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程大昌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7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云。
陳倉石鼓(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數(shù)有十,初在陳蒼野中。韓愈為博士時(shí),請于祭酒,欲以數(shù)橐駝輿致太學(xué),不從。鄭馀慶始遷之鳳翔,愈以為宣王鼓,韋應(yīng)物以為文王鼓,宣王刻,歐陽修集古錄始設(shè)三疑,鄭樵摘丞殹二字,見于秦斤、秦權(quán),而以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傳》成有岐陽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跡)(一作文)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jié)h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骨立(一作力),書(一作畫)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fù)(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昌黎人),騎曹蔡有鄰(濟(jì)陽人)。
開元已來數(shù)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龍盤拿肉屈強(qiáng)。
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蒼頡古文或異。秦李斯、胡毋敬輩,改省為小篆。程邈獻(xiàn)隸書,主于徒隸簡易,王次仲作八分。蓋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本謂之楷書,楷隸大范相同。張懷瓘謂程邈以后之隸與鐘、王之今楷為一意。歐陽修以八分為隸,洪適因之,迄無定說
⑵ 苦縣老子碑,蔡邕書,樊毅西岳碑,漢光和中立
評注(點(diǎn)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思?xì)w樂(810年) 中唐 · 元稹
山中(一作我作)思?xì)w樂,盡作思?xì)w鳴。
爾是此山鳥,安得失鄉(xiāng)名(失鄉(xiāng)名:指以“思?xì)w”為名。)
應(yīng)緣此山路(一作寄跡),自古離人征。
陰愁感和氣,俾爾從此生。
我雖失鄉(xiāng)去,我無(一作不)失鄉(xiāng)情。
慘舒在方寸,寵辱將何驚。
浮生居大塊,尋丈可寄形
身安即形樂,豈獨(dú)樂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
安問遠(yuǎn)與近,何言殤與彭
君看趙工部,八十支體輕。
交州二十載,一到(一作始對)長安城。
長安不須臾,復(fù)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歲,移鎮(zhèn)廣與荊。
歸朝新天子,濟(jì)濟(jì)為上卿。
肌膚無瘴色,飲食康且寧。
長安一晝夜,死者如霣星。
喪車四門出,何關(guān)炎瘴縈。
況我三十二(一作馀),百年(一作年來)未半程。
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聞峴山(一作久欲登斯)。
此去盡綿歷,豈無心賞并。
紅餐日充腹(紅餐:赤米所做之米飯。赤米,米之粗惡者。宋程大昌《演繁露·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稱紅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種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保?/span>,碧澗朝析酲。
開門(一作釀酒)待賓客,寄書安弟兄。
閑窮四聲韻,悶閱九部經(jīng)。
身外皆委順(一作無所求),眼前隨所營。
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茍(一作茍求)榮。
所以官甚小,不畏權(quán)(一作朝野已)勢傾。
傾心豈不易,巧詐神之刑。
萬物有本性,況復(fù)人性(一作至)靈。
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
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
我可俘為囚,我可刃為兵
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
此誠患不至,誠至(一作雖困)道亦亨(21)
微哉滿山鳥,叫噪何足聽。
⑴ 方寸:指心。心處胸中方寸之間,故云。《列子·仲尼篇》:“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div>
⑵ 浮生:以人生在世,虛浮不定,因稱為浮生?!肚f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贝髩K:大自然?!肚f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背尚⑹瑁骸按髩K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
⑶ (一作身)。(尋丈:指八尺到一丈間之長度。尋,古代長度單位,多指八尺。《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泵珎鳎骸鞍顺咴粚??!保?/div>
⑷ 咸京:原指秦都咸陽,此借指唐都長安。
⑸ 殤:未成年而死?!秲x禮·喪服》:“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编嵭ⅲ骸皻懻?,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殤者?!迸恚杭磁碜?,傳說彭祖善養(yǎng)生,懂導(dǎo)引之術(shù),壽至八百歲,因封于彭,故名。事詳漢劉向《列仙傳·彭祖》。
⑹ 趙工部:指趙昌,字洪祚,天水(今屬甘肅)人。憲宗即位,加檢校工部尚書。事詳新、舊《唐書》本傳。
⑺ 交州:《舊唐書·地理四·嶺南道》(卷四一):“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調(diào)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hù)府。”治所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
⑻ (一作移鎮(zhèn)值江陵)。(“移鎮(zhèn)”句:廣與荊,原作“值江陵”,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杜f唐書·趙昌傳》:“憲宗即位……尋轉(zhuǎn)戶部尚書,充嶺南節(jié)度。元和三年,遷鎮(zhèn)荊南。”嶺南節(jié)度使之治所在廣州)
⑼ “歸朝”句:趙昌元和九年卒,“新天子”當(dāng)指憲宗。然趙昌出鎮(zhèn)嶺南與荊南,均在元和初年。元稹此處敘事似有不確。
⑽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為上卿。
⑾ 一:原作“如”,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⑿ 玉泉寺:在今湖北當(dāng)陽縣玉泉山東麓。《方輿勝覽·荊門軍》(卷二九):“玉泉寺:在當(dāng)陽縣西南二十里玉泉山。陳光大中,浮屠智覬自天臺飛錫來居此山。寺雄于一方,殿前有金龜池,勝甲天下?!薄度莆摹肪砹怂亩瓊K《荊南節(jié)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guān)廟記》:“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dāng)陽三十里……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臺……”
⒀ 峴山亭:在今湖北襄樊市南?!短接[》卷一九四引《襄江記》:“峴山亭,在襄陽縣東一十里,今基跡尚存。”
⒁ 析酲:醒酒。酲,《玉篇·酉部》:“酲,醉未覺也。”
⒂ 四聲韻:運(yùn)用古代漢語之四聲創(chuàng)作近體詩之規(guī)則。四聲,指古代漢語之平、上、去、入四個(gè)聲調(diào)。四聲明確自覺地被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始于南朝齊梁年間,至唐得到廣泛應(yīng)用。
⒃ 九部經(jīng):佛教把全部佛經(jīng)依據(jù)體裁及內(nèi)容分為十二類,稱為‘十二部經(jīng)’?!夺屖弦[》卷中《十二分教》:“亦云十二部經(jīng):一修多羅(契經(jīng)),二祇夜(應(yīng)頌),三和伽羅(授記),四伽他(調(diào)頌),五尼陀羅(因緣),六優(yōu)陀那(自說),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廣),十阿浮達(dá)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優(yōu)婆提舍(論議)。若小乘只有九部,無自說、授記、方廣等?!?/div>
⒄ 金埋:蜀本、盧本作“珠碎”,似是。
⒅ 俘為囚:蜀本、盧本作“囚為俘”。
⒆ 刃為兵:被敵人殺死。刃,殺;兵,戰(zhàn)死。《釋名·釋喪志》:“戰(zhàn)死曰兵?!薄抖Y記·曲禮下》:“死寇曰兵?!?/div>
⒇ (一作立)。(至:原作“立”,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21) 誠至:原作“雖困”,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
怨澹不勝情,低回拂簾幕。
葉新陰影細(xì),露重枝條弱。
夜久春恨多,風(fēng)清暗香薄。
是夕遠(yuǎn)思君,思君瘦如削。
但感事睽違,非言官好惡。
奏書金鑾殿(金鑾殿:唐代宮殿名,為文人學(xué)士待詔之所。宋程大昌《雍錄·唐翰苑位置》(卷四):“寢殿既在翰苑之左,而金鑾殿又在學(xué)士院之左,則金鑾益近寢殿矣。自有金鑾殿后,宣對多在金鑾,則知其謹(jǐn)并寢殿矣,以其近也?!保?/span>,步屣青龍閣。
我在山館中,滿地桐花落。
⑴ 青龍閣:青龍寺之閣。青龍寺在長安朱雀門街之東第四街街東自北向南之第八坊新昌坊,本隋之靈感寺,龍朔二年城陽公主奏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改青龍寺,為城內(nèi)登臨之勝地。
待醉烏程酒,思斟平望羹。
煙云金斗暗,苔蘚石尊平(見宋程大昌《演繁露續(xù)集》卷四引《顧渚茶錄》。)。
使虜詩 五代 · 馮道
曾叨臘月牛頭賜(見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牛魚》。)。
世間剝復(fù)每相乘,此理幾幾喚得應(yīng)。
萬木凍僵梅有信,黃河冰合井如蒸(清程鴻緒《程氏所見詩鈔》卷二)。
蕭蕭摶黍聲中日,漠漠舂鋤影外天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敢云霹靂手,且免鶻鷺蹄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 《演繁露》:《師友談記》云錢穆父尹開封,剖決無滯,東坡朝次譽(yù)為霹靂手,穆父云云。)
程王二夫子,聽履上甘泉。
咳唾妙一世,萬斛明珠圓。
官居季孟間,風(fēng)義帝相先。
每當(dāng)持論許,聞?wù)叽伞?div class="ko00miu" id='poem_sentence_3_79045_comment'>
蛟龍縱巨壑,鷹隼橫寥天。
坐令膾炙馀,枵腹猶便便。
程方秋欲半,金波照觥船。
追想昔年日,高會有由緣。
親故持吉語,置酒家東偏。
今年玉堂直,對此宜無眠。
夜色涼如水,冰輪吐層顛。
顧影還自慰,身冠六卿聯(lián)。
巍巍太平基,圣主樂得賢。
作句紀(jì)茲夕,所喜期不愆。
藏之在巾笥,未肯露其全。
王于退食際,髣髴知云然。
求之既愈力,璀璨出長編。
荊潭佇唱酬,凡目一洗湔。
我生亦何幸,披味如擊鮮。
明朝問紙價(jià),都下已爭傳。
幻玉蜚花濕帝城,蓬萊燈火冷中清。
人間草木舊相識,頃刻還驚面目生。
⑴ 原作傾,據(jù)四庫本改
共 7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