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存中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3—1146 【介紹】: 宋景州阜城人,字彥游。
哲宗元符間進士。
徽宗宣和中判國子監(jiān),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棄官逃匿。
高宗建炎中張愨薦知濟南府,金人攻濟南,豫殺守將關勝,降金。
四年,金人冊其為帝,國號“大齊”,都大名,后遷汴京。
與其子劉麟時誘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萬入寇,屢為韓世忠、岳飛、楊沂中等所敗,金人詰其罪。
紹興七年,被廢為蜀王,徙臨潢,改封曹王。
全宋詩
劉豫(一○七三~一一四三),字彥游,景州阜城(今屬河北)人。哲宗元符間進士?;兆谡投辏ㄒ灰灰欢?,召拜殿中侍御史,未幾出為兩浙察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濟南府。金兵南侵,豫縋城投降。三年,高宗至江南,金徙豫知東平府,充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四年,冊豫為皇帝,國號大齊,年號阜昌。至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金人恐豫兵眾難制,以治國無狀為由,廢為蜀王。后居相州,改封曹王。卒于紹興十三年,年七十一。《宋史》卷四七五入《叛臣傳》、《金史》卷七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州集
豫字彥由,阜城人。仕宋知濟南府事。汴京下,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宋滅楚,更立彥由,國號齊,建元阜昌。八年廢為蜀王,遷黃龍府,改封曹。有集十卷行于世。二子麟、猊。孫通,海陵朝參知政事。四世孫瑛,今在太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6—1139 【介紹】: 宋延安人,字希賢。
以父蔭補官。
積官至涇原副將、權殿前司統(tǒng)轄。
張俊選為統(tǒng)領,從平秀州徐明叛軍,以功遷御前中軍統(tǒng)制。
后守明州,破金前軍。
高宗紹興元年,討叛將李成,遷環(huán)慶路馬步軍副總管、神武右軍統(tǒng)制。
六年,偽齊犯淮,合楊沂中兵于藕塘,大敗之,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
八年,知廬州,以百余騎擊退敵數(shù)百騎。
卒謚壯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8—1162 【介紹】: 宋德順軍人,字信叔。
高宗建炎中為隴右都護,為夏人所畏。
張浚宣撫陜西,任為涇原經(jīng)略使。
紹興初赴京領宿衛(wèi)親軍,接領八字軍。
十年,宋金和議成,充東京副留守,率軍至順昌,金完顏宗弼敗盟來攻,遂據(jù)城力戰(zhàn),敗敵精銳十萬人。
次年,與張浚、楊沂中會師援淮西,再破敵于柘皋。
以遭秦檜、張俊所忌,罷兵權,知荊南府。
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南下,召锜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老病不能任事,自揚州退守鎮(zhèn)江。
次年憂憤而卒。
謚武穆。
全宋詩
劉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順(今寧夏隆德)人。與岳飛等并稱中興四將?;兆诖笥^間補三班借職。高宗建炎初知岷州,改知渭州。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為宣撫司統(tǒng)制。六年,充浙西淮東制置使。九年,除龍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十年,充東京副留守,以順昌戰(zhàn)功拜鼎州觀察使。尋除樞密都承旨。為秦檜所惡,出知荊南府。歷知潭州、荊州。三十一年,除鎮(zhèn)江都統(tǒng)制、京東河東招討使。病重召還,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清溪詩集》(《巽齋文集》卷八《清溪劉武忠詩集序》),已佚。事見《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一○,《宋史》卷三六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二二○
劉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瀘川軍節(jié)度使仲武子。高宗即位,以蔭授閤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為隴右都護。紹興中扈從赴金陵,帥合肥,戍京口,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充東京副留守,節(jié)制軍馬。金兵圍順昌,锜邀擊大敗,破兀術長勝軍,以功授樞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命為淮北宣撫判官。張俊中傷之,遂罷軍職,知荊南府,徙潭州,加太尉。三十一年金軍六十萬南侵,起锜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病乞解兵柄,召還,提舉萬壽觀。次年閏二月卒,時六十五。锜慷慨深毅,有儒將風范,著有《清溪詩集》。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八,《南宋書》卷一七,《宋史》卷三六六本傳,《宋史新編》卷一三一,《楚紀》卷五一,《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沅州黔陽人。
高宗時任奮勇指揮使,金兵入城,從宣撫使楊存中力遏其眾,因外援不及,戰(zhàn)死。
全宋詩
李明,一作汝明,字吉甫,本貫濟南(今屬山東),流寓長汀(今屬福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調(diào)連州司法參軍。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臨汀志》。
全宋文·卷五○一二
李明,一作李汝明,字吉甫,本貫濟南府(今山東濟南),流寓汀州長?。ń窀=ㄩL?。5墙B興二十七年進士第,為連州司法參軍。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契,字子寬(《南宋館閣錄》卷七),代州崞縣(今山西原平東北)人。
存中子。
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擢國子監(jiān)主簿。
十九年,知大宗正丞。
二十二年,直秘閣。
二十五年,為駕部員外郎。
二十七年,試秘書少監(jiān),遷宗正少卿。
二十九年,權工部侍郎,奉祠提舉祐神觀。
三十二年,知舒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一五九、一六三、一七○、一七六、一八一、一九九)。
謚惠懿(《攻愧集》卷四九《楊惠懿公覆謚議》)。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四
楊契,字子寬,代州崞縣(今山西原平)人,寓吳興。
存中子。
紹興十五年進士。
紹興二十四年為駕部員外郎,隆興元年為御營提舉一行事務。
官至工部侍郎。
卒贈少師,謚惠懿。
見樓鑰《楊惠懿公覆謚議》(《攻愧集》卷四九),《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之四九、三二之三五,《宋史》卷三六七,《吳中人物志》卷一○,《宋詩紀事》卷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濟南歷城人。善屬文,嘗參戎幕。孝宗乾道中為樞密院編修官,旋致仕。有《定庵類稿》。
全宋詩
衛(wèi)博,歷城(今山東濟南)(《宋詩紀事補遺》卷六○)人。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為左承奉郎(《宋會要輯稿》兵一九之六)。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主管禮兵部架閣文字(同上書職官六○之三四)。四年,為樞密院編修官,旋致仕。有《定庵類稿》十二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四卷?!⌒l(wèi)博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定庵類稿》為底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四二三一
衛(wèi)博,齊州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
南渡后居嘉興(今浙江嘉興),遂為嘉興人。
紹興三十年登進士第。
孝宗登極,官御營宿衛(wèi)使司準備差遣,為楊存中部屬。
乾道三年主管尚書禮、兵部架閣文字。
四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尋致仕。
工為文,尤長于表奏四六,著有《定庵類稿》。
見《宋中興百官題名記》,《宋史》卷二○九《藝文志》八,《周文忠公集》卷九九,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輔逵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趙州人,徙居秀州崇德,字彥達。
南渡后隸楊沂中麾下,累立戰(zhàn)功。
孝宗乾道間為后軍統(tǒng)制。
官至左武大夫、邵州防御使,知泰州,有治聲。
老居崇德之晚村。
楊倓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七○
楊倓(?
——一一八一),字子靖,代州崞縣(今山西原平北)人。
存中子。
紹興時為駕部員外郎,隆興時為司農(nóng)少卿,乾道元年總領淮南江東軍馬錢糧。
乾道八年為戶部尚書,淳熙元年為簽書樞密院事。
歷知荊南、隆興、江陵諸府,為昭慶軍、靖海軍節(jié)度使。
淳熙八年卒,贈太尉。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之四九、選舉二五之二七、食貨六五之一○一,《中興兩朝圣政》卷五三,《宋史》卷三六七《楊存中傳》附《楊倓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了明。秀州人。妙喜會中龍象。叢林所謂明大禪也。身長八尺。腹大十圍。所至人必聚觀之。始妙喜謫梅州。州縣防送甚嚴?;蛞詾榈溤诓粶y。師為荷枷。以行間關。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妙喜。以齋粥不給。且慮禍。嘗勉之令去。師輒不肯。以身任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數(shù)十人為之荷米面薪疏。食用之屬。成列以歸。衲子雖多。無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貶所接者居其半。師之力也。妙喜被旨復僧衣自便。繼被旨往育王。師嘗在座下。師為人豪邁。機鋒敏速。妙喜室中。不許衲子下喝。師每入室。必振聲一喝而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罰一貫錢。師見之。乃密具千錢于袖中至室中。先頓于地。高聲一喝便出。如是者數(shù)矣。妙喜無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罰當日堂供一中。師見之。即驟步往庫司語曰。和尚要十兩金。主事者不疑。即與之。乃遣行者隨往方丈。師袖之以入。復頓于地。高聲一喝。而妙喜大駭。入室罷徐問知其然。為之一笑。每語師云。你這肥漢。如是會禪。驢年也未夢見在。然念其勤劬之久。舉令出住舒州之投子。先是。投子諸莊。牛遭疾疫。死斃幾盡。比歲不登。師以大愿力。化二百只牛。以實之。連歲大稔倍嘗。頗有異跡。遷住長蘆。衲子輻湊。叢林改觀。及妙喜住徑山。師來供施。及飯大眾。洎歸長蘆。妙喜送以偈云。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丑。長蘆長老恁么來。妙喜空費一張口。從教四海妄流傳。野干能作師子吼。孰云無物贈君行。喝下鐵圍山倒走。后奉詔住徑山。道望愈著。先是。陽和王。夢一異僧。長大皤腹緩行。言欲化蘇州一莊。覺而異之。未言也。翼日師忽杖履徒步而至。門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見之。遙望師奇?zhèn)ァEc夢中見者無異。遽呼其眷屬。出觀之。眷屬并炷香作禮。茶罷。師首言。大王莊田至多??墒┨K州一莊。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令一辦齋。師飯罷便出。更無他語。時內(nèi)外閧然傳言。和王以蘇州莊。施徑山長老。遂達孝宗。會和王入朝。上為言。聞。卿舍蘇州一莊施徑山。朕當為蠲免賦稅。和王謝恩歸。次日以書至徑山。請師入城。而二日前。先已遷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際。或少倦交睫。即見師在前。語曰。六度之大。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為究竟。和王即以莊隸徑山。此莊。歲出十萬。犁牛舟車。解庫應用。百事具足。師于緇素。有大因緣。所在施供云委。衲子臻萃。佛事殊勝。江浙兩湖皆號之。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了明者。
不知何許入。
長身大腹。
所至驚眾。
眾皆稱之曰。
大禪大禪。
機鋒敏疾。
儀度豪朗。
為妙喜杲禪師會中之龍象。
當妙喜住育王時。
室中不許下喝。
大禪每入室。
必振聲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罰錢一貫。
大禪乃密袖千錢。
先頓于地。
高聲連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漢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罰當日堂供一中。
大禪即往言庫司。
和尚要金十兩。
主事者不疑與之。
隨袖以入。
復頓于地。
高聲一喝。
妙喜大駭。
徐問知之。
為之一笑。
一日妙喜謂大禪曰。
你者肥漢。
如是會禪。
驢年未夢見在。
大禪曰。
靈山授記。
何異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缽因緣。
徵其節(jié)目。
大禪對曰。
凜凜吹毛炤膽寒。
不容擬議豈容傳。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紅鐵團。
妙喜嘆曰。
此話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叢席改觀。
次遷長蘆。
百廢俱修。
嘗過徑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頭出孝子。
我道憐兒不覺丑。
長蘆長老恁么來。
妙喜空費一張口。
從教四海妄流傳。
野干能作獅子吼。
孰云無物贈伊行。
喝下鐵團顛倒走。
大禪既主長蘆。
頗著異跡。
雖萬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時以布袋和尚擬之。
晚年繼席徑山。
室中惟以臺山婆子話。
驗學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與賊過梯。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大禪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里烏騅不易騎。
徑山當妙喜遷化之后。
其法政大禪為之再新。
然歲計浩大。
知事以將來不給為諫。
大禪獨以龍?zhí)斐W∥恐?div id="d0uhrr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84_comment'>
楊和王夢。
一異僧長大皤髯。
坦腹緩行。
言欲化蘇州一莊。
王異之。
次旦大禪杖履而至。
閽人不能止。
急啟王。
王立見大禪。
奇?zhèn)ヅc夢合。
乃炷香設禮。
大禪首言。
大王莊田至廣。
可施蘇州一所。
以供佛僧。
無窮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禪齋畢。
便出。
無他語。
是時內(nèi)外訇傳。
和王以蘇州莊田。
施徑山大禪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聞王舍業(yè)。
為王助喜。
王謝歸。
遣使至徑山。
請大禪。
而大禪前二日無疾別眾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見大禪在前。
語曰。
六度之大。
施度為先。
善始善終。
則為究竟。
王嗟慕即以莊??徑山。
此莊歲計十萬。
舟庫皆備。
乃大禪之遺光也。
初妙喜謫梅州。
防送甚嚴。
或為禍在不測。
大禪挺力。
荷枷從行。
而師資儀禮。
旦夕益慎。
至貶所。
衲子追隨者。
率二三百輩。
妙喜以齋用不給。
復慮生議。
嘗勉之令去。
大禪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義也。
況重繭千里。
咨決為事。
縱拮據(jù)辛勞。
風波不定。
聽之龍?zhí)臁?div id="gk5r75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148_comment'>
安忍棄之。
遂身任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則數(shù)十人為之荷饙。
成列而歸。
衲子雖多。
無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顧妙喜法嗣之盛。
在貶所接者居其半。
大禪明之力也。
贊曰。
禪師明公。
于盤錯之際。
執(zhí)禮凜若冰霜。
可法也。
及讀其生平語句。
如神鋒出匣。
截鐵如泥。
稽其行事。
順逆普應。
靈異疊出。
一時疑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經(jīng)云。
譬如心王寶。
隨心現(xiàn)眾色。
眾生心凈故。
得見清凈剎。
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