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浚

相關(guān)人物:共 132 位。
共 1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華翻喜。西域人。建中初。至岷蜀。??三尼。皆年少有顏色。醉飲狂游。所在則庸妄群聚。時魏公張延賞守成都。務(wù)以禮義繩下。戍將聞而深惡之。遣卒逮捕。陀至。謂之曰。貧道自幼學(xué)佛。得如幻三昧。入水不濡。入火不爇。變土石為金玉。其術(shù)不可窮盡。因指三尼曰。此輩殊妙于伎樂。押衙其試之。于是開燕。使見所能。而歌聲舞態(tài)。莫不中節(jié)應(yīng)律。酒酣。陀更命為踏舞。其曳練回雪。迅起摩趺。尤絕異。戍將方笑樂相酬酢。而陀忽咄曰。婦女敢爾。凡舞。曲終則止。今猶低昂欹側(cè)不已。豈風(fēng)邪。遂取刀斷其首。三尼隨踣地。血流丈馀。坐客驚視。則三竹杖也。而其血則向所飲之酒耳。陀徐舉三杖首。釘柱上。別倚三杖身于壁。酒行則酌竹杖斷處。而柱上之首。輒面赤。陁歌則竹杖之首亦有聲。陀舞則竹杖之身。亦作動勢。既罷燕。而竹杖之身。遽自就竹杖之首。為三尼如初。察其斷處。略無痕。 又嘗住一檀家。已數(shù)日。將辭而他往。檀家因留之。不可。即閉戶以絕陀意。而陀匿入壁罅中。主人急攬其衣。得袈裟一角。自袈裟愈掣愈深入。竟沒不復(fù)得。明日壁有陀影如畫。又明日色漸微暗。猶陀影也。七日而陀影非矣。但墨跡耳。八日而并墨跡失之?;蛴鐾佑谂碇菥吃?。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難陀者。
華言喜也。
未詳種姓何國人乎。
其為人也詭異不倫恭慢無定。
當(dāng)建中年中。
無何至于岷蜀。
張魏公延賞之任成都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嘗入水不濡投火無灼。
能變金石化現(xiàn)無窮。
初入蜀與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或聚眾說法。
戍將深惡之。
亟令擒捉。
喜被捉隨至。
乃曰。
貧道寄跡僧門別有藥術(shù)。
因指三尼曰。
此皆妙于歌舞。
戍將乃重之。
遂留連為置酒肉。
夜宴與之飲唱。
乃假襦褲巾櫛。
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
含睇調(diào)笑逸態(tài)絕世。
飲欲半酣。
喜謂尼曰。
可為押衙蹋舞乎。
因徐進(jìn)對舞曳練回雪。
迅起摩趺伎又絕倫。
良久曲終而舞不已。
喜乃咄曰。
婦女風(fēng)邪。
喜忽起取戍將刀。
眾謂酒狂。
坐者悉皆驚走遂斫三尼頭。
皆踣于地。
血及數(shù)丈。
戍將大驚。
呼左右縛喜。
喜笑曰。
無草草也。
徐舉三尼乃筇竹杖也。
血乃向來所飲之酒耳。
喜乃卻坐飲宴。
別使人斷其頭釘兩耳柱上。
皆無血污。
身即坐于席上。
酒巡到即瀉入斷處。
面色亦赤。
而口能歌舞手復(fù)擊掌應(yīng)節(jié)。
及宴散其身自起就柱取頭安之。
輒無瘢痕。
時時言人吉兇事。
多是謎語。
過后方悟。
成都有人供養(yǎng)數(shù)日。
喜忽不欲住。
乃閉關(guān)留之。
喜即入壁縫中。
及牽之漸入唯馀袈裟角。
逡巡不見。
來日見壁畫僧影。
其狀如日色。
隔日漸落。
經(jīng)七日空有墨跡。
至八日墨跡已滅。
有人早見喜已在彭州界。
后終不知所之。
系曰。
難陀之狀跡為邪正。
邪而自言得如幻三昧。
與無厭足王同。
此三昧者即諸佛之大定也。
唯如幻見如幻。
不可以言論分境界矣。
四神通有如幻通。
能轉(zhuǎn)變外事。
故難陀警覺庸蜀之人多尚鬼道神仙。
非此三昧不足以化難化之俗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難陀者。
華言喜也。
未詳種姓何國人。
其為人詭異不倫。
恭慢無定。
當(dāng)建中年中。
無何至于岷蜀。
張魏公延賞之任成都。
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入水火貫金石。
變現(xiàn)無窮。
初入蜀與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戍將將斷之。
及僧至且曰。
某寄跡桑門別有藥術(shù)。
因指三尼此妙歌管。
戍將反敬之。
遂留連。
為辦酒肉。
夜會客與之劇飲。
其三尼及坐。
舍睇調(diào)笑逸態(tài)絕世。
飲將闌僧謂尼曰。
可為押衙踏某曲也。
因徐進(jìn)對舞曳緒回雪。
迅赴摩跌技又絕倫也。
良久曲終而舞不已。
僧喝曰。
婦女風(fēng)耶。
忽起取戍將佩刀。
眾謂酒狂驚走。
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數(shù)尺。
戍將大懼。
呼左右縛僧。
僧笑曰無草草。
徐舉尼三枝筇枝也。
血乃酒耳。
又嘗在飲會令人斷其頭釘耳于柱無血。
身坐席上。
酒至瀉入脰(徒垢切)瘡中面赤。
而歌手復(fù)抵節(jié)。
會罷自起提首安之。
初無痕也。
時時預(yù)言人兇衰。
皆謎語事過方曉。
成都有百姓供養(yǎng)數(shù)日。
僧不欲住。
閉關(guān)留之。
僧因走入壁縫中。
百姓牽遽漸入。
唯馀袈裟角。
頃亦不見。
來日壁上有畫僧焉。
其狀形似日月色。
漸薄積七日空有黑跡。
至八日黑跡亦滅。
僧已在彭州矣。
后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9或820 【介紹】: 唐宿州符離人,郡望河間,字繪之,一作繢之。德宗貞元十四年進(jìn)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辭,任武康軍從事。憲宗元和中歷屯田、司勛、禮部員外郎,與段文昌同任翰林學(xué)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誥,終中書舍人。善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9—819 字繪之(一作繢之)。
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東北),符離(今安徽宿州符離)人。
晚唐宰相張浚之祖。
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
復(fù)登博學(xué)宏詞科。
入徐州節(jié)度使張愔幕。
憲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員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轉(zhuǎn)禮部員外郎。
歷司勛員外郎、禮部郎中、翰林學(xué)士。
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學(xué)士。
次年遷中書舍人,卒。
曾受詔為盧綸編遺集。
生平事跡散見丁居晦《重修承旨學(xué)士壁記》、《唐詩紀(jì)事》卷四二等。
工賦,著《賦樞》3卷,已佚。
其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者”(《唐才子傳》卷五)。
其《燕子樓詩三首》詠關(guān)盼盼事,白居易愛其“詞甚婉麗”,作和詩3首。
其詩與王涯、令狐楚詩合編為《元和三舍人集》。
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斷句2。
唐詩匯評
張仲素(?-819),字繪之,河間(今河北獻(xiàn)縣)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為徐州張愔幕從事。貨元末,入為司勛員外郎。元和七年,以屯田員外為吏部考判官,遷禮部郎中。十一年充翰林學(xué)士,累遷司封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卒。仲素工樂府,元和中與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詩歌唱和,編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詞圓》十卷、《賦柩》三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間人。官中書舍人。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仲素)善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葉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
詩藪
江寧之后,張仲素得其遺響,《秋閨》、《塞下》諸曲俱工。
升庵詩話
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昭宗時伶人,能詩。
龍紀(jì)初,宰相張浚與朝士于萬壽寺宴飲,觀賞牡丹,至暮不息。
隱時為御前供奉第一部伶人,憤所為,遂賦詩以刺之。
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二五七引《南楚新聞》。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宋詩
張隱,伶人。曾作詩嘲張浚。事見《事林廣記》辛集下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2—1090 【介紹】: 宋宗室,字公厚。
趙廷美曾孫。
神宗元豐間集父趙承干遺文以進(jìn),追封承干為東平王,以克敦為宣州觀察使。
卒贈和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099 【介紹】: 宋漢州綿竹人,字君說,一作君悅。
張浚父。
神宗元豐二年進(jìn)士。
哲宗元祐初詔復(fù)六科,哲宗親擢賢良第一。
官至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
于六藝百家、歷代文史,無不該貫,為文長于敘事。
全宋文·卷二五三○
張咸(一○四九——一○九九),字君說,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纮子。元豐二年進(jìn)士,釋褐除蜀州新津縣主簿,遷仁壽、睢州百丈二縣令。元祐初,試賢良方正科,哲宗擢居第一,改宣德郎、簽書成都節(jié)度判官公事,轉(zhuǎn)奉議郎。元符二年卒,年五十一。見《奉議郎張君說墓志銘》(《全蜀藝文志》卷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41 【介紹】: 宋普州安居人,字應(yīng)祥。
哲宗元符三年進(jìn)士。
以善理財聞。
徽宗宣和末除成都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指陳榷茶、買馬五害。
擢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大更茶馬法。
張浚宣撫川蜀,任開總領(lǐng)四川財賦,變酒法、鹽法。
治兵秦川,經(jīng)營兩河之財用,皆取辦于開。
吳玠為四川宣撫副使,席益為四川安撫制置大使,均與開不協(xié)。
后提舉太平觀卒。
全宋文·卷二九二○
趙開(一○六六——一一四一),字應(yīng)祥,普州安居(今四川安岳)人。
登元符三年進(jìn)士第。
大觀二年權(quán)辟雍正。
宣和間歷禮制局校正檢閱官,知鄢陵縣,講議司檢詳官。
除成都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
建炎二年擢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
張浚宣撫川蜀,以開兼宣撫處置使司隨軍轉(zhuǎn)運(yùn)使,總領(lǐng)四川財賦。
提舉江州太平觀。
紹興七年復(fù)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陜茶馬。
其時已病,累疏丐去,提舉江州太平觀。
十一年卒。
宋史》卷三七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處厚。
家勤國子。
哲宗紹圣元年進(jìn)士。
時策問力詆元祐之政,而其答策惟以守元祐已行者為言,遂居下第。
元符三年,為普州樂至令,上書極論時政,謫監(jiān)華州西岳廟,禁錮不調(diào)凡十年。
徽宗大觀四年黨禁解,調(diào)知雙流縣。
歷判文州、果州。
高宗南渡,擢知閬州。
張浚謀大舉,因請厲兵足谷以俟機(jī)會,不悅,以便宜移彭城,尋乞歸。
平居喜論邊事。
有《罪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39 【介紹】: 宋滄州樂陵人,徙齊州,字元直。
哲宗紹圣元年進(jìn)士。
徽宗時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
高宗即位,除知揚(yáng)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yáng)州。
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與張浚倡議勤王。
拜右相,進(jìn)航海避金兵之策,尋罷相。
紹興元年復(fù)任左相,力傾秦檜,罷檜右相,遂獨(dú)秉政,屢請興師復(fù)中原。
然挾私用人,排斥李綱、趙鼎等主戰(zhàn)派。
曾立江、浙、湖南諸路月椿錢,大為東南患。
卒謚忠穆。
有《忠穆集》。
全宋詩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齊州,遂為齊州(今山東濟(jì)南)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jìn)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兆谛湍┭嗌街?,以轉(zhuǎn)輸功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yáng)州。三年,金人犯揚(yáng)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為荊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晤U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齊州(治今山東濟(jì)南)人。紹圣元年進(jìn)士,歷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轉(zhuǎn)運(yùn)副使、都轉(zhuǎn)運(yùn)使。高宗即位,除知揚(yáng)州。建炎三年,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等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以與趙鼎不協(xié),罷為醴泉觀使。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張琪之亂。紹興元年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zhèn)江。三年,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罷相,提舉洞霄宮。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謚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見《宋史》卷三六二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一一九
詹至(一○七三——一一四○),字及甫,嚴(yán)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
崇寧二年進(jìn)士,授泗州推官,累遷隨軍轉(zhuǎn)運(yùn)副使,移知常州,改徽州,張浚辟為督府主管機(jī)宜文字。
除直秘閣,知處州。
坐與諸將善論罷。
起為永興等路提刑,復(fù)丐祠,提舉臺州崇道觀。
紹興十年卒,年六十八。
有《瀛山集》十卷。
見張栻《直秘閣詹公墓志》(《南軒文集》卷三九),《嚴(yán)州圖經(jīng)》卷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計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張浚母秦國夫人,年二十一生張浚(一○九七)。
先后封為鎮(zhèn)國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國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
崇信佛教禪宗,法號法真。
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覺宗杲禪師法嗣。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
事見《晦庵集》卷九五《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共 1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