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西河人。弱齡辭俗。務行頭陀。然尤以凈業(yè)自致稱。誦阿彌陀佛名號莫計其數(shù)。一日忽病臥。謂其徒曰。吾頃瞑目。即獲游于極樂國土。見諸上善人散華作禮。又曰。今茲天人次第來迎。于是合掌翛然而逝。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釋僧藏者。
西河人也。
弱齡拔俗氣茂神清。
允迪循良恪居下位。
迨沾戒善密護根塵。
見仁祠必禮之。
逢碩德則盡禮。
茍遇僧俗施拜。
乃俯僂而走。
如回避令長焉。
若當眾務也則同凈人。
屈己猶臧獲焉。
見他人故衣則潛加浣濯。
別事紐縫。
至于炎暑乃脫衣入草莽間。
從蛟蚋?蛭唼齧蠆芥。
血流忍而汗洽。
而恒念彌陀佛號。
雖巧歷者不能定算數(shù)矣。
確志冥心未嘗少缺。
及預知報盡謂瞻病者曰。
山僧多幸得諸天人次第來迎。
藏又言吾瞑目聞往凈土聚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
正當舍壽合掌念佛。
安然而終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1—874
【介紹】:
唐僧。海隅人,俗姓顧,字文舉。游學江淮諸勝寺,專講《南山律鈔》,又通《陰符》、《老子》、《莊子》等百家之書。宣宗時居吳郡破山寺。工詩,長于元和體。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01—874
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詩僧。初出家于何陽大福山,后游學江淮諸名剎。諳習佛典,兼通老莊百家之言。武宗滅佛時,退隱山間。宣宗大中間住持蘇州破山寺?!?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六有傳。曾以五言詩效元和體作《青山履道歌》,已逸。今存詩集1卷,收《破山山居八詠》?!?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入時,題作《山居八詠》。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字文舉。姓顧氏。世居海隅。蚤歲自河陽大福山。游學江淮諸剎。納戒之馀。專講南山律鈔。兼治涅槃圓音法華止觀。涉獵陰符老莊之書。模勒二王之筆跡。后參禪指。頗臻其妙。會武宗惑邪說。廢大教。嘆曰。我生不辰。有如此者。由是山棲野處。以適其變。宣宗時。佛法薦興。伽藍蘭若。往往脩舉。視鄉(xiāng)里尤甚焉。則達疇昔之化然也。太守韋曙加敬慕。咸通十二年。合郡四眾。請紹教戒。而達則嘯傲坰牧。不入城府。動經數(shù)載。雖貴士單事詣門。莫得而見。工詩章。喜唱和。用元和體。著青山履道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方臥疾。因絕食七日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一。門人會清等。奉柩殯于寺東南三百步。既三年。就墳建塔焉。潁川陳言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釋常達。
字文舉。
俗姓顧。
海隅人也。
發(fā)跡何陽大福山。
游學江淮諸勝寺。
達
允迪中和克完戒法。
專講南山律鈔。
后求涅槃圓音法華止觀。
復通陰符老莊百家之書。
其馀分時之學盡二王之筆跡。
后隨方參禪詣于宗極。
俄屬武宗滅法。
嘆曰。
我生不辰不自我后。
由是寢默山棲。
委裘遁世而無悶焉。
宣宗重建法幢薦興精舍。
合境民人皆達之化導。
故太守韋曙特加崇重。
身不衣繒纊。
室唯蒙薜蘿。
四眾知歸諸方慕化。
其潔白鶴鷺如也。
咸通十二年合郭。
僧民請紹四眾教誨。
或游遨坰牧。
或嘯傲海壖。
不出林麓動經數(shù)載。
雖貴士單車詣門。
莫得而見于七五言詩追用元和之體。
著青山履道歌。
播人唇吻。
忽于自恣明辰鳩眾于長廊。
合掌遂申長別。
辭甚剛正。
因臥疾不起。
絕食七日而逝。
實咸通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也。
春秋七十四。
僧臘五十一門人會清傳郎奉靈柩殯于寺之東南三百步。
后年即墳起塔。
穎川陳言撰塔銘。
邑大夫汝南周思輯為檀信。
乾符四年立碑焉。