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齊州人,字補之。范正辭子。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出知平陰縣,存視貧弱,以峻法治豪強。登進士第,遷大理評事、通判淄州。歲旱蝗,發(fā)官廩貸民。累官權三司使,改給事中、知兗州。因交通貴戚等事,遭龐籍彈劾,又為宰相呂夷簡所嫉,貶武昌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后復給事中,卒。
范諷,字補之,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以父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知平陰縣。舉進士,通判淄州、鄆州,知廣濟軍。召為右司諫、三司度支判官,知審刑院。出知青州。入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以疾免,知兗州。以事貶武昌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起知淮陽軍,復給事中,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全宋文·卷三六四
范諷,字補之,齊州(治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范正辭子。以蔭補官,知平陰縣。天禧間舉進士第,歷通判淄、鄆州。天圣中為太常博士、知廣濟軍,遷右司諫、三司度支判官、侍御史知雜事。八年,擢天章閣待制、知審形院,出知青州。明道二年,入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尋加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轉(zhuǎn)閣學士,遷給事中。景祐元年,以為宰臣呂夷簡所疾,出知袞州,二年責授武昌軍行軍司馬、徙保信軍,以母喪許居齊州。康定初改將作少監(jiān)、知淮陽軍,慶歷初遷光祿卿、知潞州。復給事中,卒。《宋史》卷三○四《范正辭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不求聞達,筑廬隱于縣之西山下。博通墳典,倡六經(jīng)孔孟之道。仁宗景祐中,得龐籍薦舉,補國子助教。未幾歸隱。曾著《二十一史繹注》、《十三經(jīng)旁訓》,又有《周易義》。
人物簡介
【生卒】:?—1052 【介紹】: 宋華州鄭縣人,字齊賢。第進士。補韶州司理參軍,改大理寺詳斷官。陜西用兵,數(shù)上書論邊事。遷同州通判,計置陜西錢糧。以龐籍、范仲淹薦,為環(huán)慶路兵馬都監(jiān)。歷知汾、涇、原州,涇原路鈐轄。羌人諸部為寇,偕邀擊,大勝,遷華州兵馬鈐轄。后又歷知數(shù)州。儂智高兵圍廣州,偕馳援,遭敵夜襲,死。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青州臨淄人,字周翰。登進士第。仁宗時歷國子監(jiān)直講、宗正寺主簿、崇政殿說書、宗正丞等職。時趙元昊反宋,師民上書陳十五事。累請補郡,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三遷刑部郎中,復領宗正。為人淳靜剛敏,舉止凝重,學問精博,志尚清遠。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三五八趙師民,字周翰,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仁宗天圣末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孫奭辟兗州說書,領諸城主簿。年五十來京師,龐籍、韓琦等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慶歷二年(一○四一)以著作佐郎為宗正寺主簿加崇文院檢討為崇政殿說書(同上書),遷宗正丞。累遷天章閣待制,同判宗正寺。皇祐五年(一○五三),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同上書卷一七五)。三遷刑部郎中,復領宗正。卒,年六十九(《東都事略》卷六○)。有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趙師民,字周翰,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九歲能屬文。天圣末舉進士,孫奭辟兗州說書,領諸城主簿。學問精博,奭自以為不及。除齊州推官、青州教授。年五十來京師,受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遷崇文院檢討、崇政殿說書,又遷宗正丞。后為天章閣侍講,進待制、同判宗正寺。在經(jīng)筵十馀年,甚見器重,仁宗目之為「儒林盛德」。累請補郡,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三遷刑部郎中,復領宗正,卒,年六十九。有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四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六○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3—1078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字誠之。舉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攝帥事。善撫土著,招降儂智高子宗旦,邊民呼為“桂州李大夫”。神宗時,累官至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反對王韶開熙河。上書極論時政得失,乞召用司馬光、蘇軾等。遭呂惠卿劾,貶和州團練副使。有《珠溪詩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一○三○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舉進士,調(diào)并州推官。應鄜延經(jīng)略使龐籍辟,知洛川縣。龐籍為樞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縣、興元府褒城縣,改管干鄜延路經(jīng)略機宜事。仁宗祐三年(一○五八),遷提點廣西刑獄、權經(jīng)略事。七年,改知濟州,歷知兗州、鳳翔府。神宗熙寧初,擢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zhuǎn)運使。西夏事起,改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坐與王韶戰(zhàn)守意異,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齊、瀛州。又因上書言事忤執(zhí)政,貶和州團練副使,稍徙單州。復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已佚。今存《珠溪集》一卷。事見《忠肅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 有師中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七《珠溪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86 【介紹】: 宋陜州夏縣人,字君實。司馬池子。少聰穎好學,以父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累官知諫院、翰林學士、權御史中丞,復為翰林兼侍讀學士。極力反對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為由,數(shù)與安石、呂惠卿等辯論,因出知永興軍。神宗熙寧四年,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十五年,專修史書,絕口不論時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起為門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劉摯、范純?nèi)?、范祖禹、呂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復舊制。在相位八月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初編撰戰(zhàn)國至秦二世歷史為《通志》八卷,英宗命設局續(xù)修,神宗改書名為《資治通鑒》,元豐七年成書。另有《溫國文正公文集》、《稽古錄》等。全宋詩
詞學圖錄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初仕蘇州簽判。父死服除,改武成軍簽判。慶歷六年(一○四六),以龐籍薦授館閣???,后受龐籍辟為并州通判。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熙寧三年(一○七○),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知永興軍,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哲宗即位,召主國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贈溫國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雜著多種。事見《東坡全集》卷九○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司馬光詩十四卷,以《四部叢刊》影宋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即宋紹熙刊本,亦即紹興二年本)為底本,參校清乾隆六年陳宏謀校刊《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簡稱陳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簡稱四庫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無詩,分別據(jù)陳宏謀刊本補入。底本卷六《又和諷古》“海客久藏機”一首,與卷一《和之美諷古二首》之二重復,已刪略。又輯得集外詩及斷句,另編為一卷。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主編《資治通鑒》,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存詞三首,見《苕溪漁隱叢話》及《陽春白雪》。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甲科。歷大理評事、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開封府推官,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時仁宗未立嗣,數(shù)上疏諫言。英宗朝進龍圖閣直學士,判吏部流內(nèi)銓。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除御史中丞,權知審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異議,與安石數(shù)論辯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專修《資治通鑒》,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臨朝,召為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力廢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四卷,《考異》三十卷,《通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涑水紀聞》十卷等,并注釋《易》、《孝經(jīng)》、《老子》、《法言》、《太玄》等。見蘇軾《司馬文正公光行狀》(《東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九八【介紹】: 宋果州南充人,字濟川。登進士第。刻苦讀書,于《六經(jīng)》、諸子百家及山經(jīng)、地志、醫(yī)卜之術,無所不學。為范仲淹、文彥博、龐籍等所器重。累官集賢校理,知漢州、合州,遷司封員外郎。為人長厚,有操行,生平不言人過惡。有《治道中術》、《春秋本旨》、《廬江集》。
何涉,字濟川,南充(今四川南充)人。父祖皆業(yè)農(nóng),涉始讀書。景祐元年進士及第,調(diào)洛交主簿,改中部令。范仲淹辟為彰武軍節(jié)度推官,遷著作佐郎,管勾鄜延等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司機宜文字。后改秘書丞,通判眉州,徙嘉州。嘉祐中為集賢校理,求歸蜀,得知漢州,移合州。累官尚書司封員外郎。著《治道中術》六卷、《春秋本旨》五卷、《廬江集》七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傳》二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靈州回樂人,字肅之。周美孫。龐籍言其忠勇,加閤門祗候。歷知德順軍,與西夏兵戰(zhàn),屢獲勝。徙知代州。契丹求地,命永清副韓縝前往分畫,入對言疆境不可輕與人,不愿往。固遣之,復上章陳利害,且以母病辭。官終東上閤門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龐元英,字懋賢(《宋元學案補遺》卷八),成武(今屬山東)人。籍子。仁宗至和二年(一○五五)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二),為光祿寺丞。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官群牧判官(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一)。五年,為主客郎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九)。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出知晉州(同上書卷四一二)。有《文昌雜錄》七卷(《宋史·藝文志》)。事見《宋史》卷三一一《龐籍傳》。
龐元英,字懋賢,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人,龐籍次子。至和二年賜同進士出身,元豐初為群牧判官、都官郎中;五年任朝請大夫、主客郎中。后為中散大夫、鴻臚少卿。元祐三年知晉州。著《文昌雜錄》六卷(存),有文集三十卷。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三○二、三三九、四一二,《宋史·藝文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