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正彥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39 【介紹】: 宋滄州樂陵人,徙齊州,字元直。
哲宗紹圣元年進(jìn)士。
徽宗時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高宗即位,除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
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與張浚倡議勤王。
拜右相,進(jìn)航海避金兵之策,尋罷相。
紹興元年復(fù)任左相,力傾秦檜,罷檜右相,遂獨秉政,屢請興師復(fù)中原。
然挾私用人,排斥李綱、趙鼎等主戰(zhàn)派。
曾立江、浙、湖南諸路月椿錢,大為東南患。
卒謚忠穆。
有《忠穆集》。
全宋詩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齊州,遂為齊州(今山東濟(jì)南)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jìn)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兆谛湍┭嗌街郏赞D(zhuǎn)輸功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州。三年,金人犯揚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為荊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晤U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齊州(治今山東濟(jì)南)人。紹圣元年進(jìn)士,歷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轉(zhuǎn)運副使、都轉(zhuǎn)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建炎三年,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等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以與趙鼎不協(xié),罷為醴泉觀使。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張琪之亂。紹興元年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zhèn)江。三年,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罷相,提舉洞霄宮。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謚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見《宋史》卷三六二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29 【介紹】: 宋熙州人,字幾道。
應(yīng)募擊西夏屢有功,遷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
徽宗宣和三年,從劉延慶鎮(zhèn)壓方臘起義。
四年,又從延慶攻遼,被俘逃歸。
高宗即位,任御營使司都統(tǒng)制,平定杭州陳通之亂。
建炎三年,金人攻揚州,護(hù)高宗南逃,拜同簽書樞密院事。
以結(jié)宦官而驟入樞府,為諸將所不悅。
后為苗傅、劉正彥所殺。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王淵(一○七七——一一二九),字幾道,熙州(治今甘肅臨洮)人,徙環(huán)州。
以軍功累遷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
宣和中授閤門宣贊舍人、權(quán)京畿提舉保甲兼刑獄公事。
靖康元年為真定府總管。
高宗即位,遷御營司都統(tǒng)制,進(jìn)保大軍承宣使。
建炎三年自平江赴行在,拜簽書樞密院事,為苗傅、劉正彥所害,年五十三。
后贈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
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二七,《宋史》卷二五、卷三六九本傳及《宋史新編》卷一三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0—1129 【介紹】: 宋建州人,字致剛。
徽宗政和八年進(jìn)士。
為御史臺主簿。
高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升諫議大夫。
苗傅、劉正彥亂時,嘗庭立面折二人,拜御史中丞。
復(fù)密遣人見張浚等,具言城中事,主張嚴(yán)設(shè)兵備,大張聲勢,持重緩進(jìn),使其自遁,無致驚動三宮。
高宗復(fù)位,進(jìn)簽書樞密院事,執(zhí)政百日而卒。
謚忠穆。
全宋詩
鄭瑴(一○八○~一一二九),字致剛,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進(jìn)士,除安陸教官,權(quán)信陽縣尉,監(jiān)南康軍酒稅,入為御史臺主簿。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監(jiān)察御史。二年,遷司諫。三年,除簽書樞密院事卒,年五十。謚忠穆(《鶴山大全集》卷六一《跋鄭公忠穆公家問遺事》)。有《建炎復(fù)辟紀(jì)》一卷。事見《龜山集》卷三七《樞密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四○○
鄭瑴(一作愨)(一○八○——一一二九),字致剛,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政和八年進(jìn)士,授安陸府教授,權(quán)信陽縣尉,監(jiān)南康酒稅。召為御史臺主簿。高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右司諫,建炎三年為諫議大夫。苗、劉之變,瑴庭立面折之。拜御史中丞。高宗復(fù)位,進(jìn)簽書樞密院事。七月卒,年五十。見楊時《樞密鄭公墓志銘》(楊時《龜山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1144 【介紹】: 宋蔡州人,字藏一。
徽宗崇寧二年進(jìn)士。
高宗建炎初歷尚書右丞、中書侍郎。
三年,拜右仆射兼御營使。
苗傅、劉正彥之變時,以善事斡旋,保護(hù)之功居多。
出知洪、江州。
紹興二年,以呂頤浩力薦,再相,主和議及定都臨安。
先后詆毀李綱,排斥趙鼎,為時論所輕。
與秦檜有隙,檜秉政,廢居八年。
卒謚忠靖。
有《秀水閑居錄》。
全宋詩
朱勝非(一○八二~一一四四),字藏一,蔡州(今河南汝南)人。一說姑蘇(今江蘇蘇州)人(《南宋館閣錄》卷七)?;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巧仙岬凇J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為東道副總管,權(quán)應(yīng)天府。高宗建炎改元(一一二七),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二年,除尚書右丞,遷中書侍郎。三年,為尚書右仆射兼御營使。內(nèi)侍苗傅等逼高宗退位,事平,出知洪州,尋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馬進(jìn)陷江州,降分司南京。二年,除兼侍讀,尋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母憂去,起復(fù)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五年,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七年,起知宣州。八年,又奉祠(同上書卷一一二、一一八)。九年,再知湖州,尋引疾去(同上書卷一二六、一三二)。因與秦檜不合,前后廢居八年,十四年卒,年六十三。有《秀水閑居錄》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六三四
朱勝非(一○八二——一一四四),字藏一,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崇寧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為東道副總管,權(quán)應(yīng)天府。建炎元年,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遷禮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二年,除尚書右丞,遷中書侍郎。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御營使。苗、劉之亂,保護(hù)之功居多。三年,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洪州,尋提舉亳州明道宮,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紹興元年,責(zé)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二年,復(fù)左宣奉大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尋復(fù)觀文殿學(xué)士、知紹興府。再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母憂去,起復(fù)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五年,充觀文殿大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起知宣州、湖州。秦檜得政,廢居八年。紹興十四年卒,年六十二。謚忠靖。著有《秀水閒居錄》三卷、《紺珠集》十二卷、奏議十五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有傳,又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宋史·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46 【介紹】: 宋濟(jì)州任城人,字漢老。
徽宗崇寧五年進(jìn)士。
累官翰林學(xué)士。
高宗即位,為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
苗傅、劉正彥事起,曾面諭以逆順禍福之理。
拜尚書右丞,改參知政事。
紹興五年,條上戰(zhàn)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事,不報。
閑居十七年,卒于泉州。
謚文敏。
有《草堂集》。
全宋詩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漢老,號云龕,濟(jì)州任城(今山東濟(jì)寧)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jìn)士。除給事中,遷翰林學(xué)士。欽宗靖康間知越州。高宗建炎初召為兵部侍郎。三年(一一二九),拜尚書右丞,改參知政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以與呂頤浩不合,提舉杭州洞霄宮。未幾起知平江府。因兄鄴失守越州,坐累落職。紹興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同上書卷一五五)。有《草堂集》一百卷,已佚。《宋史》卷三七五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全宋文·卷三八二一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漢老,號云龕,濟(jì)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昭玘侄。崇寧五年進(jìn)士,累官起居舍人,試中書舍人。后除給事中,遷翰林學(xué)士。欽宗即位,除徽猷閣待制、知越州。久之落職,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高宗即位,復(fù)徽猷閣待制。踰歲,召為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復(fù)除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建炎三年三月,同簽書樞密院事,尋遷尚書左丞,改參知政事,權(quán)知三省樞密院事。以與呂頤浩論不合,罷,提舉宮觀。閑居十七年,紹興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謚文肅,改謚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見周必大《李文敏公邴神道碑》(《文忠集》卷六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8—1155 【介紹】: 宋通遠(yuǎn)軍熟羊寨人,字子華。
以武勇應(yīng)募,屢勝金兵,時稱“王夜叉”。
高宗建炎元年,率部勤王,隸劉光世部。
三年,遷前軍統(tǒng)制,討伐苗傅、劉正彥之亂,因擅殺韓世忠部將,編管郴州,尋復(fù)職,后改隸張俊。
紹興十年,宋軍攻金,德取宿州、亳州,以功遷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虞候。
次年,柘皋之戰(zhàn)大敗金鐵騎兵。
官終荊南副都統(tǒng)制。
卒謚威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42 【介紹】: 宋保安軍人,字平叔。
劉延慶子。
以父蔭補(bǔ)官。
徽宗宣和間隨父鎮(zhèn)壓方臘起義,為鄜延路兵馬鈐轄。
使遼失律,降官。
高宗建炎中金兵逼揚州,以江淮制置使領(lǐng)兵阻擊,未戰(zhàn)即潰。
遷太尉、淮南制置使,與韓世忠、張浚平定苗傅、劉正彥兵變。
為江東宣撫使,屯江州,金兵渡江三日,仍不知,遂潰。
紹興六年任江東淮西宣撫使,進(jìn)屯廬州。
偽齊軍侵濠、壽間,棄廬州而退。
七年,被劾沈酣酒色、不恤國事,罷軍職。
后加官少師,封揚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9 【介紹】: 宋人。
初為康王府都監(jiān)、入內(nèi)東頭供奉官。
高宗即位,恃寵用事,妄作威福,凌忽諸將。
遷內(nèi)侍省押班、金州觀察使。
揚州失守,從高宗南逃至杭州。
苗傅、劉正彥兵變時被殺。
后謚榮節(ji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9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
苗履子。
初隸康王元帥府。
隆祐太后南渡,任統(tǒng)制官護(hù)送。
高宗于建炎三年至杭州時,以為扈衛(wèi)。
因恨宦官康履用事,及嫉王淵拜同簽書樞密院事,與劉正彥伏兵殺淵、履等,劫持高宗及隆祐太后,脅迫禪位于太子。
張浚等聞變,起兵勤王。
傅兵敗遁逃,被執(zhí)送行在,磔于建康。
全宋文·卷三三四七
苗傅(?
——一一二九),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履子。
隸康王元帥府。
隆祐太后與高宗南渡,傅為統(tǒng)制官,扈衛(wèi)駐于杭州。
與內(nèi)侍省押班康履結(jié)怨,又因王淵拜同簽書樞密院事,傅不能平,乃于建炎三年結(jié)御營右軍副都統(tǒng)制劉正彥殺淵,并盡殺內(nèi)侍,引兵犯闕。
請隆祐太后同聽政,逼高宗禪位于皇太子,并遣使與金人議和。
高宗許之。
張浚、呂頤浩、韓世忠等舉兵勤王,執(zhí)傅、正彥,磔于建康市。
見《宋史》卷四七五《叛臣傳》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1 【介紹】: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
家貧無產(chǎn)業(yè),年十八以敢勇從軍。
徽宗宣和二年隨王淵鎮(zhèn)壓方臘。
欽宗即位,遷武節(jié)大夫,以千卒敗李復(fù)數(shù)萬兵。
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世忠率所部發(fā)平江,苗、劉敗遁,追擒之,送行在誅殺。
授武勝昭慶軍節(jié)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
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朮相持黃天蕩達(dá)四十八日。
紹興初,鎮(zhèn)壓建安范汝為起事。
四年,大破金人與劉豫之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
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
在楚十余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
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quán)。
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
后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跨驢攜酒,縱游西湖。
岳飛冤獄,世忠獨詰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
”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詩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屬陜西)人?;兆谛椭袕耐鯗Y討方臘。高宗即位,授平寇將軍,大敗金兵于黃天蕩。后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平范汝為亂。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擊敗金兵與劉豫入侵,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檜為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自此臥閑居家,自號清涼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蘄王,謚忠武?!?a target='_blank'>宋史》三六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詞學(xué)圖錄
韓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著名抗金將領(lǐng)。秦檜迫害岳飛,舉朝無敢言者,獨韓世忠面詰秦檜誤國,為岳飛伸張。紹興和議后,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xiāng)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延安)人,一說綏德(今陜西綏德)人。年十八從軍,從禦西夏,討方臘。宣和中官至嘉州防禦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劉之亂。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獲黃天蕩大捷。紹興初平范汝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為中興武功第一。歷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賜號揚武翊運功臣,加橫海、武寧、安化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進(jìn)太保,封英國公,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秦檜收三大將兵權(quán),拜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jìn)封福國公。岳飛冤獄成,世忠獨面詰秦檜。改潭國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鎮(zhèn)南、武安、寧國節(jié)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進(jìn)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封蘄王,謚忠武,配饗高宗廟庭。見孫覿《咸安郡王致仕贈通義郡王韓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