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三國文·卷三十二【生卒】:?—251 【介紹】: 三國魏太原人,字彥龍。初為曹操所辟。歷縣令,參丞相軍事。魏文帝立,改秘書監(jiān)為中書監(jiān),任中書令,加給事中,賜爵關(guān)中侯。明帝景初二年,遼東平,以參謀功封中都侯。齊王芳即位,資與劉放預(yù)定大謀,贊成曹爽、司馬懿共輔政之局。曹爽被殺后,任侍中,領(lǐng)中書令。嘉平二年遜位歸第,就拜驃騎將軍,轉(zhuǎn)侍中。資久掌機密,時陳損益。卒謚貞。
資字彥龍,太原人。歷縣令,參丞相軍事。魏國建,為秘書郎。文帝即王位,轉(zhuǎn)秘書丞。及受禪,改中書令,加給事中,封關(guān)內(nèi)侯,掌機密。明帝時加散騎常侍,封樂陽亭侯,進封左鄉(xiāng)侯,青龍中加侍中光祿大夫。景初中進封中都侯。齊王時加右光祿大夫,轉(zhuǎn)衛(wèi)將軍。以年老遜位歸第,就拜驃騎將軍,轉(zhuǎn)侍中。卒,謚曰貞侯。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十二【生卒】:392—467 【介紹】: 南朝宋吳郡吳人,字偉仁。初為郡主簿。后為山陰令。為政清簡,吏民稱便。孝武帝大明初轉(zhuǎn)吏部尚書。時幸臣戴法興權(quán)傾人主,而覬之未嘗降意。左光祿大夫蔡興宗與覬之善,嫌其風(fēng)節(jié)過峻,勸之。覬之引三國時辛毗之言曰:“孫資、劉放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位終湘州刺史。謚簡。
覬之字偉仁,吳郡吳人。初為郡主簿,謝晦為荊州,以為南蠻功曹,仍為晦衛(wèi)軍參軍,歷王弘揚州主簿、衛(wèi)軍參軍、鹽官令、衡陽王義季右軍主簿、尚書都官郎、護軍司馬,東遷山陰令,遷揚州治中從事史、廣陵王誕廬陵王紹北中郎左司馬、揚州別駕從事史、尚書吏部郎。孝武即位,遷御史中丞,出為義陽王昶東中郎長史、寧朔將軍,行會稽郡事,尋征為右衛(wèi)將軍,領(lǐng)本邑中正,出為湘州刺史,征守度支尚書,領(lǐng)本州中正,轉(zhuǎn)吏部尚書,加左軍將軍。出為吳郡太守,復(fù)為吏部尚書,加給事中,未拜,還為吳郡太守。前廢帝即位,進光祿大夫。明帝即位,復(fù)為左將軍吳郡太守,加散騎常侍,尋復(fù)為湘州刺史。泰始三年卒,年七十六,贈鎮(zhèn)軍將軍,謚曰簡子。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xué)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xué)士劉公墓志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傳?!⒊ㄔ?,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xué)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xué)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xué)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quán)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jīng)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京兆人,字化光。李仕衡孫。少年好道,不樂婚宦,往來關(guān)中、洛陽,人稱為有道之士。善畫山水,劉放極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