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顧德玉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道安俗姓姚,馮翊胡城人,周武敕住中興寺,建德三年,普滅佛道,削跡潛遁,搜訪得之,位以朝列,不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姓姚氏。馮翊胡城人。早附法門。學無常師。然虛恬靜泊。禪侶推服。后隱于太白山。究研竺典。披尋魯誥。進具之后。尤尚涅槃等經。大智度等論。住大陟岵寺。常以二部談海無替。善文藻。故名卿達士。日盈席。時周始平齊。中外禔福。安道為物宗。每以佛法之尊自任。武帝于安有故。頗敬事之。或過安則席地而坐。安居高座。自若也。侍衛(wèi)皆側目。嘗進中食。帝舉箸曰。弟子聞。俗人而僧食于律法宜有罪。師其以罪累我乎。安曰教有權實。律有開遮。王賊惡人。并道供給。貧道據(jù)法以擬。非徒然也。帝曰審如是。誠非佛意。且賊與惡人。豈復王之同類哉。即命徹去。 詔徙住大中興寺。別加殊禮。帝南郊文物之備。踰于前朝。道俗聚觀。塞衢術。安獨不出。詔以天子鹵簿之盛。必欲安一見。以詫其榮。安曰陛下方以誠敬事天。不宜使貧道。墮于流俗也。帝聞而嘆善久之。 安之同學慧俊者。京兆三原之朱氏子也。平生于書不甚習讀。而富于憶持。雖鴻材碩學。莫之抗。其論辨縱橫。電掣泉涌。一日安講涅槃??×钫略O問往還。迄暮竟不消文。明日又問搆難精拔。如是三日。僅成一義。及卒。安哭之慟曰。獲與斯人俱。且三十年。其助我者。何可勝數(shù)。今已矣。天或者其亦棄我歟。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帝御正殿。詔集儒釋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較量三教優(yōu)劣。以議廢立。是月三十日。復集如前。終莫敢有抗上旨者。四月初。詔天下道俗。皆得極言三教優(yōu)劣。又詔司隸大夫甄鸞。詳定佛道二教。鸞乃上笑道論三卷。合三十六條。用笑三洞之名。經稱三十六部之失。文極該贍。事多抑揚。五月十日。帝以鸞論傷蠹焚之殿廷。安傷誠見之昏。憫物情之蔽。乃作二教論一卷。凡十二篇。文具別集。帝攬之。廢教之議中寢。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詔佛道二教。并行罷黜。安由是削跡消聲。深遁林澤。詔在處搜訪。既至。尉賚優(yōu)渥。欲寵以祿位。固辭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興也。迎母以養(yǎng)。每且上食。而后上講。甘旨之奉。必手自治。雖析薪汲水。亦不以役仆隸也謂其人曰。仲尼有言。徒以養(yǎng)而不以敬。至于犬馬能之。此豈孝之至者哉。先佛之擔父棺。亦可以為后世法矣。 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語繁不錄 弟子慧影寶貴。皆趾美敷導。 影著傷學存廢厭脩等三論。貴于開皇末。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復請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累品。沙門彥琮。覆梵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法上
釋道安。
俗姓姚。
憑翊胡城人也。
識悟玄理早附法門。
性無常師聞道而至。
兼以恬虛靜泊凝心勝境。
謙肅為用動止施度。
凡厥禪侶莫不推服。
后隱于太白山。
棲遁林泉擁志經論。
思拔深定慧業(yè)斯舉。
旁觀子史粗涉大綱。
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
進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為遺訣之教。
博通智論。
用資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
更互談誨無替四時。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為任。
京師士子咸附清塵。
安內外既明特善文藻。
動言命筆并會才華。
而風韻疏通。
雅調翔簡。
執(zhí)禮居尊仁被朝貴。
故榮達儒宰。
知名道士。
日來請論咸發(fā)信心。
故得義流天下草偃從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頻御彫輦躬禮安焉。
安道為物宗。
坐鎮(zhèn)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則如常敷化。
高談正法詞無涉世。
公卿側目觀者榮慶。
時及中食安命供設。
帝將舉箸曰。
弟子聞。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師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權實律制開遮王賊惡臣并通供給。
貧道據(jù)法相擬。
理非徒爾。
帝曰。
審如來言非佛意也。
但恐損道眾耳。
又與賊臣同席。
誠無預焉。
即敕將去。
更論馀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興寺。
別加殊禮。
帝往南郊。
文物大備。
敕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別及安。
令觀天子鹵簿儀具。
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
貧道為法不出。
帝聞彈指嘆善久之。
安鑒悟絕倫德風遠扇。
立形平準守道自遵。
皆此類也。
與同學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學書。
而耳餐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
流略儒釋談如泉涌。
攻擊關責鋒鍔叢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講涅槃。
俊命章設問。
遂往還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問。
講難精拔。
安雖隨言即遣。
而聽者謂無繼難。
俊終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連三日止論一義。
后兩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驚唱前修預聞高揖。
俊后歷尋華土。
縱學名師。
凡所沾耳。
皆義通旨得。
安與同室三十馀年。
言晤飛玄誠逾目擊。
因疾而卒。
安撫尸慟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虛矣。
至天和四年歲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親量三教優(yōu)劣廢立。
眾議紛紜。
各隨情見較其大抵。
無與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眾論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簡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廣召道俗。
令極言陳理。
又敕司隸大夫甄鸞。
詳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淺深同異。
鸞乃上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經稱三十六部。
文極詳據(jù)事多揚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詳鸞上論以為傷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時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網(wǎng)。
乃作二教論取擬武帝。
詳三教之極。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歸宗顯本篇。
有客問曰。
仆聞。
風流傾墜。
六經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yōu)柔弘潤于物必濟曰儒。
用之不匱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
則恂恂善誘。
要其旨趣。
則亹亹茲始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一途。
教跡誠異理會則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嘆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滯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氣。
致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淳風。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彌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窮辯未盡理也。
夫萬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則無生無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
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別。
而心數(shù)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神之教。
教稱為內。
是以智論有內外兩經。
仁王辯內外兩論。
大等明內外兩律。
百論言內外二道。
若通論內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云儒釋。
釋教為內儒教為外。
備彰圣典非為誕謬。
詳覽載藉尋討源流。
教惟有二寧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誥未弘。
淳風稍離。
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論七典統(tǒng)括九流。
咸為治國之謨。
并是修身之術。
若派而別之。
則應為九教。
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書。
子欲于一化之內。
令九流爭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轍。
論其文則部分十二。
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號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尋。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證泥洹。
播闡五乘。
接群機之深淺。
該明六道。
辯善惡之升沈。
夐期出世。
而理無不周。
邇毗王化。
而事無不盡。
能博能要不質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慮。
孰能與斯教哉。
雖復儒道千家農墨百氏取舍驅馳。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釋氏之教理富權實。
有馀不了稱之曰權。
無馀了義號之為實。
通言善誘何名妙賞。
子謂。
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余謂。
善有精粗優(yōu)劣宜異。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語其勝負哉。
又云。
教跡誠異理會則同。
爰引世訓以符玄教。
此蓋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謂。
理者何耶教之所詮。
教若果異理豈得同。
理若必同教寧得異。
筌不期魚蹄不為兔。
將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篤。
身患之誡遂興。
不悟遷流。
逝川之嘆乃作。
并是域內之至談。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盡于極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窮于生滅。
宣尼又所未言。
可謂瞻之似盡。
而察之未極者也。
經曰。
分別色心有無量相。
非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與大行。
俱越妄想之鄉(xiāng)。
菩薩則慧兼九道。
聲聞則獨善一身。
其猶露潤之比巨壑。
微塵之比須彌。
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
故經曰。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
以齊而齊于齊者未齊焉。
余聞。
善齊天下者。
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
何須夷岳實淵然后方平。
續(xù)鳧截鶴于焉始等。
此蓋狷夫之野議。
豈達士之貞觀乎。
故諺曰。
紫實昧朱狂斯濫哲。
請廣其類。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資色心。
以成軀。
稟陰陽而化體。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陰陽義齊。
則同之于貴賤。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雖強齊之。
其義安在。
帝為張賓搆譖。
意遣釋宗。
初覽安論通問僚宰。
文據(jù)卓然莫敢排斥。
當時廢立遂寢。
誠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滅佛道二宗。
別置通道觀。
簡釋李有名者。
并著衣冠為學士焉。
事在別傳。
安削跡潛聲逃于林澤。
帝下敕搜訪。
執(zhí)詣王庭。
親致勞接。
賜牙笏?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興。
攜母相近。
每旦出覲手為煮食。
然后上講。
雖足侍人不許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運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養(yǎng)于我。
非我不名供養(yǎng)。
卒于母世初無一息。
斯準大圣擔棺之像。
布化澆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
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
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
不可自輕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
荷道佩德縈仁負義。
奉持凈戒死而有已。
所謂難者。
絕世離俗永割親愛。
回情易性不同于眾。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棄軀命。
謂之難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動為法則。
不貪不諍不讒不匿。
學問高遠志存玄默。
是為名稱參位三尊。
出賢入圣滌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報。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歸揖。
捐妻減養(yǎng)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辭勞役者。
以其志行清潔通于神明。
淡泊虛白可奇可貴故。
自頃荒流道法遂替。
新學之人未體法則。
棄正著邪忘其真實。
以小黠為智。
以小供為足。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退自推觀良亦可悲。
計今出家或有年歲。
經業(yè)未通文字不決。
徒喪一世無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無常之限非旦則夕。
三涂苦痛無強無弱。
師徒義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為永誡。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違所生。
剃發(fā)毀容法服加形。
辭親之日上下涕零。
割愛崇道意陵太清。
當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在色聲。
悠悠竟日經業(yè)不成。
德行日損穢跡遂盈。
師友慚恥凡俗所輕。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宜當專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棄俗辭君。
應自誨勵志果清云。
財色不顧與世不群。
金玉不貴惟道為珍。
約己守節(jié)甘苦樂貧。
進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趨走風塵。
坐不暖席馳務東西。
劇如徭役縣官所牽。
經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學棄捐。
如是出家徒喪天年。
今故誨勵宜各自憐。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辭宗族。
無親無疏清凈無欲。
吉則不歡兇則不戚。
超然從容豁然離俗。
志在玄妙軌真守撲。
得度廣濟普蒙福祿。
如何無心仍著染濁空爭長短銖兩斗斛。
與世同利何異僮仆。
經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毀辱。
今故誨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號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計富貧。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減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報恩。
倚縱游逸身意虛煩。
無戒食施死入太山。
燒鐵為食融銅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陳。
今故誨約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號曰息心。
穢雜不著惟道是欽。
志參清潔如玉如冰。
當修經戒以濟精神。
眾生蒙祐并度所親。
如何無心隨俗浮沈。
縱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淺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與世同塵。
今故誡約幸自開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軀。
當務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擾動不樂閑居。
經道損耗世事有馀。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過影之命或在須臾。
地獄之痛難可具書。
今故戒勵宜崇典謨。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使行可觀。
衣服雖粗坐起令端。
飲食雖疏出言可餐夏則忍饑冬則忍寒。
能自守節(jié)不飲盜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如臨至尊。
學雖不多可齊上賢。
如是出家足報二親。
宗族知識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學無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禪中士誦經。
下士堪能塔寺經營。
豈可終日一無所成。
立身無聞可謂徒生。
今故誨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違二親。
道法革性俗服離身。
辭親之日乍悲乍欣。
邈爾絕俗超出埃塵。
當修經道制己履真。
如何無心更染俗因。
經道已薄行無毛分。
言非可貴德非可珍。
師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損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將身。
安有弟子慧影寶貴。
并列名隋世。
影傳燈大論繼踵法輪。
汎跡人間情多野外。
著傷學存廢厭修等三論。
傷學除謗法之愆。
存廢防奸求之意。
厭修令改過服道。
并藻逸霞爛。
煥然可遵。
后卒開皇末歲。
貴玩閱群典講律為務。
見晉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維摩經為一本五卷。
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卷。
貴乃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
復請崛多三藏。
譯銀主陀羅尼及屬累品。
以之成部。
沙門彥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河東虞鄉(xiāng)人,俗姓梁。年十三,初聽《涅槃經》,即通文旨。及長,廣讀各經,義解益深,德行兼善,為海內名僧所重。太宗貞觀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經》、《攝大乘論》等義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靈潤。俗姓梁氏。河東虞鄉(xiāng)人。隋仁壽中出家太岳靈巖寺。貞觀八年住京師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河東虞鄉(xiāng)人也。家十兄弟。皆同產。其間三者愿入道。父曰。但習誦觀音經。茍先憶持則聽。潤執(zhí)卷從旦至午。即憶持。不少忘。遂獲落發(fā)。依靈粲法師住興善寺。年十三稟涅槃。年十五。登座。如宿齒。仁壽間。詔其師粲。送舍利于懷州造塔。而潤徒行相隨。乞食自給。悉辭去官費。議者韙其持守。過泰山。從靈巖寺副師。習般舟定。于時同志五百人。獨潤于行坐無替。頃之受攝論于道奘法師。仍事奘師。為和尚。而登具焉。年二十三。反錫京邑。會智念法師。方弘小論。又摳衣輪下。有辨相法師者。學兼小大。于凈影寺造攝論疏五卷。門人五百。其能豎義者二百。相與徵詰。而潤始造之。奮發(fā)奇論。一座嘆伏。辨行法師尤欽挹。大業(yè)初忽屬風疾。后雖勿藥而虛幻之相愈益厭。卜終南之北。澧鄠之間。玉山之下逝。將與沙門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游于叢祠野冢。鬼魅群號族嘯之地。以終其身。大業(yè)十年。詔入鴻臚館。教授三韓僧。并于所居寺。翻譯經本。季年。四海橫潰。有司禁僧。毋外出。于是歸隱興善寺之西院。自課迄三年。遷藍田之感化寺。偕慧定禪師。沙門志超等。一食燕嘿。終十五載。時歲薦饑。賓侶過從。菽麥共餐。法會之盛。雖靈粲師亦歆羨焉。唐興詔任興善住持事。潤以素所托跡。不敢辭。貞觀八年。詔遷弘福寺。就翻譯。仍職證義。此其大略也。若其間患難困苦。皆適有天幸。不至狼狽。豈非其善緣所感。陰相之力耶。嘗以護法罪流歡州。詔安置洛東。道俗趨向如初。疏報京邑。門人云云仆射房玄齡見之嘆曰。詞理懇款。有其名者。必有其實。信哉。講涅槃七十馀遍。攝大乘論三十馀遍。維摩勝鬘起信等論。不算。皆有義疏行世。其義疏如攝論之黎耶。真俗無相無生觀等。特異諸說。弟子凈元嗣。沙門智衍。其族侄也。幼承教勖。善涅槃攝論住藍田之法池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靈潤。
俗姓梁。
河東虞鄉(xiāng)人也。
家世衣冠鄉(xiāng)閭望族。
而風格弘毅統(tǒng)擬大方。
少踐清猷長承馀烈。
故能正行倫據(jù)不肅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時譽。
中間三者齊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誦觀音。
先度即當許也。
潤執(zhí)卷便誦。
一坐不起。
從旦至中。
文言遂徹。
便預公度。
依止靈粲法師住興善寺。
粲有正行備于別傳。
年十三。
初聽涅槃妙通文旨。
將及志學銷會前聞括悟新理。
便登講座宣釋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諸僧。
咸欣其德。
加又欽重行禁。
動靜惟安。
不妄游從常資規(guī)矩。
所以興善大德海內名僧。
咸相顧而言曰。
此沙彌發(fā)蹤能爾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贍群師。
預在見聞包蘊神府。
當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統(tǒng)其本支該其成敗。
仁壽感瑞懷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驛乘隨師東赴。
乞食徒行獨無受給。
既達河內。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歸戒并從于潤。
當即名厲河北譽滿京師。
聞泰岳靈巖寺僧德肅清四方是則。
乃杖策尋焉。
既睹副師遂從咨訓。
乃習般舟行定。
無替晨昏初經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頓忘眠倦。
身心精勵遂經夏末。
于時同侶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勵。
至于解坐同行無幾。
惟潤獨節(jié)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謀同詞敬稱徽績。
時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吳超任懷州懷令。
堂祖吳同任齊州山薦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鄉(xiāng)令。
潤之宗族內外親姻。
雖經還講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無過造。
及生緣背喪。
或有悲慕邀延者。
潤情若風傳。
不往登踐。
斯割愛從道。
皆此類也。
有道奘法師。
擅名海岱講攝大乘。
又往尋焉。
時未具戒早飛聲采。
周流法席文義圓通。
問難深微稱傳元宰。
預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師有本。
即奉奘以為和上。
大戒已后方詣律司。
十地諸經略觀文體。
年二十三還返京室。
值志念法師正弘小論。
將欲博觀智海。
預在聽徒。
有辯相法師。
學兼大小聲聞于天。
攝論初興盛其麟角。
在凈影寺創(chuàng)演宗門。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華。
聽眾五百馀僧。
豎義之者數(shù)登二百。
潤初從關表創(chuàng)預講筵。
祖習異聞遂奮奇論。
一座驚異側目嘉之。
登有辯行法師。
機論難擬處眾高謝而敬憚焉。
雖則負譽帝京。
而神氣自得。
或譏毀達其耳者。
曾若不聞。
以道鎮(zhèn)心情無喜怒。
末法攸寄誠可嘉焉。
大業(yè)初歲風疾暴增。
后復本心更精新業(yè)。
又恐報傾旦夕不守本懷。
講導世流往還煩雜。
遂脫略人事厭俗歸閑。
遂往南山之北西極澧鄠東漸玉山。
依寒林頭陀為業(yè)。
時與沙門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貞干同修出離。
既處叢塳。
鬼神斯惱。
或被推蕩偃仆。
或揚聲震叫者。
潤獨體其空寂宴坐如空。
諸被嬈者皆來依附。
或于深林曠野狼虎行處。
試心安止都無有畏。
當遵此務盡報傳持。
屬大業(yè)末年不許僧出。
遂虧此行。
乃還興善托于西院。
獨靜資業(yè)一食入凈。
常講涅槃眾經。
有慧定禪師等。
歸依受業(yè)相率修課。
不出院宇經于三年。
結侶漸多行清動眾。
時僧粲法師。
一寺頂蓋。
銳辯無前抗衡京國。
乃率諸翹望五十馀僧。
來至法會詳其神略。
人并投問玄隱之義。
潤領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賞妙符經旨。
爾后譽傳光價。
眾聚相從。
既懿業(yè)內傳。
將流法味。
大業(yè)十年。
被召入鴻臚教授三韓。
并在本寺翻新經本。
并宗轄有承不虧風采。
會隋氏亂倫道光難緝。
乃隱潛于藍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載。
足不垂世。
離經專業(yè)。
眾請便講以示未聞。
春秋入定還遵靜操。
沙門志超。
抗節(jié)禪府。
聞風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師念定欣從語默。
時天步饑餒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獨延賓侶。
磨谷為飯菽麥等均。
晝夜策勤弘道為任。
故四方慕義歸者云屯。
周贍精粗無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達有年。
斯誠至德冥符。
兼濟有日矣。
潤以化洽外流道聲載路。
興善本寺敬奉芳塵。
上陳敕使請充寺任。
便不守專志。
就而維之。
貞觀八年敕造弘福。
復被徵召。
即現(xiàn)翻譯證義須明。
眾所詳準又當斯任。
至于詞理有礙。
格言正之。
同倫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釋門寔惟僧杰。
初潤隋末在興善院感魔相嬈。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經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嚴繩。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應其量難紀。
武德七年時住化感。
寺主智信為人所告。
敕使圍寺大顯威權。
潤曰。
山居行道心不負物。
賢圣所知計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風雷震。
山崩樹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飄落異處。
人眾喪膽遂求悔過。
潤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靈。
斯之祥徵昔來未有。
使者深愧釋然事解。
貞觀年中與諸法侶登山游觀。
野燒四合眾并奔散。
惟潤安行如常顧陟。
語諸屬曰。
心外無火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無由免火。
及火至。
潤熸馀自斂。
據(jù)事以量。
知人難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還俗。
復經恩蕩情愿出家。
大德連名同舉得度。
上聞天聽。
下敕深責投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時諸僧創(chuàng)別帝里無非慟絕。
潤獨安然容儀自若。
顧曰。
三界往還由來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東舉忻然而趣。
道俗聞見莫不嘆服。
尋爾敕追洛東安置。
化行鄭魏負帙排筵。
弘闡涅槃十有馀遍。
奧義泉飛惠流河洛。
乃報京邑門人疏曰。
吾今東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譴。
二順厭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責。
今得見酬則業(yè)累轉滅。
惟加心悅何所憂也。
愚夫癡愛隨處興著。
正智不爾。
厭不重生。
夫凈穢兩境同號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覺性。
覺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舉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濟四生常無退轉。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調諍根業(yè)與善而住。
吾無慮矣。
仆射房玄齡遇之。
稱嘆累息曰。
大德樹言詞理俱至。
名實之副誠所望也。
不久敕追還住弘福。
居宗揚化。
涅槃正義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節(jié)不虧持操攝儀。
魁質雄雅形器八尺。
動靜溫和挺超聯(lián)類。
十三離俗更不重臨。
二親既崩弟兄哀訴。
情守自若曾無動容。
但為修冥福設會千僧。
再度盡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喪浮艷彫華。
既不附心口亦無述。
時俗往還直知敘對。
皆絕供給隨言將遣。
前后所講涅槃七十馀遍。
攝大乘論三十馀遍。
并各造義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維摩勝鬘起信論等。
隨緣便講各有疏部。
而玄義備通頗異恒執(zhí)。
至如攝論黎耶。
義該真俗。
真即無念性凈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諸義。
轉依已后真諦義邊即成法身。
俗諦義邊成應化體。
如未轉依作果報體。
據(jù)于真性無滅義矣。
俗諦自相有滅不滅。
以體從能染分義滅分能異體慮知不滅。
及資糧章中。
眾師并謂。
有三重觀。
無相無生及無性性也。
潤揣文尋旨無第三重也。
故論文上下惟有兩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處舍外塵邪執(zhí)。
得意言分別。
第八處內舍唯識想得真法界。
前觀無相舍外塵想。
后觀無生舍唯識想。
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故無第三。
筌約三性說三無性。
觀據(jù)遣執(zhí)惟有兩重。
至如本識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說有總別三滅。
又四涅槃離合義異。
兩處三種熏習體無有別。
諸如此等有異諸師。
存廢之旨陳具章疏。
弟子凈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舉振績京畿。
講釋經論亟經載紀。
銓辯名理響逸學門。
加以性愛林泉捐諸名利。
弊衣粗食談玄為本。
元以潤之立義。
建志尋求。
轉解傳風被于當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夢見凈元。
兩手極大執(zhí)印憑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義。
即因而遂廣。
乃成王路矣。
沙門智衍。
潤之猶子也。
幼攜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詞義深有會擊。
講攝論涅槃。
近住藍田之法池寺。
統(tǒng)律成匠亟動時譽。
然有法以來。
師資傳道其宗罕接。
潤之緒。
繼美前修亞跡安遠。
斯塵難濟。
見于今日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4—657 【介紹】: 唐僧。潤州延陵人,俗姓韋。初學通經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論宗炅法師學。太宗貞觀十七年,于金陵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石室,潛修禪觀。道信聞之,往訪,付以所受僧璨頓教法門。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云集。世稱其禪法為“牛頭禪”,遂為“牛頭宗”第一祖。有《心銘》。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韋氏。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貞觀十七年住金陵牛頭山幽棲寺。是為牛頭初祖。顯慶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韋氏。
潤之延陵人。
性聰敏。
容質都雅。
年十九。
經史大義探索略盡嘆曰世俗之談。
又惡可與般若心性之學。
同日語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師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專精靜慮。
縱發(fā)才辯。
尤有弘護之志。
武德七年王師平江表。
房玄齡上言。
輔公??所據(jù)地。
僧尼眾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關東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罷歸農。
融聞知入京陳理。
御史韋挺。
為出力使停免。
貞觀十七年。
別立茅茨于牛頭山。
幽棲寺北巖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師。
于蘄州之雙峰。
遙觀此山氣象之異。
乃躬自尋訪。
見融端坐自若。
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觀心。
祖曰觀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禮。
問曰。
大德高棲何所。
還識道信禪師否。
祖曰。
道信禪師。
貧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來相訪。
莫別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繞庵皆虎狼之跡。
祖舉手作懼勢。
融曰。
猶有者個在。
祖曰。
者個是什么。
融無語。
少選祖卻于融燕坐石上。
書一佛字。
融見之悚然。
祖曰。
猶有者個在。
融乃稽首。
請說法要。
祖曰。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yè)障。
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
皆為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無缺少。
與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觀行。
于境起時。
心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爾但隨心自在。
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
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于汝。
汝今諦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當有五人紹汝緣化。
外有博陵王問答。
語多不錄。
二十一年十一月。
講法華經。
又感異華二莖。
生冰雪中。
金色輝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從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請開大品于建初寺。
聽者踰千計。
至滅諍品。
道場地動。
鐘磬作聲。
香床撼蕩無已。
而外略不覺知。
顯慶初司功蕭元善。
迎請下山。
謂其徒道綦道憑等曰。
吾無復歸矣。
離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錫出門。
而禽獸哀號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時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閏正月二十三日。
終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緇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雞籠山。
會送者。
萬馀人。
初融嘗閱佛窟寺五藏。
而與顯法師辯論。
顯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書。
二道書。
三佛經史。
四俗經史。
五醫(yī)方圖符。
寺蓋宋鎦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訪而繕寫者。
貞觀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陳碩真黨類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無所伏匿。
時融居巖室。
來斯受之數(shù)。
曾三百不啻。
而資糧告罄融。
融日往丹陽。
乞丐以給。
然負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發(fā)暮至。
未嘗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為江寧令。
始邀融返幽棲寺。
講大集經。
環(huán)而聽者。
道俗無慮三千人。
高座寺亙法師。
齒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陳氏之遭老也。
融獨獨造之。
問曰。
佛演一音眾生隨解。
法師轉輪。
如融輩者。
無所開寤。
為是機器重情塵之蔽。
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亙則憮然嘆息曰。
吾疇昔亦以此問璀禪師矣。
然終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亙負杖過之。
善禪師寺之名勝。
意以亙?yōu)橐褋碛鲋畼O諧笑。
亙曰。
吾為融耳。
今安在。
善融雖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與詰難。
累三百馀。
舉無遺論。
善驚喜。
伏其悟解。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習禪六之馀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墳典探索將盡。而姿質都雅偉秀一期喟然嘆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觀實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周羅服勤請道。炅譽動江海德誘幾神。妙理真筌無所遺隱。融縱神挹酌。情有所緣。以為慧發(fā)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靜林二十年中專精匪懈遂大入妙門百八總持樂說無盡。趣言三一懸河不窮。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想無缺寸陰。數(shù)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馀人。初構禪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憑。于中攝念。夜有一獸如羊而入。騰倚揚聲。腳蹴二人。心見其無擾。出庭宛轉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馀。目如星火。舉頭揚威。于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后往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獸來馴。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無驚恐。所住食廚基臨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環(huán)階。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則朽壞驚泉耿將整冠則枯甃還滿。城感所及。豈虛言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經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經廊此水一斗輕馀將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于凝冰內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璨同金色。經于七日忽然失之。眾咸嘆仰。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床并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guī)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擊石涌砂。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宮僚軫結。二十七日窆于雞籠山。幢蓋笳簫云浮震野。會送者萬有馀人。傳者重又聞之。故又重緝。初融以門族五百為延陵之望家為娉婚。乃逃隱茅岫。炅師三論之匠。依志而業(yè)。又往丹陽南牛頭山佛窟寺?,F(xiàn)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經畫。一佛經。二道書。三佛經史。四俗經史。五醫(yī)方圖符。昔宋初有劉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訪寫之永鎮(zhèn)山寺相傳守護。達于貞觀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燒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燼。嗟乎回祿事等建章。道俗悼傷深懷惻愴。初融住幽棲寺去佛窟十五里。將事尋討。值執(zhí)藏顯法師者稽留。日夕咨請經久許之。乃問融所學。并探材術。遂寄詩達情。方開藏給。于即內外尋閱不謝昏曉。因循八年。抄略粗畢還隱幽棲。閉關自靜。房宇虛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擁結坐床。塵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絕追涼。藉草思微用畢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動若珠聯(lián)。無不對以宮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棲寺開講大集。言詞博遠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寧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靜之猶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欽融嘉德與諸士俗步往幽棲請出州講。融不許。乃至三返方遂之。舊齒未之許。后銳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對若云雨。寫送等懸河。皆曰聞所未聞??芍^中興大法于斯人也。聽眾道俗三千馀人。講解大集。時稱榮觀。爾后乘茲雅聞相續(xù)法輪。邑野相趨庭宇充??。時有前修負氣望日盱衡。乍聞高價驚惶府俞。來至席端昌言徵責。融辭以寡薄不偶至人隨問答遺。然猶謙挹告大眾曰。昔如來說法。其理猶存。人雖凡圣義無二準。何為一時一席。受身之眾塵沙。今雖開演領悟之賓絕減。豈非如行如說心無累于八風。如說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將何自拔耶。聞者撫心推測涯極。故使聽眾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輔公托??缬薪砦磸耐跽?。王師薄伐吳越廓清。僧眾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齡奏稱。入賊諸州僧尼極廣??梢狸P東舊格州別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歸編戶。融不勝枉酷。入京陳理。御史韋挺。備覽表辭。文理卓明詞彩英贍。百有馀日韋挺經停。房公伏其高致固執(zhí)前迷。告融云。非謂事理不無但是曾經自奏。何勞法衣出俗。將可返道賓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遺。四千馀僧未勞傍及。融確乎不拔。知命運之有窮。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護之誠。喪形為本。略出一兩示其化跡。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陳碩真。邪術惑人傍誤良善。四方遠僧都會建業(yè)。州搜縣討無一延之。融時居在幽巖室猶懸磬。寺眾貧煎相顧無聊。日漸來奔數(shù)出三百。舊侶將散新至無依。雖欲歸投計無所往??h官下責不許停之。融乃告曰。諸來法侶無問舊新。山寺蕭條自足依庇。有無必失勿事羈離。望剎知歸退飛何往。并安伏業(yè)禍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遠希正法。業(yè)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則五賊常逐。遠則三獄恒纏。心無離于倒迷。事有障于塵境。斯為巨蠹志異驅除安得瑣瑣公途系懷封著。并隨本志無得遠于幽林。融以僧眾口給日別經須。躬往丹陽四告士俗。聞者割減不爽祈求。融報力輕強無辭擔負。一石八斗往送復來。日或二三莫有勞倦。百有馀日事方寧靜。山眾恬然無何而散。于時局情寡見者。被官考責窮刻妖徒。不能支任?;蛴凶钥O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風塵不涉??椭飨囝欀C會琴瑟。遂得釋然理通情洽。豈非命代開士難擁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間出。寔斯人矣。時有高座寺亙法師。陳朝名德。年過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屬開悟當涂。融在幽棲聞風造往。以所疑義封而問曰。經中明佛說法言下受悟無生。論中分別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師受佛遺寄敷轉法輪。如融之徒未聞靜惑為是機器覆塞。為是陶化無緣。明昧回遑用增虛仰。必愿開剖盤結伏志遵承。亙良久憮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璀禪師。王臣歸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散。融還建初寺潛結同倫。亙重其道志策杖往尋。既達建初寺。有德善禪師者。名稱之士。喜亙遠來歡愉談謔。而善與融同寺初未齒之。亙曰。吾為融來。忽輕東魯。乃召而問之令敘玄致。即座控舉文理具揚。三百馀對言無浮采。于是二德嗟詠滿懷。仍于山寺為立齋講。然融儀表瑰異相越常人。頭顱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長廣顙頰濃張。龜行鶴視。聲氣深遠如從地出。立雖等倫坐則超眾。衣服單素才得充軀。肩肘絕綿動逾累紀。嘗有遺者返而還之。而心用柔軟慈悲為懷。童稚之與耆艾敬齊如一。屢經輕惱而情忘瑕不顧。曾有同友。聞人私憾加謗融身。詈以非類。乃就山說之。融曰。向之所傳總是風氣。出口即滅不可追尋。何為負此虛談遠傳山藪。無住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劍情靈若此?;虻亲R辱對眾誹毀。事等風行無思緣顧。而顏貌熙怡倍增悅懌。是知斥者故來呈拙。光飾融德者乎。傳者抑又聞之。昔如來說化。加謗沸騰?;驓⑸硪詠碚V?;蛳禆f以生誹。滅跡內以死蟲。反說面欺大圣。斯徒眾矣。而佛府而隱之任其訕誹。及后過咎還露?;蛏兜匮?。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輕。幽顯為之悲慟而如來光明益顯金德彌昌。垂范以示將來。布教陳于陸海。融嘗二十許載。備覽群經。仰習正覺之威容。俯眄喋喋之聲。說陀那之風。審七觸之安。有剎那之想。達四選之無停。固得體解時機。信五滓之交貿。覽其指要。聊一觀之都融。融實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服勤請道。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擇無缺寸陰。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馀。目如星火舉頭揚威。于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后往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廚基臨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鑲階。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朽鑲驚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經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經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于凝冰內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璨同金色。經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床并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guī)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擊石涌砂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棲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觀。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人。乃躬自尋訪。見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后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于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偸欠鹬钣谩熢?。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釋善伏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0 【介紹】: 法名或作等照。唐僧。常州義興人,俗姓蔣。生即白首。五歲出家。布衣蔬食,日誦經卷,目睹七行,一聞不忘。太宗貞觀三年,刺史追充州學,乃日聽俗講,夕思佛義。后周游諸方,歷參名師,歸住潤州桑梓山行慈悲觀。尋被除名,復往常州。高宗永徽二年,被括還家,乃入山修苦節(jié)。后卒于衡岳。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一名等照。
姓蔣。
常州義興人。
生而皓首。
五歲從兄才法師。
于安國寺出家。
貞觀三年。
刺史竇公聞其才學。
召補州校庠職。
閱佛書不已。
博士責之。
對曰。
欲以博觀也。
問之無所滯。
于是館中諸生。
莫不敬服。
俄聽四經三論于蘇之流水寺璧法師所。
又依越之敏法師。
然后見天臺超禪師。
而獲西方凈土觀旨。
乃南游交桂廣循。
北上荊襄。
見信禪師于蘄。
瞻拜廬山遠公凈土觀堂。
歸里受無生觀于潤之巖禪師。
后偕暉才二師。
行慈悲觀。
且授鬼神戒。
巫有殺以祭者。
暴卒而蘇曰。
吾于伏阇梨處受戒。
誓不食肉矣。
如何為吾殺。
憫爾愚癡。
聊貸爾命。
后或犯決不恕。
自是諸祀腥葷并絕。
嘗有婺州二人。
同販麻枲。
一以蔬祭江神。
一殺生祭。
及抵岸。
而殺祭者盡濕。
蔬祭者獨燥。
雖同一舟。
而燥濕異。
則戒之驗。
如此甚至。
求魚肉市肄不易得。
官司為減經賦。
義興令。
或叵信。
懼其惑眾。
將加之法。
其族氏昆季行賂乃免。
未幾。
而令家有蛇狗登床蜇人之怪。
筮曰。
罪由瀆賢圣。
禍不可原。
竟獲譴除名為民。
永徽二年。
伏亦為有司所括。
反初服。
然操守益厲。
眾復聚求法要。
其所說所行。
大約準十五觀四明論云。
既久居伏牛山。
顯慶五年。
避譏謗。
習靜于衡岳。
徒眾復聚。
方談述微妙。
忽曰。
一切無常。
氣息難保。
夜深各散。
緣盡當離。
時皆莫之測。
則堅拒戶寂然。
是夕凡衡之鐘磬笙管。
有聲之器。
自能鳴唱。
徹曉不已。
及破關見伏端坐而逝。
遽以奏聞。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習禪六之馀
釋善伏。一名等照。姓蔣。常州義興人。生即白首。性知遠離。五歲于安國寺兄才法師邊出家。布衣蔬食日誦經卷。目睹七行一聞不忘。貞觀三年。竇刺史聞其聰敏追充州學。因爾日聽俗講夕思佛義博士責之。對曰。豈不聞乎。行有馀力所以博觀。如不見信請問前聞。乃試之一無所滯。重為聯(lián)類佛教兩用疏通。于是學館傾首。何斯人之若斯也。后逃隱出家。志樂佛法。欲罷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習非近學也。至蘇州流水寺璧法師所。聽四經三論。又往越州敏法師所。周流經教頗涉幽求。至天臺超禪師所。示以西方凈土觀行。因爾廣行交桂廣循諸州。遇綜會諸名僧。咨疑請決。又上荊襄蘄部。見信禪師。示以入道方便。又往廬山見遠公凈土觀堂。還到潤州巖禪師所。示以無生觀。后共暉才二師。入桑梓山行慈悲觀。又為鬼神受戒莫啖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殺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語曰。吾已于伏阇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為吾殺生。憫爾愚癡且恕汝命。后更爾者必加至死。自后諸祀永絕膻腥。常婺州二人。同載績麻為貨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殺生。而未行。其麻并濕。前蔬祭麻并乾燥。于是行人忌憚無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驗。人神敬仰。有陵犯者立見禍害。江淮間屠販魚肉。鵝鴨雞豬之屬。受法開放。市無行肆。官人怪之。有義興令。素不信。嫌伏動眾將加私度之罪。伏昆季賂之。其人忽即狗登繩床眾蛇惱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賢圣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被括還家。然志好出俗見家如獄。復往山居。苦節(jié)翹勤人不堪其憂也。眾又屯聚。因為說法贊令行慈。不殺者佛教之都門也。不能行之。若講禮而為倨傲耳。又勸行六道供。以先祖諸亡者無越此途。又曰。山有玉則草木潤泉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常在伏牛山以虎豹為同侶。食蚊虻為私行。視前六尺未曾顧眄。經中要偈口無輟音。大約十五觀四明論以為崖準。顯慶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靜返更屯結。說法既久忽告曰。一切無常氣息難保。夜深各散緣盡當離。時不測其言也。便返閉而坐。爾夜衡州諸寺鐘及笙管鳴聲徹曉。道俗咸怪。至房關掩。乃破而開之。見伏端坐久終。便以奏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8—752 【介紹】: 唐僧。潤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馬,人稱馬祖,或稱馬素。武周如意年間出家江寧長壽寺,晚年居潤州幽棲寺。伏形苦節(jié),無喜無怒,時人目為嬰兒行菩薩。揚州與京口道俗爭迎致之。文宗大和時追謚大律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清。
潤之延陵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隸名江寧長壽寺既進具。
操行愈益奮厲。
晚年入事威禪師于青山之幽禪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養(yǎng)恬和。
外不為寒暑饑渴所變。
內不為冤親榮辱所移。
識者以為行嬰兒行。
世因號之嬰兒行菩薩焉。
開元中。
京口牧韋銑遣沙門僧汪。
迎居鶴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雖見貴顯。
略不為動而瞻禮。
者充塞。
嘗躬赴一屠家請。
眾駭異。
素曰佛性是同。
無生豈別。
茍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寶初。
將應吳越命。
揚州沙門希玄夜半竊之。
以往江北。
濤波淼然。
月黑難濟。
持舟待風。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滅傾城迎謁。
津所車馬繁擁。
不避涂潦。
捐金擲幣。
施予山積。
素一不介意。
悉以為悲田之費。
時李憕以禮部尚書牧揚尤加禮。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還二郡道俗紛諍莫決。
其德之感物類如此。
天寶十一載。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壽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黃鶴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執(zhí)心喪之禮者。
袂相屬嗣法弟子法鑒法欽別有傳。
菩薩戒弟子。
吏部尚書齊潮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尚書崔令欽大和間。
追謚大津禪師塔號大寶杭。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玄素。字道清。俗姓馬氏。潤州延陵人也。生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髫齔希尚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隸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已后戒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躬歷彌載撞鐘大鳴。威誨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從是伏形苦節(jié)交養(yǎng)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業(yè)既高人希瞻禮。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つ另f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咸稱異哉。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耀。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李憕為楊州牧。齋心虔虔二時瞻近。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二處紛諍莫決所從。李時謂人曰。本期奉道反成愛憎。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倫慟徹城市。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盡執(zhí)喪師之禮。率眾申哀江湖震響。素往于寺內坐禪之所。高松偃覆如蓋。及移他樹還互如前。又當舍壽之夕。房前雙桐無故自枯。識者以為雙林之變。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嘉瑞靈祥應感必有。經云。隨緣赴感即其事也。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此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傳。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粱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 并道流人望咸款師資。亦嘗問道于徑山。猶樂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漢彌高。水鑒明心悟深者眾矣。洎太和中。遠慕遺風高其令德。追謚大律禪師。太和大寶杭之塔。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馬祖?;蛞孕彰娣Q曰馬素是也。 系曰。彌天以出家子咸姓釋氏。懸合后到阿含經??刹粍蘸?。素師以俗姓呼之。必有由矣。噫繁盛法嗣猶不能遏此訛稱。則知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將來。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馬。潤州延陵人。生有異度。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伏形苦節(jié)。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稱異。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輝。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