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禪師名贊元。
字萬宗。
婺州義烏人。
雙林傅大士之遠(yuǎn)孫也。
三歲出家。
七歲為大僧。
性重遲。
閑靖寡言。
視之如鄙樸人。
然于傳記。
無所不窺。
吐為詞語。
多絕塵之韻。
特罕作耳。
年十五游方。
至石霜。
謁慈明禪師。
助舂破薪。
泯泯混十年。
慈明移南岳。
又與俱。
及歿葬骨石于石霜。
植種八年乃去。
兄事蔣山心禪師。
心歿。
以元繼其席。
舒
王初丁太夫人憂。
讀經(jīng)山中。
與元游如昆弟。
問祖師意旨。
元不答。
王益扣之。
元曰。
公般若有障三。
有近道之質(zhì)一。
更一兩生來。
恐純熟。
王曰。
愿聞其說。
元曰。
公受氣剛大。
世緣深。
以剛大氣。
遭深世緣。
必以身任天下之重。
懷經(jīng)濟(jì)之志。
用舍不能必。
則心未平。
以未平之心。
持經(jīng)世之志。
何時(shí)能一念萬年哉。
又多怒。
而學(xué)問尚理。
于道為所知愚。
此其三也。
特視名利如脫發(fā)。
甘澹泊如頭陀。
此為近道。
且當(dāng)以教乘滋茂之。
可也。
王再拜受教。
自熙寧之初。
王入對。
遂大用至真拜。
貴震天下。
無月無耗。
元未嘗發(fā)視。
客來無貴賤。
寒溫外無別語。
即斂目如入定。
客即去。
嘗饌僧。
俄報(bào)火廚庫。
且及潮音堂。
眾吐飯蒼黃。
蟻窘蜂鬧。
而元啜啖自若。
高視屋梁。
食畢無所問。
又嘗出郭。
有狂人入寺。
手刃一僧。
即自殺尸相枕。
左右走報(bào)。
交武于道。
自白下門。
群從而歸。
元過尸處。
未嘗視。
登寢堂危坐。
職事者側(cè)立。
冀元有以處之。
而斂目如平日。
于是稍稍隱去。
卒不問。
王弟平甫。
豪縱于人物。
慎許可。
見元即悚然加敬。
問佛法大意。
元復(fù)有難色。
平甫固請為說。
元曰。
佛祖無所異于人。
所以異者。
能自護(hù)心念耳。
岑樓之木。
必有本。
本于毫末。
滔天之水。
必有原。
原于濫觴。
清凈心中。
無故動(dòng)念。
危乎岌哉。
甚于岑樓。
浩然橫肆。
甚于滔天。
其可動(dòng)耶。
佛祖更相付授。
必丁寧之曰。
善自護(hù)持。
平甫曰。
佛法止于此乎。
元曰。
至美不華。
至言不煩。
夫華與煩。
去道遠(yuǎn)甚。
而流俗以之。
申公論治世之法。
猶謂為治者。
不至多言。
顧力行如何耳。
況出世間法乎。
元豐之初。
王罷政府。
舟至石頭。
夜造山拜墳。
士大夫車騎。
填山谷。
王入寺。
已二鼓。
元出迎。
一揖而退。
王坐東偏。
從官賓客滿坐。
王環(huán)視。
問元所在。
侍者對曰。
已寢久矣。
王笑之王。
結(jié)屋定林。
往來山中。
又十年。
稍覺煩動(dòng)。
即造元相向。
默坐終日而去。
有詩贈(zèng)之。
其略曰。
不與物違真道廣。
每隨緣起自禪深。
舌根已凈誰能壞。
足跡如空我得尋。
人以為實(shí)錄。
元祐之初。
曰吾欲還東吳。
促辦嚴(yán)俄化。
王哭之慟。
塔于蔣陵之東。
平甫狀其行碑山中。
贊曰。
舒王嘗手題其像曰。
賢哉人也。
行厲而容寂。
知言而能默。
譽(yù)榮弗喜。
辱毀弗戚。
弗矜弗克。
人自稱德。
有緇有白。
來自南北。
弗順弗逆。
弗抗弗抑。
弗觀汝華。
唯食己實(shí)。
孰其嗣之。
我有遺則。
予讀此詞。
知其為本色住山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釋贊元,字普宗,一字覺海,姓傅氏,義烏人也。為雙林傅大士之裔,三歲出家,七歲為大僧,受具足。年十五,游遠(yuǎn)方,造石霜,見慈明圓,乃曰:“好好著槽廠去?!辟澰黧H鳴,明曰:“真法器也。”請為侍者。二十年后,闡法蘇臺(tái)天筆龍華白云,兄事蔣山心公。心沒,江寧府帥請居寶公道場,提振宗要,諸方推服。丞相王安石重其德望,奏賜章服。安石致仕,結(jié)廬定林山中,與之蕭散林下,清談終日。元祐元年九月示寂,安石痛哭,為造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