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11—1077 【介紹】: 宋范陽人,后遷河南,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以《河圖》、《洛書》及象數(shù)之學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恒相從游。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創(chuàng)“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而社會時在退化。卒謚康節(jié)。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jīng)世》等。
全宋文·卷九八六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堯夫。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隨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輝縣)蘇門山下,筑室蘇門山百源上讀書,學者稱百源先生。與周敦頤、程頤、程顥齊名,以治《易》、先天象數(shù)之學著稱。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jié)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退居洛陽時,恒相從游。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jié)。有《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邵雍詩,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壤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六卷(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卷。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堯夫,范陽(今河北涿州)人,隨父徙共城(今河南輝縣)。少為學堅苦刻厲。周游南北,從李之才受《河圖》、《洛書》及象數(shù)之學,探賾索隱,多所自得,著書十馀萬言行于世。后至洛,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雅敬之,為市園宅,遂歲時耕種,名其居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嘉祐及熙寧中,先后被召,授將作監(jiān)主簿,補潁州團練推官,皆稱疾不赴。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賜謚康節(jié)。著《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外篇》、《漁樵對問》及詩集《伊川擊壤集》等。建立先天象數(shù)學,為宋代著名道學家。見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明道集》卷四),《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20—1080 【介紹】: 宋京兆萬年人,字樂道。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嘉祐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以論事不當出知蔡州,復以右正言召。贊韓琦決策,立英宗為皇子。英宗立,加知制誥,進龍圖閣學士、知永興軍,召為太子詹事。神宗立,遷樞密直學士,拜御史中丞。初受知于韓琦,驟加獎拔,至是料神宗必易置大臣,欲自規(guī)重位,遂力攻韓琦。出知陳州。入權(quán)三司使,為呂公著劾罷。卒謚文恪。有文集及《奏議》、《詩說》等。
王陶(一○二○~一○八○),字樂道,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調(diào)岳州軍事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五年知衛(wèi)州,徙蔡州。召為右正言。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加直史館、潁王府翊善(同上書卷二○二)。擢知制誥。出知永興軍。神宗即位,權(quán)御史中丞。出知陳州、許州,入權(quán)三司使。熙寧四年(一○七一)判南京留司御史臺(同上書卷二二三)。五年,遷給事中(同上書卷二三○)。再出知蔡州、河南府。元豐三年移汝州,道卒,年六十一。贈吏部尚書,謚文恪(同上書卷三○九)。有文集十五卷、詩十卷、《詩說》三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王陶詩》三十卷、集五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二四范鎮(zhèn)《王尚書陶墓志銘》,《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一三○六
王陶(一○二○——一○八○),字樂道,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慶歷二年舉進士甲科,調(diào)岳州軍事判官。嘉祐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英宗即位,遷右司諫、尚書戶部員外郎,擢知制誥、龍圖閣學士,出知永興軍。神宗立,遷樞密直學士,拜御史中丞,權(quán)三司使,歷知蔡州、河南府,許汝陳三州。元豐三年卒,年六十一。著文集十五卷、詩十卷、《詩說》三卷。見范鎮(zhèn)《王尚書陶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集卷二四),《東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23—1101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正仲。仁宗慶歷六年進士。修潔自重,為歐陽修、呂公著、趙概所知。英宗朝,歷太常禮院。素與王安石交厚,神宗熙寧中安石執(zhí)政,論事不合,即不來往。元豐初除國史編修官、修起居注,累遷知開封府。哲宗朝,歷尚書右、左丞,吏部尚書。時朋黨論熾,存進言恐濫及善人,忤任事者,出知杭州。以右正議大夫致仕。參與編著《元豐九域志》。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歷嘉興主簿、上虞令、密州推官。英宗治平中,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歷三館、太常禮院。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修起居注。二年,以右正言、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判太常寺。五年,知開封府。進樞密直學士,改兵部尚書。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知蔡州,改揚州、杭州。紹圣初致仕?;兆诮ㄖ芯竾曜洌昶呤?。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曾肇《王學士存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十一首。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慶歷六年登進士第,調(diào)嘉興主簿,擢上虞令。治平中為國子監(jiān)直講。元豐二年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判太常寺。后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進樞密直學士,改兵部尚書,轉(zhuǎn)戶部。哲宗立,拜中大夫、尚書右丞,出知蔡、揚、杭州。紹圣初致仕,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九。著有《九域志》十卷(存)、《樞密院諸房例》一百四十二卷、文集五十卷。見曾肇《王學士存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集卷三○),《宋史》卷二○四、二○七、二○八及卷三四一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三八【生卒】:1032—1093 【介紹】: 宋英宗皇后。亳州蒙城人。仁宗慶歷七年,歸英宗于濮邸。八年,生神宗。英宗治平二年,冊封皇后。神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哲宗嗣立,尊為太皇太后,權(quán)同聽政。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wù),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等,斥逐變法派,凡熙寧、元豐所建新政,次第劃革略盡,史稱“元祐更化”。臨政九年,抑絕外家私恩。卒謚宣仁圣烈。
人物簡介
【生卒】:1032—1085 【介紹】: 宋洛陽人,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間進士。調(diào)鄠縣、上元主簿。神宗熙寧初,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數(shù)為神宗召見,常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進說。后與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卒。寧宗嘉定中謚“純”。早年與弟程頤同受業(yè)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理學奠基人。其學說以“天理”為自然界與社會之最高原則,“天”即“理”即“心”,“天人本無二”,于倫理則為“三綱五?!?。其言論著作,后人編有《遺書》、《文集》、《經(jīng)說》等,收入《二程全書》。全宋詩
全宋文·卷一七三四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鄠縣、上元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因與新法不合,懇求外任,除權(quán)發(fā)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固辭,改差簽書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七年,監(jiān)西京洛河抽稅竹木務(wù)。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溝縣。三年,罷歸居洛講學。六年,監(jiān)汝州酒稅。八年,哲宗立,召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并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jīng)說等,后人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宋史》卷四二七、《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傳。 程顥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陳宣刻本(簡稱弘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萬歷二十年蔣春芳刻本(簡稱萬歷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齋刻本(簡稱涂本),并從《后村千家詩》等書輯得集外詩三首,合編為一卷。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號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嘉祐進士,調(diào)鄠、上元主簿,為晉城縣令。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數(shù)召見,進說甚多。新法行,議論與王安石不合,出提點京西刑獄。固辭,改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徙知扶溝縣。除判武學,坐獄逸囚,責監(jiān)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年五十四。顥畢生治經(jīng),為一代名儒,學者稱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后祀孔子廟庭。與其弟合著《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河南程氏經(jīng)說》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有《文集》四卷,俱存。《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程頤(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廷試報罷,遂不復試,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奉詔赴闕,授通直郎、崇政殿說書。次年出管勾西京國子監(jiān)。紹圣四年(一○九七),入元祐黨籍,削籍,遣涪州編管?;兆诹?,遇赦還洛,尋復通直郎權(quán)判西京國子監(jiān)。崇寧元年(一一○二),再追所復官。五年,復通直郎致仕(《道命錄》卷二)。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侍講頤傳》)。頤與其兄顥并稱二程,一生主要從事學術(shù)、教育活動。著有《伊川易傳》,《伊川文集》等,后人與程顥著作同編為《二程全書》。事見《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譜》,《東都事略》卷一一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填U詩見于《伊川文集》者三首,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刊康紹宗重編本(簡稱弘治本)、明徐必達校正本(簡稱徐本)。又從《古今事文類聚》等書輯得詩三首。全宋文·卷一七五○
程頤(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號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顥弟。少與兄同受學于周敦頤。年十八,游太學,著《顏子好學論》,胡瑗大驚異之,處以學職。哲宗初,以司馬光、呂公著薦,召為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力辭,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出管勾西京國子監(jiān),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去官。紹圣中,削籍竄涪州。徽宗即位,徙峽州,俄復其官。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頤于書無所不讀,與兄顥同為一代大儒,人稱「二程」。平生誨人不倦,學者出其門最多。嘉定十三年,賜謚曰正,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庭。與其兄有《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河南程氏經(jīng)說》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又有文集八卷、《易傳》四卷,俱存。《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介紹】: 宋壽州人,字稚卿。呂公著弟。仁宗時賜進士出身。歷知澤、潁、廬、常四州,累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神宗元豐初知永興軍,徙河陽,平洛口兵變。哲宗時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為政明恕。官終戶部尚書。卒年七十。
呂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幼子。仁宗時任奉禮郎,賜進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澤、潁、廬、常四州,提點福建、河北路刑獄,入為開封府推官。判都水監(jiān),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渭州,徙鄆州。熙寧十年坐失入死罪,責知蔡州。元豐初,知永興軍,二年徙河陽。四年五月知審官東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與李憲不和,徙相州,更陳、杭、鄭、瀛四州。元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二年五月任秘書監(jiān),三年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四年擢戶部尚書。五年三月以病提舉醴泉觀,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詩集、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附傳、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39—1116 【介紹】: 宋壽州人,字原明。呂公著子。少師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復師程顥、程頤、張載。棄科舉,一意古學。以蔭入官,管庫近十年,后除兵部員外郎。哲宗紹圣初,出知懷州。坐元祐黨貶和州居住。徽宗即位,知單州,召為光祿少卿。旋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邢州。有《呂氏雜記》。
全宋文·卷二○一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堋?div id="6mnkhgf" class='inline' id='people_25444_0_1_comment'>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徽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士,尋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diào)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三年(一○八○),檢正中書刑房,尋責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ⅲ鰹楹颖甭范嫁D(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士,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達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薄z正刑房,責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復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48—1125 【介紹】: 宋大名人,字器之,號元城。劉航子。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為右正言,論事剛直,歷劾章惇、蔡確、范純?nèi)省?div id="ibdkhls" class='inline' id='people_24942_0_5_comment'>累遷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章惇用事,累貶英州安置,徙梅州,欲置之死,會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zhèn)定府。蔡京為相,連謫至峽州羈管。有《盡言集》等。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號讀易老人(《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二引《古藤志》),學者稱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調(diào)洺州司法參軍。哲宗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一○八八),擢右正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五年,提舉崇福宮(同上書卷四四七)。六年,召為中書舍人、樞密都承旨(同上書卷四五四)。八年,出知真定府(同上書卷四八四)。忤章惇,連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移梅州(同上書卷五○○),歷衡及鼎?;兆诩次唬i州、真定府。為曾布、蔡京所忌,連七謫至峽州羈管。后定居宋都。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有《語錄》二卷、《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有《元城盡言集》十三卷傳世。《東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二五三四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學者稱元城先生,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登熙寧六年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六年,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初,章惇用事,忌惡之,累加貶黜,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惡地,無不歷之。徽宗即位,起知鄆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謫至峽州羈管。稍復承議郎,卜居宋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后謚忠定。著有《盡言集》及《元城語錄》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