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39—627
【介紹】:
隋唐時僧。吳郡海鹽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開善寺慧熙法師。隋仁壽中造禪定寺,遂為知事上座。后住京師大莊嚴寺。為唐初舉十大德之一。所講《三論》,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俗姓于氏。
吳郡海鹽人。
晉
太常寶之后。
祖樸梁散騎常侍。
父元顯梁中書舍人。
并碩學(xué)英材。
世濟其美。
因年十二。
事開善寺慧熙法師出家。
年十五。
聽建初寺瓊法師成實。
曾未具戒。
其名譽已被遠近。
然心慕禪悅。
乃詣鐘山慧曉智瓘請授觀法。
又造長干辨法師稟三論。
久之辨遁世遠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開導(dǎo)。
且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體柔溫如故。
經(jīng)七日而后蘇。
其徒請問所以。
徐曰。
試看箱內(nèi)有何物。
侍者隨言看之。
得帛兩束。
曰此襯遺耳。
因謂始使者引部從絲竹相迎曰。
王請法師。
繼而見有袞冕者肅入曰。
閻羅王也。
即堂上坐夏講大品般若。
每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
意已經(jīng)三月矣。
乃復(fù)僅爾耶。
噫非妄想顛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書毛喜尤歸敬。
隋仁壽三年。
詔補禪定寺知事上座。
頻開三論。
并制疏文。
入國朝。
舉十六德綱記僧務(wù)。
因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薩戒。
后進具戒者。
其羯磨法無不依。
左仆射蕭瑀刑部尚書沈叔安并欽仰奉承。
于茲二紀。
貞觀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莊嚴寺。
壽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無令一生空過。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眾聞異香滿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聞天樂音。
遂塔而樹銘焉。
其文則蘭陵蕭鈞所作也。
仁亦勤學(xué)有名。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釋慧因。
俗姓于氏。
吳郡海鹽人也。
晉
太常寶之后胤。
祖樸梁散騎常侍。
父元顯梁中書舍人。
并碩學(xué)英才世濟其美。
因稟靈溫??清鑒儉通。
徽音深靡緇素欽屬。
十二出家。
事開善寺慧熙法師。
志學(xué)之年。
聽建初瓊法師成實。
曾未具戒便齊入室。
慧聲廣被道眾相推。
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
乃詣鐘山慧曉智瓘二禪師。
請授調(diào)心觀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肅。
師襲宏略曲盡幽微。
而悟言神解獨酌標致。
又造長干辯法師。
稟學(xué)三論。
窮實相之微言。
弘滿字之幽旨。
寫水一器。
青更逾藍。
辯后歸靜山林。
便以學(xué)徒相委。
受業(yè)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傳燈將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請法師。
部從相諠絲竹交響。
當即氣同舍壽。
體如平日。
時經(jīng)七夕若起深定。
學(xué)徒請問乃云。
試看箱內(nèi)見有何物。
尋檢有絹兩束。
因曰。
此為?遺耳。
重問其故。
曰妄想顛倒知何不為。
吾被閻羅王召。
夏坐講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謂經(jīng)三月。
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
豈能赴彼冥祈神游異域。
陳仆射徐陵。
高才通學(xué)。
尚書毛喜。
探幽洞微。
時號知仁。
咸歸導(dǎo)首。
隋仁壽三年起禪定寺。
搜揚宇內(nèi)遠招名德。
因是法門龍象乃應(yīng)斯會。
既德隆物議大眾宗歸。
遂奉為知事上座。
訓(xùn)肅禪學(xué)柔順誘附。
清穆僧倫事等威權(quán)。
同思啟旦。
又寺初勝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亞通濟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頻講三論并制文疏。
要約標控學(xué)者高奉。
大唐弘運重興佛日。
舉十大德當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讓以得之屈己成務(wù)。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薩戒師。
后進具戒者。
無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蕭瑀。
器局貞亮玄風(fēng)凝遠。
刑部尚書沈叔安。
溫彝弘雅達信通神。
并崇仰欽承于茲二紀。
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顯一乘。
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
故游其道者莫測其位。
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終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業(yè)無令一生空過。
當順佛語勿變服揚哀。
隨吾喪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潛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終。
咸聞異香滿室。
遂遷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時攀轅扶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聞天樂鳴空。
弟子等為建支提塼塔。
勒銘封樹。
蘭陵蕭鈞掣文。
仁是鄉(xiāng)人少所供奉。
清凈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門學(xué)。
神僧傳·卷第七僧慧因。善三論及法華金剛經(jīng)。常為講說。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門云。王請法師。因遂僵仆。惟心頂煖七日卻蘇。云初隨使者至一城。極甚宏麗。入見王從數(shù)百人。下殿至閣門。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甚用為苦。聞上人善講金剛經(jīng)。幸為敷析。于是就坐講畢。王施絹三百匹。遂令送歸。次見一講堂。有百馀僧。相與談?wù)?。初極禮法少時各爭競。于手指上各生鐵爪。共相拿摑血肉涂地。牛頭巨卒以火燎之。盡成灰粉。須臾又復(fù)本身。因驚懼卻蘇蹶然而起。絹已在匱與前數(shù)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講說。惟持經(jīng)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姓于。
吳郡海鹽人。
晉
太常寶之后胤。
祖樸。
梁散騎常侍。
父元顯。
梁中書舍人。
并碩學(xué)英才。
因稟靈溫裕。
十二出家。
聽瓊法師授成實。
曾未具戒。
便齊入室。
乃詣鐘山慧曉智璀二禪師。
請授調(diào)心觀法。
定水既清。
道思逾肅。
又造長干辨法師。
稟學(xué)三論。
窮寔相微言。
辨后歸靜山林。
便以學(xué)徒相委。
受業(yè)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傳燈。
將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王請法師。
部從相諠。
絲竹交響。
當即氣舍。
時經(jīng)七夕。
若起深定。
學(xué)徒請問。
乃云試看箱內(nèi)。
見有何物。
尋檢有絹兩束。
因曰。
此為?遺耳。
重問其故。
曰吾被閻羅王召夏坐。
講大品般若于寔道中。
謂經(jīng)三月。
又見地獄眾相。
五苦次第。
悲夫慈該幽顯。
行極感通。
豈能赴彼冥圻。
神游異域。
隋仁壽三年。
起禪定寺。
搜揚寓內(nèi)。
遠招名德。
遂奉因為知事上座。
頻講三論。
并制文疏。
要約標控。
學(xué)者高舉。
大唐弘運。
重興佛日。
舉十大德。
當其一焉。
因定慧兩明。
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
常顯一乘。
而莫競物情。
喜怒無色。
故游其道者。
莫測其位。
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莊嚴寺。
春秋八十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廬州合肥人。
姚鉉子。
俊穎秀美,頗善屬辭。
年十歲卒,
鉉紀其事為《聰悟錄》,時人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