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知禮

相關(guān)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智晞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6—627 【介紹】: 唐僧。閩越人,俗姓陳。年二十出家,住天臺國清寺佛隴修禪道場,專修禪定。名重一時,頗多異跡。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潁川陳氏子也。后以宦游。徙居閩越。晞宿寤世幻。欲脫塵緣。而聞智者以三觀之指。王化臺嶺。年二十始獲奉覲。定為師資。律儀具足。定業(yè)脩進(jìn)。 既而智者示滅。遺命晞居佛壟之脩禪道場。久之度水將構(gòu)經(jīng)臺。工以香爐峰多檉柏。宜伐以給用。即白晞。晞不可。曰山靈未易犯也。明日遽使往。侍者曰。和尚謬耶。昨不許。而今反之。柰何。晞?wù)Z之故。蓋夜夢有若送疏獻(xiàn)檉柏者。先是智者嘗買傍海地數(shù)百里。為放生池。歷陳隋所在官司禁漁捕。如法。至是頑民無賴。悉自縱。晞知之。因偕頂禪師焚香禱智者。自爾梁滬無所得。而漁者相約以進(jìn)善。一日戒弟子通亙曰。晚當(dāng)有僧至。俄有著納執(zhí)錫擎缽之僧。見千二十步之外。趨東而隱。即有鐘聲發(fā)東谷。晞曰。此召我也。乃使治湯沐。夜坐臺上。執(zhí)如意說法。辭眾寂然良久。弟子相與號呼以慟。復(fù)開目曰。生死世相。寧足悲耶。去勿鬧亂吾。又曰。吾入道來。脅不著床。四十九年矣。然于信施香火。曾莫敢負(fù)。而汝等尤當(dāng)策勤。以相繼也。弟子問所往生。云吾疇昔之夢兜率處天之西北。宮殿青色。先師智者在焉。左右天人。皆坐寶座。一座獨(dú)空。吾問其故。先師答曰。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坐此。是知往生之效矣。翌旦命寺眾早齊。有來候疾者。齋罷辭去。晞留之曰。辛苦遠(yuǎn)來。且待須臾。如何。其人固辭。復(fù)語曰。若不住可疾去。雨且至矣。是時天日方明。凈無云翳。頃焉而晞告終。雨驟甚。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壽七十有二。葬智者龕前二百步。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xí)禪四
釋智晞。
俗姓陳氏。
潁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閩越。
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達(dá)世浮危。
自省昏沈憫諸淪溺。
深加厭離如為怨逐。
誓出塵勞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抗志臺山安禪佛隴警訓(xùn)迷途為世津?qū)А?div id="azun5dl"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74_2_9_comment'>
丹誠馳仰遠(yuǎn)泛滄波。
年登二十始獲從愿。
一得奉值即定師資。
律儀具足稟受禪決。
加修寂定如救頭然。
心馬稍調(diào)散動辭慮。
受命遺旨常居佛隴修禪道場。
樂三昧者咸共師仰。
宴坐之暇。
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
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
惟經(jīng)臺未構(gòu)。
始欲就工。
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
然彼神祇巨有靈驗。
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
況有登踐而采伐者。
時眾議曰。
今既營經(jīng)臺供養(yǎng)法寶。
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
其香爐峰檉柏。
木中精勝。
可共取之以充供養(yǎng)。
論詳既訖。
往咨于晞。
具陳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護(hù)惜不可造次。
無敢重言。
各還所在。
爾夜夢人送疏云。
香爐峰檉柏樹。
盡皆舍給經(jīng)臺。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營辦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許。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無苦必不相誤。
從旨往取。
檉柏之樹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無留難。
先師智者陳曰。
勸化百姓。
從天臺渚次。
訖于海際。
所有江溪。
并舍為放生之池。
永斷采捕。
隋世亦爾。
事并經(jīng)敕。
隋國既亡。
后生百姓為惡者多。
競立梁滬滿于江溪。
夭傷水族告訴無所。
乃共頂禮禪師往先師龕房。
燒香咒愿。
當(dāng)有魚人。
見僧在滬上立。
意謂墮水。
將船往救。
僅到便無。
因爾梁滬皆不得魚。
互相報示改惡從善。
仍停采捕。
時有僧法云。
欲往香爐峰頭陀。
晞諫曰。
彼山神剛強(qiáng)。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納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
自陳其事。
方憶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亙。
在房誦經(jīng)。
自往喚云。
今晚當(dāng)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
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zhí)錫持缽。
形神爽俊有異常人。
從外而來。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東隱而不現(xiàn)。
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
大震山谷。
便云意喚吾也。
未終數(shù)日。
語弟子云。
吾命無幾可作香湯。
洗浴適竟。
山中鳥狩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并皆來集房側(cè)。
履地騰空悲鳴喚呼。
經(jīng)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執(zhí)如意說法。
辭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將汝等造次相值。
今當(dāng)永別。
會遇靡期。
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
便更開眼誡曰。
人生有死物調(diào)始必終。
世相如是。
寧足可悲。
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
又云。
吾習(xí)禪已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負(fù)信施不負(fù)香火。
汝等欲得將吾相見。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fù)人。
弟子因咨啟。
未審和上當(dāng)生何所。
答云。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
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dú)空。
吾問所以。
答云。
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升此說法。
十八日朝語諸弟子。
汝等并早須齋。
吾命須臾。
爾日村人登山參疾。
食竟辭還。
又曰。
既苦遠(yuǎn)來。
更停少時。
待貧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辭不住。
當(dāng)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云翳。
謂參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
去者少時驟雨如瀉。
春秋七十有二。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結(jié)跏安坐端直儼然。
氣息綿微如入禪定。
因而不返。
時虛空中有弦管聲。
合眾皆聞。
良久乃息。
經(jīng)停數(shù)日方入石龕顏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
所窆龕墳在先師智者龕前二百馀步。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晞。俗姓陳氏。潁川人。年二十始獲從愿。一得奉值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稟受禪訣。加修寂定。常居佛隴修禪道場。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唯經(jīng)臺未構(gòu)。始欲僦工。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驗。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況有登踐而采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經(jīng)臺供養(yǎng)法寶。唯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其香爐峰檉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yǎng)。論詳既訖。往咨于晞。具陳上事。良久答云。山神護(hù)惜不可造次。無敢重言各還所在。爾夜夢人送疏云。香爐峰檉柏樹盡皆舍給經(jīng)臺。時有僧法云。欲往香爐峰頭陀。晞諫曰。彼山神剛強(qiáng)。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納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自陳其事。方憶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亙在房誦經(jīng)。自往喚云。今晚當(dāng)有僧。來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zhí)錫持缽。形神爽俊有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二十馀步。才入路東隱而不現(xiàn)。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鐘鼓聲大音震谷。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shù)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勺飨銣丛 _m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并皆來集房側(cè)。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jīng)日方散。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jié)跏安坐端直儼然。氣息綿微如入禪定。因而不返。時虛空中有弦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經(jīng)停數(shù)日方入石龕顏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春秋七十有二。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陳。穎川人。童稚不群。幼怌物外。見老病死。達(dá)世浮危。深加厭離。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臺山。丹誠馳仰。年登二十。始獲奉值。律儀具足。稟受禪訣。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惟經(jīng)臺未搆。始欲就工。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驗。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登踐而采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臺。供養(yǎng)法寶。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其香爐峰檉柏。木中精勝??晒踩≈R猿涔B(yǎng)。論詳既訖。往咨于晞。良久答云。山神獲惜。不可造次。爾夜夢人送疏云。香爐峰檉柏樹。盡皆舍給經(jīng)臺。既感冥示。即便撝略。分部人工。入山采伐。侍者咨曰。昨日不許。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今由我。但取無苦。從旨往取。檉柏之樹。唯崄而生。并皆取得。一無留難。先師智者陳曰。勸化百姓。從天臺渚次。訖于海際。所有江溪。并舍為放生之池。永斷采捕。隋國既亡。后生百姓。競立梁簄。滿于江溪。夭傷水族。乃共頂禪師。往先師龕房。燒香咒愿。當(dāng)有漁人。見僧在簄上立。意謂墮水。將船往救。僅到便無。因爾梁簄皆不得魚。仍停采捕。時有僧法云。欲往香爐峰頭陀。晞諫曰。彼山神剛強(qiáng)。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納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自陳其事。方憶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亙。在房誦經(jīng)。自往喚云。今晚當(dāng)有僧來。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衲衣。執(zhí)錫持缽。形神爽陵自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三十馀步。才入路東隱而不見。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大音震谷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shù)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伞跸銣丛∵m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并皆來集房側(cè)。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jīng)口方散。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zhí)如意說法。辭理深邃。既竟。告弟子曰。吾將汝等造次相值。今當(dāng)永別。會遇靡期言已寂然無聲。良久諸弟子哭泣。便開眼誡曰。人生有死。物始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又云吾習(xí)禪以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背不著床。吾不負(fù)信施。不負(fù)香火。汝等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fù)人。弟子因咨當(dāng)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惟一座獨(dú)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jié)跏安坐。如入禪定。時虛空中。有弦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春秋七十有二。所窆龕墳。在光師智者龕前二百馀步。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紀(jì)氏。永興萬年人。其先以黃巢之亂。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則蜀產(chǎn)也。始冠。偶游圣壽寺。見脩進(jìn)律師。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習(xí)起信論于朗公。受法界觀于光公。傳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極要。四十年間。演暢無怠。因蒙賜號昭信。一日謂弟子遇緣曰。出息不保入息。此雖俗諺。而切于理。吾與汝其可不務(wù)乎。乃營二塔于廣度院右。以其成于開寶之初。遂額之開寶。四年八月五日。集眾稱佛號以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三。阇維獲舍利圓瑩。葬之開寶塔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守真。
永興萬年人也。
俗姓紀(jì)。
漢詐帝信之鴻緒。
乃祖乃父素履貞吉。
奕葉孝行充塞閭里。
故鄉(xiāng)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紀(jì)丁蘭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黃寇于紀(jì)僖宗蒙塵車駕避鋒而西幸。
咸鎬失守而沒賊。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壽寺。
見修進(jìn)律師行出物表語越常度。
乃解帶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備。
先謁從朗師學(xué)起信論。
次依性光師傳法界觀。
后禮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盡指歸。
自明達(dá)諸法宣暢妙典。
四十年間略無怠矣。
而賜號曰昭信焉。
講起信及法界觀共七十馀遍。
皆以燈傳燈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許人。
開灌頂?shù)缊鑫灞椤?div id="fffbt53"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37_1_27_comment'>
約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開水陸道場二十遍。
常五更輪結(jié)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教法。
稱阿彌陀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凈域。
一日謂弟子緣遇曰。
如來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壽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順?biāo)讖氖馈?div id="tjh1db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37_1_37_comment'>
預(yù)設(shè)二塔。
其可得乎。
緣遇稽首而對曰。
廣度長老舍院之右地。
請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師屬其意。
長老致其美。
因緣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鳩工而營之。
自十月琢磨至來一月徹繢。
以開寶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眾念佛。
佛聲既久令止。
奄然而歸寂。
俗壽七十八。
僧臘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門外智度院側(cè)。
其獲舍利光潤。
各將供養(yǎng)之。
次沙彌彌伽者。
于闐國人也。
專誦華嚴(yán)經(jīng)曾無間息。
圣歷年中天帝釋請迎伽上天誦持乃曰。
每被阿脩羅見擾故屈師來請。
為誦宣華嚴(yán)經(jīng)以禳彼敵。
遂升座朗諷是經(jīng)。
時修羅軍眾聞經(jīng)乃現(xiàn)威神。
一時而化去。
又沙彌道蔭。
常念金剛經(jīng)寶歷初因他出夜歸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躑于前。
蔭知不免乃閉目而坐。
唯默念是經(jīng)心期救護(hù)。
虎遂伏草守之達(dá)曙。
村人來往乃視虎。
其蹲處涎流于地焉。
蔭后持誦益加高行矣。
論曰。
入道之要三慧為門。
若取聞持勿過讀誦者矣。
何耶。
始惟據(jù)本。
本立則道生。
次則舍詮。
詮留則月失。
比為指天邊之桂影而還認(rèn)馬上之鞭鞘。
如此滯拘去道彌遠(yuǎn)。
然則機(jī)有新發(fā)。
跡或乍移。
須令廣覽多聞。
復(fù)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號法師故經(jīng)云。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經(jīng)傳震旦夾譯漢庭。
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yáng)曲韻以諷通。
蘭乃月氏之生。
會則康居之族。
兩家左右二見否藏?zé)o為冰上之狐兔問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類行事不同。
或執(zhí)親從佛聞更難釐革。
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
或直調(diào)而質(zhì)乎。
或歌聲而巧矣。
致令傳授各競師資。
此是彼非我真他謬。
終年矛盾未有罷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唄??誦三契之伽陀感車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
此曲折聲之效也。
若乃盤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憂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揚(yáng)舌。
猶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聲之驗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動龍神能生物善者。
為讀誦之正音也。
或曰。
常聞光音天之語言則是梵音未委。
那為梵音邪。
請狀貌以示之。
通曰。
諸陀羅尼則梵語也。
唄??之聲則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樂聞?wù)摺?div id="5jzj5bd"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37_1_125_comment'>
與襄陽人為較準(zhǔn)。
彼漢音也。
音附語言謂之漢音漢語。
則知語與音別。
所言唄??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謳之調(diào)歟。
且梵音急疾而言則表詮也。
分曉舒徐引曳則唄??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傳授。
何以陳思王與齊太宰撿經(jīng)示沙門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韻。
故聞山響及經(jīng)偈乃有傳授之說也。
今之歌贊附麗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釀瑰辭包藏密咒。
敷為梵奏。
此實新聲也。
如今啟夾。
或曰開題。
秖知逐句隨行。
那辨真經(jīng)偽造。
豈分支品。
未鑒別生。
能顯既知所詮須體。
當(dāng)聞舍筏適足歸宗。
達(dá)其阿字之門。
圖其法身之體。
此讀誦之至也。
其有難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誦于一經(jīng)。
且為身參于五眾。
賴能暗誦免呼粥飯之僧。
如偶澄清緩裹歸家之幞。
或曰。
國朝度戒何責(zé)經(jīng)乎。
豈不聞羯磨之辭止云年滿衣缽具足不言念經(jīng)為增上緣耶。
通曰。
此滅法無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隨。
何以經(jīng)紙數(shù)考試耶。
脫舍下根之誦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師云。
才登解發(fā)便須通覽。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靈藏銓品行業(yè)。
若講若誦卷部眾多。
隨有文義。
莫不周鑒。
時共測量通經(jīng)了意。
最為第一。
此乃精選誦經(jīng)通義為入道之階漸也。
不見此文深為痛惜。
梁傳目此為經(jīng)師。
宣師不沿而革號為讀誦。
今采諸師。
從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歸乎高。
則有感神宿廟度苦因經(jīng)。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氣之貫天。
或受請居羅漢之前。
或持明救城陽之疾得御詩之餞送。
見勢至之來迎。
使者攝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變。
猗歟元皎致李樹之叢生。
焯爾楚金感帝王之入夢。
圓光在頂三昧現(xiàn)前。
遇誦華嚴(yán)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獄乘寶座于西方。
三刀斷勢傷于竹筒。
千福經(jīng)聲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聲無斷于連珠。
或添齡于三十許年。
或差蠱于數(shù)十莖發(fā)。
或經(jīng)音遍于燕壘。
或本足在于鐘離。
或樂象龜茲。
或口開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陸地生蓮。
或夢華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歸圓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師。
殖璧隨方貫華有次。
身為金鼓。
擊之成懺悔之音。
口若玉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獨(dú)宣。
可謂皮裹法華足行經(jīng)藏。
俾法音之不斷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無馀還宣八辯者也。
詩曰。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
望吾曹無忘取則于此焉。
錢俶 朝代:吳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9—988 【介紹】: 五代吳越國君。錢元瓘第九子。字文德,初名弘俶。胡進(jìn)思既廢俶兄錢倧,即迎俶為吳越國王。卑事后漢、后周。助宋太祖平江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納所據(jù)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封淮海國王,后累封鄧王。在位三十年。卒謚忠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29—988 字文德,原名弘俶,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九子。
開運(yùn)四年(947),出鎮(zhèn)臺州。
乾祐元年(948)初,即吳越國王位。
在位30年,保土安民,恭事中朝,兩浙頗為安寧。
曾先后助后周世宗、宋太祖攻南唐。
開寶九年(976)入宋朝覲,逾月而歸。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宋。
宋封為淮海國王,又改封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鄧王。
卒謚忠懿。
新、舊《五代史》及《宋史》有傳。
錢俶善草書,喜吟詠。
有《政本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
另《吳越錢氏傳芳集》、《四明尊者教行錄》等書尚存詩14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弘俶,字文德,元瓘第九子。內(nèi)牙統(tǒng)軍使胡進(jìn)思等廢兄弘倧,迎弘俶嗣吳越國王。歷漢、周,累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凡三十五年。太平興國三年,納疆土歸宋。歷封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徙封鄧王。雍熙四年(一作端拱元年)卒,年六十,追封秦國王,謚忠懿。著有《政本集》十卷,陶谷為之序。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俶字文德。文穆王第九子。晉天福四年除內(nèi)牙諸軍指揮使。開運(yùn)四年出鎮(zhèn)臺州。是年忠獻(xiàn)王薨。弟宏倧襲位。內(nèi)牙統(tǒng)軍使胡進(jìn)思廢宏倧。迎俶立之。漢乾祐二年授東南面兵馬都元帥鎮(zhèn)海鎮(zhèn)東等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杭州越州大都督上柱國吳越國王。三年加守尚書令。周顯德中加天下兵馬都元帥。宋建隆元年進(jìn)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平興國三年再朝京師。遂上表納土。封淮海國王。雍熙元年改封漢南國王。出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尋改封南陽國王。表辭國王。改封許王。端拱元年徙封鄧王。八月薨。年六十。追封秦國王。謚忠懿。
釋有基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有基,字及賢。
姓汪氏,錢塘人。
五歲出家,從天臺壽昌法超,授諸經(jīng)論。
稍長,聞四明寶云傳智者教,往事之,受《法華》、《止觀》,隨言解義,曲盡其妙。
端拱元年,郡人請演教于太平興國寺,學(xué)者數(shù)百人。
每白黑月,必集眾誦菩薩戒法,勸人念佛。
如是四十年,數(shù)達(dá)萬眾。
遇歲歉,則持缽乞請,分食徒侶。
祥符八年六月示疾,弟子令祥請留訓(xùn),基乃廣演圓音,逾時光見西方,音發(fā)空中,如聆鼓吹。
基曰:“西方三圣人來也。
”即右脅向西而化。
法智聞而嘆曰:“扶病譚禪,臨滅見佛,信希有事哉。
”荼毗出舍利無算。
爾后,僧眾具有定力、深心信仰者,每于定光中見基具威儀西邁,或坐青蓮華,對佛說法,又若阿彌陀佛為基授記者。
種種異徵,皆不可思議云。
釋源清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一八
釋源清(?
——九九九),天臺宗名僧。
自署「丹丘沙門」,主持錢塘奉先寺,門徒謂之奉先尊者。
其學(xué)說師承于慈光昭恩而下傳梵天慶昭、孤山智圓,以智顗《金光明經(jīng)玄義》略本為真作,主張以心性真如為觀察之對象,并以為真心無性惡、真如隨緣而起。
其說與同宗四明知禮等人頗不合,導(dǎo)致天臺宗分為山家、山外兩派,晤恩、源清一系被稱為山外。
著有《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存)、《法華龍女成佛歡實義》一卷(存)等。
見釋智圓《閑居編》卷四、一五,又參呂澄《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
釋遵式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4—1032 【介紹】: 宋僧。臺州寧海人,俗姓葉,字知白。投東掖山義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學(xué)。后詣普賢像前,自誓習(xí)天臺教法,遂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慶寺,講揚(yáng)所學(xué)。后復(fù)興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賜號慈云大師。著有《懺儀》多種,世稱“百本懺主”、“慈云懺主”。又有《天竺靈苑集》。
全宋詩
釋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葉,字知白,天臺寧海(今屬浙江)人。少投東山義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從寶云義通受業(yè)。淳化初,居寶云講席。真宗咸平中,歸天臺。大中祥符中,歷居景德寺、杭州昭慶寺講席。后居復(fù)興故天竺寺,賜號慈云。著《凈土懺法》、《金光明》、《觀音》諸本懺儀行世,又號慈云懺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見《鐔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著述今存《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袷皆姡浴独m(xù)藏經(jīng)》本《金園集》、《天竺別集》為底本,《金園集》參校日本刻本(簡稱日刻本,藏上海圖書館)。另從諸書輯得集外詩十七首,共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寧海(今浙江寧海)葉氏子。
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繼入國清寺。
雍熙元年,見明州寶云寺義通法師北面受業(yè),與知禮同門相契。
智解秀出,得天臺奧旨。
義通入寂,眾請居寶云講《法華》諸經(jīng),又歷講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
天禧中賜號慈云,乾興元年受章懿太后命,為皇室行懺,遂請?zhí)炫_教文入藏,天臺宗由是大振。
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甚豐,今存《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一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十?dāng)?shù)種。
見契嵩《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鐔津文集》卷一五),《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遵式。
字知白。
臺州寧海葉氏。
母夢咽明珠而生。
出家于東掖山。
傳天臺教于寶云通師。
未幾。
繼其席。
祥符八年。
刺史薛公請居靈山天竺寺。
寺久廢。
師按其舊而新之。
王文穆出守。
重師之道。
奏復(fù)天竺名。
尋請賜慈云號。
章獻(xiàn)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懺。
師著金光明護(hù)國儀文上之。
因奏請?zhí)炫_教文入藏。
又依經(jīng)撰集諸懺法盛行于世。
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
師力行之。
感應(yīng)非一。
凡為法祈禱必然指。
唯存三焉。
及建光明懺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誦大悲咒七遍。
屢經(jīng)兵火。
巋然獨(dú)存。
愿力致也。
師詩文典雅。
有金園靈苑天竺別集。
天圣九年歸東嶺草堂。
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隕于山。
師示寂。
累謚法寶禪慧。
淳祐八年。
其徒明禋禱晴獲應(yīng)。
上御宸翰。
加謚圣應(yīng)。
淳祐十一年。
明禋禱晴復(fù)應(yīng)。
上御宸翰。
加謚正覺。
贊曰。
臺嶺一宗  興于法智  師出寶云  金昆玉季 示無生忍  住不退地  徽號累旌  終古不墜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臺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觀音。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受具戒。研律學(xué)。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弘教觀。雍熙元年。見寶云北面受業(yè)。未幾智解秀出。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云入寂。師乃返天臺。以苦學(xué)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馀。手垂過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云。講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jīng)。至道二年。結(jié)緇素。專修凈業(yè)。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臺。主東掖。以徒屬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年。講止觀于景德寺。道經(jīng)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于屠肆者。償其直而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異光。中現(xiàn)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人之[竺-二+(一/(尸@邑))]梁?;蛞哉Z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復(fù)為漁。時東山結(jié)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畢集。不葷飲者。傾匝邑。屠酤不售。官監(jiān)有失課之言。師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fù)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舊名。復(fù)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云。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jìn)。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臺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凈名經(jīng)。忽謂其徒曰。昔在東掖講此經(jīng)。夢荊溪授我卷。及出室視日已沒。今吾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醫(y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六十九。臘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于靈鷲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峰下。師始出家??浿T生。慕師才俊。勉回業(yè)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于行道。四隅置??熾炭。遇困倦。則漬手于??。十指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中。又謚懺主禪慧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遵式,字知白,姓葉氏,寧海人。
投天臺東掖山義全出家,納戒于禪林寺,習(xí)律于守初師。
郡校諸生,要其還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
”因詣普賢像前,然指自誓,習(xí)天臺教法,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遂然頂誓行四禪三昧。
后染疾危甚,入靈墟佛室,持咒伏消,夢感神覺,其疾乃愈。
于是澄心澈慮,著《觀音禮懺文》,復(fù)撰《誓生西方記》、《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
大中祥符四年,昭慶齊一律師啟請至寺,宣講四部,兼弘律儀,學(xué)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
杭之風(fēng)俗,以酒肴會葬,式諭以勝緣,其俗皆化,易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門》以正其事,至今猶則效之。
嘗赴姑蘇開元寺,大敷講席,聽者踵止,戶內(nèi)之履,幾不能容。
后居天竺靈山,于寺東建日觀庵。
老撰《天竺高僧傳》,補(bǔ)智者大師《三昧行法說》,著《金光明經(jīng)懺法三昧儀》。
名徹上聞,召賜紫衣。
乾興元年,賜號“慈云大師”。
明道壬申歲,入寂,葬寺東月桂峰下,所著詩文《金園集》、《靈苑集》,釋元復(fù)贊曰:“臺嶺一宗,興于法智。
師出寶云,金昆玉季。
示無生忍,住不退地。
徽稱累旌,終古不墜。
”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詩云:“塵外清閒極,誰能更似君。
山光晴后見,瀑響夜深聞。
拾句書幽石,收茶踏亂云。
江頭待無事,終學(xué)棄人倫。
”又《寄悟和尚》詩云:“無累無機(jī)祗任緣,一齋長掩古松邊。
長垂白發(fā)過深雪,不下青林知幾年。
木葉當(dāng)薪燒更暖,草苗為履著難穿。
竟何人問東林社,時引清流灌碧蓮。
”其風(fēng)度超邁,胸懷活淡,可想見矣。
釋尚能 朝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宋太宗、真宗時浙右僧。
曾以詩進(jìn)獻(xiàn)于楊億,楊億錄其詩五聯(lián)入《楊氏筆苑句圖》。
宋太宗時住汴京,署銜為“東京左街講經(jīng)文章應(yīng)制同注御集賜紫”。
又與詩僧簡長為友。
宋真宗大中祥符初,作詩送孫僅知永興軍。
事跡散見《宋朝事實類苑》卷三七引《楊文公談苑》、《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宋高僧詩選》卷一。
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中秋旅懷》詩1首,出《唐詩紀(jì)事》卷七四,另斷句1聯(lián),出《錦繡萬花谷》。
全宋詩
釋尚能,浙右詩僧(《宋朝事實類苑》卷三七引《楊文公談苑》)。
真宗天禧年間為東京左街講經(jīng)文章,應(yīng)制同注御,賜紫(《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
曾以詩謁楊億,與簡長、孫僅等有交誼。
今錄詩八首。
釋子凝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二
子凝,太宗、真宗時僧人,天童山(今浙江寧波太白山)景德寺住持,嘗重植寺前夾道松二十里。
延慶寺法智大師知禮(又號四明法師)作《十不二門指要鈔》,中引達(dá)磨門下三人語,子凝與之累書往返辯難,達(dá)二十書。
今僅存三書。
見《草庵錄紀(jì)天童四明往復(fù)書》(載《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天童寺志》卷三。
釋本如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2—1051 【介紹】: 宋僧。
明州人,俗姓林。
師事法智大師。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東山承天寺,居三十年。
仁宗慶歷二年,賜號神照大師。
創(chuàng)白蓮社,集道俗數(shù)千人念佛。
一時宰輔名士,皆以列名為榮。
有《仁王懺法》、《普賢行法經(jīng)疏》。
全宋詩
釋本如(九八一~一○五○),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林。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住東山承天寺,歷三十年。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賜號神照大師,建白蓮寺。皇祐二年卒,年七十?!?a target='_blank'>釋門正統(tǒng)》卷六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寧波)人。
師事釋知禮。
祥符四年住東山承天寺,歷三十年,賜號神照法師。
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
著有《仁王懺儀》、《普賢行法經(jīng)疏》。
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本如。
四明句章人。
初依學(xué)法智。
于千眾中。
有少俊聲。
嘗請益經(jīng)義。
法智曰。
為我作知事三年。
卻向汝道。
暨事畢。
復(fù)以為請。
法智。
厲聲一喝。
復(fù)呼云。
本如。
師豁然有悟。
為頌曰。
處處逢歸路。
頭頭復(fù)故鄉(xiāng)。
本來成現(xiàn)事。
何必待思量。
法智肯之曰。
向來若為汝說。
豈有今日。
祥符中。
慈云遷靈山。
法智
求可為繼。
法智曰。
當(dāng)于眾中自擇之。
慈云。
閱視至師。
乃云。
斯人可也。
師至承天。
大弘法道。
歷三十年。
眾嘗五六百人。
離言顯法。
法智用掣電之機(jī)。
繼闡求人。
慈云具擇法之眼。
教未嘗不為禪也。
更有禪而為教。
如永明長水者。
后如公。
百年則有子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本如,句章人,而佚其姓字。
少依法智,善詞翰。
嘗請益經(jīng)義,法智曰:“為我作知事三年,卻向汝道。
”三年復(fù)請,法智厲聲一喝,復(fù)呼曰:“本如!
”如豁然有省,以頌呈法智,肯之。
祥符四年,主東山承天寺,大振法道。
歷三十年,講《法華》、《涅槃》、《光明》、《觀無量壽》等經(jīng),及天臺教觀。
至再至三,終日不厭。
嘗集百僧修法懺一年,瑞應(yīng)屢見,不肯自承。
寶歷二年,賜號“神照法師”。
與丞相章得象諸賢,結(jié)白蓮社。
仁宗欽其道,賜名“白蓮寺”。
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說法,與眾訣別,遂逝,年七十。
時江上漁人見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氣甚暑,異香非常。
明年門人啟鑰,貌如生,有大蓮華產(chǎn)于塔前。
釋自仁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一四
自仁,釋知禮門人,大中祥符七年受學(xué)于四明延慶院。
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三。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