅。
滅后阇維。
煅骨為塵。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師修身廣顙。
昂然如鶴峙雞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軸求詩文者。
積如束筍。
當風日晴美。
從容就席。
縱筆疾揮。
須臾皆盡。
長短精觕。
無不合作。
袁文清公。
嘗指師謂人曰。
此阿羅漢中人也。
觀其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來。
諸賢蹈襲蘇李。
以雄快直致為誇。
相帥成風。
積弊幾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奮至于斯也。
翰林學士張公翥曰。
噩師。
儀觀偉而重。
戒行嚴而潔。
文章簡而古。
禪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為縉紳所推許。
類若此。
師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
筆力遒勁。
識者謂。
有得于太史遷。
日本國王。
雖僻在東夷。
亦慕師道行。
屢發(fā)疏迎致之。
師堅不往。
王與左右謀。
欲劫以歸。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獲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師手跡。
必重購之而去。
且詫其能放異光云。
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名曇噩。與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門。同赴明君之詔。噩之祖父。以仕顯家。貴且富。羅綺交錯。噩生其間。為童時。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靜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與世交。談吐風云。變幻莫狀也。于諸子史。一閱不再。因游郡城延慶講堂。見六祖壇經。遂竊懷歸翻讀。連日夕不釋手。乃至忘餐寢。竟辭脫發(fā)。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歷禪叢。乃罷參于徑山。噩事徑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禪寺請噩。噩則欣然肯來。居無何遷開壽。諳熟典故。師僧皆從之。噩畫一規(guī)曰。僧堂內外有閱經書者。罰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納油庫司。讀梵網經。一僧納油。讀傳燈錄。一僧納油讀易。噩笑而憐之曰。立法之弊。寧至此乎。及移居天臺國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聰目察。敷揚宗旨。有道衲子趨焉。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詔。館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馳當世。學冠諸老。與噩夜話。詞氣盡索。退而雅稱曰。此翁齒牙帶戟。不可與爭衡也。噩南歸。虛其名位。而規(guī)訓門人。復說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時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楚石愚庵夢堂行道。際遇于離亂之秋。俱持風采。稱為狂瀾砥柱。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光鮮元叟家聲。雖三公一時之方便。于法門則有力焉。經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導之。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至于六七轉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蹦榻蹲峙c之。噩即應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硲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師奮然謀復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景德師。
復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之學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本禪師。
普應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曰。
賢首之宗。
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者。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視之。
次日復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數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于二浙。
瀹自負通內外典。
不復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本古抨Y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边€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珣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同奮然謀復新之。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鎰并珍物榮其歸。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吳雄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紹興諸暨人,字一飛。
胡長孺弟子。
辟為本州學正,不就。
學者稱碧崖先生。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