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龐籍

相關人物:共 11 位。
共 5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 其一 (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七言律詩
① 按:第二首原次本卷末,題作《依韻和龐殿院見寄二首》。注:前集已有一首,今予合并。
二十年前已定交,而今鵬鴳各逍遙。
但能賈傅親前席,何必蕭生意本朝。
直節(jié)羨君如指佞,孤根憐我異凌霄(自注:凌霄,花名,生且有托。)。
莫將富貴移平昔,彼此清心發(fā)半凋。
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 其二 (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七言律詩
① 按:第二首原次本卷末,題作《依韻和龐殿院見寄二首》。注:前集已有一首,今予合并。
吳門歉歲減繁華,蕭索專城未足誇。
柳色向秋迎使館,水聲終夜救田車。
丘山在負思朝寄,毫發(fā)經心愧道家。
不似桐廬人事少,子陵臺畔樂無涯。
龐醇之見寄 北宋 · 范仲淹
七言絕句
北樓千尺午猶寒,冉冉飛塵不可干。
橫望滄溟了無際,貴人休向畫圖看。
依韻和延安龐龍圖柳湖(1042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排律
種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
遠懷忘澤國,真賞即瀛洲。
江景來秦塞,風情屬庾樓。
劉琨增坐嘯,王粲乍銷憂。
秀發(fā)千絲墮,光搖匹練柔。
雙雙翔乳燕,兩兩睡馴鷗。
折翠贈歸客,濯清招隱流。
宴回銀燭夜,吟度玉關秋。
勝處千場醉,勞生萬事浮。
王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
⑴ 自注:某與龍圖公同年,復為延安交政。
和延安龐龍圖寄岳陽滕同年(1044年12月16日)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排律
優(yōu)游滕太守,郡枕洞庭邊。
幾處云藏寺,千家月在船。
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
旋撥醅頭酒,新炰縮項鳊。
宦情須淡薄,詩意定連綿。
迥是偷安地,仍當飽事年。
只應天下樂,無出日高眠。
豈信憂邊處,干戈隔一川(自注:時宣撫岢嵐軍。)。
圣人生稟正命,動由至誠。
發(fā)圣德而非習,本天性以惟明。
生而神靈,實降五行之秀;
發(fā)于事業(yè),克宣三代之英。
稽《中庸》之有云,仰上圣之莫越。
性以誠著,德由明發(fā)。
其誠也感于乾坤,其明也配乎日月。
我生既異,初郁郁而有融;
我性在斯,終存存而不竭。
上智不移,無為而為。
蘊被志,發(fā)為浚哲之資。
文王之德之純,既由天啟;
周公之才之美,亦自生知。
故得冠乎人倫,立乎圣域。
所以見至矣之性,所以成自然之識。
究其本也,蓋鐘純粹之精;
及其顯焉,乃著文明之德。
豈不以自誠而明者,生而非常;
自明而誠者,學而有方。
生而德者,實茲睿圣;
學而及者,惟彼賢良。
顏生則自明而臻,謂賢人而可擬;
夫子剛自誠而至,與天道而彌彰。
若然,則誠之道也既如此,明之道也又如彼。
蓋殊途而同致,亦相須而成理。
發(fā)乎仁義,遂使跂而及之;
著乎圣神,所謂誠則明矣。
且夫明乃誠之表,誠乃明之先。
存乎誠而正性既立,貫乎明而盛德乃宣。
有感必通,始料乎在心為志;
不求而得,終知乎受命于天。
大矣哉!
考彼格言,見茲玄圣。
施為可睹于君德,動靜必遵于天命。
由至誠而達至明,是為圣人之性。
歲陰誰不感摧頹,更值亨衢出處催。
根柢只堪陪櫟社,功名何足玷云臺。
覽窮文史篇章倦,過盡榮華老病來。
宮袞裁詩褒意厚,昏瞳刮膜喜重開。
西北遮胡晉部疆,更煩儒將下文昌。
久調玉鉉三司貴,出倚金城萬里長。
唐畝歲豐禾自合,汾波秋景草應黃(自注:公赴鎮(zhèn)在去年秋末。)。
須知外警從茲罷,閒殺邊郵赤白囊。
寄延州經略龐龍圖 北宋 · 宋庠
七言律詩
驛騎傳書拂塞塵,開緘長跪墨猶新。
霜馀且喜青松在,火盡誰矜白璧真。
嵇阮交游思舊隱,皋夔功業(yè)記名臣。
年來更嗜無生學,笑殺關西仗鉞人。
共 5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