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葉時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剪發(fā)齊眉,衣布袋,居天臺山國清寺。晝則春米供僧,夜則扃房吟詠,或騎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只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后獨入五臺山巡禮,回天臺山示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封干。天臺山國清寺僧。身長7尺余,常衣布裘,剪發(fā)齊眉。人問其佛理,僅對以“隨時”二字,別無他語。傳曾騎虎入松門,口誦《唱道歌》,眾僧見而驚畏。喜執(zhí)役舂谷,以應(yīng)齋炊。曾至五臺山巡禮。及其卒后,傳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間見其在長安行化?!?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以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臺山國清寺。身長七尺馀。剪發(fā)齊眉。擁布裘。寒暑不易。日事舂給眾。或咨其佛法。則以隨時二字對之。間騎一虎往來松徑間。夜每唱歌其院達(dá)旦。僧俗知敬。久之。示滅于寺。先天中。京兆閭立胤。將之官天臺。忽患頭疾。庸醫(yī)莫能效。無何而封干稱自天臺來謁。且求治其疾。即汲水盈凈器噀之。疾良已。胤大喜。因引與坐深語。遍訪天臺人物之可見者。曰。使君他日。當(dāng)無忘文殊普賢也。胤詰其為誰。則曰寒山拾得耳。夫二人。素隸國清寺。至則但于國清求之而已。然尤不可以貌得也。胤既視事。因造寺如所約。時寺僧道翹。以知事接待。胤先從問封干師所在處。而虎跡滿藏后舊院。見寒拾方共執(zhí)爨。灶下相顧大噱。胤亟拜之。則咄曰。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又曰。封干饒舌封干饒舌。遂??手竟趨出 寒山子。始不知其何來。貌癯瘁。樺冠木屐。疏布襦褲。隱跡始豐縣之寒巖。世因以寒山名之。發(fā)言有理趣。辭句俊偉。非學(xué)者所企及。閭丘嘗躬以湯藥衣服遺之。而寒山遽喝巖石使裂。入其中。且入連咄曰。賊賊。又曰。報汝諸人。各自努力。既入而石合無痕罅。閭丘命道翹錄其詩。樹葉崖石屋壁上得。凡三百馀首。集之以傳至今云 拾得者。以拾得而名也。昔封干師游赤城。聞兒啼道旁。而抱以歸。委靈熠視養(yǎng)焉。稍長。職上堂中圣僧供。顧日坐案上啖其供。復(fù)誶罵圣僧小果?;蛞愿骒`熠。熠遣上供伽藍(lán)神祠。以屈辱之。而烏鳶啄神祠供。拾得則杖其神曰。汝力不能護(hù)所食。而能護(hù)伽藍(lán)乎。是夕神見夢于寺僧曰。拾得打我奈何。明日眾僧語所夢。人人同。莫不嘆異。于是詣縣廷投牒言狀??h申州。州符寺。宜稱賢士。而拾得賢士。由是聞天下。然身未嘗去國清。尤友善寒山子。每齋馀滌器。則漉蔬滓納竹筒中。以俟寒山之至。而負(fù)以去?;蚧扉阅练艜缱詷?。一日僧布薩。忽騎牛闖門入。首座訶之。遂對群牛立階下。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茍呼一名。則一牛輒應(yīng)聲。過立其側(cè)。盡過其牛乃已。眾慚懼。后以閭丘故走避。終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封干師者。
本居天臺山國清寺也。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zhì)。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問。
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yīng)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
口唱唱道歌。
時眾方皆崇重。
及終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調(diào)。
士庶見之無不傾禮。
以其躡萬回師之后。
微亦相類。
風(fēng)狂之相過之。
言則多中。
先是國清寺僧廚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廚執(zhí)爨。
爨訖二人晤語。
潛聽者多不體解。
亦甚顛狂糺合相親。
蓋同類相求耳。
時閭丘胤出牧丹丘。
將議巾車。
苦頭疼羌甚。
醫(yī)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臺來謁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慮乎。
便索凈器吮水噴之。
斯須覺體中頗佳。
閭丘異之。
乃請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兇。
曰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
此菩薩何在。
曰國清寺廚執(zhí)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問曰。
此寺曾有封干禪師。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封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
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
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嘆嗟。
乃入廚見二人燒柴木有圍爐之狀。
閭丘拜之。
二人連聲咄吒。
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若嬰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饒舌。
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fù)入寺焉。
干又嘗入五臺巡禮。
逢一老翁。
問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豈可有二文殊。
干禮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師者。
多游京邑市廛間。
亦類封干。
人莫輕測。
封豐二字出沒不同。
韋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閭丘序三賢作豐稔之豐。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閭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師高僧傳中閭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閭丘序記三人不言年代使人悶焉。
復(fù)賜緋乃文資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閭丘也。
又大溈祐公于憲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國清。
知三人是唐季葉時猶存。
夫封干也天臺沒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為年壽彌長耶。
為隱顯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濟(jì)。
其此之謂乎。
神僧傳·卷第六
釋豐干師者。本居天臺國清寺。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zhì)。身量可七尺馀。人或借問。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樂獨舂谷。役同城旦。應(yīng)副齋炊。嘗乘虎直入松門。眾僧驚懼口唱唱道歌。與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豐干出云游。適閭丘胤出守臺州欲之官。俄病頭風(fēng)召名醫(yī)莫差。豐干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閭丘聞而見之。師持凈水噀之須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問所從來。曰天臺國清。曰彼有賢達(dá)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當(dāng)就見之。閭丘至任。三日后即到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時僧道翹對曰。豐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今闃無人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則唱歌諷誦不輟。如是再三嗟嘆。乃入廚見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遂攜手出松門。更不復(fù)入寺焉。豐干后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zhì)。人或問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嘗乘虎直入松門。眾僧驚懼??诔栏?。眾皆宗重。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相類風(fēng)狂。言則多中。先是國清寺僧廚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廚執(zhí)爨。爨訖。二人晤語。潛聽者多不體解。時閭丘胤。出牧丹丘。將議巾車??囝^疼。醫(yī)工寡效。干造云。某自天臺來。謁使君。丘告之患。干曰。君何慮乎。便索凈器。咒水噴之。斯須覺體中頗佳。閭丘異之。乃請干一言。定此行吉兇干曰。到任記謁文殊。閭丘曰。此菩薩何在。曰國清寺廚。執(zhí)?洗器者是。及入山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時僧道翹對曰。豐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今闃無人。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則唱歌諷誦不輟。如是再三嘆嗟。乃入廚。見二人燒柴木。有圍爐之狀。閭丘拜之。二人連聲咄吒。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若嚶孺呵呵不已。行曰。豐干饒舌。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更不復(fù)入寺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95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存中。沈遘從弟。仁宗嘉祐八年進(jìn)士。神宗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提舉司天監(jiān),改制渾儀、景表、五壺浮漏等儀器,招衛(wèi)樸造《奉元歷》。擢知制誥,兼通進(jìn)銀臺司。熙寧八年出使遼國,力斥遼奪地之謀,途中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fēng)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遷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主免下戶役錢,被劾出知宣州。后知延州加強對西夏防御。元豐五年,坐事謫均州團(tuán)練副使,徙秀州。晚年居潤州夢溪園。博學(xué)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學(xué)、生物、律歷、音樂、醫(yī)藥、典制等。有《夢溪筆談》、《蘇沈良方》、《長興集》等。
全宋詩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雖幼于沈遘,但輩分為遘之叔。
(《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父周蔭為海州沭陽主簿。
嘉祐八年(一○六三)舉進(jìn)士。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館閣???。
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提舉司天監(jiān)。
六年,奉使察訪兩浙。
七年,為河北西路察訪使。
八年,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次年罷知宣州。
元豐三年(一○八○)知延州,加任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
兩年后因徐禧失陷永樂城,謫均州團(tuán)練副使。
哲宗元祐初徙秀州,后移居潤州。
紹圣二年卒,年六十五。
著有《長興集》四十一卷及《夢溪筆談》等。
南宋高布曾合沈遘《西溪集》、沈遼《云巢集》為《吳興沈氏三先生集》,至明中葉時重刻,惜《長興集》已散失大半,詩一篇不存。
一九八五年為紀(jì)念沈括逝世八百五十周年,胡道靜輯有《沈括詩詞輯存》。
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沈括詩,以《沈括詩詞輯存》為底本。
由于材料從類書、方志等搜錄,多有異文,此次整理又作校訂和補正。
另從《永樂大典》、《詩淵》等書中,輯得集外詩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八四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進(jìn)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歷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提舉司天監(jiān),遷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誥兼知通進(jìn)銀臺司。熙寧七年為河北西路察訪使。次年出使遼國,力斥其奪地之謀。遷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熙寧末,因事降知宣州。元豐三年,除鄜延路經(jīng)略使、知延州。五年,坐首議筑永樂城,責(zé)授均州團(tuán)練副使,隨州安置。元祐初徙秀州,晚年居潤州夢溪園。紹圣二年卒,年六十五。括博學(xué)多聞,于天文、地理、典制、律歷、音樂、醫(yī)藥等無所不通。有《夢溪筆談》(存)、《蘇沈良方》(存)、《長興集》(殘)等著述四十馀種?!?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參胡道靜《沈括事跡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夢溪筆談校證》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